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环境邻避形势严峻,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意愿、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和当前纠纷解决机制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突出。为了有效化解冲突,环境邻避纠纷解决机制先后经历了萌发期、探索期,并逐步进入多元化发展阶段。现阶段环境邻避纠纷非诉讼解决方式存在制度局限,诉讼解决方式在实际应用中面临诉讼积极性不高、立案难、举证难、审理难等问题。为此,结合环境邻避纠纷的特点,本文提出了环境邻避纠纷解决机制完善建议:一是预防为主,建立贯穿项目建设始终的公众参与法律制度体系,增强公众意见反馈的强制性;二是分类化解,建立和完善适应不同需求的纠纷解决程序,加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衔接。希望通过建立"预防为主,分类化解"的精细化纠纷解决机制来推动环境邻避冲突的有序解决。  相似文献   

2.
进入新时代,具有“邻避”效应的重大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刚需”和重要支撑,环境“邻避”问题必将是当前及今后一定时期内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常态。本文选取南方某省作为典型对象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环境“邻避”问题总体风险形势平稳可控,防控重点领域仍以传统领域为主,公众诉求反应和抗争表达方式由激烈转变为相对理性,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矛盾风险问题增多,风险传播快传导性强。本文系统总结出明确组织领导统筹机制、强化联动发挥协作效能、建设项目高标准实施、惠民措施灵活有效、社会力量聚合治理等地方实践经验。建议重点着力防范化解好传统领域风险,常态化推动机制发挥作用,充分发挥共建共治共享作用,以环境社会治理共享发展成果,提升环境“邻避”问题系统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3.
正所谓邻避主义,起初仅指公众基于环境和安全考虑而反对将诸如发电厂、火电站、核电站等有着巨大安全风险的基础设施建于自身周边地区的一种心理反应。后来,邻避主义从原先的以抵制危害性风险为主转变为抵制一切可能改变现状的建设和生产。近年来,我国环境事件频发,"邻避主义"这一西方发达国家曾经  相似文献   

4.
如何突破“邻避”设施建设困境,对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以及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2019年的数据,探讨了政府信息公开对“邻避”设施接受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政府信息公开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增强公众对“邻避”设施的接受意愿,该结果在一系列稳健性测试中依旧成立。政府信任是信息公开对“邻避”设施接受意愿影响的重要作用渠道,并且县级政府的信用作用要高于中央政府。相较而言,政府信息公开的作用对于教育水平较低以及中年群体的影响更为显著。基于此,本文提出调整“邻避”项目决策模式、丰富“邻避”项目信息公开方式、扩宽“邻避”项目监管渠道等对策建议,促进“邻避”设施顺利落地。  相似文献   

5.
<正>1970年代末以来,世界各国在城市化进程中普遍遇到邻避问题。邻避效应最早发生于美欧日等国,之后中国台湾、香港等地也出现。而我国内地自2003年首次发生邻避事件以来,邻避效应已持续十余年。从厦门、大连、昆明、成都、宁波等地发生的反PX项目事件,到北京六里屯、上海虹桥、广州番禺区、湖北仙桃等地发生的反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事件,超过半数的邻避事件属于环境型邻避冲突。从2016年6月的仙桃事件看,市民聚集在一起反对垃圾焚烧发电站落户城区,当地政府始终采取不回应的处置方式,致使激愤的市民与  相似文献   

6.
城市品质化发展与现代化治理的时代进程,迫切要求政府持续深化“邻避”风险防范化解。对城市“邻避”风险情境要素的考察发现,当前“邻避”风险的环境敏感性、经济相关性同近年来低烈度的区域扩散趋势叠加,政府“邻避”风险决策的地方性特征与治理议题的多元化趋势叠加,媒体在风险扩散中的高动员性与网络社群的分散化趋势叠加,公众“邻避”行动的抗争性与动机的多重性叠加。面对“邻避”风险情境演变所施加的治理压力,政府需从“增长逻辑”向“发展逻辑”转变,重新明确“邻避”风险治理中的政府角色。进而,本文从常态治理机制、提升决策品质、推动“去污名化”的知识生产、全面保障公众利益等方面具体探讨政府的治理应对。  相似文献   

