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上海市沿海防护林为研究对象,选择6种不同树种的防护林带,采集0~10、10~20、20~40、40~60cm四层土样为研究材料,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法,对防护林地土壤养分因子、微生物因子和酶活性因子中每两组变量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三组变量土壤养分、微生物、酶活性中,每两者之间均有显著的典型相关变量存在,而且基本能够代表变量总体相关信息;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间的相关主要由全氮、速效磷含量与微生物生物量氮、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磷引起;土壤养分与土壤酶活性间的相关性主要由全氮、有效磷、水解氮含量与脲酶、蛋白酶活性的相关性引起;土壤微生物与土壤酶活性间的相关性主要是由微生物生物量氮、微生物生物量磷与脲酶、蛋白酶、碱性磷酸酶活性的相关性引起;不同林地不同土壤层次的养分、微生物及酶活性在各对典型变量上的聚集趋势可为防护林建设过程中的树种选择与土壤健康诊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青海三江源区植被退化对土壤养分和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化学分析法、微生物平皿分离计数和形态鉴定技术研究了青海三江源地区天然与退化植被下的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生态特征。结果表明,随着三江源地区天然草地植被退化,土壤有机质含量急剧下降,退化高山草甸土的有机质平均含量为14.85gkg-1,较天然高山草甸土的平均含量降低54.3%,较高山草原土和沼泽化草甸土分别降低74.5%和90.7%,其他养分含量也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土壤养分状况明显恶化.不同类型植被下土壤微生物区系特征变化显著,退化高山草甸土的细菌、真菌、放线菌(GA)平均数量分别为8.8×106、9.5×103、8.1×105cfug-1,较天然高山草甸土降低65.8%、46.6%、57.3%,较高山草原土降低37.1%、23.3%、62.6%,较沼泽化草甸土降低90.3%、48.1%、69.6%;退化草地土壤微生物组成较天然草地更为简单,退化高山草甸土的真菌种类数明显降低,土壤放线菌组成趋于简单化,其小单孢菌和其他菌属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天然草地.三江源高寒湿地生态系统中土壤养分与微生物数量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土壤全磷对微生物数量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3.
研究全球变暖和生物炭添加对农田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可为生物炭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采用开顶式(open-top chamber,OTC)模拟增温方法,设置CK(未增温)、T1、T2和T3不同温度梯度处理,分别添加竹质生物炭20 t·hm-2(BC1)和不添加(BC0)处理.结果 表明,OTC法使...  相似文献   

4.
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是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造林树种之一,对于生态恢复和城市绿化具有重要作用.以成都市龙泉山不同林龄香樟人工林(10年、20年和40年)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主要养分状况和微生物群落的演变特征,并与该区域的天然常绿阔叶林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养分总体状况为20年香樟人工林下较差.随着林龄的增加,香樟人工林下土壤总碳、总氮呈“V”型变化,总磷、总钾、总钙则出现持续消耗的趋势.磷脂脂肪酸法(phospholipid fattyacid,PLFA)结果显示香樟人工林土壤微生物总PLFAs量为37.00-67.80nmol/g,细菌PLFAs量为25.42-47.60nmol/g,真菌PLFAs量为7.19-10.00nmol/g.土壤中微生物细菌、G+细菌、G-细菌、放线菌及总PLFAs均随着林龄呈现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并主要受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的调控.相比于快速生长阶段,40年香樟人工林的主要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群落各类群PLFAs量与天然常绿阔叶林较为接近,意味着随生长年限增加,香樟人工林能逐步改善土壤肥力.(图4...  相似文献   

