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土壤中铍的存在形态及提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三种不同类型土壤中铍的存在形态及提取进行了研究,并做了原土铍和外加铍形态提取对照试验,选择了各形态合适的提取剂,建立了土壤铍形态连续提取方法,对提取机理和形态分布规律进行了探讨。此外,还对土壤提取的有效铍与盆栽植物吸收铍量的相关性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大气降尘与土壤中重金属铬的形态分布规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主要对成都理工大学校园内大气降尘和土壤中重金属铬的形态分布进行了分析比较,得出以下结论:重金属铬在大气降伞和土壤中的含量存在差别,大气降尘中铬的最明显大于土壤中的量,且基本上是土壤的两倍左右.且形态分布规律不同,大气降尘中铬含量的形态分布由大到小的次序是:残渣晶格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碳酸盐结合态,可交换态;土壤中南大到小的次序是:残渣品格态,有机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碳酸盐结合态,可交换态;铬在大气降尘中多存在于残渣晶格态(35.35%~59.82%)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25.97%~40.23%),且两者相差不大.而在土壤中多存在于残渣晶格态(37.22%~75.06%)和有机结合态(4.30%~12.98%),且主要以残渣品格态为主.形态分离方法采用Tessier五步连续提取法,重金属铬的测定方法采用国标方法(GB/T 5009.123-2003)示波极谱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化学逐级提取法对吸附锌后的土壤分别提取了交换态、CaCO_3结合态、氧化物结合态和有机质结合态的锌量,并讨论pH、温度和溶液中锌离子浓度对不同形态锌分布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外加锌被石灰性土壤吸附后,高pH值(7.5)时形态分布为:CaCO_3结合态≥交换态>氧化物结合态>有机质结合态;低pH值(5.5)时则为:交换态>CaCO_3结合态>氧化物结合态>有机质结合态。各形态锌的分配系数还受到吸附时的温度和溶液中锌离子浓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铜陵矿区土壤中镉存在形态及生物有效性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采取Tessier连续提取法,研究铜陵矿区不同功能区表层土壤中镉的化学形态分布和生物有效性。结果表明,各种土壤中的镉含量全部高于地区背景值,主要来源与矿业活动有关,部分样品还有矿体的风化富集叠加,土壤镉污染指数PCd为1.15~79。镉含量依次为矿体风化土壤→废矿堆下垫土→市郊菜地土→矿区铜草土、路边土和稻田土→其它土壤。其形态分布,酸性土壤中以Fe-Mn氧化态和可交换态为主,其余三态相对较低;碱性土壤中有机态和残渣态比例较高,碳酸盐态和可交换态所占的比例低。土壤中生物可利用态镉的含量较高,占土壤总镉的60.20%-98.3%,生物不可利用态仅占1.7%-39.2%。  相似文献   

5.
夹皮沟金矿区土壤汞的赋存形态及污染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改进的BCR连续提取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ICP-MS),测定夹皮沟金矿区土壤样品中汞元素的赋存形态及含量。结果表明,三个深度的土壤汞元素形态分布趋势相似,均以残渣态为主,其次为可氧化态和可还原态,酸溶/可交换态和水溶态所占比例较少,各形态汞的分配系数依次为:残渣态(48.28%)可氧化态(25.68%)可还原态(13.35%)酸溶/可交换态(8.38%)水溶态(4.33%)。垂直方向上,20~40 cm的中层土壤中的汞含量略高于0~20 cm的表层土壤,40~60 cm的下层土壤则含量最低。不同深度土壤中的有效态汞与总汞的含量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但三层土壤不具有相同的相关趋势。  相似文献   

6.
粤东凤凰山茶区土壤氟化学形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张伟 《环境化学》2011,30(8):1468-1473
采用连续化学提取法对粤东凤凰山茶区12个较大型茶园共60份土壤样品氟的5种化学形态分布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土壤中氟的5种化学形态分布的规律为残余态〉〉铁锰结合态〉有机态〉水溶态〉可交换态.水溶态氟含量与可交换态氟含量、残余态氟含量及总氟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性,而铁锰结合态含量与有机束缚态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性,残余态与总氟之间...  相似文献   

