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熵权法引入环境绩效评估,构建了中国省级环境绩效评估系统框架和评估指标体系,以2009年为评估基准年,系统研究分析了中国30个省份的环境绩效指数特征。结果表明:(1)中国综合环境绩效指数大多数处于良好和优秀水平,其中16个省份处于平均值(76.15)以上,江苏(87.32)和宁夏(64.97)分别排名首位和末位;(2)ArcGIS分级结果显示,中国省级综合环境绩效指数处于优秀和良好水平的省份分别有8个和22个。全国综合环境绩效呈现典型的区域空间分布格局,东部地区综合环境绩效总体优于中部、西部地区,区域环境绩效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环境治理投入有很大关系;(3)东部环境健康绩效优于西部,且中部和西部该项指标值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生态保护绩效劣于全国平均水平。资源与能源可持续利用绩效同样呈现出东部优于中部优于西部的顺序。环境治理绩效表现最优的为中部地区,其次依次是西部、东部地区。(4)熵权法引入到环境绩效评估系统中,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环境绩效实际情况,但也有少数评估指标的赋权与实际情况有所偏差,需要进一步加强熵权法应用到环境绩效评估系统中的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2.
中国大陆畜牧业环境效率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环境效率是衡量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指标。将畜牧业碳排放作为非期望产出,运用非径向非期望产出模型(SBM模型),测算中国大陆31个省(市、区)2000—2013年畜牧业环境效率,并运用处理受限因变量的截尾回归模型(Tobit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解。结果显示:(1)中国大陆的畜牧业环境效率整体处于中等水平,上海、北京、福建、浙江、江苏的畜牧业环境效率领先于其他省份,东部地区畜牧业环境效率明显高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2)禀赋结构、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对畜牧业环境效率有显著正向作用,畜牧业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牛和猪的饲养量对畜牧业环境效率有显著消极影响,羊、家禽的饲养量对畜牧业环境效率没有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3.
运用超效率数据包络分析法(SE-DEA)模型和固定效应回归模型探究中国"十二五"期间环境规制效率的时空差异和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十二五"时期,中国的环境规制综合效率平均值在0.86~1.16范围内波动,产生波动的原因主要是投入的环境保护资源被利用的程度不同。(2)"十二五"时期,中国环境规制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呈现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的空间差异,东部地区综合效率主要受规模效率的影响,中部地区综合效率主要受纯技术效率的影响,西部地区没有明显的规律性。(3)"十二五"时期,在环境规制综合效率层面,政府干预程度是调节中国环境外部性的正向驱动机制,环境治理投资程度和开放程度则为负向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4.
利用1961—2010年辽宁中部地区16个气象站地面观测资料,采用趋势分析、不同标准期对比法和Mann-Kendall检验法,对辽宁中部地区因(轻)雾、霾引起的低能见度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气象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辽宁中部地区低能见度日数整体呈增加趋势,且在2002年发生了突变,日数的增加主要发生在最近10年期间;低能见度天气逐月日数呈双峰双谷分布,夏季低能见度天气出现的最多,冬季次之,春季最少;低能见度天气的空间分布呈"两高两低"形势,与第1个标准气候期相比,最近30年标准气候期年平均低能见度天气日数增多了14 d;低能见度天气日数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大出现几率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夏半年低能见度天气日数与降水量变化趋势一致,冬半年则相反;日均风速≤4.0m·s~(-1)、出现负变压时,对低能见度天气的形成更为有利。  相似文献   

5.
战略环境评价 ( SEA)的核心内容是对战略决策各种替代方案 (战略替代方案 )的识别、评估和比较 ,它是保证战略决策满足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一个重要前提。分析了 SEA中战略替代方案的意义、特征、类型以及其识别、评估和比较的方法 ,并介绍了荷兰固体废物管理 10年规划 SEA中对替代方案分析的实例  相似文献   