7.
随着居民环境和公众维权意识的提高,邻避冲突会逐步从感性的情绪表达过渡到理性的利益诉求。选择房地产作为度量邻避设施导致的资产损失的媒介,基于双重差分模型构建了邻避设施导致的资产损失评估方法。以南京市为例,选择55个有效住宅社区1980个样本作为处理组,选择25个商圈住宅社区900个样本作为对照组,研究了化工厂、污水处理厂、公墓和监狱四种典型邻避设施对周边资产价格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邻避设施对周边资产影响不同;化工厂、监狱、公墓和污水处理厂的影响程度依次为302、284、194和180;区域繁华因素等可以消除邻避设施的部分影响;邻避设施周边资产的市场表现仅满足"上涨时涨得少",而不满足"下跌时跌得多"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孙舒然 《四川环境》2022,(2):157-160
社区康养中心是社区养老的一种高质量服务方式,是完善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一环.通过调研发现H社区康养中心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邻避效应,旨在通过使用半结构化访谈及参与式观察法的方法探究邻避效应的演变过程及产生原因.通过分析发现环境风险的感知、高度的动员能力以及决策过程封闭是导致康养中心"邻避效应"产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化解"邻避"困境的迫切性"邻避"(NIMBY,Not In My Back Yard,别在我家后院)是个外来音译词,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国家市民反对将垃圾处理厂、变电站等公共设施建在自家附近的抗议活动;由此衍生出"邻避"设施(反对建设的公共设施)、"邻避"运动(针对某一公共设施建设出现的居民集会等抗议)等词汇,有人称为"邻避"效应,有人称为"邻避"运动,也有人称为"群体性事件"。在我国,自  相似文献   

