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天津市路面雨水径流重金属污染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天津市3条典型主要交通干线雨水径流中的Cr、Cd、Fe、Cu、Hg 5种重金属进行了取样监测,重点探讨了路面径流重金属的平均质量浓度、冲洗特征、重金属之间以及重金属与悬浮物之间的相关关系,并用聚类分析方法对降雨特征对重金属污染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天津市路面雨水径流重金属污染严重,Fe、Cr和Cd质量浓度较高,污染贡献率大,为径流主要重金属污染物;重金属污染水平高于国内外城市研究结果,反映出天津市在道路路面环境维护和管理上与其他城市的差距。路面径流的重金属具有明显的径流初期冲洗效应,在径流的初始阶段,重金属质量浓度达到最大值,随着降雨和径流的延续,污染物质量浓度呈波浪性锯齿状下降,至降雨结束,重金属质量浓度最终趋于稳定。径流中不同种类重金属具有同源性,且与径流中的悬浮固体具有明显的相互依存关系,重金属主要以悬浮固体吸附的形式或重金属颗粒形式存在。通过聚类分析可知,重金属污染受降雨强度和前期晴天积累影响显著,其次是降雨量和降雨历时。 相似文献
2.
以不同介质(砂,铁锰复合氧化物,给水厂铝污泥)的生物滞留系统为研究对象,考察道路雨水径流溶解性有机物(DOM)与重金属协同污染对生物滞留系统中Cu2+、Pb2+、Cr6+和Cd2+截留和释放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DOM协同污染促进了生物滞留系统对Cu2+和Pb2+的截留,去除率分别提高了1%-12%和2%-7%;抑制了对Cr6+和Cd2+的截留,去除率分别下降了3%-10%和1%-5%.对同一种介质生物滞留系统来说,前期累积重金属时径流DOM协同污染的生物滞留系统中重金属的释放量低于无DOM协同污染系统,使其淋出液重金属浓度降低.与惰性介质生物滞留系统相比,强化介质生物滞留系统对重金属的截留效果更易受到径流DOM协同污染的影响,且强化介质生物滞留系统所截留重金属更不易释放. 相似文献
3.
北京城区道路雨水径流污染指标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对北京城区路面雨水径流水质进行分析,了解主要污染指标之间存在的相关性,为道路雨水径流水质的检测、定量分析及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等提供依据。结果表明,COD和SS有很好的相关性,COD与TOC及与氨氮、TN、TP都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天津城区道路雨水径流水质监测及污染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市区道路由于交通活动产生大量的重金属、无机阴离子、营养盐、有机污染物等,对受纳水体的水质造成很大破坏,并影响了水体的生态环境.通过对天津城区不同功能区(商业区、文教区和居住区)的道路降雨径流的30个水质指标进行监测分析,评估天津市区道路雨水径流的污染程度,进而分析天津市区降雨污染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功能区理化指标平均浓度的大小顺序为:商业区>居住区>文教区,天津市区道路雨水pH接近中性;金属离子中铅在3个功能区中均超标,在商业区、文教区和居住区中分别超标1.16、1.05和1.28倍,且天津市区重金属污染浓度与南京和澳门相近;无机阴离子并未超出地表水质量标准V类标准或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补充项目标准限值.TN、TP、COD和BOD_5最大值分别严重超出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V类标准的2.5、2.0、10和50倍.挥发酚在3个功能区中均未超标,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在商业区、文教区和居住区分别超过地表水质量标准V类标准的37、17和6.3倍. 相似文献
5.
本文系统研究了雨水集中入渗设施的土壤对模拟雨水径流中常见6种重金属的吸附过程,探究了不同浓度梯度下重金属的竞争吸附情况,分析了不同pH及不同土壤类型理化性质的差异对土壤吸附重金属的影响. 在综合分析研究结果及全国各省锌矿、铅矿及铜矿储量,全国土壤pH分布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布的基础上,对全国各省海绵城市建设中可能存在的重金属污染风险提出控制建议. 土壤对模拟雨水径流混合溶液吸附实验结果表明,土壤对As、Cr、Cd、Pb、Cu、Zn 6种重金属的吸附在40—60 min内可达到吸附平衡. 其中Pb在3 min内即可吸附完全,但土壤对Cr的吸附量很低,对As吸附率约为55%,对Cu 、 Zn 和Cd的吸附率均可达90% 以上;在探究不同浓度梯度下多种重金属的吸附时,当溶液浓度超过60 mg·L−1后,竞争吸附现象较为明显;碱性条件下更利于土壤对Cd、Cu、Zn的吸附,酸性条件下更利于土壤对As的吸附;不同类型土壤对重金属吸附的实验结果显示,土壤有机质含量与重金属吸附量呈正相关;在对土壤pH、有机质含量和锌、铜、铅矿产资源储量五种因素可能带来的重金属风险分析中,内蒙古自治区、云南省和江西省等地区的综合指数较高,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应加强对雨水径流和集中入渗土壤中重金属浓度的监测. 本研究可为我国在建设海绵城市过程中防范重金属污染风险提供参考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7.
