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土地规划已经成为我国一项重要工作,并且在生态经济的推动下,我国在实施土地规划的过程中也越来越重视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因此就要做好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需要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这样能够更好的评估土地规划过程中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从而做出相应的措施。本文主要是分析了土地规划中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和特征以及对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土地规划利用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变得日益突出,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的研究成为当今我国实施可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发展与土地环境保护平衡发展的重要课题。因此,探究新时期的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机制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针对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概念进行了深入解释,并根据当前我国土地利用评价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对提升评价机制的有效策略进行了重点探究,促进我国土地规划水平和土地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对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不断加快,加大了土地资源管理的难度。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土地的级别和其相关的信息也会发生动态的变化,并且这种变化的周期也越来越短,这就要求建立实施的土地规划信息系统,对土地资源的空间数据进行动态的获取,以便管理部门对土地的开发和利用情况进行实时掌握,有效制定土地利用规则,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科学的监管。因此,本文分析了建立土地规划信息系统的必要性,并对土地规划信息系统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对未利用土地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可将环境问题更为系统地纳入到土地利用规划中,从而提高土地利用规划的科学性。在此基础上,概述了不确定性在未利用土地规划环评中的地位和作用,全面系统地阐述土地利用规划和评价中不确定性的类型及其特点。长期忽视开展不确定性研究,会导致规划指标偏离现实需求,直接影响土地利用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导致规划不能发挥控制或引导土地利用的作用,未能达到预期效果,从而影响规划的实际效果。综合概述了土地规划环评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并通过特定的方法,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土地管理相关立法尚不健全,难以为自然保护区土地管理提供充分的法律支撑。本文从土地管理立法体系、土地规划制度、土地权属制度以及相关配套制度四个方面,阐述了美国、日本、英国以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等国家或国际组织在类似领域的先进管理经验,继而剖析了我国自然保护区土地管理的立法现状,从更新立法理念和完善立法体系、提升土地规划的权威性和科学性、完善土地权属处置方式以及引入确权登记与环境监测制度四个方面,对我国自然保护区土地管理提出立法借鉴建议。  相似文献   

6.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是为了实现土地的规划和环境相互适应、相互协调,为规划决策者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文章阐述了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重要意义、内容及相关程序,同时也对此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积极推进及完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现阶段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在土地规划方面不断提出整治实施措施,主要通过行政、法律和经济等方面的手段,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从而有效提升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改善人们生存的环境。保障编制的土地整治规划顺利实施,真正发挥其作用,合理配置、集约利用土地资源,为子孙后代整理出健康、高效、多样化的土地,是土地整治事业的中心任务。  相似文献   

8.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深化,经济生活中的不确定因素也在逐渐增加。正是因为经济的这种不可预见性以及不可预测.使我国土地利用率不断提升,基于这种原因.对土地利用规划弹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明确了土地规划弹性的定义.对土地利用规划弹性的方法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9.
土地利用规划对环境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土地规划利用会引起土地结构的变化,而土地结构变化又会引起土地面积和空间位置变化,从而导致生态环境结构发生改变。它还改变了自然景观面貌和景观中的物质循环的规律以及改变能的分布状况。对周围的水质、水量及其土壤都有着影响。这些影响是从服务生态服务质量中体现出来的,因为生态服务质量与土地利用有着很大的关系。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现阶段土地利用规划的现状,并探讨土地利用规划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近数十年来,我国土地质量在不断恶化,土地资源浪费严重,主要表现在:土壤侵蚀;土地次生盐渍化;土地沙漠化;次生潜育化;土地受污染;城乡建设占用大量耕地良田。为保护我国有限的可用作农林土地的资源,使大地为人类持续地创造更多的财富,必须从两方面着手解决这个问题。其一,认真学习和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即土地利用和保护,国家建设用地、乡(镇)村建设用地的法律。执法单位尤应严格执行“法律责任”部分。其二,是科学技术上的对策,这首先是管理好土地规划,其次,从技术上积极采取综合措施,防止土地继续恶化。  相似文献   

11.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土地整理对于土地资源长效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是就我国目前的土地整理现状看来,由于没有给予生态环境保护足够的关注度,加上缺乏完整的生态绩效评价模式与方法这就使得土地整理为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本文将适当阐释土地生态的内涵并进一步揭示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2.
延龙图地区城市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土地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但是快速的城市化和城镇化每年使得很多生态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结果导致一系列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城市发展需合理规划以减少城市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而城市合理规划的前提是认清土地生态适宜性及其等级。鉴于此,论文从自然地理、社会经济、生态限制三方面选取了12个评价因子构建阻力评价体系,运用“阻力模型”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并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延龙图地区城市土地生态适宜性及其等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延龙图地区城市土地生态适宜性可分为重点建设区(538.55 km2)、优化建设区(743.53 km2)、限制建设区(1 887.46 km2)和禁止建设区(1 919.16 km2)。论文明确各区空间分布并提出相对应的发展建议,以期为延龙图地区城市土地规划布局提供理论、技术、决策支撑与参考。  相似文献   