6.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实施5年多以来,交通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的开展有效推进了中国交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目前,该领域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在回顾国内外交通规划战略环境评价发展历程和特点的基础上,就中国交通规划战略环境评价在层次性、定性与定量评价的把握以及如何有效融入决策过程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建议尽早开展利益相关方分析、推广"综合情景+定量模型"的技术方法、引入制度分析方法并开展广泛的公众参与等,为完善中国的交通规划战略环境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工业循环经济发展区域分异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构建了包括产业及社会发展、资源减量、循环利用、污染减排、资源与环境安全五类指标在内的区域工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HP(层次分析法)方法,测算了指标权重,并以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为例进行了研究.用2003年的数据,对13个地级市的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水平良好)的城市为无锡、苏州、常州;第二层次(水平中上)的城市为盐城、南通、泰州;第三层次(水平中等)的城市为扬州、镇江、徐州、南京、连云港;第四层次(水平较差)的城市为淮安、宿迁.从总体上看,南部好于北部,东部好于西部,沿江沿海地区要好于内陆地区,靠近工业产业带的地区好于远离工业产业带的地区.  相似文献   

8.
以2000—2016年中国30个省际的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Super-SBM模型、Global-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STIRPAT模型等方法分析基于"能源-经济-环境"系统下省际生态效率水平及内外部因素对生态效率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中国生态效率均值为0.528,整体上无效。东、中部地区逐渐迈向规模报酬递减阶段。(2)技术和规模是促进生态效率提高的主要内部驱动因素。(3)生态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呈"U"型分布;由于存在"技术回弹"效应,技术进步对生态效率未表现出显著促进作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城镇化水平对生态效率起抑制作用,而环境规制、对外开放水平、外商直接投资是生态效率提升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9.
采用主题框架法与DPSIR模型,构建了4层次中国省级区域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2010年30个省(市、自治区)的区域环境绩效进行了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广东达到优秀水平;山西、甘肃、贵州、宁夏、青海、新疆的区域环境绩效水平较差。中国省级区域环境绩效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西部地区的总体水平较差;中部地区总体在良好以下;东部地区基本处于良好及其以上水平。其中,环境质量的主要制约因子为区域环境噪声、城市居民粪便处理率和工业固体废物处置率;生态保护的主要制约因子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农药使用强度、植被覆盖指数和森林覆盖率;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制约因子为水资源缺乏指数和城市再生水利用率;环境治理的主要制约因子为环境治理投资占GDP的比例和环境保护机构人员占地区总人口的比例。  相似文献   

10.
企业环境报告发展现状的国内外对比———以宝钢集团和日本的Brother集团为例张振华林逢春(华东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系,上海200062)从环境报告的发布对象、法律法规、环境报告指南等方面对企业环境报告的国内外发布状况进行了比较,并对日本Brother公司及中国宝钢两个企业环境报告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指出中国企业环境报告书的发布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关键词企业环境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信息披露耕地生态环境价值测算与环境质量控制潘玲玲1张燕2彭补拙2(1.中国科技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安徽合肥230052;2.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江苏…  相似文献   

11.
低碳发展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催生的新兴发展理念,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转型的必然选择,将低碳理念融入战略环境评价(SEA)的目的就是要把抽象的、宏观的战略落实到可操作的具体项目中.从温室气体的污染特性、碳排放的区域差异性以及当前中国SEA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等方面,探讨了构建中国SEA中低碳评价指标体系的技术基础.在此基础上,提出将SEA中的低碳评价指标分为评价型指标和建议型指标,以全面体现SEA的功能定位.评价型指标的作用是综合评价拟议规划对低碳理念的融合程度;建议型指标则是提出低碳发展的评估体系和衡量标准.最后指出,当前中国大部分战略规划都尚未融入明确的低碳发展指标,因此建议型指标的构建是未来一段时间内SEA指标体系需要考虑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12.
一、前言 目前国际上水环境保护战略正在从水经济工程战略(即“谁污染谁治理”等环保方针政策)向水环境生态战略(即以资源开发为起点,调节控制物质循环中的污染源,综合协调社会经济和环境生态的平衡,确保其永续的同步发展)过渡.其主要标志是:美国的河系水质规划和环境影响评价;日本的  相似文献   

13.
规划环境影响跟踪评价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3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对跟踪评价提出了明确规定.对跟踪评价方法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运作程序进行了分析,包括判别规划是否需跟踪评价、现状调查、环境影响识别、回顾性评价、有效性分析、预测评价和战略调整7个步骤.并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建立了指标体系,采用指标体系法有效简化了跟踪评价工作的复杂性.并以<上海市某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跟踪评价为例,进行了规划环境影响跟踪评价的案例研究.通过回顾性评价和预测评价,识别出了主要环境问题以及环境制约因素,并根据规划总目标、阶段目标和环境保护规划、环境功能区划,进一步提出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且对规划目标进行了调整.  相似文献   

