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是一个重要的环境问题,应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建立了雅砻江和嘉陵江流域年均气温、年降水量与年径流之间的BP网络模型,利用建立的网络结构模拟了气温和降水变化对流域水资源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气温增高和降水量减少将造成水资源量的大幅度减少,对生态环境构成威胁  相似文献   

2.
社会与环境     
X22 2001(X) 107中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中的水资源环境问题/宋新山…(中科院长春地理研究所)//环境与开发/江西省环保局一2(X)0,l5(2)一l一4 环图X一16 通过对我国中西部地区水资源问题的探讨,尝试利用水资源环境的观点透视中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中水资源问’题的严峻性。结合中西部地区水资源环境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保护水资源可持续空间、对受损水资源环境进行生态恢复与治理、发展农业节水灌溉等技术性措施和实行生态环境可持续优先原则及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等政策性对策。图2表2参11X222(X) 100108环保标识与区域性可持续发展评估/温志刚…  相似文献   

3.
以秦皇岛市为例,研究了气候变暖对地表降水量的影响.通过对51年来秦皇岛市气候、降水材料的分析得出结论:秦皇岛市近年来明显变暖,年平均气温上升约2℃,同时气候变干,降水量减少18.3%;气候变化会引起水循环的变化及水资源在时空上的重新分布以及水资源总量的改变,对流域内的水资源量影响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4.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莺落峡月径流模拟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勃  王海青  张华 《自然资源学报》2009,24(12):2169-2177
莺落峡是黑河干流出山口径流量的重要控制站,莺落峡径流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着该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分配和调度的管理和决策。论文基于人工神经网络,对莺落峡径流进行了模拟预测。将月径流分为汛期和非汛期,分别建立BP人工神经网络,通过对径流分类前后的模型进行比较,发现分类后的月径流BP模型的性能显然优于未分类的模型,故此设计了4种不同气候情景,采用分类后的模型对莺落峡2030年的径流量进行了预测。即,在降水量不变、气温增加0.5℃,2030年莺落峡年径流量将增加8.92%;气温增加1℃、降水量不变,年径流量将减少5.414%;气温不变、降水量增加10%,年径流量将增加9.905%;气温增加0.5℃、降水量增加10%,年径流量将增加8.98%。  相似文献   

5.
根据地面气象观测和农业生产统计数据,采用线性回归和Mann-Kendall检验分析了滇中地区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的动态变化。采用生产函数和经济-气候模型拟合验证气候变化对粮食单产的影响。1990—2012年,滇中地区粮食单产平稳上升。年平均气温呈升高趋势,升高速率为0.451℃/10 a;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减少速率为-110.84 mm/10 a。C-D生产函数拟合表明劳动力和有效灌溉面积对粮食单产的影响显著,但农机动力和化肥投入对其影响并不显著。气温和降水的弹性系数分别是0.013和5.125×10-5。当气温和降水的二次方变量引入经济-气候模型后,其拟合优度明显提高;且表明,在其他投入要素不变的情况下,过去23年及未来滇中地区的气温升高不利于提高粮食单产;相反,年降水量的减少却对粮食单产的提高没有负作用。  相似文献   

6.
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变化的三大研究主题之一.各国学者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并取得诸多成绩.但鉴于区域的自然环境因素各不相同,因此,各区域气候变化就存在气候变化的差异.加强各区域气候变化的研究,对指导该区域工农业生产及居民生活具有非常重要意义.以此为目的,本文对大连市气候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进行响应研究.采用气温线性增长率与距平百分率等方法进行分析后,得出近五十年来大连市气候有向暖干化发展的趋势;年平均气温有上升趋势,而年降水量有下降趋势;冬季气温对年均气温拉动作用明显,而夏季降水量减少对年降水量减少贡献率最大等结论.  相似文献   

