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农户收入最大化与耕地保护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西方农业家庭模型研究假设不同,经济结构转型期,我国农户将面临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自由配置资源以实现收入最大化.以劳动力配置为基础的投入最大化条件证明在农产品价格和政府补贴效应影响下,农业经营与外出务工劳动力投入的边际收入贡献相等时,农户能够实现收入最大化.在实现收入最大化过程中,农户耕地保护行为是否发生关键在于耕地保护劳动投入是否能得到补偿,充分分享耕地保护收益是农户层次耕地保护行为发生的基础条件.而流转条件下的农户农业经营劳动力投入和耕地数量变化之间的比较静态分析则进一步说明农户耕地保护行为发生的复杂性,国家层面应充分考虑耕地流转过程中农户资源禀赋变化趋势及行为选择,调整和完善耕地流转政策.  相似文献   

2.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农户耕地保护补偿标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农户耕地保护成本进行经济补偿是未来耕地保护机制改革的趋势.然而耕地保护的成本往往不为受益者所知,因此耕地保护的经济补偿标准难以确定.本文以委托-代理理论作为分析基础,针对政府和农户之间信息对等和不对等两种情况设定政府的效用函数和农户可接受的补偿标准函数,经过公式推导,得出如下结论:完全信息条件下,政府若根据低成本地区的补偿标准对所有地区的耕地实施补偿支付,将导致高成本地区实际得到有效保护的耕地面积会低于政府计划标准;而政府若根据高成本地区的补偿标准对所有地区的耕地实施补偿,将诱使低成本地区农户擅自增加耕地面积,导致生态环境退化,因此,委托人应根据代理人的不同耕地保护的成本确定不同的补偿标准.非完全信息条件下,与完全信息条件下相比,低成本地区的农户获得的补偿要高一些,而高成本地区的农户获得的补偿要低一些.在补偿机制实际运作过程中,若政府要想确保耕地保护政策得到有力实施,就必须对那些具有低成本的农户付出一定的信息租金.  相似文献   

3.
从农户满意度绩效出发,在理论分析基础上提出相关研究假说,并基于全国率先探索耕地保护基金的成都市的实地调研数据,利用ordered probit模型,实证检验了耕地保护补贴流向对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政策农户满意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转出土地的农户比转入土地或未流转土地的农户对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政策有更高的满意度。土地转出行为使农民对补偿政策"非常不满意"、"不满意"和"一般"的概率分别下降0.3%、4.8%和11%,并使农民对补偿政策"满意"和"非常满意"的概率分别上升14.4%和1.7%。(2)土地转入行为则使农民对补偿政策"非常不满意"、"不满意"和"一般"的概率分别上升9.3%、35.4%和0.7%,并使农民对补偿政策"满意"和"非常满意"的概率分别下降42.9%和2.6%。为提高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政策农户满意度绩效,政府应合理分配有限的耕地保护补贴资金,补贴资金应优先向土地转入户倾斜,提高实际上在承担耕地保护责任的土地转入户保护耕地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4.
我国耕地保护的最优化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把耕地保护置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框架下,运用经济学、土地资源学原理,构建了我国耕地保护的最优化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耕地保护最佳规模调控指标的具体测算方法,并粗略估算了我国现状及未来半个世纪耕地保护最佳规模调控指标。  相似文献   