重金属是雨水径流中的重要污染物质。为探究雨水径流中重金属的季节变化规律。地理位置因素和人为因素对重金属含量的影响。根据西安市城区内道路类型、路面材质、交通量、人流量等因素选择5个采样点,以2013年全年的降雨样品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测定雨水径流中重金属Cd、Zn、Fe、Mn、Al、Pb的质量浓度。研究结果表明:Cd的质量浓度正常,低于地表水环境质量Ⅰ类标准,受地理位置、人为活动以及季节变化的影响极小。Zn的质量浓度正常,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第Ⅰ类和第Ⅱ类标准之间;与地理位置、人为活动以及季节变化没有明显关系。Fe的含量因地理位置不同而异,交通繁忙、商业活动较多的小寨四季雨水径流中的Fe均较高,均为城市供水水质标准的3倍,商业活动的影响大于车辆交通的影响,校园秋季雨水中Fe为水质标准的2倍,其它3个季节水质正常,浓度的影响较小,人为因素对雨水中Fe含量的有一定的影响,人流量大的区域雨水中Fe的含量相对较高。冬季燃煤对雨水中Mn的含量影响较为明显。Mn 只在冬季雨水中的含量略高于城市供水水质标准,对环境影响很小;地理位置,人为活动,区域职能对 Mn的含量均没有明显的影响。Al 的含量在城市供水水质标准限值内,受人流量、区域职能、季节变化影响较小,受地理位置影响较大。Pb的含量受路面交通环境和冬季煤炭燃烧的影响较大,在车辆交通繁忙的地点,Pb的含量明显增高;Pb的含量受季节变化影响较为明显,冬季>春季>夏季>秋季;人流量对 Pb 的含量影响不大;下垫面对 Pb 的含量影响明显,柏油路面上的雨水径流中Pb含量最高,石板路面上Pb的含量在其次,塑胶路面上Pb的含量最少。 相似文献
8.
广州城市道路雨水径流的水质特征 总被引:40,自引:4,他引:40
城市道路雨水径流中富含交通活动所产生的大量石油类、悬浮固体和重金属等污染物,能够对受纳水体的水质造成明显的破坏并影响水生生态。对广州市内道路某路段发生的七场路面雨水径流进行了降雨量、径流量的同步监测和径流样品的水质分析,结果表明,广州城市道路雨水径流中营养盐的含量较低,但COD值较高,且可生化性差,石油类和重金属的含量也较高。其中石油类、COD、悬浮固体和重金属Pb的污染水平虽然与国内其他城市的研究结果在同一范围,但都高于国外发达国家的研究结果,反映出我国在道路路面环境维护和管理上与国外的差距。对照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广州城市道路雨水径流中的石油类、COD、悬浮固体和Pb等指标都大大超过III类标准,表明道路径流若不经处理直接排放进入地表水体,可能对受纳水体主要是珠江的水质造成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9.
10.
