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程磊  陈文清 《四川环境》2010,29(2):28-31,43
以国内某浸没式MBR再生水工程为研究对象,在次临界通量及恒抽吸流量运行条件下,系统跨膜压差表现为早期短暂升高、中期平稳上升及后期快速升高的三阶段特征。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证明MBR系统在三阶段的膜污染层具有不同的水力学结构。结合各阶段膜污染的理论分析,将临界跨膜压差值(TMP)作为膜系统体外维护清洗的控制点,实现膜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2.
采用纳滤膜(NF90)过滤自配含砷水,研究在不同操作条件下纳滤膜对水中砷去除效果的影响。本实验探讨膜进水浓度、水的pH值、膜进水温度、操作压力、水中天然有机物浓度等对膜除砷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纳滤膜对水中五价砷(As(Ⅴ))的去除率很高,最高去除率能达到99%,在实验的前2.5个小时内,砷的去除率均在90%以上。但是,纳滤膜除砷效率随着时间变化,去除率会降低。不同的操作条件对纳滤膜除砷的影响很大,研究不同条件的影响对应用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3.
对覆膜滤料与普通(渗膜)滤料的过滤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显示:与普通滤料相比,覆膜滤料具有过滤效率高、运行阻力低、使用寿命长等特点。覆膜滤料的过滤性能更佳,更能满足烟尘过滤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在实验室及中试条件下研究了臭氧-活性炭技术对石油微污染地下水的处理效果。通过石油类和高锰酸盐指数两个指标,考察了臭氧投加量、pH值、过滤速率等操作参数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臭氧投加量和活性炭过滤速率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pH值对处理效果影响不显著。中试条件下适宜的臭氧投加量应为8mg/L左右,最佳过滤速率在10m/h附近。采用臭氧氧化与活性炭过滤组合工艺,当进水石油类浓度在1.5mg/L以下时,出水石油类低于0.3mg/L,高锰酸盐指数低于3.0mg/L。  相似文献   

5.
通过模拟不同基材覆膜滤料的膜破损情况,与膜完好的覆膜滤料进行过滤性能对比,阐明以玻纤水刺毡滤料为基材的覆膜滤料,因其自身具有良好的过滤性能,可以有效降低破膜产生的不良影响。而以玻纤机织布为基材的覆膜滤料,一旦膜破损,过滤性能大幅下降,说明该类基材自身过滤性能差,只能依赖PTFE膜进行过滤。  相似文献   

6.
采用“A+(A/O)n+MBR”复合工艺,在次临界通量条件下,考察了膜污染发展及清洗特性。试验发现,膜污染随运行时间的变化呈现出阶段性上升的特征,即经过初期缓慢发展和中期较快发展后,出现了膜污染的急剧增加。电镜及能谱分析表明,膜面污染物主要包括沉积于膜面的大量污泥絮体、附着于膜面的致密凝胶层和一些由Ca^2+、Mg^2+等离子形成的堵塞和吸附于膜孔的无机垢粒。膜清洗及阻力表明,自来水冲洗可使泥饼层大部分脱落,泥饼层对膜污染阻力贡献最大,达到60.71%;NaClO清洗对凝胶层的去除效果显著,有机污染对膜污染阻力为31.44%;HCl清洗去除的无机垢粒对膜污染贡献率仅为7.85%。  相似文献   

