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获取汶川地震效应下滑坡空间分布的变化规律,针对川北山区2002-2010年的滑坡案例数据,构建了4个表征不同时间尺度的滑坡子集,对比分析了汶川地震同震滑坡、地震前后降雨型滑坡的个数、比例、密度以及与滑坡发生密切相关的5个因子(坡度、岩性、高程、距断裂带距离和降雨)的敏感性。结果显示,汶川地震震后3年中,中型滑坡的比例由震前的2.29%增大至16.86%;滑坡的坡度优势区间由10°~15°推高至30°~45°,高程优势区间由400~600 m推高至800~1200 m,距断裂带距离的优势区间由震前0~15 km缩短至0~10 km;松散堆积层上滑坡分布密度迅速扩大;滑坡对降雨的反应时间较震前明显缩短,且震后滑坡的临界降雨量值较震前降低。这些结果表明,汶川地震的发生改变了川北山区的滑坡发育条件。  相似文献   

2.
2017年8月8日,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M_s7.0地震。通过现场详查及无人机影像,共获得九寨沟景区内地质灾害点167处。在此基础上,分析地震地质灾害类型;并利用GIS技术在地形地貌、地质、地震构造等方面对地质灾害的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发现:(1)灾害类型以崩塌、浅表层滑坡为主,其中崩塌最为发育,具有沿沟谷和道路两侧呈线状分布的特点。(2)地震地质灾害多集中在坡度为30°~60°、坡向S、高程2 400~2 600 m及高差200~250 m范围内,具有较为显著"放大效应"和"背坡面效应"。(3)地层岩性、坡体结构与地质灾害的发育类型有关,其中崩塌灾害主要发育于灰岩等硬岩地层及顺向、斜向坡;在距离发震断裂0~6 km范围内灾害分布最多,随距离增加而减少,具有"距离效应"。(4)灾害点的发育分布与地震烈度等级呈正相关关系;且地震灾害的发育分布受人类工程活动影响较大,随着与公路距离的增加而减少,在公路0~500 m距离内占比最大。  相似文献   

3.
汶川8.0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汶川8.0级地震共触发地质灾害13 759处,灾区39个县(市、区)的地质灾害发育密度达14.02处/100 km2。该文采用以上数据,探讨了地震地质灾害的区域性分布规律,着重分析了地震地质灾害与地震烈度、地层岩性、地形坡度及海拔高程等影响因素的关系,得出以下认识:1研究区地震地质灾害主要分布于发震断裂两侧30 km范围内,在区域上表现出沿龙门山中央断裂呈"带状"分布、沿水系呈"线状"或"串状"分布的特征;2地震地质灾害发生的斜坡部位与微地貌形态有着密切的关系,地震地质灾害多沿山脊线或分水岭部位高位分布;3地震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与地震烈度呈正相关关系,地质灾害的发育密度,随着地震烈度等级的降低而降低;4地震地质灾害主要发育在较软岩岩组和坚硬岩岩组内,在地震力作用下,软岩岩组内更容易引发滑坡灾害,崩塌多发育在坚硬岩组内;5在海拔1 000~1 500 m,斜坡坡度30°~50°区域范围内是地质灾害集中发育区,不同坡度范围内,地震地质灾害表现出不同的优势发育类型。  相似文献   

4.
玉树"4·14"地震发生后,地震造成山体松动、沟道堵塞,引发了许多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的影响,然而对于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其空间分布则主要还是受发震断裂的控制。选取巴塘河-结古镇地质灾害集中发育区进行了研究,发现玉树地震断裂对地质灾害发育有以下影响作用:(1)地震断裂两侧地质灾害发育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异,地震地质灾害的强发育区是在断层两侧2500 m范围内,而500 m范围内地质灾害最为发育。(2)玉树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主要分布于7度以上烈度区。(3)玉树地震滑坡、崩塌的优势主滑方向为东北—西南,近似垂直于发震断层走向。  相似文献   

