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用实验室模拟的方法着重研究硅藻的角刺藻(Chaetocerosgracilis)和浮游甲藻的前沟藻(Amphidiniumhoefleri)生长过程中DMS的生产及不同氮营养条件下对前沟藻DMS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1)前沟藻和角刺藻都可以生产二甲基硫(DMS),但2者DMS生产能力有很大差别,前沟藻DMS平均生产率大约是角刺藻的100倍.(2)不同生理阶段的DMS产量不同.对数增长期的前沟藻细胞释放DMS的能力最强,其DMS速率是指数增长期的3倍.静止期和衰老期的前沟藻细胞DMS的生产能力下降.(3)低氮条件对前沟藻细胞DMS有促进作用.其中低浓度组(0.5mg/LNaNO3)DMS产率是高浓度组(50mg/L)的4倍.  相似文献   

2.
有机污染物在水体表面微层的富集行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DEHP)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水体表面微层的富集行为.现场分析结果表明邻苯二甲酸酯在小型封闭湖泊表面微层中存在富集现象,富集倍数在1~11之间,湖水的理化性质及采样方式均影响富集倍数的大小.室内微宇宙研究表明DBP和DEHP在微宇宙水体表面微层中均存在富集现象,富集倍数分别为2.81和1.98,藻类、颗粒物和腐殖酸也同时在微宇宙水体表面微层中富集.当水体中加入表面活性物质和腐殖酸时,邻苯二甲酸酯(DBP、DEHP)在表面微层的富集倍数随加入的2种物质浓度的增大而降低.对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富集动力学研究表明,当表面微层遭到破坏后,其在表面微层达富集平衡需较长时间,水体浓度也影响富集倍数  相似文献   

3.
SBR法处理中药材有机废水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SBR法对中药材有机废水进行了研究。考察了CODCR、BOD5、SS、NH3-H的处理效果,以及PH、水温、污泥负荷等条件对去除率的影响。运行结果表明,PHO 6.0-9.0、t为15-30℃、污沁荷0.3kgBOD5/kgMLSS.d,运行程序:进水0.5h(限制曝气)、曝气10h、脱氮1.5h,沉降0.5h,排水0.5h、闲置11h,周期时间24h时CODCR去除率88%、BOD594%、  相似文献   

4.
用CODcr预测BOD5的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确定了的生活污水BOD5和CODCr值的比较,建立了一个线性关系式:CODCr=a×BOD5+b,式中的a和b是常数.a为1.64,b为11.36.经检验证明CODCr相应于BOD5的线性回归是明确而且密切相关的.该公式可用于以相应的CODCr预测BOD5.  相似文献   

5.
土壤沉积物吸附对2,4-D生物降解速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一个吸附对有机物生物降解影响的数学模型.模型中考虑了有吸附剂存在下体系可能出现的四种降解类型.用从土壤中分离出的2,4-D降解菌株,在有土壤或沉积物存在下与2,4-D进行生物降解实验.在菌体浓度不变的情况下,估算和比较了30℃时四种降解作用的速率常数.结果表明,吸附的2,4-D不被水中和吸附的细菌所利用;而水中的2,4-D则可被水中和吸附的细菌所降解.进一步分析认为,并非所有生物降解都受到吸附阻碍,一定条件下吸附可加快生物降解作用的进行.  相似文献   

6.
白洋淀几种不同食性鱼类对六六六,DDT的富集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对白洋淀几种不同食性鱼体内六六六和DDT残留量分析表明,草食性鱼体内农药残留量最少,六六六含量为59.3μg/kg,DDT含量为29.6μg/kg,其次是杂食性鱼类,六六六含量为90.4μg/kg,DDT含量为108.5μg/kg;肉食性鱼体内农药残留量最高,六六六含量为110.7μg/kg,DDT含量为124.4μg/kg,鱼体对DDT的浓缩因子为311~1244,明显高于六六六的177~368  相似文献   

7.
本文物1994年11月用气相色谱法研究了旱季珠江口区环境中BHC和DDT的含量与分布。结果表明,表层海水BHC含量为0.087μg/L,DDT为0.080μg/L;底层海水BHC为0.117μg/L,DDT为0.506μg/L。沉积物BHC为11.15×10^-9(干),DDT为33.46×10^-9(干)。海水中的盐度、DO、COD与其BHC、DDT含量之相关性没有规律,沉积物中微生物的含量与B  相似文献   

8.
海南三亚近岸海域水化学要素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调查研究了海南三亚近岸海域水化学要素的浓度和分布,结果表明:(1)表层DO、NO-2、NO-3、NH+4、PO3-4和COD的平均浓度分别为411.9、0.05、0.47、1.79、0.16μmol/dm3和1.31mg/L。(2)河流输入对沿岸海域水化学要素的影响主要集中于NH+4和COD,对PO3-4和NO-3的浓度影响不明显,海域总体为一贫营养盐区域。采用主成分分析表明控制水化学要素的主要因子是河流的输入和由此导致了的生物旺发。  相似文献   

