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节能减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而言,节能减排是指节约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减少废弃物和环境有害物(包括三废和噪声等)排放;狭义而言,节能减排是指节约能源和减少环境有害物排放。2011年是"十二五"开启之年,节能减排的指标已经下达,“十二五”的节能减排指标较“十一五”相比看似有所下降,其实完成难度更大。  相似文献   

2.
节能减排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作为资源消耗大户和环保隐患大户的化工生产企业,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不断做大做强,对这个问题应更加重视。节能减排就是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措施,来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节约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减少废弃物和环境有害物(包括三废和噪声等)排放。  相似文献   

3.
节能减排,指的是节约能源资源、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环境的观念和行动。鉴于能源的公共性和环境问题的负外部性,高能耗、高污染依靠市场机制难以自行解决,因此节能减排便成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  相似文献   

4.
国际贸易视角下的中国碳排放责任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贸易会导致"碳泄漏",中国由于贸易顺差所导致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增加是显著的,西方消费需求加剧了中国碳排放增长.未来中国需要:第一,在气候变化后京都进程谈判中,重新界定温室气体排放的现代责任,减少减排义务和压力.第二,开展"环境、贸易和气候变化的关系研究"和"节能减排对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协同效应研究",完善节能减排方案和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第三,建议以环保手段"绿化"贸易增长,使用出口环境税、产品和行业准出制度、绿色投资等手段,构建绿色贸易体系,限制高耗能、高排放产品和行业的出口,减少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  相似文献   

5.
<正>教学资源也称课程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和教学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与教学的直接因素来源。我们所要探讨的是广义的课程资源,即课程实施所需要的资源。目前已经出现多种对课程资源进行划分的方式。一种是将课程资源直截了当地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有形资源包括教材、教具、仪器设备等有形的物质资源;无形资源的范围更广,可以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家长的支持态度和能  相似文献   

6.
作为能源消耗大户,建筑行业有着巨大的节能潜力,在建筑施工中,应用节能减排技术,减少能源的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顺应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现代建筑企业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对于建筑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而言,应该充分认识到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性,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使得建筑施工的节能减排更加广泛,更加科学,在充分保证建筑质量的同时,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推动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面对严峻的能源及环境形势,国家大力推行企业节能减排工作。部分企业在节能减排工作中出现了过分追求污染物处理效率,盲目投资建设末端治理设施而忽略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控制。针对这一问题分析原因,并对企业如何实施节能减排,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提出建议,通过加强企业管理,促进企业清洁生产及着力技术创新、加大科技投入,使企业实质性地完成节能减排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节能减排意识在智能建筑中体现不明显,造成资源浪费现象的发生.为解决上述问题,设计一种新型环境节能减排下,建筑智能集成系统.首先,分析建筑智能化环境节能减排技术,以此为基础,应用ISO手段完善系统集成技术,应用BAS和OAS构建集成模式,在BMS平台上完成集成系统的实现,实现建筑智能化对环境节能减排影响的分析.实验对比结果表明,采用该集成系统在智能建筑中更能体现节能减排意识,减少资源浪费现象的发生,可有效分析建筑智能化对环境节能减排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节能减排战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江苏省近年经济稳步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经济增长的代价是随之增长的能源消耗,导致对资源需求持续增加,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日益突出,给节能减排工作造成了沉重的压力。在此对江苏省2000年~2006年社会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的耦合关系进行了全面分析.重点分析了江苏省经济总量和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耗和“三废”排放的关联;总结了江苏省的能耗特点和节能减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江苏省千家企业和百家企业的分布以及不同行业“三废”排放量等指标,明确了节能减排工作的区域与行业重点,提出了江苏省的节能减排战略。  相似文献   

10.
曾添 《环境》2012,(Z1):36-36
本文主要介绍环保设备的发展,及环保设备对于环境方面的运用。包括环保设计在设计时要考虑的因素,以及符合国家节能等规范。随着工程机械品种和数量的不断增加,大量工程机械所消耗的资源、排放的污染物对环境产生了难以估计的负荷。为保护人类十分宝贵且有限的地球资源,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提高操作人员的安全性及工作舒适性,努力达到人、机和环境的亲和,很有必要按照节能减排的环保标准来设计工程机械产品。  相似文献   