5.
《灾害学》2016,(2)
藏东南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中东部,地形和地质构造都极为复杂,是我国地质灾害发育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在区域地质灾害调查和相关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对藏东南地区滑坡发育特征进行了分析。滑坡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滑坡多发育于较坚硬—较软弱层状砂板岩、粉砂岩、泥岩、页岩岩组,较硬层状砂岩、灰岩岩组,松散堆积物岩组内,以及地形坡度大于45°,高程2 500~4 000 m区域内;滑坡发育密度受断裂影响大,随着断裂密度的增大,其与河流、道路距离的减小而增大。根据上述分析结果,综合选取地层岩性、坡度、坡向、地面高程、断裂密度、河流和公路7个因素作为评价因子,采用基于GIS的加权信息量评价模型对研究区滑坡易发性进行评价,并将研究区划分为极高易发、高易发、中易发、低易发和不易发等五个等级,通过成功率曲线(AUC)方法检验,评价结果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其中,极高易发区主要沿嘉黎断裂、怒江断裂和澜沧江断裂等区域大型活动断裂带和主干河流两侧分布;高易发区主要分布在主干河流两侧极高易发区边界向两侧扩展的区域;中易发区主要位于大江、大河及深切峡谷的支流两岸,及断裂密度相对较大的区域;低易发区主要在水系发育程度较低、断裂密度较小的区域分布;不易发区主要分布在断裂不发育、人类工程活动微弱的高山地带以及地形相对平缓的区域。此评价结果对藏东南地区滑坡发育特征和重大滑坡灾害防治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分析降雨型滑坡孕灾环境因子的敏感性,有利于提高对该类型滑坡的预测精度。以四川省低山丘陵区为例,通过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和野外实地调查等方法,建立滑坡编目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选取高程、坡度、地形起伏度、岩土类型、道路、河流和断裂构造共7个因子作为降雨诱发滑坡的孕灾环境因子,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应用确定性系数概率模型,对这7个因子的敏感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省低山丘陵区降雨型滑坡多发育在:①高程在400~1 000 m的范围内,特别是600~800 m的区域;②坡度为15°~30°的区域;③砂岩、砾岩和页岩等岩石类型中。应用滑坡敏感性指数分析发现,岩土类型、高程和坡度对研究区内降雨型滑坡的分布起到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灾害学》2020,(3)
贵州省脆弱的地质环境和大量的人类工程活动使其成为地质灾害频发地区。基于GIS空间分析功能和确定系数法对贵州5 288个滑坡和2 614个崩塌以点为评价单元进行数据挖掘,选取工程岩组、矿山相对密度、公路、水系、高程、坡度、坡向七个影响因子作为评价指标,根据灾害点的分布规律和野外调查情况对因子重分级,分别将滑坡和崩塌在不同区间的敏感程度量化为CF值,得到影响因子的易发区间。研究结果表明:滑坡的易发高程为950~2 000 m、易发坡度为8°~25°,崩塌的易发高程为1 000~1 900 m、易发坡度为大于30°,崩塌在高程较高、坡度较陡的区域易发性大于滑坡;滑坡和崩塌的易发坡向为南向、西南向、西向,且在南向最为敏感;滑坡和崩塌的易发工程岩组为软硬相间岩类;水系对1 500 m范围内的滑坡影响较大,对1 250 m范围内的崩塌影响较大,影响程度随距离增大而减小;与公路距离小于750 m是滑坡的易发区,与公路距离小于1 000 m是崩塌的易发区;采矿活动对滑坡和崩塌均有影响。研究结果可为贵州开展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8.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廓尔喀县发生了M_s8.1地震,震源机制解表明为低角度逆冲型地震,造成了大量建筑物倒塌与滑坡等次生灾害发生。现场震害调查结果显示震区建筑物主要分为自建框架结构、砖混结构、砖木结构和片石结构等4种类型。地震烈度圈形状呈芒果形,长轴走向NWW向,出现两个宏观震中,最高烈度达Ⅸ度。基于高分影像解译出的589组地震滑坡点密集成带,与地形地貌、地震烈度以及余震特征较为一致,主要分布在高喜马拉雅与低喜马拉雅交界区域,基本沿主中央逆冲断裂(MCT)展布,地势落差大。地震滑坡统计结果显示震区坡度30-50°、坡向150-180°范围内山区是滑坡灾害最敏感的区域。  相似文献   

9.
汶川地震大型高速远程滑坡力学机理及控制因子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方华  崔鹏 《灾害学》2010,25(Z1)
根据汶川地震典型高速远程滑坡坡体结构特点及坡体对地震动的响应,认为地震波是造成山体变形破坏的原动力,强烈的地震动是触发岩体高位剪出并被抛射的主要原因。滑坡体被抛射后,撞击铲刮坡面形成高速碎屑流作远程运动,其运动距离决定其造成危害的大小,在不考虑地震长持时的情况下,其后续运动距离决定于不同的内部控制因子,统计分析表明:发震断裂只有触发效应以及"上/下盘效应",与灾害规模无关,多半滑坡发生于平均坡度为30°~45°坡体结构,滑坡体运动距离L与其拔河高度H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坡体拔河高度越大,滑坡体滑过的区域面积及堆积体积就越大,滑坡运动距离就越远,运动性就越强,造成的灾害也就越大。  相似文献   

