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蚯蚓处理污水污泥制取土壤改良剂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将污水污泥和秸秆按不同比例混合后进行30 d预堆肥处理,然后在实验室条件下接种爱胜蚓(Eisenia fetida)开展60 d蚯蚓处理实验,研究污水污泥理化性质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并分析最终产品(蚯蚓粪)质量。结果表明,蚯蚓处理使污水污泥pH、有机碳(TOC)、C/N和病原菌含量显著降低,电导率(EC)升高,TN、TP、TK(总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分别升高26.8%~40.8%、26.7%~52.4%、25.9%~44.8%、43.0%~120.0%、88.6%~406.8%、38.2%~113.2%,发芽指数(GI)达到80%以上。由于基质分解矿化引起质量损失,使蚯蚓粪中重金属相对含量增加,但仍在土地改良允许范围内。蚯蚓放养密度和物料含水率及其交互作用对蚯蚓处理效果存在显著影响,处理污水污泥的最优工况为:放养密度2.5 kg/m2、含水率60%。堆肥-蚯蚓处理组合工艺可将污水污泥转化为无害的、有价值的土壤改良剂。  相似文献   

2.
针对污泥中大量抗生素残留对环境的威胁和污泥资源化利用的瓶颈等问题,采用微宇宙实验手段研究了蚯蚓过腹处理污泥过程中四环素的降解特征和污泥蚓粪中大量营养元素的赋存特征。结果表明,污泥中的四环素降解率与处理时间呈正相关关系;室温静置32 d后,污泥中9%~11%的四环素发生降解。蚯蚓过腹处理下,污泥中四环素浓度与四环素降解率呈负相关关系,随着污泥中四环素浓度的增加,四环素降解率逐渐降低,蚯蚓过腹处理32 d后,污泥中四环素的降解率提升了45%~64%。蚯蚓过腹形成的污泥蚓粪中总氮和有机质含量显著减低,而铵态氮、硝态氮、速效磷、速效钾和总钾含量以及pH和电导率均显著升高;随着污泥中四环素浓度的增加,污泥蚓粪中总氮和氨氮含量以及pH和电导率呈显著降低趋势;污泥蚓粪中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pH和电导率与四环素降解率均呈正相关关系。蚯蚓过腹处理能够显著提升污泥中四环素的降解率及污泥蚓粪中速效氮磷钾的含量。  相似文献   

3.
城镇污水-污泥同步生物处理中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镇污水 -污泥同步处理工艺将微生物厌氧 -好氧处理和蚯蚓生物反应器等进行优化集成 ,利用蚯蚓等小型动物将常规生物处理中的食物代谢链进一步延长和扩展 ,形成生物物种多样、群落分布合理、代谢循环完整的生态网链系统 ,将其营养源从污水扩展至污泥。当厌氧水解池的水力停留时间为 6.0 h、生物滤池的水力负荷为 16m3/( m2 · d)、蚯蚓反应床水力负荷为 5 .0 m3/( m2·d)、硝化液回流比为 0 .6时 ,该工艺处理城市污水的 CODCr去除率达 83%~ 89%、BOD5去除率达 94%~ 96%、SS去除率达 96%~ 98%、氨氮去除率达 5 8%~ 70 %。绝大部分污泥物质转化为蚓体及蚓粪 ,可资源化利用。该工艺还具有节约能耗、造价低廉和管理方便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将超声预处理、好氧堆肥及蚯蚓处理相结合,对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添加水稻秸秆作为调理剂)进行处理,探讨了污泥的腐熟过程和营养成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好氧堆肥阶段,腐殖化系数(HA/FA)上升速度较慢,结束时HA/FA平均值未达到腐熟标准;加入蚯蚓后,HA/FA上升速度加快,蚯蚓处理结束时平均值为2.04,达到了腐熟标准。蚯蚓处理使堆肥产品的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显著增加,与好氧堆肥结束时相比,蚯蚓处理后的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平均增长率分别达到70.66%、188.04%、60.94%。  相似文献   

