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上海自来水和天然水源中放射性铀含量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上海城乡居民饮用水和长江、黄浦江、淀山湖、雨水、雪水中放射性铀含量及其测量和采样方法。对铀含量进行了3年连续监测,比较了不同水源中铀含量,对天然水中铀分布作了客观描述,并与其它省市比较。同一时期水中铀含量分布均匀,均在本底范围内。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国家水中放射性元素检测方法和相关的技术规范,监测了内蒙古自治区境内部分地表水中的铀(U)、钍(Th)、镭(Ra-226)、总α和总β的剂量,并与内蒙古自治区本底数据和文献监测数据比较。结果表明,内蒙古境内部分地表水中放射性核素均在内蒙古自治区环境本底调查范围之内,与文献监测值比较基本一致,并低于国家限制浓度,生产生活使用该处地表水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3.
沿粤北某铀尾矿库下游水体采集14个水样和11个表层水系沉积物样品,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OES)和低本底HPGe-γ能谱仪分别测量了水样和沉积物中铀含量。结果表明,沿着水流方向,水体中铀浓度由2.091 mg/L降到当地环境本底水平0.002 mg/L。流入水库前,水体中铀含量均超过0.05 mg/L。排水口附近以及下游水库中表层沉积物样品的铀含量比溪流中段的高,特别是水库沉积物中含铀703.1 mg/kg,可能会对水质造成长期影响。  相似文献   

4.
一分析仪对上海市天然水体中的铀含量进行了10年连续监测,并比较了不同水体的铀含量,描述了其分布及其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上海天然水体中铀含量的范围为0.05-089μg=L,属我国天然水铀含量本底范围。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某燃料元件厂运行初期2002年以及运行近三年的2004年正常工况下周围环境放射性铀水平监测得出,其监测结果与2000年对该厂铀水平本底监测基本处于同一水平,该厂的运行未给周围环境造成铀污染。  相似文献   

6.
测定了无锡地区主要食品和环境中铀及~(137)Cs的含量,估计了居民年放射性摄入量。结果表明,食品和水中铀与~(137)Cs的量低于国家规定的允许浓度。  相似文献   

7.
五种水生植物对水中铀的去除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水培实验,研究了浮叶植物野生水葫芦(Eichhornia crassipes)、漂浮植物浮萍(Lemna minor L)、满江红(Azolla imbircata)、沉水植物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挺水植物空心莲子草(Alligator Alternanthera Herb)在初始铀浓度分别为0.15、1.50和15.00 mg·L-1水中的生长状况及它们对水中铀的去除能力.结果表明,在21 d的水培试验期内,满江红对铀表现出了最强的抗性,0.15、1.50和15.00 mg·L-1的铀对满江红的生长抑制率分别只有4.56%、2.48%和6.79%,而满江红对水中铀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94%、97%和92%.进一步的试验表明,每1 L水中种植7.5 g满江红,可以获得最大的铀去除率,将初始铀浓度为1.25、2.50、5.00和10.00 mg·L-1的水体降至国家排放标准(GB 23727—2009)规定值(0.05 mg·L-1)以下分别需要17、19、23和25 d.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展铀污染水体植物修复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离有藻满江红中的鱼腥藻,获得无藻满江红和鱼腥藻.采用水培试验的方法分别研究了无藻满江红、有藻满江红和鱼腥藻对水中铀的去除行为,并采用红外光谱技术分析了它们富集铀前后化学基团的变化.结果表明,对于初始浓度分别为2.5和5.0 mg·L-1的铀溶液,在有藻满江红的作用下,分别经过27和36 d生物富集后浓度能降低至GB 23727-2009规定的0.05 mg·L-1排放标准以下,而在无藻满江红和鱼腥藻的作用下,铀浓度无法达到排放标准.相对于无藻满江红,鱼腥藻提高了有藻满江红对水中铀的富集量、富集系数及对铀的抗胁迫能力,从而提高了有藻满江红对水中铀的去除效率.红外分析表明,在富集铀后,与无藻满江红相比,有藻满江红体内出现了芳环和醇类或苷类化合物,而这些新的物质是鱼腥藻在富集铀的过程中产生的,其可能促进了有藻满江红对铀的富集.  相似文献   

9.
水中本底成分对O3/H2O2氧化降解2,4-D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点考察了水中本底成分对O3/H2O2高级氧化工艺去除水中微量农药2,4-D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自来水本底比蒸馏水本底更有利于水中2,4-D的去除;自由基捕获剂叔丁醇对于2,4-D的催化臭氧化反应具有比较明显的抑制作用,但是HCO3-却对水中2,4-D的氧化降解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一定浓度的腐殖酸对于2,4-D的催化臭氧化反应具有比较明显的促进作用,较高浓度的腐殖酸对于2,4-D的催化臭氧化反应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水中的Na 、K 、Mg2 、Ca2 、Cu2 、Zn2 在较低浓度时对2,4-D的降解没有明显影响,在高浓度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Co2 、Ni2 、Ca2 、Cr3 在较低浓度时对2,4-D的氧化降解有促进作用,高浓度时候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煤中铀与煤矿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煤中含铀,含铀较多的煤矿井下氡浓度相对较高,矿井水和地下水中含铀,我国不少煤矿水中总α放射性超出国标,煤燃烧后铀浓集于灰渣,铀致煤矿放射性环境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分析伊犁盆地库捷尔太矿床铀成矿水文地球化学背景的基础上,通过对水中铀存在形式、热力学、矿石物质组成和有机质分析,认为铀的还原沉淀是该矿床形成的主要水文地球化学作用。此外,铀的吸附作用也是重要的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铘境样品中微量铀的分析方法》(HJ 840-2017)中的液体激光荧光法,测定了内蒙古西部某市部分饮用水源中铀含量,其范围:(1.0075-7.2830) ng/mL;同时,针对水中铀分析方法的测定过程,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分析了不确定度的主要来源,量化了各不确定度分量,计算得出了水中铀的扩展不确定度,评定表明饮用水源中铀含量的结果表达式为(1.9711±0.0880) ng/mL,K=2,P=95%。  相似文献   