7.
山东省主要果园土壤中Cu、Zn的形态、含量及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我国山东省主要果园土壤中的Cu、Zn元素的形态、含量及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果园土壤中Cu、Zn元素的全量高于一般粮田土壤。在不同土壤类型中 ,形态分布各具特点 ,Cu元素在棕壤和褐土中的形态分布趋势一致 ,为矿物态 >有机态 >沉淀态 >交换态 ,在潮土和砂姜黑土中一致 ,为矿物态 >沉淀态 >有机态 >交换态 ;而Zn元素在这 4种土壤中的分布趋势相同 ,均为矿物态 >沉淀态 >有机态 >交换态。土壤中交换态的Cu、Zn含量随土壤pH值的增大而减小。Cu、Zn某些形态的含量与土壤中全量间有一定的相关性 ,其中沉淀态Cu与总Cu的关系较为紧密 ,2者呈极显著相关 ;矿物态Zn与总Zn也呈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8.
南京城市土壤中重金属的化学形态分布   总被引:70,自引:0,他引:70  
卢瑛  龚子同  张甘霖 《环境化学》2003,22(2):131-136
采取Tessier连续提取法,研究了南京市不同城区表层土壤中Fe,Mn,Cr,Ni,Co,V,Cu,Zn,Pb的化学形态分布。结果表明,南京城市土壤中Fe,Mn,Cr,Ni,Co,V,Zn,Pb以残渣晶格态为主,可交换态比例极低;Cu在城市道路旁的土壤中有机物结合态所占的比例最高,其他区域残渣晶格态所占的比例最高,与非城区自然土壤相比,主要来源于人为输入的Mn,Cu,Zn,Pb残渣晶格态所占的比例低,活性态比例大;Cr和主要来源于原土壤物质的Fe,Ni,Co,V在城市土壤与非城区自然土壤中各形态所占的比例相似,残渣晶格态比例大,活性态比例极低。  相似文献   

9.
宝鸡城市街尘、土壤及河流沉积物重金属形态迁移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宝鸡城市街尘、土壤及河流沉积物基本理化性质和重金属元素含量分析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重金属元素在街尘、土壤及河流沉积物中的赋存形态和迁移特征.结果表明:在街尘中Cu主要以可氧化态和残余态形式存在,Pb主要以可还原态和可氧化态形式存在,Zn和Cd主要以乙酸可提取态形式存在,Mn、Fe、Co、Ni和Cr主要以残余态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10.
小麦根际土壤汞的分布和形态变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根际箱试验和连续化学萃取法,结合氢化物原子吸收光谱法,研究了非根际和根际土壤汞形态分布特征及小麦(Triticum aestivum)生长期土壤汞形态变化.结果表明.非根际汞形态分布顺序为:残渣态>强有机质结合态>碳酸盐铁锰氧化物结合态>腐殖酸络合态>水溶态>交换态,根际汞形态分布为:残渣态>碳酸盐铁锰氧化态>强有机质结合态>交换态>腐殖酸络合态>水溶态.当外源汞进入土壤后,在小麦生长60 d内,植物吸收使残渣态汞和水溶态汞含量明显降低,交换态汞和碳酸盐铁锰氧化态汞含量增加.土壤汞污染程度越大,在小麦中积累的汞就越多.其生物毒性增强,环境危害加大.  相似文献   

11.
The study evaluated the effects of land use on the forms of potassium in the coastal plain sands (CPS) landscape of southeastern Nigeria. It was observed that both land use and topography did not influence the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forms of potassium. Mineral constituted approximately 97.4%, whereas non-exchangeable (1.9%) and readily available (0.7%) forms represented 2.6% of total potassium. The relationships established between reserve, exchangeable and soluble indicated the origin of readily available potassium. Mineral form of potassium associated directly with clay,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organic matter, sodium and acidity, but indirectly with sand, pH and base saturation. Reserve and fixed potassium each associated with organic matter, whereas fixed form additionally associated with sand and clay. Clay increases the tendencies for the release of potassium, whereas sand acts on the contrary including leaching losses. The study confirmed that organic matter, particle size fractions, extent of weathering and soil development influence the dynamics of potassium within the landscape of CPS of southeastern Nigeria.  相似文献   