5.
赤子爱胜蚓处理污泥对其性质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用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直接处理脱水污泥,以不加蚯蚓为对照,研究了蚯蚓生物量、污泥理化性质(pH、电导、灰分、总有机碳)、营养物质(氮、磷、钾)以及重金属(铜、锌、铅、铬)的变化。结果表明:蚯蚓能很好地适应直接投加污泥的生存环境,蚯蚓平均增重0.7 g/d,产卵4.81个/d。随着时间的增加,接种蚯蚓的污泥理化性质和营养物质以及重金属含量均有显著的变化。蚯蚓处理后,污泥的pH由7.83显著降低至7.03;电导由0.46 S/m显著增至2.23 S/m;灰分从43.89%显著增至57.53%;TOC由32.32%显著降低至23.59%;污泥中的营养物质N、P、K含量显著增加,N、P、K分别提高了37.48%、19.96%和20.14%;同时蚯蚓活动显著降低了污泥中的重金属含量,降低次序为CuZnCrPb。蚯蚓处理后污泥小团粒性状明显,无臭味,不生蛆。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污泥中添加不同比例的牛粪和园林废弃物对蚯蚓堆肥的影响,在实验室进行了为期60 d的堆肥实验,测定了堆肥物料的理化性质以及蚯蚓的存活率、平均体重、产茧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00%污泥不适合蚯蚓的生长繁殖,添加牛粪/园林废弃物后可以显著改善蚯蚓的生长繁殖,进而提高蚯蚓的存活率和产茧量;污泥比例较低时,添加牛粪处理组的累计产茧量要高于添加园林废弃物的处理组,但当污泥比例大于25%时,添加园林废弃物的污泥更适合蚯蚓繁殖。冗余分析结果表明,pH、TN对蚯蚓的生长和繁殖起着重要的作用。蚯蚓堆肥可以改善物料的理化状况,提高堆肥产物中氮、磷、钾的养分含量,加速污泥的稳定化,提高其肥料价值。  相似文献   

7.
以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区污水处理站的剩余污泥(简称污泥)为研究对象,通过培养实验,研究污泥中蚯蚓的生长情况和蚯蚓活动对污泥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蚯蚓能够在一定浓度Cu、Zn的污泥中正常生长,表现出一定的重金属耐性,其耐受能力与重金属的种类、浓度、污泥的理化性质有关。蚯蚓活动能够降低污泥的pH,使之趋于中性。对不同浓度Cu处理污泥,蚯蚓活动使污泥有机质含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对Cu为100 mg/kg的污泥中有机质含量影响最大;对不同浓度Zn处理污泥,蚯蚓活动使污泥有机质含量降低的幅度不大。蚯蚓活动可在一定程度上活化污泥中的重金属Cu和Zn,蚯蚓对Cu的活化效果较为明显,在污泥中添加Cu为50 mg/kg时,Cu活化率增加值最大,达到了11.14%;蚯蚓活动对Zn的活化效果不明显,Zn活化率增加值均低于1%。  相似文献   

8.
蚯蚓生物反应器污泥减量与稳定效果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蚯蚓生物反应器以蚯矧等微型动物和各种微生物为主形成生物降解系统.城镇污水经生物预处理后,经该反应器过滤,水质得到澄清和进一步改善,而水中含有的生物膜污泥则被滤床截留.通过蚯蚓的吸收、消化和分解转化为蚯蚓排泄物(蚓粪).中试运行结果表明,当蚯蚓生物反应器水力负荷为5.3~6.6 m3/(m2·d)时,在满足污水处理效果条件下,蚯蚓生物反应器对生物膜污泥挥发性悬浮固体(VSS)降解率为86.67%~96.20%.所产生的蚓粪VSS:SS为29.97%~31.20%,有机物降解率超过了厌氧消化与好氧消化处理污泥的效果.减量化和稳定化效果十分明显.该系统排出的蚓粪含有丰富的肥分,可用作农肥与土壤改良剂.  相似文献   

9.
具有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特性的粪产碱杆菌(Alcaligenes faecalis No.4)直接处理污泥厌氧消化液中的高浓度氨氮时,在60 h内氨氮(原始浓度441 mg/L)去除率约为18%。沼液中碳源验证实验表明,乙酸可作为其优质碳源。因而,可以通过外加乙酸钠的方式来解决污泥厌氧消化液碳源不足的问题。当污泥消化液中添加足够的碳源-乙酸钠使得C/N为10时,Alcaligenes faecalis No.4的脱氮效果良好,氨氮的去除率达到了98%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在利用粪产碱杆菌处理高浓度氨氮沼液时,酸化污泥作为外加碳源的方式具有其理论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动电技术去除城市污泥中镉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实际城市污泥为研究对象,通过控制阴极液酸度和添加络合剂,考察了镉的动电过程.结果表明,添加EDTA和柠檬酸不仅改变了动电过程的电流和电渗流,同时对镉的形态分布也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存在于移动性较低形态、难以去除的镉被转化为移动性较高的形态,在动电作用下从污泥中移除,从而提高了动电处理的效率,总镉的去除率最高达到70.1%;EDTA和柠檬酸对动电处理的促进作用主要受体系酸度的影响,其中控制阴极pH值为4和8时,总镉的去除率达到66.4%、70.1%、62.3%和66.5%,较pH值为6时去除率提高了2~3倍.比较两种络合剂,EDTA在高pH值条件下对镉的络合能力较强而表现出较高的去除率,而柠檬酸对酸度的适应性相对较强.  相似文献   