9.
2,4-二氯酚降解菌的分离及其特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3个不同地点采集的混合土壤中,分离到2株可利用2,4二氯酚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的假单胞菌(Pseudomonassp.)DCP1和DCP2.在此基础上,研究探索了菌株DCP1降解2,4二氯酚的影响因素和降解过程以及其遗传特性.结果表明:菌株DCP1可降解2,4二氯酚,并有氯离子、邻氯酚和醌积累;经检测该菌株中有一条迁移速率比pUC18小的质粒.  相似文献   

10.
COD与BOD5相关关系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BOD5与COD的构成及降解动力学出发,以CODNB/COD为一常数这一研究假设为基础,得到了BOD5与COD的相关模型.应用南昌啤酒厂糖化工段废水的实测数据和数理统计方法对模型进行了检验,表明其具有实用性.从而可从COD值快速预报BOD5值.此模型适用于所有城市污水.不同种废水,其斜率值不同  相似文献   

11.
总结发达国家在水环境监控技术方面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当前流域水环境监控技术体系的特点,指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水环境监控技术上存在的问题影响了监测的效度和效率. 提出了完善我国流域水环境监控技术体系的设计原则:监测对象与流域生态功能的一致性、监测指标与水环境污染特征的一致性、监测方法与质量控制的一致性以及监测方式与监测目的的一致性;同时提出了流域水环境监控的系统设计思路,即流域水环境监测对象与监测指标筛选、监测布点与采样技术、监测分析方法、监控质量保证、监测网络与监控信息管理等6个方面.    相似文献   

12.
喀喇昆仑山—西昆仑山地区属于青藏高原西北部寒冷干旱的荒漠、半荒漠地带,是连结高山荒漠和山地荒漠的关键区域。根据垂直自然带谱的基带及各分带的组合配置形式,可区分出干旱、极干旱、高寒干旱及高寒半干旱四种结构类型组。垂直自然带的区域变化明显,喀喇昆仑山与西昆仑山育显著不同,不仅南北翼有别,东西方向的递变也很突出,反映出大尺度的地域分异规律。全新世以来,干旱化的趋势十分明显,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突出,建议对雪岭云杉和昆仑圆柏等采取保护措施,并在羌塘高原腹地建立高原自然景观及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  相似文献   

13.
王翠华  李国锋  吴彦  王玉 《环境科学》2008,29(2):368-374
研究了放电等离子体反应器中气量和填加固体玻璃球介质对铜绿微囊藻生长抑制和过氧化氢产量、能量与pH对藻生长抑制,以及填充床反应器对藻叶绿素a和细胞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气量的增加和玻璃球介质的填加虽然提高了放电等离子体反应器处理当天对藻生长抑制的效果,但作用不明显;而随着处理后放置培养时间的增加,藻的光密度先略微增加后显著下降,在气量为0.75 m3/h的填充床放电等离子体反应器中,处理40 min后的样品在放置培养到第5 d时,藻的光密度去除率达到了87.3%;过氧化氢产量也随气量的增加和玻璃球介质的填加而得到提高,尤其是固体玻璃球介质的填加使得放电40 min时(气量为0.75 m3/h),过氧化氢的浓度即从无添加玻璃球介质时的4.6μmol/L提高到了38.3μmol/L,进而提高系统在处理后放置培养过程中过氧化氢对藻的破坏作用;向填充床放电等离子体反应器注入的能量越大,藻生长抑制的效果越明显;弱碱性处理条件对藻生长抑制的作用比弱酸性明显,且酸性溶液在处理当天pH升高,碱性溶液降低,但在放置培养期间均趋于中性;该填充床反应器对藻叶绿素a浓度和细胞数的去除效果显著,在处理40 min后放置培养的第5 d,叶绿素a浓度和细胞数去除率全部达到100%.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预测钢制全表面轮毂易产生疲劳破坏的危险区域,并分析其弯曲疲劳寿命。方法 针对全表面轮毂的弯曲疲劳试验工况,建立有限元分析模型,综合考虑螺栓拧紧方式、螺栓预紧力以及材料非线性特征的影响,通过在加载轴末端建立局部坐标系,实现载荷的分解,并最终实现弯矩的动态加载。在此基础上,进行轮毂的受力分析,然后构造适用于轮毂的应力寿命曲线,并使用名义应力法进行疲劳寿命预测。结果 动态弯矩的加载方向变化会显著影响轮辐表面的应力分布特点,螺栓预紧力施加后,螺栓孔附近区域的应力显著增大,在计算中应考虑其影响。在获得各节点载荷历程后,以高应力幅和平均应力为标准,筛选出了轮毂的危险节点。结论 基于数值仿真的本型全表面轮毂弯曲疲劳试验,危险节点位置均位于轮辐通风孔的内圆角附近区域,可有针对性地对该区域进行相应的优化设计,以进一步提高轮毂的弯曲疲劳寿命。分析得到当前轮辋弯曲疲劳寿命约7.6万次,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北京市典型交通路口大气颗粒物中多环芳烃的污染特征及影响因素.于2000年6月在北京市主要交通路口之一的崇文门路口采集大气中TSP,PM10和PM2.5样品,并进行样品中ρ(PAHs)的分析及机动车流量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机动车排放是交通路口大气颗粒物中PAHs的首要来源;多环芳烃在粒径较小的粒子中比例较高;白天ρ(PAHs)随机动车流量的增加而增加,夜晚ρ(PAHs)高于白天;污染源识别表明,交通路口大气颗粒物中的多环芳烃除主要来源于机动车尾气排放外,还有一部分来源于道路扬尘.   相似文献   