10.
杨泰平  唐川  齐信 《灾害学》2009,24(4):68-72,80
通过汶川8.0级地震后对绵阳市安县地震诱发地质灾害的应急调查和遥感解译,共获得地质灾害点187处。在此基础上,利用GIS技术对地震诱发地质灾害分布与发震断裂距离、坡度、岩性、水系等因素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地震诱发地质灾害在区域上沿断裂带呈带状分布和沿水系呈线状分布的特点;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与地形坡度有很大的关系,绝大部分的灾害点集中在15°-45°的范围内;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与地形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北部高山地区地质灾害数量明显高于南部平原区;滑坡多发生在千枚岩、泥页岩等软岩中且多为土质滑坡,而岩浆岩等硬岩中多发生崩塌。  相似文献   

11.
宁夏西吉县低角高速远程黄土滑坡及其形成机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震诱发黄土滑坡是1920年宁夏海原8.5级大地震在宁夏西吉县西南部的最严重地震次生灾害,该区域内滑坡规模大、密度高、类型全,主要类型是低角度、高速、远程黄土滑坡。经对典型滑坡进行野外地面调查、黄土层位划分、黄土显微结构测试和对滥泥河左右两岸的滑坡形态进行综合分析后认为:西吉地处中国黄土高原干旱地带,黄土堆积以大孔隙发育的非饱和黄土为主,地震时突发水异常使地下水位瞬间上升、黄土中孔隙水压增高、黄土自重加大,在地震力和水动力的共同作用下,导致黄土发生液化,这是该区地震诱发黄土滑坡的综合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12.
"5.12"汶川地震诱发了大量的滑坡和不稳定斜坡体,这些滑坡和不稳定斜坡体的稳定性影响到灾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灾后重建。地震滑坡的不同稳定性状态孕育了滑坡地形剖面线的演化特征,并且地震滑坡地形剖面线直接地反映了在地震力作用下坡体的演变过程和演化机制。根据实测的汶川地震诱发的滑坡地形剖面线特征,研究了相对稳定滑坡、蠕滑阶段滑坡和不稳定斜坡的地形剖面线的分布特征,以及地震滑坡不同稳定状态下的地形剖面线的多重分形维数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相对稳定滑坡的多重分形维数演化特征的具有明显的有序性,处于蠕滑状态的滑坡和不稳定斜坡的多重分形维数演化出现明显的特征性拐点。  相似文献   

13.
汶川地震滑坡发育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地震是近年来我国发生的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地震触发了大量的滑坡,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根据汶川地震滑坡的调查和勘测,探讨了滑坡的发育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旨在为汶川地震滑坡的减灾防灾提供理论依据。分析了地震滑坡的优势坡度范围和最优坡度;地震滑坡面积-频率分布符合对数分布规律而不同于降雨等诱发滑坡的幂律分布。坡向与断层破裂方向的夹角控制着汶川地震滑坡频率、坡度和面积的分布,当坡向与断层破裂方向一致时,受地震抛掷作用滑坡发育的频率和面积的比例大、滑坡平均坡度小;当坡向与断层破裂方向相反和坡向与断层的倾向一致时,受地震撞击崩裂作用,滑坡发育的频率和面积的比例较小、滑坡平均坡度较大。  相似文献   

14.
Alexander D 《Disasters》1981,5(4):376-383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hazards, mechanisms and effects of landsliding provoked by the 1980 earthquake in Campania and Basilicata Regions, Southern Italy. The effects of seismically-induced mass-movement are assessed with respect to slope stability and damage to both settlements and roads. Whereas the mechanism of cyclic loading of soils, which can give rise to landslides, is different from the pore-pressure, gravity loading and strength-reduction mechanisms that normally cause slope failure, the morphology of slides is often indistinguishable and this made it difficult to identify which slides were directly caused by the earthquake. However, creep in potential shear planes undoubtably became more widespread, and the incidence of small, bowl-shaped slides Increased as a direct result of the earthquake. Although variations in the detailed stress-pattern within individual slopes meant that some very mobile soil and rock masses did not move, 36 settlements reported landslide damage and 29 roads were affected by landslides occurring during the earthquake and its immediate aftermath. A full assessment of the disaster, together with an explanation of the geography of the disaster area, can be found in Alexander (1982).  相似文献   

15.
汶川地震滑坡的分布特点及最大震中距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5·12"汶川大地震诱发了大规模以滑坡、崩塌为主的地质灾害,这些震害地区改变了原有的地貌形态,形成多处堰塞湖,毁坏民房和道路,使之成为严重的次生滑坡灾害危险区域.以成都市的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邛崃市、大邑县地震区为研究区,分析了滑坡分布与震区地质地貌条件和宏观烈度的统计关系.在确定宏观震中位置的基础上,采用最大地震滑坡震中距方法研究了不同规模滑坡的分布特点,并得到了线性分布的规律.  相似文献   