5.
采用盆栽试验,通过比较土荆芥营养期和果期根际土壤中养分、土壤酶活和微生物数量的变化规律,明确土荆芥入侵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效应,为进一步了解土荆芥入侵机理和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土荆芥入侵对土壤养分具有一定的影响.与对照相比,除了土荆芥营养期根际土壤总钾的含量增加了12.26%外,所测其它土壤养分指标均不同程度下降.其中,果期总钾含量降低3.27%,营养期和果期的有机质含量分别降低20.41%和1.22%、总氮含量分别降低27.87%和16.39%、总磷含量分别降低29.41%和14.71%、速效磷含量分别降低49.24%和34.69%、速效钾含量分别降低76.65%和57.22%;(2)土荆芥的生长对土壤胞外酶具有-定的影响.与对照相比,营养期和果期土壤硝酸还原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分别升高了87.23%和137.23%;营养期的脲酶活性降低了45.92%,与对照差异显著(P〈0.05);营养期和果期根际土壤的蔗糖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均未达到显著程度(P〉0.05);(3)土壤微生物数量随着土荆芥生长而增加,但只有真菌数量与对照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营养期和果期真菌数量分别增加32.11%和86.18%;(4)与果期相比,营养期土壤养分含量、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普遍较低,推测土荆芥生长初期通过降低土壤营养水平,抑制其周围对营养水平要求较高的植物生长,以获得竞争优势,而果期则通过释放根系分泌物增加了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使土壤养分回升,从而为其繁殖提供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6.
土壤呼吸是土壤有机碳分解的主要生物化学过程,可反映土壤有机质的分解程度及有效养分供给水平,可用于评价土壤微生物活力状况.通过设置8个养分处理,对黑土进行41 d的室内好气培养,考查了黑土微生物活力对不同养分响应的规律.结果表明,单加N或P以及NP组合均不能提高黑土微生物活力;单加葡萄糖能够使土壤呼吸释放的CO2累积量达到对照的10倍以上,使黑土微生物活力显著提高.在可利用碳底物充足的条件下,N的加入能够显著提高黑土微生物活力,土壤呼吸释放出的CO2累积量达到对照的13倍以上,显著促进土壤有机质中无机养分的释放,CN交互作用显著;在C和N养分都充足的条件下,P的加入才能够对黑土微生物产生激发效应.不同养分状况下,黑土微生物活力达到峰值的时间不同,表现为,CNP(C N P)处理土壤呼吸强度在第3 d达到最高值,CN (C N)处理在第5天达到最高值,单加C和CP (C P)处理,在15 d左右达到最高值.  相似文献   

7.
根据威海市区黑松林的调查结果,分析了该群落的组成和结构特征。在11500m2的样地里有维管束植物105种,它们隶属于39科89属,其中被子植物37科;裸子植物1科;蕨类植物1科。该群落以单种科和寡种科占绝大多数,单种属有75种,占总数的71%,种数大于2的有13科,占总数的33%。该群落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及草本层3个层次,乔木层主要以黑松Pinusthunbergli、麻栎QuercusacutissimaCarr.等种类组成,灌木层主要以麻栎组成,草本层种类较少,以禾本植物为主。该群落中、高位芽植物占优势,缺乏隐芽植物。叶型以中、小型叶为主,缺乏大型叶植物。TWINSPAN将115个样方分为11个群落类型。调查结果表明本地区黑松林群落结构简单,不同黑松林群落结构差异较小,且物种丰富度低,是人为干扰强烈所致。  相似文献   

8.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对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不同恢复阶段土壤微生物特征与养分的耦合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恢复阶段土壤养分存在明显差异,从裸荒地阶段(Ⅰ)、草本阶段(Ⅱ)、灌木阶段(Ⅲ)到乔木阶段(Ⅳ),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速效磷显著增加(P<0.05),全磷、pH 值逐渐减小(P>0.05),全钾和速效钾的差异变化不大。2)不同恢复阶段微生物总数显著增加(P<0.05),其中细菌数量显著增加(P<0.05),真菌数量的大小顺序为草本阶段(Ⅱ)>裸荒地阶段(Ⅰ)>灌木阶段(Ⅲ)>乔木阶段(Ⅳ)(P<0.05);放线菌数量的大小顺序为草本阶段(Ⅱ)>乔木阶段(Ⅳ)>裸荒地阶段(Ⅰ)>灌木阶段(Ⅲ)(P<0.05)。裸荒地阶段(Ⅰ),细菌数量与放线菌数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草本阶段(Ⅱ),放线菌数量与真菌数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灌木阶段(Ⅲ)和乔木阶段(Ⅳ),细菌数量、真菌数量和与放线菌数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3)相关分析表明,不同恢复阶段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和微生物量磷之间的相关性性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P<0.05或P<0.01),土壤微生物量与土壤养分的关系密切(P<0.05或P<0.01),而微生物数量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较弱(P>0.05)。4)典型相关分析表明,不同恢复阶段土壤微生物属性和土壤养分的耦合关系不同。裸荒地阶段(Ⅰ),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磷主要影响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和微生物量磷(P<0.01)。草本阶段(Ⅱ),土壤有机质、全磷和 pH 值起较大作用,主要影响微生物量碳、细菌、真菌(P<0.01)。灌木阶段(Ⅲ),土壤有机质、全磷和pH主要影响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和真菌(P<0.01)。乔木阶段(Ⅳ),全磷、碱解氮和pH值主要影响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和细菌(P<0.01)。研究结果对于构建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植被恢复技术体系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包括尾叶桉、广东凤丫蕨、柳叶竹、大叶相思、青皮、木荷、湿地松在内的7种南亚热带不同植物植被下土壤根际微生物与根际养分状况及其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根际环境对细菌有明显的正效应,对放线菌和真菌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但对根际微生物总量具有根际效应明显;在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中.在植物的某些生长季节,微生物的根际效应与土壤养分的根际效应一致  相似文献   