铁路和道路沿线土壤重金属含量及来源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日本新潟县新潟市越后线沿线土壤和道路粉尘为研究对象,在铁路和道路沿线共采集土壤和道路粉尘样品42份,分析铁路及道路对沿线环境重金属含量的影响,对城市中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进行探析,为城市重金属污染防控提供理论依据。经消解实验后,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测定Cr、Co、Ni、Cu、Zn、As、Sr、Cd、Sn和Pb含量,分析新潟市越后线沿线土壤、道路粉尘重金属含量,以及重金属含量在铁路和城市道路沿线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对重金属来源进行判别。结果表明,铁路和公路对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及分布都有影响。越后线土壤样品中Cu、Zn、Sn和Pb均超出日本土壤背景含量值,最大值分别为背景值的26.5、12.4、11.0和52.7倍,且变异系数分别为139%、67.5%、120%和219%,达到了重度变异程度。道路粉尘样品中除Co和Ni外,其他元素在所有采样点的含量都超过了背景值;Cr、Ni、Cu、Sn和Pb含量随着与铁路距离的增加而降低,且最高含量基本出现在距离铁路0~5 m范围内,说明这些元素含量受到铁路运行的影响。Cr、Cu、Zn、As、Sr、Sn和Pb含量随着与道路距离增加而降低,且最高浓度基本出现在道路粉尘中,说明这些元素含量受到城市道路运行的影响。相关分析表明,Cu、Zn、Sn和Pb之间存在显著性正相关,推测其具有共同的污染源。主成分分析表明,Cu、Zn、Sn和Pb在成分1(贡献率42.99%)上正荷载较高,而在成分2(贡献率31.04%)上均为负荷载,在两种成分上的不同荷载表明这4种元素含量同时受到两种因素的影响。系统聚类分析表明,这4种元素在距离为5处被聚为一类,其含量具有明显的相关性。Pb稳定同位素法表明,土壤和粉尘样品中Pb来源为机动车和铁路两种人为源。因此,Cu、Zn、Sn和Pb含量同时受到铁路和城市道路运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北京城区雨水径流的污染及控制 总被引:59,自引:1,他引:59
随着城市化发展,不透水地面面积增加,雨水径流的污染性也相应增长,它已成为不可忽视的污染源。文章分析了北京市雨水径流的污染源,估算了其污染量,并提出了多种控制径流污染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公路路面径流重金属污染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广州地区市内,城乡结合部和郊区的3条不同的公路路面雨水径流的降雨、径流流量同步监测以及径流瞬时样品中Cu、Zn、Pb、Cd、Ni和Cr 6种重金属的测试表明,在路面重金属被雨水径流的冲洗过程中,基于浓度的初期冲洗现象明显,即在径流发生的初始阶段浓度最高,随着降雨和径流过程的进行,重金属浓度持续降低,在径流流量峰值部分,重金属的浓度达到最低值,随后随着流量的减小略有上升;路面雨水径流中的重金属彼此相关性强且都与径流中悬浮固体存在明显相关,绝大部分的重金属都以悬浮固体吸附或直接的颗粒态形式存在;公路路面雨水径流的重金属污染程度与公路周围的环境关系密切,市内道路的重金属次径流平均浓度最高,城乡结合部和郊区公路路面径流的次径流平均浓度相差不大,Pb是路面径流中主要的重金属污染元素。 相似文献
13.
收集了45个不同市售来源的冬虫夏草样品,通过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其 As、Pb、Cd、Cu 等重金属含量,通过微波消解-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法(AFS)测定其 Hg 含量.用靶标危害系数(THQ)和总危害指数(HI) 对 Hg、Pb、Cd、Cu 等 4 种重金属进行非致癌健康风险评价,用终生致癌风险(R)对 As 进行致癌健康风险评价.实验表明,45 个样品中,As含量超标率达到100%,Hg含量超标率也达到70%,其他 3 种重金属均未检出超标现象. 4 种重金属的 THQ 以及 HI 值均远远小于1.0,即表明 4 种重金属通过冬虫夏草的摄入不会对人体造成非致癌风险.以总砷计算 R=6.39×10-5超出WHO规定的限值1.0×10-5;而以无机砷计算R=3.09×10-7远远低于其限值. 相似文献
14.
南京市中心城区道路绿地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及污染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不同绿化时间段道路绿地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特征,采集了南京市中心城区不同绿化时间段道路绿地土壤0~5cm、5—20cm土样共50个。土壤经微波消解后,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分别测定土壤中cu、zn、Pb、cd和cr的全量。结果表明,南京城市土壤中cu、zn、Ph、cd和cr的全量分别为38.8±14.3、113.4±25.5、53.1±27.7、0.114±0.06、51.8±8.9mg/kg,最高值约为最低值的2.4~18.5倍。从变异系数来看,除zn、cr元素的变异系数在20%左右,其它重金属元素均在35%~55%之间。2000年前绿化的道路绿地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显著高于2000年后的绿地土壤(P〈0.05)。Pb、Cu和Zn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Pb和cu在2000年前绿化的道路绿地土壤中达到中度污染水平,Cr处于警戒限水平,cd处于清洁水平。由于受交通和人为活动的影响,绿地表层土壤中重金属出现积累。 相似文献
15.
