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8 毫秒
1.
海洋细菌B3B产河豚毒素特性的鉴定及其发酵培养基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我国渤海红鳍东方豚(Fugu rubripes)的卵巢中分离到了一株海洋细菌B3B,对其发酵产物进行了分离和精制,通过小鼠试验、高效液相色谱试验及质谱分析,认定其发酵产物中含有河豚毒素(tetrodotoxin,TTX).采用均匀设计回归分析及优化系统对其培养基组分做了优化,获得了较理想的发酵培养基,使TTX的产量提高了128.7%.图2表2参21  相似文献   

2.
区域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及其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从土地利用优化配置入手,介绍了其基本内涵和研究进展,阐述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途径与目标以及评价方法,建立了区域土地利用持续评价模式。  相似文献   

3.
短小芽孢杆菌SCU11是由本实验室分离的野生菌株BA06经过复合诱变得到的高产碱性蛋白酶菌株,其产生的碱性蛋白酶在生物制革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为进一步提高菌株的蛋白酶产量以满足工业生产的需求,本研究利用响应面法优化菌株产蛋白酶的发酵培养条件.在前期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Plackett-Burman实验设计、最陡爬坡实验、中心组合实验设计和响应面分析法,确定了当黄豆粉浓度为53.3 g/L,温度为28℃时,蛋白酶活有理论最大值8 884 U/m L,摇瓶实验验证酶活为8 768 U/m L,达到理论预测值的98.7%,比优化前酶活提高了1倍.为了解优化的发酵条件使蛋白酶产量提高的原因,对短小芽孢杆菌蛋白酶基因及相关调控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显示,优化后5种蛋白酶基因的表达量上调,1种表达量下调;5种蛋白酶相关调控基因的表达量增加,2种基因表达量降低.推测是优化后正调控基因表达量的增加以及负调控基因表达量的降低,促进了短小芽孢杆菌胞外蛋白酶基因转录水平的提高,导致胞外蛋白酶产量增加.本研究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发酵条件使短小芽孢杆菌SCU11蛋白酶产量提高了1倍,并为阐明其表达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图3表7参24)  相似文献   

4.
为促进嗜盐微生物及其所产蛋白酶的工业应用,采用脱脂奶粉培养基从我国天津近海盐田富集筛选得到产蛋白酶中度嗜盐菌株SY-7.通过对其形态特征、生理生化、16S rRNA基因序列及系统进化树进分析,确定菌株的分类.利用Plackett-Burman(PB)设计和响应面优化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优化其发酵条件.结果表明:菌株SY-7为革兰氏阳性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0℃、最适生长pH 7.5,最适NaCl为10%.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显示,菌株SY-7与Thalassobacillus devorans亲缘性最近,16S 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为98.88%.利用PB设计从众多影响因素中筛选出影响较大的3个因素:葡萄糖含量、接种量和装液量;再利用响应面法中的杂合设计进优化,通过拟合得到响应曲面函数,获得了最佳的产酶条件.在该实验条件下酶活从870 U/mL提高到1 390 U/mL,实际酶活力达到理论预测值的98.3%,优化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实数编码遗传算法的评述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遗传算法是一种基于自然选择和遗传变异等生物进化机制的全局优化搜索算法.使用实数表示基因的实数编码遗传算法常用于求解连续函数优化等问题.本文阐述了实数编码遗传算法研究的有关工作进展,讨论了算法框架及特点,对实数编码遗传算法中常用的选择、交叉和变异算子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形式化描述,并介绍了其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了畜牧生态环境优化的简要内容、措施与目的。畜牧生态环境优化包括生物环境因素优化和非生物环境因素优化。但是,到目前为止,首先要求非生物因素优化。非生物环境因素优化包括小气候优化和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就,改进饲养管理条件,以提高畜禽生产性能。生物因素优化最重要的是充分发挥畜禽的遗传优势和完全控制疾病的发生。 在畜牧业生产中,有废弃物产生。这些废弃物是环境污染物。废弃物外理技术的优化,是畜牧生态环境优化的一部分。用废弃物生产沼气,既能消灭病原体,又能获得清洁能源与优质肥料,这是当前畜牧废弃物处理的重要发展方向, 畜牧生态环境优化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畜禽产品的产量与质量,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  相似文献   