13.
人类社会发展伴随着土地利用的演变,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适应土地,改造土地和利用土地的历史。土地面积有限性和土地需求增长性是土地利用领域中永恒的主题,也是土地利用规划产生的客观必要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及可持续理念的提出,人们对土地的认识不同于以前,它既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也是环境问题。为了使土地利用能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就要做好土地规划工作,分析规划编制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规划方法、规划内容,使规划与现实相吻合。当前土地利用规划编制面临许多问题,直接影响到规划编制及后期规划的实施与管理,本文针对土地利用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初步的研究,并提出相应解决的对策,搞好规划编制与实施的衔接,充分发挥规划在土地利用及管理方面的职能,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尽管长期以来我国地域空间无限广阔,但是土地资源结构已经趋于匮乏危机,加上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背景影响,使得不同区域土地规划需求全面扩张,这类人多地少的矛盾问题在我国长久延续。目前相关规划管理人员核心任务便是经过适当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和挖掘个体潜力途径稳定对应市场综合调控功效,使得集约节约用地政策真正落实到社会基层单元之中,时刻稳定耕地红线警示功效,使得国家粮食安全成就全面扩散下去。  相似文献   

15.
煤炭开采对土地的影响及损失的定量测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机会成本法并引用了煤炭统计数据对1996年煤炭开采对土地土地造成的破坏进行了测算,预测了2000年以前每年煤炭开采对土地造成的损失。结果表明1996年煤炭开采对土地造成的损失。结果表明1996年煤炭开采对土地在破坏造成的损失是45.06亿元,其中98.76%是由井工开采造成的地面塌陷引起的,露天开采造成的损失约占0.78%,约有0.47%损失产由煤矸石占地造成的。  相似文献   

16.
黄土丘陵小流域土地利用的时空分布及其与地形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48,自引:1,他引:47  
采用航片解读、实地调查、土地规划和基于GIS的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土地利用面积和地形分布格局的变化分析入手,研究了黄土丘陵小流域土地利用的时空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黄土丘陵区大南沟小流域的土地利用变化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75、1998年到25°退耕,林地/灌木地面积增加,荒草地、休闲地和耕地的面积减少,果园/经济林地的面积变化不明显;第二阶段即3种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包括25°、20°和15°退耕方案,林地/灌木地和荒草地的面积保持不变,耕地和休闲地逐渐被果园/经济林地所替代。汇总与相关分析表明,这5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地形分布格局也发生相应的变化。研究指出,近20年来,大南沟小流域土地利用格局日趋优化,3种土地利用规划方案体现了土地持续利用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相似文献   

17.
荒漠化的驱动因素来自于两个方面: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其中不利的自然因素是其发生发展的基础条件;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人口的迅速增长和政策上的失误等人为因素是造成我国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其主要表现形式是滥垦、滥牧、滥樵采、滥用水资源和滥开矿等。在此基础上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荒漠化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由于造成荒漠化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因此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及其与之相应的环境影响评价就显得十分必要。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对于防治沙漠化具有许多积极的作用,可以最大限度地防止荒漠化的出现。  相似文献   

18.
污水渗滤土地处理系统中的堵塞问题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堵塞问题是污水渗滤土地处理系统经常遇到的.从理论方面对悬浮物截留、吸附及微生物生长所造成的堵塞进行了讨论,并用实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不管是悬浮物截留、吸附,还是微生物的生长,所造成的堵塞状况都呈现出随滤层厚度增加按负指数形式递减的趋势.系统内部是否会发生堵塞与原水的成分组成、渗滤介质的有关参数、微生物的活性等都密切相关.对于污水渗滤土地处理系统来说,微生物的生长一般不会导致系统内部产生堵塞,而悬浮物的截留、吸附常常会造成系统表层比较严重的堵塞.  相似文献   

19.
兰州市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15,自引:7,他引:8  
运用压力-状态-响应概念模型,结合兰州市社会、经济、环境等实地情况,从土地生态系统压力、状态、响应的角度出发,选择能够反映土地规划与利用情况的,涵盖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21个指标,设计了具有目标层、准则层、因素层和指标层的区域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体系.以兰州市土地详查数据为依据,剖析了1997—2006年兰州市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兰州市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水平较低,处于不安全状态,但整体有好转趋势.2006年兰州市土地利用生态安全综合指数为0.666 4,比1997年提高了0.060 1,由1997年的风险级转为2006年的敏感级,但仍处于不安全状态.就县区而言,城关区、榆中县与红古区的增长强度较大,增幅分别为25.03%,18.09%和17.65%,其中榆中县2002年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水平由风险级转为敏感级;其次为城关区与七里河区,增幅分别为13.13%和13.10%;其他县区增幅在6%左右.   相似文献   

20.
地球的荒漠化现象我们居住的地球,由于气候异常的变化,人类的不正常活动,造成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如过度开发、耕种土地造成土地贫瘠;牧区放牧过度,毁坏草场;滥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缺少完善的排灌系统导致土地盐碱化,这些都是荒漠化的原因。联合国防治沙漠化公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