16.
上海地区雨水中的过氧化氢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收集了上海地区在1987年7月至1988年5月间66个雨水样品,现场监测了雨水中的过氧化氢,并分析了其中H~+,Na~+,K~+,NH_4~+,Ca~(2+),Mg~(2+),F~-,Cl~_,NO~-_3和SO_4~(2-)的浓度。结果表明,雨水中过氧化氢含量最高可达3390ppb;〔H_2O_2〕与〔H~+〕及降雨量有较明显的相关性;在闪电及雷阵雨时,雨水中的过氧化氢含量往往较高。因而,雨水中〔H_2O_2〕对〔H~+〕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在对北京市西城区部分排水管道调研的基础上,对几个典型雨水检查井连接雨水管道沉积物中赋存的主要重金属污染物污染水平及形态分布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沉积物粒径及有机质含量对重金属污染物赋存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排水管道沉积物中:Cr主要以残渣态存在;Cu和Zn以具有活性潜力的铁锰氧化物形态及碳酸盐结合态两种形态为主;Pb的残渣态含量平均值达到了56.4%;Ni的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含量相对较大;可交换态Cd占其总量的比例最高值达22.4%,而残渣态的Cd含量极小. 相似文献
18.
《生态环境学报》2015,(3)
以嘉兴市区主干道为研究区域,开展了该市两种典型降雨条件下,道路雨水径流中典型污染物初期冲刷效果、质量浓度变化规律、道路雨水径流水质污染指标相关性,污染物平均质量浓度(EMC)的研究。针对城市典型降雨,分析城市降雨径流污染过程的变化规律,对城市道路径流污染的控制和雨水资源有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模式雨型对嘉兴市2010年至2013年间90场降雨进行归纳,总结出Ⅲ型和Ⅶ型为嘉兴市的常见雨型。从2013年降雨监测期间筛选出与该市发生频率最高的两种雨型相似的典型降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降雨雨型、降雨强度、降雨前期干燥时间均会对道路径流雨水中污染物浓度产生较大的影响,这也是Ⅶ型降雨比Ⅲ型降雨中道路雨水径流中污染物较高的原因。(2)以携带80%污染物所实际发生的径流量的多少来判断初期冲刷效应的强弱,则Ⅶ型降雨中TN、NH4+-N、SS、TP、COD的初期冲刷效应均强于Ⅲ型降雨。两场降雨中TP的初期冲刷效应均低于其他4种污染物。(3)道路雨水径流中TN、NH4+-N、COD与SS之间均存在良好的相关性。Ⅶ型降雨中TP与SS的相关系数为0.917,而在Ⅲ型降雨中TP与SS的相关系数仅为0.772,所以TP与SS的相关性受降雨条件影响较为明显。(4)Ⅲ型和Ⅶ型降雨中道路雨水径流中SS、COD、TP质量浓度分别为353.2、465.71、4.03mg·L-1和548.41、335.96、1.18 mg·L-1均不同程度的高于地表水V类标准。Ⅲ型和Ⅶ型降雨中TN浓度为3.47和6.62 mg·L-1高于国家污水一级排放标准,因此SS、COD、TP是道路雨水径流中的主要污染物。 相似文献
19.
20.
成都市道路地表径流污染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市道路地表径流污染已经成为城市水体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2006年8月-11月,通过对成都市9条不同类型道路6次降雨径流水质的监测分析,探讨了成都市路面径流污染的现状、成都市道路地表径流的污染负荷及道路地表径流中污染物之间的相关性关系。结果表明,成都市道路地表径流中污染物SS、COD、TN、TP的含量高,浓度均超出地表水环境质量Ⅴ级标准。成都市道路地表径流的年污染负荷为LCOD=3.1×104t,LTN=1.19×104t,LTP=1174.9 t,LZn=109.46 t。SS浓度与污染物COD、TN、TP、Zn浓度之间存在较好的相关关系(R2>0.8)。可以通过控制径流系数、削减径流中的污染物含量和污染物总量控制3个方面的措施来进行道路地表径流污染的削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