7.
中国南方酸雨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阐述了酸雨的危害、近几年中国南方地区酸雨的污染的时空分布状况、酸雨的成因等3方面的内容。研究表明:我国南方酸雨区的酸雨污染状况基本上处在一个稳定的时期。降水pH〈5的区域有从长江中上游向长江中下游发展的趋势;在时间分布上,秋季冬季降水pH低,酸雨发生的频率高;春季夏季降水pH高,酸雨发生的频率低。在酸雨的成因上,着重讨论了大气性质、污染物的迁移和扩散、气候条件、大气中颗粒物浓度以及土壤性质对酸雨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针对钻井过程产生的高含盐废水和反渗透处理产生的高含盐水的特点,采用混凝预处理、过滤、真空蒸发处理工艺对钻井废水进行综合处理,混凝实验探讨了混凝剂(PAC)、助凝剂(PAM)、pH值、静置时间和搅拌速度对CODCr去除率的影响,得出混凝实验最佳方案。并对过滤实验、蒸发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实验表明:混凝预处理、过滤后的废水再进行真空旋转蒸发处理,馏出液经冷却收集后能达到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标准,实验可为高含盐废水处理工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包维楷 《四川环境》1998,17(3):6-10
粉尘,SO2,NOx等的煤烟型复合污染是我国尤其是南方我的主要类型。本文根据实验观测,详细分析了主要污染物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及其复污染物从产生,转移至植物界面的运动过程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10.
从山东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阐述了不同阶段下产生的环境问题以及污染治理思路的演变,提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对濑溪河泸县段天竺寺大桥和官渡大桥上、下两个断面的水质进行现状评价和污染变化规律分析,表明濑溪河泸县段污染情况逐年恶化,超标频率和倍数都成上升趋势,枯水月份、平水月份、丰水月份分别对水体污染起着不同的作用,在丰水月份来临之前、之后的平水月份非点源污染污染突出,可见濑溪河泸县段非点源污染在濑溪河的水体污染中占有一定的比重,濑溪河泸县段水质状况不容乐观,亟待加强水质污染的防治和控制力度,并提出治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对好氧条件下挂膜过程的溶解氧(DO)及pH信号进行监测分析,考察DO及pH信号与好氧挂膜过程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7d能完成好氧挂膜的快速启动,启动过程中化学需氧量(COD)出水效果逐渐变好,COD去除率从第1天的55%提高到第7天的83%,这一结论可以从溶解氧(DO)的跃迁点信号及pH的平顺点信号从240min(DAY1)缩短到210min(DAY3)最后缩短至稳定状态的180min(DAY7)来间接印证。也就是说,DO及pH的在线信号可以用来表征好氧挂膜过程。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新《环境保护法》实施这一外生事件,采用双重差分模型,从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两个方面实证检验了政治成本对重污染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新《环境保护法》实施后,相比于非污染企业,重污染企业面临更高的政治成本,其进行了显著的向上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向外界传递了企业未来发展良好的信息。上述研究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依然成立。进一步的异质性检验表明:①基于产权性质的分析表明,本文的研究结论在非国有企业的子样本组中更为明显;②基于企业规模的分析表明,小规模重污染企业更倾向于进行向上应计盈余管理,但不同规模重污染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没有显著差异;③基于市场竞争程度的分析表明,高市场竞争环境下的重污染企业更倾向于采取向上应计盈余管理,低市场竞争环境下的重污染企业更倾向于进行向上真实盈余管理;④基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分析表明,东部地区的重污染企业倾向于向上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本文研究结论与西方的“政治成本假说”并不相符,为中国情境下的“政治成本理论”发展提供了另一种证据,同时为进一步加强新《环境保护法》的环境规制效果提供了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4.
污泥土地利用中重金属铜污染地下水的潜在风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旨在通过土柱淋溶实验来研究堆肥污泥土地利用后重金属铜的溶出性,以及对地下水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去离子水相比,模拟酸雨(pH=4.5)会使土壤中Cu的淋溶强度增加,并更能促使其向下迁移。经长期淋溶后发现,淋出液中铜的浓度呈现有起伏的递减趋势,最高峰浓度达到0.0702mg/L,远低于地下水Ⅲ类标准(1.0mg/L),污泥土地利用后Cu对地下水的污染风险较小。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嘉陵江干流(广元段)水体中重金属污染状况,对其水中重金属含量变化进行分析,并探讨了水体温度、pH及DO对重金属(Pb、Zn、Cd、Cu)含量变化相关性和重金属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2012年到2015年重金属Pb、Zn、Cd、Cu总含量变化整体呈现下降趋势,Hg含量呈上升趋势;枯水期重金属含量低于平水期和丰水期;不同水文时期对水体温度、pH及DO对重金属含量变化影响不同;重金属含量之间存在一定的显著相关性,可能具有一定的同源性。  相似文献   

16.
对华北油田钻井废水的13项污染物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Cd、Ni、Cr6+ 、Cu、Mn、COD、色度和pH值不同程度超出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限值要求,污染样品占总样品的比例分别为17.34%,3.47%,5.20%,5.20%,13.87%,34.10%,54.34%和18.50%;Cd、COD、色度和pH值是主要污染因子,在钻井废水的管理和无害化处理中要尤其关注。5个采油分厂都存在Cd、Mn、色度和pH值的污染情况; 采油四厂钻井废水的污染项目最多,污染率高。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污水的污染程度随井深呈加重趋势;各污染因子中,Ni、Cr、Cr6+、Cu、Mn、色度和COD具有同源性;废水的色度主要由水中溶解的金属组分引起,有机污染物也是导致色度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微滤膜技术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膜制造技术的发展,微滤膜在油田采出水处理中具有越来越大的优势。文章对微滤膜的特点和过滤分离原理进行了阐述,对比分析了有机高分子微滤膜、无机陶瓷微滤膜和复合微滤膜各自的优缺点、制备工艺以及在油田中的应用情况,针对微滤膜在采油污水处理中膜通量下降快,使用周期短等弱点提出了防止膜污染和膜清洗的措施,并对微滤膜的发展及今后在油田中的应用提出了建议和展望。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市垃圾焚烧工程的发展,国家对焚烧后尾气的处理技术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基于“表面过滤”理论的Gore过滤技术,不但为粉尘排放达到欧洲标准提供了技术保障,而且为脱酸/硫的后续反应提供了反应界面,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有效节约反应剂。  相似文献   

19.
基于DPF沉积过程可视化装置,研究了柴油机颗粒在DPF内的沉积过程,研究结果表明:颗粒沉积厚度随时间的变化可以分为了4个阶段,即:深床过滤阶段、长树阶段、搭桥阶段以及表面过滤阶段;其中,长树阶段与搭桥阶段实际上是对应典型三阶段中的过渡阶段;过滤压降随时间以及过滤压降随颗粒沉积厚度均呈典型的三阶段变化关系。此外,对于实验DPF载体,在表面过滤阶段开始时,颗粒层厚度在20μm左右;在表面过滤阶段,过滤压降不与过滤速度成幂指数为2平方关系,而是幂指数大于2。  相似文献   

20.
土壤-植物系统中磷和砷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静  方萍 《四川环境》2010,29(6):118-121
砷元素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施磷已成为植物修复砷污染土壤过程中必要强化措施之一。土壤-植物系统中磷和砷的相互作用关系是非常复杂的,研究表明:磷和砷在土壤中往往是共生的,但又存在竞争吸附关系;磷和砷在不同植物中的相互作用关系主要有拮抗效应和协同效应;有必要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对磷和砷表达基理进行深入研究,获得对砷具有超积累能力的植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