13.
最近几年以来,由于世界范围内核电站的增建和运行,一些国家的核武器试验,农业上磷酸盐肥料的增产和使用,使得自然界中特别是大气和水中铀的含量日趋增大。铀,由于它的化学毒性和放射性对人体的危害,使得人们对它的存在和量的变化日益关心。自然环境特别是大气和水中铀含量的测定已成为环保分析  相似文献   

14.
<正> 钍是重要的天然放射性元素。在水质分析项目中被定为选测项目,而在放射性本底调查中列为必测之重要项目。为了提高国内分析水中痕量钍的灵敏度和准确度,有必要了解目前国内外水中痕量钍分析的进展. 由于水样中钍的含量很低,故此项分析是困难的。近年来,国外几乎全部采用中子活化法和X-射线荧光法,因为这些方法不但对钍的测定灵敏度高,而且能对铀等其它元素进行联合测定。国内则仍然广泛采用分光光度法,特别在钍的三元络合物研究方面取得一定成果,但测定钍的灵敏度未能成倍的增加。因此,对国内来说,要尽快重视中子活化分析和X-射线荧光分析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铅锌矿山井下废水与选矿废水的联合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聚合硫酸铁处理铅锌矿山井下废水中的铀、镭,利用除去铀、镭后的井下水中的锌作混凝剂,与碱性选矿废水相混合,产生氢氧化物沉淀,达到相互净化处理的目的。处理后的水质符合工业废水排放标准,并可回用于选矿。  相似文献   

16.
调节煤矿矿井水的pH值,使铀与CO32-结合形成稳定的UO2(CO3)22-和UO2(CO3)34-络合离子后,通过阴离子树脂吸附去除水中的铀。研究表明:调节煤矿矿井水pH值为7时,D301型阴离子树脂对铀的吸附去除率在98%以上。  相似文献   

17.
含有DTPA pH值为2.5—4.0的水样,用铵型亚胺基二乙酸螯合树脂(南开大学化工厂产,401~#)分批吸附铀(Ⅵ).树脂上的铀用5%碳酸铵溶液解吸,将解吸液蒸干后,用笔者拟定的方法控制试液pH为2.0—3.0,在有EDTA、抗坏血酸存在下,用亚铁将铀(Ⅵ)还原至四价,继而在4.0M盐酸中用偶氮胂Ⅲ显色测定,此法可较准确地测定水中低至1PPb的铀。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混凝沉淀工艺处理矿井水中天然总α放射性核素铀、镭的技术和条件,通过选择适当的混凝剂、加药量、pH值等条件可将铀的去除率提高到80%左右,使用铀专用混凝剂MHU则可使铀的去除率达到87%。对于镭的去除不能单纯依靠铀混凝剂MHU,尚需添加镭的吸附助剂MHR,则可使镭的去除率提高到80%以上。该工艺的最大优点在于充分利用了煤矿现存的大量矿井水悬浮物处理设施,大大节省了新建工程的投资费用,而且新增加的药剂费用不足0.1元/t水,可在煤矿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据美国新墨西哥州大学为环保局进行中试示范的科学家们说,用离子交换和化学净化的方法可以去除饮用水中的铀。该净化装置安装于一辆拖车内,水槽中铀浓度的试验范围为190至400μg/l。4支离子交换柱  相似文献   

20.
在不同时间,pH值和生物量浓度条件下,进行了灭活与非灭活植物乳杆菌去除水中铀的对比试验,探讨了二者去除水中铀的机理,通过SEM-EDS、FTIR、XPS及XRD分析了铀与菌体表面的微观作用机理以及菌体表面沉积物的特征.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经灭活后,其吸附铀的能力得到显著的提高,当U(VI)初始浓度为10mg/L、pH值为6.0、37℃条件下,120min内灭活菌体对U(VI)的去除率为94.7%,而活菌体的去除率为88.9%.灭活菌体具有更高的铀吸附容量,在生物量浓度为0.06~0.24mg/L,pH值(3.0~7.0)条件下,灭活菌体与活菌体的U(VI)累积容量比W均大于1.SEM-EDS、FTIR分析结果表明,活细胞和灭活细胞都可通过细胞表面的羟基、酰基及羧基等官能团吸附、配位络合U(VI).XRD分析表明,活菌体可生物磷酸矿化水中的U(VI).活菌体的XRD谱图在2θ(18.023,25.492,27.343,40.813°处)有4个明显的磷酸铀酰晶体峰,而灭活菌体的XRD谱图显示为非晶态.XPS结果表明,活菌体可生物还原U(VI).活菌体能谱图中U4f7/2和U4f5/2轨道出现了结合能为380.20eV和390.65eV的U(VI)分裂峰,而灭活菌体的能谱图中没有出现U(IV)的分裂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