7.
区域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及其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土地利用优化配置入手,介绍了其基本内涵和研究进展,阐述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途径与目标以及评价方法,建立了区域土地利用持续评价模式。  相似文献   

8.
天然色素化合物灵菌红素具有抑制细菌、真菌、疟疾、藻类和肿瘤细胞等多种生物学活性;微生物发酵是生产灵菌红素的主要方法.从自然界植物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一株产红色色素的菌株JWR.经形态和16S rDNA测序鉴定,菌株JWR为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用酸性甲醇溶液对发酵液萃取得到灵菌红素的粗提物,利用FT-IR和HPLC鉴定产物,证明该菌株所产红色色素为灵菌红素.通过单因素以及正交优化法对发酵培养基组分和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确定发酵培养基配方为橄榄油1.5 mL/L、牛肉膏0.5 g/L、硫酸镁0.25 g/L,发酵条件为接种量2.5%(V/V)、温度28℃、转速220 r/min.优化后灵菌红素产量提高到6.011 g/L,相比优化前提高了2.845倍.本研究分离粘质沙雷氏菌并优化发酵条件,提高了灵菌红素产量,可为其工业化生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汞的形态对于其对生物的毒性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利用气相色谱仪与ICP-MS进行联用,对海产品中的汞形态进行精确分离和定量,并给出了优化后的接口条件、色谱条件等仪器参数.  相似文献   

10.
可持续产品开发:发展中国家的机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持续产品开发(SPD)可以定义为面向资源、条件和未来的产品开发,其宗旨是提供基本需要、更好的生活质量、公平和环境和谐.它超越了生态设计,后者通常侧重于现有产品的环境优化.可持续产品开发涉及改变生产与消费方式.发展中国家有大量关于可再生资源的当地知识可供利用.南方的当地知识可以与北方的科学知识相结合或用其重新配制,并受其激励,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11.
中国西部大开发,道路工程建设迅速发展。但对道路周边的环境影响较大。引起土地退化较为严重。从土壤系统分类上研究了道路工程毁损土壤类型演化特征。与未受道路工程影响的土壤进行比较研究表明:道路工程毁损土壤,在剖面形态和特性上有很大的变化。土壤在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上已有所不同。以土壤系统分类可看出,道路工程毁损引起严重的土壤退化,可在土壤高级分类单元上即体现出明显的演化特征。采用土壤系统分类制研究土地退化,比土壤发生分类制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2.
重视生态策略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玉梅  修长春 《生态环境》2004,13(3):449-451
建筑既作用于生态环境,也作用于人类,它始终持续地影响着周围的环境和使用者的生活,特别是对于我国高速发展的城市来说,其影响更是巨大。生态建筑将成为21世纪建筑设计的主流。建筑与可持续发展的三个重要方面(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密切相关,生态建筑应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文章针对我国生态环境与建筑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在建筑设计中要注重生态策略的运用,推动生态建筑设计要依靠全社会生态意识的提高,增强人与自然环境的沟通,完善生态建筑设计的法律规范。  相似文献   