12.
不同肥力红壤有机无机复合状况及氮素形态分布的研究结果表明,土壤肥力水平提高,有机无机复合量增大.复合量与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和CEC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速效钾、缓效钾的相关性不显著;复合度与上述肥力性状的相关性均不显著.因此,可以用复合量来评价肥力状况.红壤酸解性氮占全氮77%-86%;在酸解性氮中,各组分氮所占比例为氨基酸态氮>酸解氨态氮>酸解未鉴别态氮>氨基糖态氮.氨基酸态氮占酸解性氮的比率为高肥力红壤大于低肥力红壤,且与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里显著正相关,也可作为衡量土壤肥力状况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台湾西南部泥岩恶地,由于其特殊之土壤,地力流失消耗与区域微气候型态之间的因果循环,在水土保持与景观上形成不易植生绿化的地区及特殊之世界地形。泥岩地区之不同刺林林相之土壤,其林相皆伐后复层植被区土壤性质变异高于其它位置,而其它区之土壤理化性质在时间及空间上之变异不大,可明显区分林相不同之显著差异。不同林相对泥岩地浅层土壤(0~20cm)理化性质的差异,以植物营养元素与植生覆盖因子可充分说明(约占变异范围之62%)。泥岩试区区中移动性物质(交换性钙、钠与镁)明显较少出现在复层林相处区,而易出现于淋洗、冲蚀量较大之刺林相保留区与隔丛择伐区。长效性植物营养元素因子(pH值与有效性磷),因长时间之林相不同,使其较明显趋于复层林相区堆积,并影响地表植生之种类、分布与覆盖情形。0~20cm土壤性质的分布和离子间的移动特性有关,移动性高的钠、镁离子会在冲蚀量高之区域出现,20~40cm土壤性质的分布则和土壤中之母质与植生有关并与因素分析结果相似,其次为可移动性离子的影响,且应用地理统计印证土壤性质在空间之变化,其分布确实与不同林相位置有关,即植生营养元素(pH值、有效性磷)大都朝向复层植被区之趋势。典型相关分析结果,地表覆盖度与入侵植物数量两变量主要系透过第一个典型因素与第二个典型因素而影响到复层植被区之pH值、有机质等土壤理化性质。  相似文献   

14.
喀纳斯泰加林植被的生长和分布受火干扰和环境因子的共同作用,为了解喀纳斯泰加林林下柳兰分布与生态因子的关系,促进种群扩繁,共设置了35个样地进行调查和分析。建立柳兰重要值与生态因子矩阵,利用CCA分析法对不同火烧林分中柳兰的生长分布状况与林火烈度、火后时间、海拔、坡度、坡向、郁闭度、土壤pH值、速效钾、土壤有机质、灌木层盖度、草本层盖度和草本层物种多样性指数等20个生态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第一轴主要反映林火烈度、海拔、坡向,灌木层盖度、pH值、有机质、全钾和速效钾的变化;第二轴主要反映林火烈度、火后时间、草本层盖度、坡向、坡位、土壤容重、电导率、有机质、有效磷和全氮的变化。对柳兰分布有显著影响的生态因子是林火烈度、有机质、海拔、坡向、灌木层盖度、土壤容重、全钾和速效钾,前两轴的累计贡献率为72.48%。柳兰适合在土壤呈弱酸性、海拔低、阳坡、土壤容重小、土壤有机质、全钾和速效钾含量高的环境中生长。柳兰是阳性植物,是火烧后的先锋植物。对影响柳兰分布的生态因子进行定量分离,结果发现环境因子和火干扰因子对柳兰样地物种分布的解释能力为88.2%,显示出较好的排序效果。喀纳斯泰加林受人为干扰较少,柳兰所在植物群落与环境保持了良好的对应关系,生态因子与物种分布呈显著相关(P=0.003),表明CCA排序结果可以解释生态因子对物种分布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5.
以连续提取法研究了我国南方主要酸性土壤铝的形态及其分布特点,探讨了不同铝形态之间的关系及其与母质、成土过程、环境条件的联系。还研究了土壤酸化对铝形态转化的影响.并以连续提取法提取的三种铝形态(交换性铝、活性羟基铝,有机络合态铝)来讨论现今常用的Al。(Tamm溶液提取)和Ald(DCB溶液提取)所可能包含的实际土壤铝形态,分析表明,Al0和Ald无明确的形态意义,只是上种由操作定义的多形态组成的混合物。  相似文献   