11.
探讨了柠檬酸对污泥中重金属形态的影响,并以柠檬酸为络合剂、以杭州七格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泥为研究对象,在0.8 m A·cm-2恒定电流密度条件下运行120 h,在5组柠檬酸浓度分别为0.00、0.05、0.10、0.20和0.30 mol·L~(-1)的条件下,采用自行设计的双层双阳极反应器对污泥中重金属进行电动去除和回收实验。结果显示,柠檬酸能促使污泥中大量的Zn由可还原态转化为酸可提取态,但对Cu的形态影响不大。电动处理实验中,添加柠檬酸后Zn和Cu的去除率都有明显提高,当柠檬酸浓度为0.20 mol·L~(-1)时,Zn的去除率最大达58.3%,Cu的去除率为42.4%;当柠檬酸浓度为0.10 mol·L~(-1)时,Cu的去除率最大为51.7%,Zn的去除率为46.4%。柠檬酸的最佳添加浓度为0.10~0.20 mol·L~(-1),当柠檬酸添加量超过0.20 mol·L~(-1),Zn和Cu的去除率反而会因为络合物在阳极区的沉淀而降低。  相似文献   

12.
城市污水厂混合污泥的生态稳定处理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城市污水厂初沉池和二沉池混合污泥利用由蚯蚓和微生物共同组成的人工生态系统进行稳定处理。蚯蚓生态床可集污泥浓缩、调理、脱水、稳定、处置和综合利用等多种功能于一身:(1)蚯蚓和微生物将污泥作为生长营养源,对其进行分解和吸收;(2)蚯蚓生理代谢产生的蚓粪是高效农肥和土壤改良剂;(3)在生态床中增殖的蚯蚓具有重要的饲料和药用价值。污泥物质经蚯蚓污泥稳定床处理后,可全部被生态系统吸收利用和转化,具有流程简单、管理方便、无二次污染、造价和运行费用低廉、副产物具有经济利用价值等特点,为解决污泥的最终处置问题提供了生态利用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为了考察絮凝污泥与剩余活性污泥混合中温(35℃)厌氧消化效果,分析了不同混合比例、不同投配率下的总化学需氧量(TCOD)去除率、挥发性固体(VS)降解效果,通过p H值与氨氮浓度的变化来分析各反应器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污泥混合后消化效果明显得到提高,且污泥消化效率随着投配率的增加先提高后下降。5%投配率时,絮凝污泥/剩余污泥(VS比)为1∶2时厌氧消化效果最好,TCOD去除率达到47.8%,VS降解率达到46.8%,分解单位VS产气量达到了435 m L/g,p H值与氨氮浓度分别保持在7.4和269 mg/L左右,混合污泥厌氧消化系统较稳定。这说明与剩余污泥的混合消化能有效提高絮凝污泥的厌氧消化性能。污泥絮体的显微分析表明:厌氧消化过程中絮体面积百分比逐步减小,污泥结构逐步解体,可以解释污泥消化的微观过程。  相似文献   

14.
污泥投配率对污泥中温厌氧消化效果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装置采用半连续流污泥中温厌氧消化反应器,污泥培养接近成熟后开始每天按不同污泥投配率加泥和排泥.结果表明:污泥投配率在3%~10%时,有机物分解率先增大后减小,去除率均在30%以上;污泥投配率在15%和20%时,污泥的有机物去除率非常小;污泥投配率在5%时,有机物分解率最大为41.2%;单位VSS产气量随污泥投配率的增大而呈先急剧上升后逐渐下降的趋势,当污泥投配率为5%时,单位VSS产气量为0.60 L/g,符合美国污水处理厂设计手册标准,其他污泥投配率下该指标均小于0.4 L/g.因此,认为实验用污泥中温消化的最佳污泥投配率为5%,这时污泥的可消化性较好.  相似文献   

