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文论述了采用下饲式和简易热煤气两种无烟燃煤技术,对手烧式燃煤工业窑炉进行技术改造的同时,采取改变炉型结构;选用新型不定形耐火材料及保温材料等技术措施,从而有效地降低了排烟热损失、炉体蓄热和散热损失.进一步提高了节煤效果和控制烟尘的效果.节能型下饲式加热炉的节煤率为20-30%;烟尘浓度为200mg/Nm~3以下;烟气黑度为林格曼0-0.5级;BaP排放浓度为燃煤工业锅炉的0.4%.节能型简易热煤气锻造加热炉的节煤率高达50-78%;排尘浓度为100mg/Nm~3以下;烟气黑度为林格曼0-0.5级;BaP排放浓度不到燃煤工业锅炉的0.4%.该项成果居国内领先水平,其污染物排放指标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2.
锅炉燃烧型煤排放苯并(a)芘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几年来,我国陆续开展了机车锅炉和采暖锅炉燃烧型煤的试验研究,取得了节能和减少污染的双重效益,试验所用的型煤,其粘结剂多是采用焦油沥青,虽内含大量致癌性苯并(a)芘(BaP)类多环芳烃,但从多次试验结果看,锅炉燃烧型煤时烟气中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电厂UG-35/39-M型工业锅炉分别燃烧原煤和型煤时排放烟尘的径和多环芳烃的分布及其直接致突变特性.按粒径的大小将烟尘分成降尘、飘尘和烟气三部分收集,结果表明,多环芳烃主要分布在飘尘和烟气中,其中飘尘内集中了大部分高环的多环芳烃,烟气内集中了大部分低环的多环芳烃;飘尘和烟气的Ames试验致突变性之和比降尘高5—6倍,锅炉燃烧型煤排放烟尘的总量比烧原煤低50—60%,而且直接致突变性也比较低,由此看来,型煤燃烧技术是目前防治煤烟型大气污染的一种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4.
张熠晨  薛陈利  刘杰  钟连红  薛亦峰 《环境科学》2020,41(10):4462-4469
为探究不同类型炉具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差异,本研究选择5种常见的新式居民燃煤炉具(方型煤炉具、折流换热炉具、炕暖炊一体化炉具、气化正烧及气化反烧炉具)在实验室内进行模拟燃烧和大气污染物排放水平监测,定量评估不同炉具的环境效果,识别污染排放水平差异的影响因素及原因,从而提出炉具研发设计等污染减排的改进建议.结果表明:①不同炉具大气污染物排放差异较大,炕暖炊一体的炉具污染排放强度最大,3种大气污染物(SO2、NOx和颗粒物)的排放强度为2.9 kg ·t-1,是平均值的1.6倍;应用方型煤技术的炉具大气污染物排放强度最低,是平均值的65%.②不同炉具在不同燃烧阶段其气态污染物排放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和特征.旺火阶段方型煤炉具NOx排放浓度为0.49mg ·m-3,相较于其他类型炉具降低了45%~72%;气化反烧炉具的SO2排放浓度为1.38mg ·m-3,相较于其他类型炉具最高降低了28%.③影响炉具大气污染物排放因素包括应用技术及燃烧类型,采用方型煤及气化反烧技术的炉具环境效益较好,但两类炉具的经济成本分别达到2.0万元和1.8万元,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炉具.④考虑不同炉具污染排放差异,建议采取差异化的经济政策和严格的排放和产品标准,推广使用节能环保型炉具,降低燃煤炉具大气污染物排放.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生物质成型燃料使用量的迅速增加,由其燃烧产生的烟气污染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但国内对其工业应用过程中产生的烟气污染物排放特性及其控制研究相对缺乏。在上述背景下,该文以现场监测和文献资料调研为主,开展工业生物质锅炉烟气污染物排放特性及其控制对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生物质锅炉燃烧会产生颗粒物、SO_2、HCl、NO_x、重金属、VOCs和二英等污染物;现场监测的4台生物质锅炉烟气中颗粒物、NO_x、Hg、VOCs的排放浓度较高,分别为112~412、120~652、0.033~0.065、104~133 mg/m~3,普遍超过现行排放标准要求,需开展有效治理;此外,对HCl、Pb、As、二英等污染物的排放也需加强关注。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提出通过源头控制、过程控制和末端控制等综合途径来实现生物质锅炉烟气污染物低排放的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6.
为了降低民用劣质煤散烧造成的大气污染,采用低阶烟煤热解半焦为原料,再黏结制成半焦质民用洁净型煤。型煤性质检测结果显示:型煤收到基热值达到26.8 MJ/kg,干基全硫含量≤0.22%。半焦质民用洁净型煤在普通炉具和节能炉具测试结果显示,SO_2、NO_x和烟尘排放分别达到和接近重点地区的新建燃气锅炉排放标准。与普通烟煤在节能炉具中对比测试结果表明,烟尘浓度降低了88.14%,排放量减少86.21%;SO_2浓度降低了70.91%,排放量减少70.83%;NO_x浓度降低了83.08%,排放量减少86.08%。与其他无烟煤型煤在相同条件下的测试对比结果表明:半焦质民用洁净型煤的烟尘排放浓度与其他无烟煤相当,排放烟气成分中SO_2和NO_x的浓度远低于其他无烟煤型煤的排放浓度。  相似文献   