16.
鄂尔多斯不同地形下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野外调查采样与室内土壤理化分析相结合,对鄂尔多斯荒漠区不同地貌类型下的土壤养分分布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表明:鄂尔多斯沙地土壤养分含量普遍较低,两断面表层有效钾的均值在64.73-70.95mg/kg之间,有机质含量在0.493%-0.508%之间,pH值在8.0左右。在地形部位较高的硬梁、丘顶处土壤养分含量最低,软梁次之,而在地势较低的滩地、丘间地土壤养分含量较高。硬梁、软梁、滩地表层土壤有机质和有效钾含量分别为0.18%、0,50%、1.16%和 35.29mg/kg、60、67mg/kg、98.32 mg/kg,丘顶、丘间、农田表层土壤有机质和有效钾的含量分别为0.09%、1.09%、0.84%和23.91 mg/kg、60.34mg/kg、77.42 mg/kg。在多数土壤剖面上,土壤养分从上到下递减。通过对两地形断面上土壤有机质和有效钾的一维半方差函数均表现出明显的空间结构性,并且各种养分的独立较大,在艾碱壕断面上土壤有效钾和有机质的独立间距为70.89m和69.15m,在深海沟断面上土壤有效钾和有机质的独立间距为12.48m和35.98 m,说明在调查区域内土壤养分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丁文广  魏银丽  牛贺文 《生态环境》2010,19(11):2568-2573
通过对西北干旱区植被恢复过程中不同退耕模式下土壤养分的变化、土壤各养分的时空分布及各养分间的相关性分析,系统研究了干旱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环境变化特征和规律。结果表明,在西北干旱区,进行植被恢复能明显改善土壤肥力状况,但不同植被恢复方式对土壤的腐殖化作用差异显著,依次为侧柏+灌木+苜蓿〉侧柏+苜蓿〉侧柏+灌木〉侧柏,而且随着植被恢复年限的持续,土壤中各养分质量分数明显增加。不同养分对植被恢复的响应程度从高到低表现为:速效磷〉速效氮〉速效钾〉全氮〉有机质〉全磷〉全钾。同时,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的变化与全氮、速效氮呈现出显著的相关性,R2为0.867和0794,并且各养分具有明显的表聚性,尤以有机质、速效磷和速效氮表现明显。  相似文献   

18.
三江平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硫含量变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分析三江平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总硫、有效硫含量的变化,探明土壤硫含量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小叶章湿地土壤总硫和有效硫含量高于开垦后的农田土壤,开垦导致土壤硫含量下降,且随着耕种年限的增加,土壤总硫和有效硫含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弃耕7 a后土壤总硫和有效硫含量有所增加,但增加量相对较小,表明土壤硫库耗竭易、恢复难。土壤硫与有机质含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提示湿地开垦后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可能是引起土壤硫肥力下降的主要因素,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将有利于维持和提高农田土壤硫肥力。  相似文献   

19.
Total metal concentrations (Cu, Ni, Pb, Zn, Fe, and Mn) and their distribution in different chemical forms (speciation) were determined in sediments from the Adriatic Sea in order to evaluate contamination and mobility of metals. The study was carried out on marine sediments collected in two areas of the Adriatic Sea differently influenced by Po river waters. Metal distribution in the study area depends prevalently on water circulation and on organic matter distribution. Among metal levels,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between copper and zinc and between lead and nickel were found, suggesting common and specific sources. As regards metal speciation, the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chemical forms changes with the metal. The prevailing zinc phases, for example mobile forms, and sulphide together are greater than 50% of total metal. Nickel is mainly present in sediments as sulphide, and the preferential association of copper with organic matter is evident. Lead and manganese are preferentially found as mobile forms (more of 30% for lead, 40% or more for mangane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