13.
天津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根据天津市“十五”计划纲要提出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生态城市”的要求,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天津的实际出发,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创造性地提出天津市生态城市建设两步走,把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作为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和初级阶段的战略构想,文章深入地阐述了天津市“创模”的必要性,迫切性和得大意义。根据国家的标准,客观地,实事求是地分析了天津“创模”的基本条件,存在的突出问题,努力方向。提出了天津“创模”的目标任务,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市政工程施工地周边颗粒污染物扩散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勇  于莉  张春会  王谦  经涛  陈桢 《生态环境》2010,19(11):2625-2628
为了解市政施工对周边大气环境的影响,通过测定TSP、PM10、PM2.5、PM1等指标,研究了施工工地附近颗粒污染物随天气条件、气象要素、距施工点距离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粒径较大的颗粒物质量浓度受气象要素的影响较明显,大风和晴天的ρ(TSP)、ρ(PM10)远高于阴雨天;随风速增大,ρ(TSP)、ρ(PM10)、ρ(PM2.5)显著升高。(2)小粒径颗粒物(PM1)受天气条件的影响不明显,湿度、风速变化对PM1影响较小。(3)距离施工工地越远,4种颗粒物质量浓度越低,其中ρ(TSP)、ρ(PM10)、ρ(PM2.5)随距离下降较快。(4)不同施工阶段颗粒物污质量浓度异较大,挖槽阶段颗粒物污染要高于结构装修阶段。  相似文献   

15.
Honeybee colonies, like organisms, should exhibit optimal design in their temporal pattern of resource allocation to somatic structures. A vital colony structure is the comb which stores honey for overwinter survival. However, the timing of comb construction poses a dilemma to a colony attempting to maximize its honey reserves. On the one hand, plenty of empty comb is needed for efficient exploitation of temporally unpredictable flower blooms. On the other hand, because comb is made from energetically expensive wax, its construction too early or in excessive amounts will reduce the amount of honey available for winter thermoregulation and brood-rearing. A dynamic optimization model concludes that colonies should add new comb only when they have filled their old comb with food and brood above a threshold level. The threshold increases with time until, at the end of the season, building is never an optimal behavior. The temporal pattern of construction predicted by the model – pulses of building coincident with periods of nectar intake and comb fullness – matches that seen in an actual colony observed over the course of an entire foraging season. When nectar sources are rich but temporally clumped, the model also predicts that bees should be sensitive to nectar intake, employing much higher thresholds on days when nectar is not available than on days when it is. Even under poorer and more dispersed nectar regimes, little fitness cost is paid by colonies replacing the optimal strategy with a simpler rule of thumb calling for new construction only when two conditions are met: (1) a fullness threshold has been exceeded, and (2) nectar is currently being collected. Experiments demonstrate that colonies do in fact use such a rule of thumb to control the onset of construction. However, once they have begun building, the bees continue as long as nectar collection persists, regardless of changes in comb fullness. Thus the onset and duration of comb-building bouts appear to be under partially independent control. Received: 30 October 1998 / Received in revised form: 14 December 1998 / Accepted: 16 January 1999  相似文献   

16.
中山市城市生态建设特色及其发展策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论述了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中山市生态建设的特色,探讨该城市生态建设进一步发展的策略,为城市化调整发展的地区的生态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广东省增加粮食产量的关键是提高单产,改造中低产田是提高单产的最有效途径.本文回顾了一年来广东省农建改低的工作,指出今后应进一步提高认识,高标准搞好农田基本建设,为广东农业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搞好农田基本建设,必须切实加强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认真做好各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8.
生态县建设是实施可持续性战略的重要内容,在目前基础设施落后,资金短缺,技术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建设颇具复杂性、艰巨性,先进性和综合性的生态工程,是每个县政府的历史责任,生态建设理论的核心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系统生态学理论,持续发展和同步建设理论三个方面的基本构架、近年来我国在农业生态工程、工业生态工程、水陆生态工程、生态县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基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绿地建设——以仪征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寻求合乎社会目的与自然规律的城市发展之路,目前必须实施生态建设,加强城市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城市生态绿地建设推进城市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改善城市自身调节功能,使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统一,为城市可持续发展作必要的支撑,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仪征市为例,着重探讨发展中工业城市生态绿地建设的一些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20.
生态建筑及其绿色生态住区环境效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生态建筑的内涵出发,以国内外生态建筑实例为理论依据,绿色生态住区为对象性,阐述了绿色生态住区的开发与建设,应遵循生态设计理论和生态美学观念,符合可持续发展规律,并将绿色生态住区的构建视为生态建筑的观察平台,指出生态建筑的规划与设计必须考虑环境的生态、社会及其经济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