7.
分散在中小城市的小型洗浴锅炉,点多面广,锅炉燃料经历了原煤散烧、型煤、焦碳等不同阶段。虽然对其燃烧过程及其排放烟气进行了严格的管理、治理,但是燃烧产生的烟尘浓度、黑度、SO2经常超标排放,严重污染了大气环境质量。结合这种现状,通过改造锅炉结构,燃烧生物质颗粒燃料,实现了洗浴锅炉各种大气污染物达标排放,解决了市区四处冒黑烟的问题,改善了大气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8.
大气是环境污染研究领域重要的介质之一,大气被动采样技术在近10年来已发展成为主动大流量采样的重要补充手段.利用聚氨酯泡沫(polyurethane foam,PUF)被动采样技术在区域尺度上对长三角城市群大气中的多环芳烃(PAHs)进行监测.通过对31组采样点的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群大气中PAHs的浓度在10.1~367 ng.m-3之间,苯并[a]芘(BaP)年平均浓度高达2.25 ng.m-3,超出GB 3095-2012规定限值两倍多.PAHs季节变化趋势为秋季>冬季>春季>夏季,秋冬季节长三角城市群大气中BaP的超标范围较大,其中冬季有明显的BaP排放.交通石油源、煤和生物质燃烧和焦炉排放源是该区域大气中PAHs的主要来源,贡献率依次为38.1%、42.4%和19.5%.  相似文献   

9.
文章在200 m3/h烟气中试试验平台上开展污泥与煤混烧烟气SNCR脱硝试验研究。在研究污泥与煤混烧NOx排放特性基础上,关注NOx的去除效率,研究还原剂种类、燃烧温度、氨氮比、添加剂等因素对尿素-SNCR法脱硝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污泥的添加会导致烟气中NOx和SO2排放浓度显著增加;还原剂种类、燃烧温度、氨氮比对尿素-SNCR法脱硝具有重要影响,脱硝效率随着尿素浓度、氨氮比的增大而增加,随着燃烧温度的升高先增加后减小。当尿素使用浓度为12%,氨氮比为1.5∶1,温度区间为850~900℃时,尿素-SNCR法脱硝效率可达到50%,同时H2O2添加剂对SNCR脱硝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该技术非常适合工业锅炉协同处置城市污泥烟气脱硝应用。  相似文献   

10.
在空气质量模式CMAQ中增加了对大气中苯并[a]芘(BaP)传输、转化和沉降过程的模拟,新增了BaP气相/颗粒相间分配模式(KOA吸收模式)以及BaP化学转换,并采用该模型模拟了2014年1、4、7、10月四个季节代表月中国大气中BaP的浓度以及干湿沉降通量的空间分布特征.模拟结果与部分地区的实测数据进行了初步对比验证,结果显示BaP浓度的模拟值和测量值的量级基本一致,其比值基本在1~2个量级范围内,表明模拟结果处于可接受的范围.基于模型结果,还探讨了BaP浓度与沉降季节变化特征与人为源排放的紧密联系,说明湿沉降是BaP最主要的沉降途径.BaP沉降的空间分布与其排放源和浓度具有密切的联系,并且具有长距离输送的特征等.  相似文献   

11.
印染污泥焚烧烟气污染控制案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广东省某两家印染厂的印染污泥焚烧项目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污泥处理技术路线、焚烧设备及烟气处理流程等各方面入手,对各厂印染污泥与煤混烧烟气中颗粒物、NOx、SO2、酸性气体(HF、HCl)和重金属等污染物的进行采样分析,并对各厂现有烟气污染物控制设施的运行效果进行调研,结果表明,布袋除尘的效果较为理想,除尘效率可达99%以上;使用印染废水作为吸收液的湿法脱硫技术对SO2及酸性气体的去除效果不理想;SNCR对NOx具有一定的去除效果,是一种较为经济、高效的脱硝技术;焚烧后,大部分重金属最终以飞灰的形式被除尘器去除,但仍有部分重金属如Hg在出口烟气中的浓度仍然很高,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控制烟气中的重金属. 此外,基于印染污泥焚烧实例分析,提出适于印染污泥与煤混烧烟气处理工艺流程.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论述发展工业型煤产业的重要意义和技术质量保证,洁净煤技术是控制污染和节约能源,提高煤炭资源利用率的重要技术项目,将粉煤生产成型煤,为工业、民用提供洁净的燃料,既充分利用煤炭资源同时改善能源结构,又有显著的环保效益,国家把煤炭产业列入中国洁净煤技术有限发展项目,目前制约型煤产业的发展要造气型和燃烧型煤并举,同时有利于用户的节能效益。  相似文献   