16.
黄土高原降水的季节性指标及其与作物水分亏缺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土高原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与西部非季风区之过渡地区,属弱季风区,降水相对较集中。为分析本区降水的时空分布,文中采用矢量合成方法计算了黄土高原296个站的降水季节性指标值及降水季节,前者变化于0.44—0.64 之间,后者集中于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自东南向西北推迟。降水的季节性指标与降水季节直接影响到作物水分的亏缺量,全区小麦严重缺水100—200mm 不等,玉米缺水30—50mm,而谷子生育期中水分需求基本可以得到满足。最后,讨论了本区降水与土壤水分含量的关系,指出本区水分不足,认为有的作者提出的该区尚有80%的水分潜力没有得到发挥的见解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7.
CO倍增导致全球变暖,并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的研究已成为举世瞩目的重大课题。本文在IPCC预告的基础上,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我国自然地域分异的影响,用671个站点资料分析了我国温度带及各自然地区的数量指标、各地区生产潜力及影响生产潜力的因子,将气候变暖增温、温度带北移的界线及降水区向西迁移后干湿地区界线的变化绘制成图,同时预测了农业生产潜力的未来变化。结果表明:全球变暖使我国温暖地区面积增加,半干旱及干旱区水分条件改善,有利于作物生产。  相似文献   

18.
近代黄河三角洲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代黄河三角洲具有广阔的土地资源,由于盐渍化面积较大,土地垦殖指数较低,土地生态环境条件脆弱,而且土地开发利用受地表淡水资源的年际与季节分配的影响。当前土地生产力水平较低,但开发利用的潜力大,开发的紧迫感加强。开发利用黄河三角洲的主要途径有:①改造低产田,挖掘土地增产潜力;②扩大平原林地,营造林网,改善生态环境;③利用现有林场,逐步建成畜产品生产基地;④利用沿海滩涂和陆地水面发展养殖业与种植业;⑤处理好土地开发与油田建设的关系,发挥土地与油气资源两大优势;⑥运用遥感资料监测土地资源的动态变化,为及时合理地变更土地利用提供依据,以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19.
自然资源结构与经济重心的地域迁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的地域中心在不断迁移中。美国在进入后工业化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我国北方严重缺水,南方有众多良港,优异的环境,经济重心、人口重心、城市分布重心可能提前南移。这一点值得引起规划部门和计划部门注意。 自然资源的地域结构是经济重心迁移的原因之一。自然虽是社会发展的外因,但在童要性上与内因是一样的,是不可缺少的,在特定场合,可以成为迁移的决定性原因。三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藻类水华对沉水植被恢复的影响,通过模拟不同浓度的藻类水华,开展了篦齿眼子菜(Potamogeton pectinatus)和伊乐藻(Elodea nuttallii)在不同浓度藻类水华下(0,6.25×108,2.5×109,1010cell/L)的生长和生理试验.结果表明,低浓度(6.25×108cell/L)处理组中伊乐藻的干重显著低于对照组,而藻浓度达到1010cell/L时,篦齿眼子菜的干重才显著低于对照组.与其它处理组相比,在藻浓度为1010cell/L的情况下,篦齿眼子菜的株高最矮,而伊乐藻的株高最高.叶绿素荧光特性表明藻浓度为1010cell/L的情况下,篦齿眼子菜的光合活性从0.77降低至0.50,而伊乐藻的光合活性无显著性变化,在0.72~0.79之间波动.沉水植物的抗氧化酶活性在藻类水华胁迫环境下先增加后降低.这表明,藻类水华对水生植物的生长影响有差异性;水体中过高的藻浓度会影响植物的抗性生理.沉水植物能忍耐短期低浓度的藻类水华胁迫,但是长期高浓度的藻类水华会严重影响沉水植物的生长,进而影响水生植被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