5.
从耕地资源价值出发,测算农地整理项目农户耕地损失补偿额度,并基于湖北省孝感市和潜江市的农户调查数据分析农户的受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基于耕地资源价值体系,测算得到孝感市和潜江市农地整理项目农户耕地损失补偿额度分别为1 449 695.76、1 784 296.17元/hm~2;农户所期望得到的耕地损失补偿标准远低于耕地资源价值体系测算出来的理论值,两市农户对耕地损失的平均受偿意愿额度为336 197.95元/hm~2,可以农户受偿意愿为主、耕地农业生产价值和社会保障价值为辅,制定农地整理项目农户耕地损失补偿标准;受教育程度对补偿标准有显著负向影响,农户文化程度的提高有助于提高其对农地整理事业的认知程度,进而促进我国农地整理事业的发展;土地权属调整是解决农户耕地损失的一项重要措施,做好农地整理项目土地权属调整工作需充分尊重农户的意愿,并以农业现代化作为土地权属调整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小城镇发展过程中耕地保护的重要性的基础上 ,从土地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对小城镇外延扩张的机制进行了探讨。从土地供给来看 ,城镇土地对其供给主体具有四重效用 ,土地供给主体有多供地的内在动机 ;从土地需求来看 ,小城镇土地对其需求主体具有双重效用 ,土地需求主体有多占地的内在动机。若对土地供、需主体的行为缺乏有效约束 ,就会导致小城镇盲目向外扩张而使耕地大量减少。因此 ,要在小城镇发展过程中保护好耕地 ,就应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 ,对土地供、需主体的行为进行约束。最后提出了在小城镇发展过程中保护耕地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户耕地资源利用及效率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两个时期农户资料的比较,对近1个世纪以来中国农户的耕地利用及效率变化进行了分析.农户耕地利用方面主要分析了户均耕地面积、耕地的细碎化、复种指数、种植结构及集约度等的变化;效率方面主要分析了农户的耕地生产率及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结果表明,与80年前相比,目前我国农户户均耕地面积仅为当时的30%左右,但土地生产率却提高了2~4倍,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3倍以上.农业生物化学技术的进步及广泛应用是农业生产率提高的最重要原因.因此,我国的农业发展应该进一步重视生物化学技术的应用,重视能够保证生物化学技术得以实施的基础设施和基本条件的建设.同时,我们也应该考虑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在一些生物化学技术的边际报酬已经相当低的地区,要进行制度创新,通过规模的扩大来获得规模经济,进一步发挥机械技术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长江三角洲耕地资源态势与保护对策   总被引:13,自引:7,他引:13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东部沿海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在全国占有十分重要的经济地位。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与环境发生了严重的问题,特别是近年来耕地资源锐减,而后备耕地资源却短缺,人地人粮矛盾更加尖锐,已成为影响这一地区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分析了这一地区的经济特点与耕地资源的变化态势,并提出了相应的耕地保护措施。首先,要严格控制非农用地,确保基本农田,其次要采用经济手段,建立保护耕地的经济机制;此外,还要  相似文献   

9.
小城镇发展与耕地保护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在分析小城镇发展过程中耕地保护的重要性的基础上,从土地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对小城镇外延扩张的机制进行了探讨。从土地供给来看,城镇土地对其供给主体具有四重效用,土地供给主体有多供地的在动机;从土地需求来看,小城镇土地对其需求主体具有双重效用,土地需求主体有多占地的内在动机。若对土地供、需主体的行为缺乏有效约束,就会导致小城镇盲目向外扩张而使耕地大量减少。因此,要在小城镇发展过程中保护好耕地,就应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对土地供、需主体的行为进行约束。最后提出了在小城镇发展过程中保护耕地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0.
农户行为对耕地质量与粮食生产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近年来关于农户行为对耕地质量与粮食生产影响相关文献,回顾已有研究成果与趋势,为研究的拓展与深化提出建议。文中采用文献回顾法、比较研究法,得出研究结果:总结了农户行为经典理论和国内学者根据我国国情做出的理论修正,以及当前研究比较集中的农户行为对耕地质量影响、农户行为对粮食生产影响、农户行为影响因素及其对耕地质量与粮食生产影响等问题。本文的相关研究还可以在耕地利用质量本质、有限理性农户行为影响、农户行为与耕地质量和粮食生产动态关系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1.
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与区域补偿标准的合理确定是保证耕地保护区域补偿实施效果的关键。针对以往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忽视耕地资源禀赋与社会经济发展差异的不足,本文构建分区异步元胞自动机模型开展了耕地区际布局优化,并据此优化区域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在此基础上,针对当前研究中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标准与耕地非农化收益及耕地赤字/盈余水平脱节、难以真正起到耕地保护杠杆作用的不足,本文提出了以耕地资源价值为基础,引入耕地非农化收益确定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标准,并根据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优化结果测算区域耕地赤字/盈余水平对耕地保护区域补偿价值标准进行修正,以实现"以布局引导补偿,以补偿实现保护"。以全国首批"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武汉城市圈为案例区开展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根据资源禀赋与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确定区域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可以在实现全区域粮食安全的基础上使区域耕地非农化压力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有利于耕地保护目标的实现;2以耕地非农化收益和耕地资源价值为基础,采用区域耕地赤字/盈余进行修正得到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标准,可以起到激励耕地保护的杠杆作用;3基于目标责任区际优化的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是协调我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城镇用地扩张与耕地保护矛盾的重要途径,能起到激励耕地保护、抑制耕地非农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文章在分析现有耕地保护政策体系所存在弊端的基础上.提出了在耕地资源保护中运用可转移发展权这一构想。重点诠释了可转移发展权的内涵、运作机理.确立了土地发展权转移市场机制的构建方案。探讨了转移过程中参与主体的利益驱动.并对其在耕地资源保护中运用的预期效益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论表明:以往的耕地保护对于农民来说明显地缺乏经济激励和公平性.导致耕地保护的效果不佳。而土地发展权的引入及其转移制度的确立,不仅可以消除因规划造成的土地所有人之闻的利益不均衡.提高农民保护耕地的积极性和开发商的经济激励。而且还能够降低政府成本。这对中国的耕地资源保护有着十分迫切和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To analyze current policies on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transferable development rights in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by examining the connotation, operation mechanism, and construction on the market mechanism, benefits driving forces, and expected benefit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economic incentives and fairness have been neglected in previous policies on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Moreover, the introduction of transferable development rights can not only eliminate the imbalance of interests, but also enhance the incentives for farmers and developers. In addition, it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fiscal expenditure of the government.  相似文献   