13.
蚯蚓处理重金属的毒理学研究启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婕  张安龙 《环境科技》2008,21(6):27-29,33
介绍了蚯蚓的生态毒理学研究方法以及重金属与蚯蚓的相互影响作用,并通过对早期的剩余污泥中重金属的去除方法作对比,提出了利用蚯蚓处理剩余活性污泥中重金属的技术,为剩余污泥的资源利用化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发展工业型煤产业的重要意义和技术质量保证,洁净煤技术是控制污染和节约能源,提高煤炭资源利用率的重要技术项目,将粉煤生产成型煤,为工业、民用提供洁净的燃料,既充分利用煤炭资源同时改善能源结构,又有显著的环保效益,国家把煤炭产业列入中国洁净煤技术有限发展项目,目前制约型煤产业的发展要造气型和燃烧型煤并举,同时有利于用户的节能效益。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矿井水出水水质指标,有效降低废水排放对环境的影响,实现环境保护和水资源重复利用,亭南煤矿实施了矿井水处理站扩容改造工程。该工程采用重介质加载磁分离矿井水净化技术,使处理后的矿井水全部达到工业生产用水水质要求和排放标准,详细介绍了该技术的原理和特点,并对工程实施后的效果进行了经济效益分析。应用结果表明,该技术对煤炭行业高悬浮物矿井水的净化处理具有一定的优势,具有占地面积小、处理效率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
中国油田及石油化工行业每年油泥(砂)的排放量达到80多万吨,已严重制约油田的可持续发展。油泥(砂)中石油含量达10%~30%,还含有多环芳烃、重金属等污染物,可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国内外已广泛开展了油泥(砂)处理技术的研究。油泥(砂)处理技术包括资源回收技术、无害化处理技术和综合利用技术。本文简述了水洗处理技术、生物处理技术和热解气化焚烧工艺,并对不同处理技术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应结合中国国情及成本等方面综合考虑选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实现油泥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清洁化处理。  相似文献   

17.
广州城市污泥中重金属的存在特征及其农用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23,自引:6,他引:17  
分析了广州7种城市污泥中Zn、Cu、Pb、Cr、Mn、Ni的含量,研究了其中5种污泥中重金属的形态特征,并利用地累积指数(Igeo)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RI)对污泥农用过程中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综合性评价. 结果表明,广州不同来源城市污泥中Cu、Zn、Mn、Ni含量较高,变化幅度较大,而Pb、Cr含量较低. 除一种污泥中Cu超标外,其他重金属基本符合国家农用控制标准(GB18918-2002),但所有污泥中重金属含量都超过珠江三角洲耕地土壤均值.不同重金属在不同污泥中的形态分布差异较大. 其中,含工业污水污泥中Cu、Cr还原态占很大的比例,Pb、Fe主要以还原态和残渣态存在;生活污水污泥中重金属主要以可氧化态和残渣态存在,酸可交换态中Mn的比例较高,易还原态中Zn的比例较高;5种污泥中Cu、Zn、Mn潜在迁移性最强.Igeo和RI评价结果表明,污泥中Cu、Zn、Mn是潜在的强生态风险元素,污泥在农用过程中具有一定生态风险性. Igeo和RI用于污泥农用过程中重金属的生态风险评价是可行的,与其它评价方法相比较, RI能更好地反映污泥中重金属对生态环境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18.
利用粉煤灰研制高效无机混凝剂聚硅酸铝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李晓湘 《环境工程》2002,20(1):51-52,59
研究了以粉煤灰为原料制取高效无机混凝剂聚硅酸铝的工艺及生产条件。产品用于处理工业废水水样 ,并与传统混凝剂处理废水的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 ,聚硅酸铝混凝剂用药量少 ,处理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应用超高压窄脉冲模拟治理工业烟气(常压、烟气温度180℃).CO2、SO2、NOx分解率均在80%以上,把有害气体分解成单一原子组成的气体分子O2、N2和单质微粒S、C;同时收尘效率高达99%.是工业上治理烟气污染的高效、低成本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20.
污泥中重金属和多环芳烃(PAHs)的存在特性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在深入研究9种不同污水处理厂污泥中重金属存在形态和15种PAHs含量水平的基础上,讨论了污泥中PAHs和重金属含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生活污水污泥中Zn的含量最高,其次为Cu,而As和Cd含量较低;工业废水污泥中各重金属含量差异较大,制革污泥的Cr含量超过15000 mg·kg-1.污泥中As、Cr、Cu、Pb主要以可氧化态和残渣态存在;Ni和Zn的酸溶态及可还原态的比例较高;Cd在不同污泥中的形态分布变化较大.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污泥中∑PAHs的平均含量相差不大,分别为13.74 mg·kg-1和13.95 mg·kg-1.不同污泥中各PAHa呈现4环>3环>2环>5环>6环的分布特征,化石燃料不完全燃烧和石油类污染是污泥中PAHs的主要来源.污泥中低分子量(2环和3环)PAHs与Cd、Ni、Zn等重金属含量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这种相关关系与重金属作用于污泥中的微生物并最终影响微生物对PAHs的降解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