10.
正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把"闲人免进"的环保封闭场所变为向市民开放的"城市客厅",让公众参与其中,对化解"邻避效应",促进社企和谐共建发挥积极作用。环保设施是重要的民生工程,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推动相关设施向公众开放,既保障公众环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也是推进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促进行业企业可持续发展、化解"邻避效应"的重要措施,是新时期环境教育的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11.
正邻避事件在日、韩也同样存在,而公众参与对解决这一问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综观日韩的经验和做法,主要体现在:政府信息公开,态度开放透明,解除公众疑虑。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是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涵和重要标志。当前,我国环境治理呈现出"政府依赖型"特点,在推进环境决策和环境管理的民主化、法治化进程中,尤其是应对当前邻避事件高发的态势时,除了发挥政府的主导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近年来循环冷却水系统中环保型阻垢剂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价廉无污染的淀粉、单宁、木质素、纤维素、壳聚糖和腐植酸钠等天然高分子环保型阻垢剂,以及目前广泛应用的共聚物类的环保型阻垢剂和聚环氧琥珀酸、聚天冬氨酸、S-羧乙基硫代琥珀酸等新型环保型阻垢剂的阻垢性能和环境降解性能,并对这些阻垢剂的应用现状进行了阐述。而改性和复配是环保型阻垢剂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正湖南省涟源市环境保护局围绕公众关注的华润电力(涟源)有限公司有哪些污染物产生,污染物是如何治理和排放等公众迫切希望了解的问题,联系企业开展环保开放日活动。随着公众环保认识的逐步提升,公众参与环境监督的热情也愈发高涨。近年来,公众出于对周边环境和自身安全考虑,对一些重大项目产生"邻避效应",滋生"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心理现象,"邻避"事件不断出现,并且有蔓延之势。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既有公众对环境保护知识不了解、不掌握的因素,也有部分政府监管措施不到位,企业履行环保责任不到位、以致破坏整个行业形象,使群众产生不信任感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PPP模式(公私合作模式)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是创新环保产业投融资机制,协调绿水青山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但现有环保类PPP项目实践中,存在项目落地率低、监管体系薄弱、邻避效应严峻等突出问题。对此,谨慎识别项目,推进信息公开和民主协商,提升社会责任感,是实现在生态文明领域适用PPP模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5.
读者评刊     
@李奕慧:第11期"特稿"栏目重点关注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这一组文章接地气。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是化解"邻避效应"最有效的举措。一方面,有利于企业更好地落实环保主体责任,进一步提高环境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帮助更多的公众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6.
王健生 《绿叶》2022,(9):78-80
<正>“邻避效应”是指居民或当地单位因担心建设项目对身体健康、环境质量和资产价值等带来负面影响,从而产生的嫌恶情结,滋生“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心理。作为清洁能源,核电的经济和环境效益无疑是巨大的,但是切尔诺贝利、福岛等重大核电事故又引发民众的担忧,核电项目一直是发生“邻避效应”的重要领域。宣传科普一直被认为是破解“邻避效应”的利器。中国核电将做好核电科普工作作为促进公司安全发展、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始终坚持守正创新、久久为功开展科普宣传工作,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善用核能力量、赋能美好生活;持续擦亮“魅力之光”等核科普品牌;联合各相关方,积极打造科普宣传共享平台和科普宣传统一战线,为实现“双碳”目标、建设美丽中国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
着力防范化解环境社会风险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前提。本文基于国内全网2019—2020年关于“垃圾焚烧”的网络舆情数据,通过情感词典、TF-IDF关键词提取和人工识别方法进行“邻避”冲突的原因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本土化的“邻避”设施环境社会风险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结合环境、人口和社会等多源大数据,基于自然断点法对风险等级进行分类,以全国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设施的重点区域为案例开展环境社会风险的分析评估。结果表明,担忧破坏生态环境、反对选址位置、担忧排放物有毒是贯穿2019—2020年两年的主要反对原因,占据反对原因的50%以上。之后,本文对各项反对因素进行归纳汇总,构建了12项指标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其中环境因素、人口因素和社会因素为一级指标,其权重分别达到0.33、0.49和0.18,人口因素是影响程度最大的因素;对案例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全国范围和六大重点区域的大多数设施拟建设于重大风险或特大风险地区,需着重关注这些地区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规划布局和风险防控问题。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处理设施在选址和运行管理中产生的社会冲突和邻避现象日益突出,并成为了垃圾处理事业发展的绊脚石。建立垃圾处理的环境补偿机制,对处理设施造成的影响和损失进行补偿,可以一定程度上促进环境公平和环境正义,减少垃圾处理方面的环境冲突。为缓解垃圾处理设施选址和运行管理的困境,妥善处理好垃圾处理设施运营单位与周边居民的关系,对垃圾处理环境补偿机制的理论和实践进行研究,探讨环境补偿机制的基本内容,并提出建立垃圾处理环境补偿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绿叶》2017,(2)
正中国城市化加速推进,城镇化率已从1978年的19.4%提高到2015年的56.1%,预计在2020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将达到60%左右,2030年接近70%,2050年将达到81.63%。与此同时,城市的急速扩张带来了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垃圾和废物的产生量也迅速增长,不断挤压了居民的生活空间,部分城市垃圾围城比例已高达40%,尤以广州、北京、上海为甚。为满足公众的生活需求,政府需要健全和完善相应的基础设施,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邻避设施增多。因此,对邻避事件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公众参与制度在应对邻避冲突的过程中不断修补完善,而现有研究对于公众参与制度有效性的探讨,多从制度本身出发,缺乏对于行为改善的考量。本文从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理论出发,基于“制度—行为”互动关系,提出了制度有效性的概念模型,并将其应用于公众参与邻避冲突化解的制度有效性分析。从我国公众参与的“制度—行为”互动关系,公众参与制度程序有效与实质有效的关系,公众参与的单项制度有效、制度协同作用与制度体系有效这三个方面,对我国公众参与制度的有效性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