10.
河北省曲周县盐渍土区土壤养分含量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华北盐渍土区河北省曲周县79个土壤样点1980年和1999年土壤养分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9年与1980年相比,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了4l%,土壤全氮和速效磷含量分别增加了102%和35l%,而土壤速效钾含量则下降了38%;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的原因是秸秆还田量增加,土壤中全氮、速效磷含量增加的直接原因是土壤中氮肥、磷肥投入量增加,而土壤速效钾下降的原因则是钾肥的施入量不足。对不同质地土壤养分含量变化分析表明,质地可控制养分的空间分配,但人为干预促进了土壤养分含量向均一化方向发展。对不同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与表层含盐量进行相关分析表明,表层为轻壤时,土壤有机质含量与表层含盐量具有明显的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威海市区黑松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用3个丰富度指数、2个多样性指数和3个均匀度指数对威海市区11个黑松林群落多样性进行研究,并用相关分析研究了这些指数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黑松混交林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均高于黑松纯林群落,但均匀度却无此规律;(2)生境最优的黑松+刺槐+麻栎林(位于仙姑顶的样地11)在11个样地中的物种多样性表现最好,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都最大.而生境最差的位于火炬大厦的黑松纯林(样地2)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都最小;(3)除样地2外,其余样地群落的草本层丰富度和多样性都最大,灌木层次之,乔木层最小,均匀度无此规律;(4)3个丰富度指数之间、2个多样性指数之间以及两个Pielou均匀度指数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但Alatalo均匀度指数和其它7个指数之间相关性都不显著,同时对8个物种多样性指数进行比较后发现丰富度指数中Patrick指数(S)最优,而多样性指数中Shannon-Wiener(H)最优,均匀度指数中以H为基础计算出的Pielou(JH)指数最优.  相似文献   

12.
以浙江省桐庐县生态公益林定位监测站为依托,研究了该区域不同林分类型土壤层的水文效应.结果表明:与无林地对比,各林分类型土壤的蓄水能力、渗透性能均优于无林地;不同林分类型土壤的蓄水能力、渗透性能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其中落叶阔叶林土壤的蓄水能力、渗透性能最好;Horton入渗模型对各样地土壤入渗过程拟合效果较好,有着较好的适用性;土壤理化因子、土壤根系因子与土壤渗透性能的相关分析显示研究区土壤渗透性能受多个因素影响,其中土壤非毛管空隙度与土壤初渗、稳渗速率相关性最高,为首要影响因素;基于主成分分析,各样地土壤综合水文效应优劣依次为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杉木林(Cunninghamia Lanceolata)>毛竹林(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马尾松林(Pinusmassoniana Lamb)>经济林>无林地.  相似文献   

13.
云南松根际与非根际磷酸酶活性与磷的有效性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通过对采集自滇中红壤区域的不同林龄云南松的根际与非根际土,以及不同磷补充量下根袋法培养的距云南松幼苗不同距离土壤的磷酸酶和有效磷的测定,探讨了根际与非根际土的磷酸酶变化及其与有效磷之间的关系。云南松根际及非根际都含有大量的磷酸酶,且这些磷酸酶的活性在根际土中较高。酸性磷酸酶是云南松土壤中的主要酶类,中性磷酸酶次之。培养实验结果显示,无论是根际土、近根际土还是远根际土,外界补充的磷量越低,其酸性和中性磷酸酶的活性越高,反映出磷饥饿对磷酸酶的诱导。但磷酸酶的变化同土壤有效磷的相关性不显著。因而酶数量增加不是云南松对磷饥饿的唯一适应性机制,它的变化或许只是磷胁迫下的一种症状。  相似文献   

14.
桂西北喀斯特次生林凋落物养分归还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以桂西北喀斯特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选择了自然恢复方式下处于同一演替序列的灌丛、藤剌灌丛、乔灌丛3个森林群落,应用网筐收集法于2007年9月至2008年8月定位观测和研究了各群落的凋落物量、组成特征、季节动态变化及其N、P、K含量.结果表明,3个次生林群落年均凋落物量范围为6 053.93 kg·hm-2(灌丛)~6 794.40 kg·hm-2(藤刺灌丛),凋落物以叶占明显优势,其年变化以单峰形式出现,峰值处在9月份;凋落物中主要养分元素的含量为N>K>P,而森林养分利用效率表现为P>K>N,灌丛、藤刺灌丛、乔灌丛的养分元素年归还总量分别为:95.41、106.09、80.62 kg·hm-2(N),6.58、6.64、5.06 kg·hm-2(P),18.63、19.66、14.90 kg-hm-2(K);群落地表凋落物层的凋落物现存量范围为2 835.23 kg·hm-2(藤刺灌丛)~3349.16 kg·hm-2(乔灌丛),凋落物的分解速率为1.82(灌丛)~2.37(藤刺灌丛),随着凋落物的分解养分元素的回归速度表现出K>N>P.同其他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较,喀斯特次生林群落的凋落物量、养分归还量较大,养分回归较迅速,具有良好的自养能力和恢复潜力.  相似文献   

