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环境教育》2005,(5):73-75
1993年1月18日,第四十七届联合国大会将每年的3月22日定为“世界水日”。到今年为止,“世界水日”已经走过12个春秋,2005年3月22日第13个世界水日的主题为“生命之水”。更是凸现了“水,是生命之源”这一永恒的真理。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诠释了人与水之关系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反映和展望了中国水环境及其危机。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国际水协、清水同盟、自然之友等单位发起并主办的“中国——人与水”摄影大赛通过摄影镜头捕捉人与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瞬间,反映人们科学用水、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的努力,从而提高公众对水与健康、水与环境及水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本期“环保娱”选取了此次摄影大赛的部分作品予以刊登。 相似文献
4.
5.
6.
电影《朱罗纪公园》里,从史前蚊子身上抽取恐龙血液,萃取恐龙遗传基因DNA,成功地复制出恐龙的故事,未来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生。1866年,一头雌性小袋狼被浸泡在乙醇中保存了下来,没有使用常用的福尔马林溶液。由于酒精保存法能使器官、肌肉、骨髓等组织中的DNA完好无损,因此一个 相似文献
7.
天目山位于浙江省临安市境内,山体由西向东走向,由东、西两峰组成,东边的叫东天目山,最高峰名大仙顶,海拔1478米;西边为西天目山,绝顶称仙人顶,海拔1506米,两山峰巅各有一池,左右相对,宛若双目仰望苍天,天目山由此得名。该名始于汉代,显于宋朝。天目山自然保护区面积4300公顷,1 相似文献
8.
从两道作文题和三年高考题中涉及的环保知识多组数据看,高考试题已经与环境教育息息相关。如果说高考是高中教学的指挥棒,那么,这根指挥棒也给高中环境教育带来了契机。 相似文献
9.
中国经济的腾飞,带来了人民生活水准的极大改善,但也导致了空前的资源消耗。目前,中国在资源消耗方面正一个接一个地超越美国,成为第一资源消费大国。这给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应对挑战,节约资源、绿色消费是每一位公民应尽的义务。本期“思考与探索”与您讨论的是绿色消费对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特别邀请了环保界知名人士分析个人绿色消费行为将如何以点成线、以线成面地改变中国的消费状况,并开创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道路。 相似文献
10.
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的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113个国家参加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讨论了保护全球环境的行动计划,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会议建议联合国大会将会议开幕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同年10月,联合国第27届会议接受并通过了这项建议,规定每年的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以后,每逢“世界环境日”,世界各国 相似文献
11.
一、背景 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1 9 9 3年1月18日,第四十七届联合国大会做出决定:从1 9 9 3年开始,每年3月2 2日为“世界水日”,在这一天,各国将要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保护水资源的各种活动,提高全世界人民节水、爱水、护水的意识。 为了配合这一行动,我国决定将每年的3月2 2日~2 8日作为中国水周。 相似文献
12.
13.
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开展环境教育的重要前提当前 ,大多数教师所熟悉、所钟情的是学科教学 ,重学科课 ,轻活动课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倾向 ,而传统的、陈旧的教学与评价方式恰恰是这种倾向的重要原因。中小学环境教育涉及学科广泛 ,内容极为丰富 ,又与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紧密联系 ,它涉及现实社会、经济和自然的许多领域 ,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关心自然—社会 ,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中小学环境教育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如何深刻理解新时代对学生开展环境教育的重要性认识 ,如何把认识转变成教学的具体行动…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本刊讯为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推动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创建活动,在第35个“6·5”世界环境日即将到来之际,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主办,国家环保总局宣教中心和各地环保局承办的“捐闲置物品,过绿色生活,建环境友好型社会”主题活动于2006年“6·5”世界环境日期间,在全国各级绿色学校和绿色社区中开展。本次活动主会场设在绿色学校北京市三十五中学和绿色社区丰汇园社区,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祝光耀在主会场举办的仪… 相似文献
18.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人们逐渐认识到环境问题与人心理之间作用的相互性。将环境科学与心理学进行交叉研究并将其纳入到环境教育的范畴中去,不仅有利于拓展环境教育的内容,更对环境教育目标的实现具有着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
环境道德源于环境问题。当我们将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个物种来考虑时,人们不能不产生疑问:工业化大生产的发展,物质生产极为丰富的同时伴随着愈来愈严重的环境问题将使人类何去何从?日趋严峻的环境危机呼唤一种真正地从整体关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道德出现。我们认为,这种整体的环境道德应该包括三个层面,即关注人类的延续;调节强势人群与弱势人群公正地分配环境资源;规范个体环境道德意识与行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