7.
嘉陵江流域降水变化及旱涝多时间尺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嘉陵江流域1961-2012 年的气象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方法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探讨了嘉陵江流域降水量时空变化和旱涝灾害特征。结果表明:近52 a 来全流域年平均降水量以13.69 mm/10 a 的速率减少,并在1984 年发生突变,随后降水量明显减少;从区域分析看,受季风和海拔高度等因素的影响,降水量东南多西北少;近52 a 来,除达县和沙坪坝两个站点降水量呈微弱增加外,其余地区降水量均呈减少趋势,略阳-广元-绵阳一带降水量减少速率最高。嘉陵江流域20 世纪60 年代偏涝,涝灾发生频率高;70 至80 年代旱涝灾害交替出现,整体偏涝;90 年代以来,该流域旱灾发生频率与程度均高于涝灾,整体偏旱;该流域由涝灾向旱灾转化的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8.
环境与发展     
的根本途径是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格局,即流域经济系统格t局,并实现流域基础上的区域竞争与协作一体化。图1表1参4X22 20{心D()098论水资源格局与可持续发展/孟庆民(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一1999,9(2)一26一30 环图X一40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分析了我国水资源自然格局及利用格局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了作为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撑的水资源,其可持续利用X22 X37 20(力0(刃99中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张寿全…(中科院地质研究所)//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一1999,9(2)一…  相似文献   

9.
漳卫河流域水文循环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候变化对我国各地区水资源影响的时空格局变化,是气候变化影响评估的重要内容。论文以漳卫河为研究流域,采用线性回归法、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等方法,分析了1957-2001年的水文气象要素变化特征;基于数字高程模型、土地利用和土壤类型等资料,建立了SWAT分布式水文模型,验证了SWAT模型在该流域的适用性;根据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多模式结果,分析了IPCC SRES-A2、A1B、B1情景下21世纪降水、气温、径流、蒸发的响应过程。结果表明漳卫河流域未来2011-2099年降水量变化较基准期呈现出增加趋势,年平均气温较基准期也呈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各年代径流量较基准期将出现先减少后增大的态势。  相似文献   

10.
X16 9702624小风和静风状态下TSP大气扩散模式的理论推导/张仁泉(苏州市环境科学研究所)//中国环境科学/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一1997,17(1)一34~36环信X一58 以移动烟团积分模式为基础,采用数学模型分析法,从理论上导出了小风和静风状态下的TSP大气扩散模式。该模式描述了重力沉降和地面不完全反射对颗粒物大气扩散过程的影响;与现有的大气扩散模式体系完全相容,可以方便地应用于小风和静风状态下TSP地面浓度的预测计算。参5X16 9702625模拟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二Modelling theimpaets of elimatie ehange on water resourees[刊,英3/R…  相似文献   

11.
XZI 9802580气候变化的综合解决途径:政治与科学的考虑依据/Tora Skodvin.二// AMBIO一人类环境杂志/中科院自然资源综考会一1997,26(6)一343~349 环信X一28X24 9802581对建立我国可持续发展指标的一点思考/杨发明…(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环境科学进展/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一1997,5(6)一58~64 环信X一4 传统的发展指标体系(如GNP)存在着忽视环境的问题,导致经济与环境不能协调发展,因此建立一个能评价与测度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探讨了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几种方法,并分析了各个方法的优点与缺点。针对我国…  相似文献   

12.
气候变化对我国干旱区分布及其范围的潜在影响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为确定气候变化对土地荒漠化影响,以干燥度指数及A1,A2,B1和B2气候变化情景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我国干旱区分布范围的影响. 模拟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将导致我国极端干旱区和湿润区分布范围缩小,干旱区、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区分布范围扩大. 极端干旱区分布范围缩小并被干旱区所代替,半干旱区向半湿润区东、南部方向扩展,湿润区东北部和西部被半干旱和半湿润区所代替. 极端干旱区和湿润区分布范围变化与全国年均气温增量呈负相关性,干旱区、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区分布范围变化与全国年均气温增量呈正相关性. 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干旱区和极端干旱区分布范围随全国年降水量增加而减少;半湿润区和湿润区分布范围随全国年降水量增加而增加;除A1情景外,其他气候情景下半干旱区分布范围均随全国年降水量增加而减少;湿润区分布范围随全国年均气温增加而减少,其他气候区范围随全国年均气温升高而增加. 随着气候变化,我国荒漠化范围将增加,干旱胁迫总体上减弱.   相似文献   

