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4.
5.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不断加快,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行业也得到了很大的推动.虽然这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提高了国家竞争力,但是却给我国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为此,国家提出了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旨在确保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达到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目的。本文通过对低碳经济概念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节能减排发展提出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6.
7.
通过对中国环境标志计划由来和发展以及环境标志定义的介绍,阐述了中国环境标志标准遵循的原则、框架及标准类别,介绍了中国环境标志认证制度和模式,分析了中国环境标志计划的实施对相关行业节能减排的促进作用,说明了中国环境标志计划已成为国家推动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战略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9.
中国2050年低碳能源经济转型路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5年中国在巴黎气候大会前夕发布国家自主决定贡献,承诺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要履行这一应对气候变化国际承诺,中国的能源经济系统需要深刻的低碳转型.本文借助于中国一全球能源模型(China in Global Energy Model,C-GEM),利用情景分析的方法,对中国未来低碳能源经济转型的路径和政策进行了量化分析,并评估了转型对中国社会福利的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0.
11.
2008年是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的关键一年,节能减排继续成为2008年两会的热点话题.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视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重视调整经济结构和提高发展质量,重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通览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从始至终贯穿着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节能减排,又好又快发展等关键词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受到着重强调. 相似文献
12.
13.
14.
在碳达峰、减碳要求实现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经济发展造成一定冲击。准确把握减碳成本,不仅能够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中坚定立场,还能为减碳要求提供决策支持。本文在2030年碳达峰目标的约束下,通过对年平均减排率、GDP年增长率以及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的预测,对我国2020—2030年的减碳成本进行核算。核算结果显示:如果GDP年增长率在5%以上,到2030年完成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的目标,至少需要107780.782亿元的减碳成本。以实现减碳要求为基础,本文从成本最小化视角,提出推进能源结构转型、促进绿色技术创新以及完善市场化减排机制的减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在可持续生产领域已经建立起一套有效的法律、政策体系以及多种实践工具和范式.其中,中国环境标志计划是环境保护部门经过长期探索、不断完善并日趋成熟的一套推进可持续消费的政策措施和实践工具,已得到各级政府、企业,消费者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并已纳入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的政府绿色采购体系,发挥非常积极的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16.
17.
18.
建立了碳排放权省区分配模型,在中国2020年和2030年碳强度目标约束下,分阶段进行碳排放权的省区分配.结果表明:2016~2020年,中国各地区碳排放权分配相差悬殊.碳排放权配额最多的5个省份分别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历史碳排放量均处于全国前列的广东、江苏、内蒙古、山东和山西地区,配额最少的5个省份依次是安徽、吉林、甘肃、宁夏和贵州.同时,各地区面临不同的减排压力.山西、山东、辽宁和陕西在2016年初始节点的碳空间严重不足,需要承担较大的减排压力.而广东、江苏和上海等地减排压力相对乐观.2021~2030年,各省份的碳排放权分配与第1阶段分配结果大体一致,所有省份在2030年碳排放空间均有盈余.但是部分地区(如新疆、陕西、吉林、青海、甘肃、宁夏和贵州等)截至2030年碳排放剩余空间相对有限,按期完成减排目标仍然存在较大压力.考虑到各省区面临不同的减排任务和压力,制定差异化的减排政策并在政策上给予适当的扶持是保证中国减排目标顺利达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WangJingzhong 《世界环境》2006,(1):47-47
BEIJING,Feb.14(Xinhua)--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unveiled a plan to combat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in the country for the next 15 years,with pollution control high on the agenda. "The move is aimed at protecting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