15.
Tanentzap AJ  Lee WG  Coomes DA 《Ecology》2012,93(3):462-469
Synchronous and intermittent reproduction in long-lived plants, known as mast seeding, is induced by climatic cues, but the mechanism explaining variation in masting among neighboring but edaphically segregated species is unknown. Soil nutrients can enhance flowering, and thus, populations on nutrient-rich soils may require less-favorable growing temperatures to flower. We tested this hypothesis by predicting the probability of flowering in response to air temperature for five species of alpine Chionochloa grasses in South Island, New Zealand, over 37 years and relating our predictions to soil N supply (NH4(+) + NO3(-)). Summer air temperatures better predicted flowering than spring air temperatures, which were correlated with soil N mineralization. Species on N-rich soils required lower mean temperatures to induce flowering and/or responded more consistently across a gradient of air temperatures, contributing to the higher probability of their tillers and tussocks flowering at low summer temperatures.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flowering primarily occurs in response to warm summer temperatures, but species on N-rich soils require less favorable growing conditions because they invest relatively less N in seeds. Thus, predicting masting requires a consideration of the interactions among climate, the internal resources of plants, and mineral nutrient uptake.  相似文献   

16.
马尾松不同林型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安徽省枞阳县大山村3种马尾松不同林型(马尾松纯林、马尾松-麻栎混交林、马尾松-枫香混交林)0~60 cm土层为研究对象,探讨3种马尾松林型的土壤理化性质变化规律,旨在为该区马尾松人工林的可持续发展和生产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0~60 cm土层,3种马尾松林型土壤容重随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混交林土壤容重显著低于纯林;土壤含水量随土层的加深而逐渐减小,其大小为:马尾松-枫香混交林>马尾松-麻栎混交林>马尾松纯林,马尾松-枫香混交林在土壤容重降低,土壤孔隙度增加及土壤含水量方面优于马尾松-麻栎混交林;(2)土壤pH值介于4.5~5.0之间,3种林型pH值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但差异均不显著,其中马尾松-枫香混交林土壤pH值较高;(3)3种林型土壤有机质、全N、有效P和速效K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呈现明显的“表聚”现象,其质量分数表现为:马尾松-枫香混交林>马尾松-麻栎混交林>马尾松纯林;(4)土壤容重与土壤水分质量分数、有机质、全N、有效P和速效K等养分质量分数均呈负相关,土壤有机质与全N、有效P和速效K呈极显著的正相关,这说明土壤有机质在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促进养分循环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模拟酸雨对华南典型树种生长及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我国是世界上的第3大酸雨区,而华南地区是我国酸雨比较严重的地区之一。越来越严重的酸雨将对森林生态系统林木生长产生负面影响。本文采用盆栽试验模拟研究酸雨对华南典型树种尾叶桉和马尾松幼树生长及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酸雨水平有4个:pH6.8(CK)、pH5、pH4和pH3。幼树生长期间观察并记录其酸雨受害症状,每隔10a测量一次树高,4个月后统计生物量、叶面积情况,并分析植株样品中的N、P、K、Ca、Mg等元素的质量分数。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酸度酸雨的协迫下,尾叶桉和马尾松幼苗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受害症状,酸度越高受害越严重。酸雨显著地抑制尾叶桉和马尾松的树高生长,降低幼苗生物量,减少叶面积生长。与对照相比,生长四个月后,pH5、pH4和pH3处理分别导致尾叶桉生物量降低10.79%、19.21%和27.25%,马尾松降低12.78%、22.98%和28.70%。尾叶桉植株内P、Mg、Ca质量分数不同程度地受到酸雨的影响,而N、K质量分数不受酸雨影响;马尾松除了P元素以外,其它元素质量分数在各个酸雨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不同母岩区马尾松人工林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学性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壤丘陵区马尾松人工林对土壤性质有重要影响。研究马尾松长期种植对该区主要母岩(花岗岩、第四纪红黏土和红砂岩)发育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学性质的影响。微生物性质结果显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在花岗岩区较高,但有机碳在第四纪红黏土区矿化相对强烈;0~20 cm土层,花岗岩区和红砂岩区土壤有机碳相对趋向累积,而20~40 cm土层,第四纪红黏土区土壤有机碳相对累积;花岗岩区林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相对稳定,且0~20 cm层土壤微生物群落真菌较多。转化酶活性和脲酶活性在花岗岩和第四纪红黏土区较高;酸性磷酸酶活性在第四纪红黏土区显著较高;各母岩区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无显著性差异;过氧化氢酶活性在花岗岩区显著较高;因此,在马尾松与土壤长期作用下,花岗岩区土壤微生物群落稳定性,生化强度较高,相对适宜马尾松林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