13.
环境监测     
X831200503452BP网络应用于大气颗粒物的源解析/李祚泳…(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地球环境科学系)∥中国环境监测/中国环境监测总站.-2005,21(2).-74~76,83环图X-73应用BP网络对大气颗粒物进行源解析,将大气采集样本中的元素含量和大气颗粒物源成分谱构成训练样本集,用BP网络进行训练,由训练好的网络的权值可以计算出大气颗粒物的污染排放源的权重贡献率。将BP源解析法的计算结果与其它源解析法得到的结果比较,表明BP网络应用于大气颗粒物的源解析是可行的。表3参6X831200503453城市空气中颗粒相有机碳与元素碳浓度的小时和日分布图=Hourly …  相似文献   

14.
提供水资源是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之一,对区域经济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增加,加之水环境污染和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造成了部分地区的缺水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宁波地区为例,研究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生态系统产水服务的影响.首先,利用InVEST模型中的产水量模块,估算了区域的产水量.然后,利用情景分析的方法设计6种情景,分析了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区域产水量的影响.最后,量化了气候和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这2种因素对生态系统产水服务的贡献程度,并讨论了形成机制.研究表明:①2000—2015年,宁波地区的降水量增加了6.44%,潜在蒸散量减少了8.35%.城镇化导致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了120%,耕地面积减少了22.37%.在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共同作用下,平均产水量增加了10.91%.②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产水服务的影响更为显著,而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影响较小.其中,2000—2015年气候变化对宁波地区产水量的贡献率高达97.56%,而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贡献率仅为2.44%.③城镇生态系统的产水量高于其他生态系统类型,农田生态系统的产水量高于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因此,城镇化会增加产水量,退耕还林还草会导致产水量的减少.  相似文献   

15.
环境地学     
化土地动态进行了分析。10年间沙漠化土地总面积减少了457 .82沁112,但同期耕地面积净增加了3男.08kln宇;同时,流动沙地面积增加了139.62km伞,图斑数降低到50%,流动沙地明显扩展,斑块间发生合并,集中连片的趋势严峻。不同苏木沙漠化土地变化表明,土地利用方式对其有明显影响。表2X143 2002以刀03湖泊流体动力学模型及实验/高庆先(国家环保总局气候变化影响研究中心)…//环境科学研究/中国环科院一2(X)l,14(5)一47一50环图X一6 从二维浅水非恒定流的控制方程出发,建立了一个二维湖泊流体动力学模型。并根据天津于桥水库的实际情况,对该水库…  相似文献   

16.
气候变化对大熊猫分布的潜在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气候变化对动物分布影响,对气候变化下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利用CART(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分类和回归树模型,采用A1、A2、B1和B2气候变化情景,模拟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大熊猫分布范围及空间格局的影响。结果显示:气候变化下,大熊猫目前适宜分布范围将缩小,新适宜和总适宜分布范围在1991~2020年时段较大,从1991~2020年到2081~2100年时段呈现缩小趋势,其中A1情景下变化最大,B1情景下最小。气候变化下,大熊猫目前适宜分布区的东部、东北和南部一些适宜范围将不再适宜,新适宜分布区将主要向目前适宜分布区西部一些区域扩展,并且适宜分布区破碎化,在2051~2080年时段程度最高。另外,气候变化下,大熊猫目前适宜、新适宜和总适宜分布区范围与我国年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变化呈负相关性。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大熊猫目前适宜、新适宜和总适宜分布范围随我国年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增加而减少,其中气温变化影响比降水量变化影响要大。结果说明,气候变化后,近期将使大熊猫目前适宜分布范围减小,新适宜分布范围增加,随气候变化程度增加,新适宜和总适宜分布范围又将减小。  相似文献   