11.
进入21世纪后,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资源和环境压力,资源不足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目前,在资源的使用上还存在着大量浪费,节能减排是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本文从服务创新的角度研究节能减排,服务创新可通过非物质化和减物质化方式很好地促进节能减排,对如何加强服务创新促进节能减排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的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能源问题与环境问题的矛盾日益凸显出来,如何解决我国能源问题与环境问题之间的矛盾成为了至关重要的问题。本文通过调节能源机构,采取一系列节能减排的措施,使得国家的节能减排工作效率高速提升,加大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减少废气污染物的排放,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能源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13.
范爱民  赵良红  张晓雷  王飞 《环境工程》2013,(Z1):357-359,596
为了减少机动车的尾气污染物排放,中国大、中城市大力推广使用燃气公共汽车和出租车,燃气汽车尾气污染物排放对城市环境影响,如何减少燃气汽车的尾气排放是目前面临的一个新课题。采用在燃气汽车燃料中加注适量的CPG-4型增效剂的方法进行对比实验研究,通过改善其燃烧特性,达到燃气汽车节能减排的目的。试验表明,在燃气汽车燃料中加注适量的CPG-4型增效剂能节约燃气消耗6%左右,大幅减少HC和PM的排放。  相似文献   

14.
《环境》2010,(Z2)
初中地理教学不但能让学生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系统的变化发展规律,更让学生认识如何使人与这些生命系统相互协调发展,所以初中地理课堂是环境教育的主战场。本文着重陈述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通过听、说、看、写、画等可视方法进行环境教育,树立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相似文献   

15.
人类目前所消费的绝大多数物质大都是用化石能源制造出来的,而消耗化石能源就要排放CO2,就要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节约(不管节约的是什么物质)就是节约能源,就是节能减排,就是对环境的保护.文章用数据阐述了节约对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6.
正近期,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持续遭受重污染天气侵袭,据专家分析,机动车污染排放和秸秆焚烧成为雾霾的"幕后黑手"。如何有效控制这两个"幕后黑手",治理空气污染?近日,在美国谷物协会主办的"燃料乙醇——清洁可持续能源/美国的经验分享交流会"上,联合国可持续能源倡议小组专家奥斯特米尔博士指出:燃料乙醇在交通去碳化中起到关键性作用,乙醇汽油与纯汽油相比,减排超过50%,可减少机动车有害物的排放,改善空气质量。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建筑行业耗费了大量的能源,也带来了相当大的环境污染。要实现温室气体和污染物排放控制目标,减少建筑物的能源消耗最为关键。因此,低能耗的绿色建筑是建筑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本研究以环境国际公约履约大楼(简称"履约大楼")为案例,分析了履约大楼节能设计的关键——被动设计、高能效设备设施选配、能量回收与回馈技术运用以及太阳能综合利用,并结合履约大楼(2010—2015年)运行中年均电力节能减排降耗约28%和热力节能减排降耗约41%(以约束值为基值)的实绩,提出有必要将办公建筑的电力消耗与电力生产过程中污染物排放、资源消耗等进行关联核算,从建筑的设计、建造、运行与拆除的全寿命周期来审视建筑对环境的影响,力求把建筑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18.
受能源和人口因素的制约,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城市作为公共的场所居住环境,与现代人生产、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一个系统。城市人口的集中带来了大气污染、水质混浊、噪声、地面下沉、大量的废弃物排放、日照和水源的不足、绿地和水体等自然环境的减少、交通拥堵等各种城市环境问题。所以人居环境研究的重点问题就是如何有效的利用现有环境资源,合理的安排城市空间与用地(特别是公共空间)创造舒适宜居的城市环境。  相似文献   

19.
文章首先介绍了家庭节能减排的发展形式,然后对影响节能减排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接着指出影响家庭节能减排的因素主要有对节能减排知识的宣传教育、对过量耗费资源和垃圾排放的收费、对节能减排行为的奖励、家庭的经济条件和人口构成、对节能减排行为的法律法规控制、政府补贴及对节能器材的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核心阅读: 节能减排是应对我国资源稀缺与环境承载能力有限的挑战的必然选择,是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顺应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战略举措。要实现节能减排,必须提高公民的节能环保意识,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为此,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法规制度,保障节能减排战略的顺利实施;研发相应的节能环保技术,为节能减排提供科技支撑;教育和培养各级管理者的节能环保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