16.
地震灾区河谷滑坡检测的遥感分析——以北川县滑坡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震区滑坡易堵塞河道形成高危型堰塞湖,一旦坝堤溃决,将释放巨大能量,造成严重的地震次生水灾。本文利用多源遥感数据,旨在研究一种检测河道滑坡的快速有效的方法,迅速判断出滑坡位置,为救援减灾提供重要信息。首先,对于灾前CBERS-02B星CCD数据,通过归一化水体指数(NDWI)来提取灾前水体信息主要为河道;由于灾后震区天气状况恶劣,故采用Radarsat-1SAR数据。利用水体在SAR影像上的特性,经过多次试验后使用阈值法来提取河道范围。再对两幅影像提取结果中的河道区域进行交集运算,检测出河道范围内的变化部分。通过上述方法提取的河道信息较为模糊、零散,这些模糊、零散并非都由滑坡堵塞河道造成,而是受噪声影响,在此对河道交集影像做膨胀处理,达到突出滑坡信息的目的,进而得以提取河道真实堵塞范围。最后进行人机交互判读,提取滑坡区域。实验以四川省北川县滑坡灾害为例,证明了本文方法的高效性与可靠性。  相似文献   

17.
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是汶川8.0级地震的重灾区之一,由地震触发的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巨大威胁。基于实地调查,对震后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了统计分析,指出了地震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区内地震地质灾害点多分布在海拔800 m以上的陡坡或陡崖部位,并沿龙门山断裂带、嘉陵江水系及交通路线呈线状或带状分布。地震地质灾害的发生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结果,其中地震力和断裂构造带对地质灾害发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地层岩性对灾种起关键性的作用,滑坡多发育在页岩、片岩、板岩、千枚岩等软岩分布区,崩塌多发育在灰岩、砂岩等硬岩分布区。  相似文献   

18.
韩继冲  张朝  曹娟 《灾害学》2021,(2):193-199
准确评估地震诱发的滑坡风险,并及时绘制滑坡易发风险图是灾害应急救援的科学前提和理论基础。目前机器学习在滑坡敏感性评估中具有广泛应用,但大多数研究缺乏对模型的普适性探讨,且该类预测模型缺乏定量评价地震动参数对模型精度的影响。该文以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8级地震和2014年8月3日的鲁甸6.5级地震为例,先通过相关系数及方差膨胀因子选择地震滑坡的影响因子构建数据库,并随机按照7∶3的比例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再分析影响因子在滑坡和非滑坡样本中的频数分布,最后分别利用两次地震的训练集建立逻辑回归模型(Logistic Regression, LR)进行精度验证和易发性评估。结果显示模型在同一次地震的测试集下均达到较高的预测精度(>90%);但是基于汶川地震构建的模型对鲁甸地震诱发滑坡的预测精度整体下降了14%。此外,地震动参数(Modified Mercalli Intensity Scale, MMI)对模型预测精度贡献在5%~29%。结果表明基于历史地震事件建立的模型对未来地震引发滑坡的预测中仍具有较大的局限性,需要增加不同地区不同震情的样本量和新的机器学习方法提高预测模型的普适性。  相似文献   

19.
汶川县城泥石流灾害风险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泥石流灾害是对我国西南山区城镇威胁最为严重的地质灾害之一。强震的作用则会诱发大量的滑坡和崩塌等不良地质体,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必要的物源条件。为深入认识在强震和强降雨等极端事件下震区泥石流的危害特征及潜在风险,以汶川8.0级地震强震区汶川县城后山南沟为例,基于高分辨率RS影像和GIS技术,通过开展危险性和易损性评价、指标分类及赋值、空间计算及叠加分析,对该城区泥石流风险开展了实例研究,并基于此探讨了强震区城镇泥石流灾害风险评价方法,评价结果可为该城镇乃至西南强震区城镇泥石流灾害的防灾减灾规划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20.
香港地区滑坡体积与前期降水关系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滑坡灾害发生的因子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即滑坡体所处的环境静态因子 ,如地形、地质等 ,和滑坡的诱发因子 ,如强降水、地震等。香港地处夏季多雨的热带地区 ,每年均有大量因暴雨导致的滑坡灾害出现。为分析滑坡大小与前期降水的关系 ,文中选择了 2 6 2个滑坡样例 ,对它们进行了多种周期前期降水的定量化研究 ,发现不同类型的滑坡出现与前期降水有不同的关联关系 :每种类型的滑坡中体积较大的滑坡与前期降水均有明显的关系 ;对多数体积较小的滑坡 ,滑坡体积与前期降水量并没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