17.
我国北方沿海地区一直被认为是人居环境气候舒适性最佳区域之一。以辽宁沿海城市为例,利用1951-2010年气候资料,在分析区域气候变化特征的背景下,选用人体舒适度评价人居环境气候舒适性,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近60 a来,该地区气候变化基本特征呈明显的升温趋势,降水、风速和相对湿度则为下降趋势,各气象要素在1960-1980年时段分别发生明显的突变;②一年中的4-10月属于感觉舒适状态,其中6-9月为最舒适月份,大连市是辽宁沿海人居环境气候舒适性最好的城市;③气温和风速是影响辽宁沿海城市气候舒适性的主要因素,R/S分析预测表明未来气温将继续升高,降水量和相对湿度及风速将延续现有的减少趋势,人体舒适度指数将继续升高,四季气候舒适性将发生改变。鉴于城市发展、气候变化和人居环境气候舒适性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未来应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并减少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湖泊是陆地水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参与自然界水循环,而且具有提供水源、调节洪水、维持生态环境健康等功能,研究湖泊面积的动态变化特征,探讨湖泊面积动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及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胶东半岛为研究区,基于1985—2017年的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为数据源,提取了胶东半岛近33年的湖泊面积和数量信息,揭示了胶东半岛湖泊水体面积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显示:1985—2017年,胶东半岛湖泊面积和湖泊数量均呈波动减少趋势,分别减少100.02 km2和79个。[0.01, 0.1) km2等级的湖泊面积表现为波动增加趋势,其他等级的湖泊面积均表现为波动减少趋势,≥10 km2等级的湖泊面积下降最明显。胶东半岛湖泊面积与降水呈正相关,显著水平均在0.05以上;湖泊面积与气温呈负相关,未达显著水平。胶东半岛影响湖泊面积突变的降水量阈值为626.9 mm左右。低于626.9 mm,湖泊面积随降水量减少而急剧下降;高于626.9 mm,湖泊面积随降水量增加而稳定增长。“引黄济青”工程对大型湖泊面积变化具有重要影响,且极大地缓解了烟威地区的旱情,对胶东半岛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气候变化对我国水稻主产区水资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气象站点的观测数据和PRECIS模型发展的B2情景数据为驱动,运用分布式VIC水文模型进行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影响的情景模拟。通过2001-2030年对照期与1981-2000年基准期水资源量对比表明:水稻主产区整体水资源量呈上升趋势,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由东南向西北呈下降趋势;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水稻主产区的28个二级流域的水资源变化量幅度在-48.5~269.1 mm之间,相对变化率在-6.1%~29.6%之间。沿海的钱塘江流域、瓯江流域、闽江流域、韩江流域、闽东、粤东及台湾沿海诸河流域、东江流域水资源量增多明显;粤桂琼沿海诸河流域、元江-红河流域、黄河上游干流区间、嘉陵江流域和淮河干流水资源量减少,但减少的绝对量不大。  相似文献   

20.
四川单季稻产量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和脆弱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基于1981—2012年25个四川气象台站气象观测数据和单季稻生产数据,建立单季稻产量变化和各气候要素变化的一元线性和逐步回归方程,探讨四川单季稻产量对单个气候要素及气候变化的敏感性与脆弱性,为科学开展适应行动提供基础信息。结果表明:四川单季稻产量随气温上升1 ℃、日较差升高1 ℃、降水量下降100 mm、辐射量下降100 MJ/m2发生了相应反应,部分地区的单季稻产量表现为脆弱,气温升高导致单季稻产量脆弱的地区最多,日较差次之,太阳辐射和降水量偏少;单季稻产量对抽穗至成熟期的气温升高和辐射下降最敏感,而对移栽至分蘖期的日较差升高最敏感。受到6种气候要素变化的综合影响,各站点单季稻产量对气候变化均表现为敏感,其中50%的地区表现为脆弱;单季稻产量对移栽至分蘖期和抽穗至成熟期的气候变化表现最敏感。不同地区、不同生育期内气候变化对单季稻产量的影响存在差异,因此,需要因地制宜地解决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抓住水稻关键生育期有利的气候资源,有效地保障四川水稻的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