14.
耕地转为建设用地能产生高额的土地增值收益,因而建设占用是我国耕地减少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建设用地的控制是保持耕地稳定的必不可少的一环.因此,构建了耕地保护经济合理性一般均衡分析理论模型.模型研究表明,为有效控制建设用地对耕地的占用,必须将土地出让收益与种植业收益比保持在一定限度内.山东省典型案例区耕地保护实证表明,在耕地变化驱动因素保持不变、提高5%和降低5%的3种情景下,为保持现有耕地面积不减少、土地增值收益惠及农民、政府(地方政府、省级和中央政府)土地出让收益不受损、土地使用者承担相应耕地保护责任,典型案例区单位面积土地出让收益与种植业收益比年变化率至少应保持在1.09%-8.75%之间;单位面积土地出让收益与粮食收益比年变化率应至少保持在4.24%-10.78%之间.上述结果可以为我国耕地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基于数量视角的耕地保护政策绩效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耕地保护政策的绩效评价是我国粮食安全及土地调控的重要课题。本文基于数量保护的视角,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评价了我国2000-2007年的耕地保护政策绩效,测度对象主要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土地用途管制、耕地执法监管政策。研究结果显示,耕地保护政策在数量保护上具有总体效率高(2002年除外)、规模效率递增或保持、纯技术效率高的表征,但是,规模效率、纯技术效率与总体效率不能很好拟合且三项效率的综合具有分层性,只有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达到了最佳产出。进而得出结论:2000-2007年,耕地保护政策取得了耕地总量平衡、耕地基本数量维持、建设占用耕地趋缓、耕地违法减少的显著效果,然而,耕地保护政策绩效的年度差异、政策时滞及体制等影响因素的复杂、投入和产出的部分饱和亦表明绩效的不充分。为促进我国耕地保护政策绩效的提升,提出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用、建立耕地保护责任制度等建议,并对进一步研究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基于耕地综合价值的土地征收补偿标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现行耕地征收补偿仅对耕地的农业经济价值以及部分就业保障价值进行补偿,忽视了耕地的其他价值,导致了耕地征收中的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产生.因此,合理制定耕地征收补偿标准对于维护农民土地权益,保护耕地资源具有十分熏要的意义.论文从耕地资源综合价值角度出发,将土地征收补偿标准的构成分解为农业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环境价值三部分,并分别采用收益还原法、成本替代法和支付意愿法对他们进行量化测算,并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按照耕地资源综合价值建立征地补偿标准,农民将比现行征地补偿多获得6.6倍的补偿金,而且由于新的征地补偿能有效将耕地的外部性价值如社会稳定价值和生态环境价值等内部化,清除了耕地征收中的市场失灵,更有利于耕地资源非农化配置效率提高.此外,由于新的征收补偿标准远低于现行的建设用地基准地价,因此,该标准在经济上是可行的,社会可接受的.  相似文献   

17.
耕地资源流失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正确协调“吃饭”与“建设”的关系,处理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选择深圳、东莞、上海、无锡、武汉五个城市作为研究区域。搜集上述城市近20年来耕地资源流失量及人均GDP统计数据。分析耕地面积减少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耕地资源流失量最初随着人均GDP的增加而增加。当越过某一个阈值后。就开始随着人均GDP的增长而降低。虽然这样的演化规律受政策及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有所波动。出现阶段性变化。但基本上仍吻合库兹涅茨曲线的一般特征;耕地资源流失量下降的阈值受城市经济、消费水平的影响,有所差异,上述五城市的阈值在5192元至17751元之间;相应地,二、三产业在城市国内生产总值相应所占的份额基本在86%~97%之间变动。  相似文献   

18.
耕地资源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耕地是土地的精华,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耕地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为了合理配置耕地资源,协调供需之间的矛盾,分析了1996~2003年我国大陆地区耕地资源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耕地资源由1996年底的13003.85万hm2减少到2003年底的12339.22万hm2,且逐年依次减小;②受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和政策等因素的影响,耕地资源变化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③7年来生态退耕是耕地减少的主要因素,2003年生态退耕减少耕地面积达到了耕地面积减少的77%;④累计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性强,尤其与人口因素的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