15.
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及处理味精废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于鲁冀  何青  王震 《环境工程学报》2012,6(6):1929-1935
以厌氧颗粒污泥为接种污泥,在模拟废水条件下利用SBR 35 d成功培养出了具有同步硝化反硝化作用的好氧颗粒污泥,反应器对COD和NH4+-N去除率分别高于95%和99%。将该反应器用于处理味精废水,当COD、NH4+-N的容积负荷分别为2.4 kg/(m3.d)、0.24 kg/(m3.d)时,COD、NH4+-N和TN去除率分别高于90%、99%和85%。处理味精废水后的颗粒污泥粒径由之前的0.8~2.5 mm减小至0.6~1.8 mm,颗粒结构较之前更加密实。  相似文献   

16.
蚯蚓直接处理城市剩余污泥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城市剩余污泥为饲料,根据蚯蚓的繁殖、生长时间,定时引出成蚓换料连续饲养,并改变留在原泥中蚓卵的生存环境来控制卵的发育之蚯蚓养殖方法,并对城市剩余污泥直接饲养蚯蚓的可行性及其重金属转移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剩余污泥直接饲养蚯蚓是可行的;饲养过程中蚯蚓体内的重金属浓度随着饲养时间而上升,至4个月左右,蚯蚓体内重金属浓度达到极限,且该养殖法具有蚯蚓产量低,对蚯蚓具有易于处理和处置的优点。  相似文献   

17.
不同污泥浓度对生物沥滤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硫酸亚铁盐作为底物,氧化亚铁硫杆菌(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为主要沥滤微生物,在底物投配比为10 g/L,温度为25℃,曝气量为1 L/min的条件下,对5种不同浓度的桂林城市污泥中重金属进行生物沥滤试验。结果表明,生物沥滤的污泥浓度宜控制在25.6 g/L,沥滤3 d后,污泥中超标元素Cu、Zn和Cd的去除率分别达到58.17%、75.90%和93.64%,沥滤处理后污泥中残余重金属含量符合污泥农用的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将普通小球藻低成本培养与污泥提取液处理相结合,探讨使用污泥提取液与BG11混合培养普通小球藻,以实现养藻成本的降低与污泥资源化利用的目的。通过测定小球藻细胞密度、叶绿素a、中性油脂等生长特性以及污泥提取液中总氮(TN)、总磷(TP)、总有机碳(TOC)和毒性等降解指标的变化,来验证污泥提取液与普通小球藻生长的相互影响。结果表明,污泥提取液占总培养基(提取液与BG11)体积的20%(v/v)时,普通小球藻细胞密度最大,细胞中中性油脂积累较好,但不利于藻细胞叶绿素a的合成;普通小球藻对污泥提取液中的TN、TP、总有机碳(TOC)、毒性等都有显著的去除效能,在污泥提取液含量为20%、培养240 h时,TN、TP、毒性的去除率分别为89.91%、92.31%和63.08%。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蚯蚓粪净化硫化氢恶臭气体的可行性及其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构成,以蚯蚓粪为生物反应器的载体,考察了蚯蚓粪去除硫化氢的性能;采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蚯蚓粪中微生物种群结构变化。结果表明,当进气浓度小于350 mg·m~(-3),气体流量为0.25~0.35 m~3·h~(-1)时,H_2S去除率可达100%。随着进气流量的增大,H_2S去除率下降。微生物种群结果揭示蚯蚓粪生物反应器的不同空间层次上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布多样性差异。蚯蚓粪生物反应器的主要降解硫化氢的优势菌为:变形菌门(44%~85%),γ-变形菌纲(18%~76%);产黄杆菌属(6.1%~62.5%)、盐生硫杆菌属(2.8%~5.2%)、硫杆菌属(0.7%~6.9%)等优势菌属。通过分析可知,蚯蚓粪能高效处理硫化氢恶臭气体,蚯蚓粪中丰富且多样的微生物群落对其处理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电化学预处理提高剩余污泥好氧消化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采用电化学方法对好氧消化处理前的剩余污泥(以下简称污泥)进行预处理,考察了不同预处理条件对污泥有机物(以MLVSS来表征)的去除效果,探讨了电化学预处理对污泥好氧消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以网状钛涂钌电极板为电极,在pH为11.00,极板间距为2.0cm,工作电压为15V,气体搅拌作用下电解30min后,污泥(初始质量浓度为20.04g/L)的MLVSS去除率达9.7%。污泥经过电化学预处理后,在自然温度(10~15℃)下进行好氧消化处理,14d后MLVSS去除率达40.1%,而同期未经预处理的污泥MLVSS去除率为33.2%,并于20d后达40.2%。经电化学预处理后污泥的好氧消化效率显著提高,大大缩短了污泥好氧消化的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