14.
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保障.基于DPSIR模型和障碍度模型对北京市 、天津市和河北省进行了生态安全评价和障碍因子诊断.结果显示:(1)2008—2017年,京津冀地区的生态安全水平整体呈现向好的趋势;(2)北京市影响生态安全的主要障碍因子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SO2排放量和每万人拥有公共...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科学院发布《2009科学发展报告》、《2009高技术发展报告》和《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其中,《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提出了2020年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40%-60%,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降低50%左右。  相似文献   

16.
缺水地区生态脆弱敏感,发展工业循环经济是其解决环境污染、突破资源约束的有效途径。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经验,结合工业循环经济的基本原理,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概念模型,将缺水地区工业循环经济综合发展指数作为目标层,分别以压力P、状态S、响应R作为系统层,选择20个具体指标作为指标层,建立了缺水地区工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并初步构建了基于组合权重法和指标标准分级的线性加权法评价模型。以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城市新疆石河子为例,采集2002—2010年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石河子工业循环经济综合发展指数随着时间序列由0.29提高到0.74,发展水平总体上由较低循环阶段(Ⅳ级)发展至较高循环阶段(Ⅱ级)。  相似文献   

17.
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Tobit两阶段模型法,对西部地区的环境投资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DEA核算期(2003—2010年)内,西部地区的环境投资效率与中国平均水平相近,且均远高于东部地区;2003—2010年,西部地区全部处于纯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的省份只有广西和贵州,而其他省区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纯技术无效或规模无效现象,这些省区不仅存在环保投资资金管理和经营水平上的非有效性,而且其环境治理投入规模也存在非合理性;对环境投资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Tobit回归分析后发现,经济规模和产业结构对环境投资效率有正向促进作用,对外贸易程度、政府规制和公民环保意识与环境投资效率则存在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1993-2006年中国环境突发事件的发生情况,分析了其对中国农业产生的影响,并对不同地区环境突发事件造成的农作物和鱼塘受害面积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环境突发事件总体呈减少趋势,环境突发事件总数与其造成的农作物、鱼塘受害面积总体呈现正相关关系.(2)1993-1997、1998-2002、2003-2006年这3个阶段,环境突发事件造成农作物年均受害面积较多的地区逐渐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农作物年均受害面积较多的地区逐渐减少;绝大多数的地区农作物年均受害面积呈减少趋势或持平,少数地区呈现持续高危害和危害加重的趋势.(3)1993-1997、1998-2002、2003-2006年这3个阶段,环境突发事件造成的鱼塘年均受害面积总体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鱼塘年均受害面积较多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中国的东南部、新疆和黑龙江.环境突发事件对中国渔业的影响不仅局限于东南沿海地区,还波及到东北甚至是气候较为干旱的西北地区.  相似文献   

19.
基于Super-SBM模型测算中国2000—2017年省际能源效率,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能源利用-经济发展-环境保护(3E)系统综合评价体系,采用变异系数法、三元系统耦合协调模型与灰色GM(1,1)预测模型分析中国3E系统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布局及动态演变趋势。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能源效率整体呈先降后升趋势,2000—2014年由0.564降至0.422,2014—2017年由0.422升至0.440,呈东部、中部、西部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2)研究期内中国3E系统耦合协调度由0.483升至0.672,三大区域差异明显,呈由东部沿海地区向周边省份发展的时空规律;(3)预测结果表明2018—2022年各省3E系统耦合协调度均有所提升。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Theil指数进行适当改进和完善,将其转嫁应用于不同区域水污染物排放强度差异的分析。研究中国31个地区(不含港澳台地区)2006—2013年水污染物排放强度特征,并基于Theil指数分析区域差异。结果显示,中国水污染物COD和氨氮排放强度总体差异、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均呈现逐渐缩小趋势,其中区域间差异占主导地位。由于农业源影响,COD排放强度差异对区域内差异的贡献率呈现阶段性,2006—2010年为西部东部中部,2011—2013年为东部中部西部;氨氮排放强度差异对区域内差异的贡献率表现为东部西部中部。进一步探索水污染物排放强度变化趋势与其差异指数之间的关系发现,水污染物排放强度与其相应的差异指数呈现正相关性。最后探讨了水污染物排放强度区域差异成因,表明水污染物总量控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协调机制是主要因素。此研究对于中国不同地区响应《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制定有针对性的方案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