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瓜蒌叶黄酮进行生物活性初步研究,探究瓜蒌叶作为天然食品添加剂的价值.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的基础上,结合极差分析法,得出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以乙醇为提取溶剂的最佳提取方法(固液比1∶60、提取时间2 h、提取温度70℃、乙醇质量分数60%);再在此条件下提取瓜蒌叶黄酮进行DPPH自由基清除试验,测定瓜蒌叶黄酮的抗氧化能力;再以大肠杆菌、黑曲霉、金黄色葡萄球菌作为试验对象进行抑菌试验,初步测定瓜蒌叶黄酮的抑菌能力.试验结果表明瓜蒌叶黄酮具有良好的抗氧化能力,但是在低浓度时抑菌效果并不明显,在提高浓度后或许会有不错的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道口油厂中性油脂生产线年产油1万t,其生产过程包括破碎、轧胚、榨油、沉淀、水化、碱炼工序。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油脚废渣含水量大,不易贮存,如不及时处理,既浪费了中性油,又污染了环境。我们通过在生产中摸索、实践,研究出了回收油脚的新工艺并在生产中应用,取得了...  相似文献   

3.
首次利用减压内部沸腾法结合响应面分析,优化苦荞(Fagopyrom esculentum)种子中的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工艺.通过析因实验筛选,以提取压力、乙醇浓度、提取时间、提取温度为自变量,总黄酮得率为响应值,采用BoxBenhnken中心组合试验设计.结果表明最佳提取条件为:0.060 MPa,52℃条件下,用38%的乙醇,料液比1:16,提取5min,提取两次,总黄酮得率为2.65%.因此,采用减压内沸腾结合响应面分析方法,在保证苦荞总黄酮得率的同时,大幅降低了提取温度,缩短了提取时间,可为苦荞黄酮的进一步开发和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基础.表6图2参16  相似文献   

4.
窦广玉  王海林  郝郑平 《环境化学》2011,30(6):1063-1067
针对某些单质硫含量较高的硫精矿中硫磺的提取进行实验和工艺过程研究,得到了硫单质完全分离的时间-温度曲线,确定最适分离温度为300℃—350℃,并比较了不同气氛下(N2气氛和还原性气氛)硫精矿样品热处理前后组分的变化,发现在500℃还原性气氛下可以得到纯度较高的FeS产物.根据实验结果,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某些单质硫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5.
对小球藻(Chlorella protothecoides)胞内多糖和油脂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旨在最大程度地提高其高价值代谢产物的综合利用价值.结果显示,在先提取小球藻胞内多糖、后提取油脂的情况下,不仅胞内多糖可以得到充分的提取,油脂的损失量也很小.当提取介质的pH为14时,胞内多糖提取量最高,剩余的油脂含量也最高,油脂损失最少.对胞内多糖提取条件进行正交优化,料液比为主要影响因素,超声时间、提取时间和提取温度为次要因素,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25(m/V),超声时间20 min,提取时间180 min,提取温度70℃.在此条件下得到的胞内多糖含量为4.72%,剩余的油脂含量为41.18%.胞内多糖提取前后小球藻的脂肪酸组成基本上没有变化.小球藻的脂肪酸组成主要为C16和C18,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丰富,占总脂肪酸含量的80%以上.图2表5参21  相似文献   

6.
研究萃取-沉淀法从虫茶中提取分离茶多酚的影响因素.采用单因素循环法考虑各影响因素,得出三叶虫茶茶多酚的最优提取工艺.用回流法提取茶多酚,并用单因素循环法分别考察提取剂、沉淀剂、转溶酸、萃取次数对茶多酚提取率的影响,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对提取液进行检测.用萃取-沉淀法从虫茶中提取分离茶多酚,以80%丙酮作提取剂,Zn Cl2作沉淀剂,盐酸转溶的效果较为理想.结论表明,萃取-沉淀法提取分离虫茶中茶多酚,所需要的有机溶剂少,能耗低,纯度高,具有可行性.图4,表5,参14.  相似文献   

7.
目的:确定妇健安合剂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方法:建立了芍药苷的HPLC定量方法并用于评价工艺,通过正交实验设计,系统地研究了该制剂提取的最优工艺条件.结果:药材饮片浸泡0.5 h,分别加入10倍量,8倍量的水煎煮回流提取两次,时间分别为1.0 h,0.5 h.结论:在此提取条件下,效率高,工艺合理.  相似文献   

8.
碱水解法提取剩余污泥蛋白质的条件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充分提取污水污泥中的细胞蛋白,实现污泥的增值利用,以青岛市李村河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为材料,采用碱水解法提取剩余污泥中的蛋白质。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水解温度和反应体系pH对蛋白质提取率的影响较大;获得的提取污泥蛋白的最优工艺条件是水解温度为70℃,水解时间为5 h,反应体系pH为12.5,固液比(样品质量g/加水体积mL)为1:4。在上述条件下,剩余污泥蛋白质提取率可达54.49%,水解后的剩余残渣经干燥后测定可知,其质量相对于原污泥样品(干重)质量削减率达到22.95%。  相似文献   

9.
胞外聚合物物理法提取过程的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物理法提取活性污泥中的胞外聚合物(EPS)进行了优化.分别考察了超声时间、振摇时间、离心速度和时间以及加热时间对EPS的松散附着(LB)和紧密粘附(TB)提取的影响,得出污泥EPS物理法提取的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10.
沼泽红假单胞菌的番茄红素含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沼泽红假单胞菌适宜培养条件下番茄红素的含量.结果发现,在厌氧、30℃条件下,培养基中加入Fe^3 0.01g L^-1,有利于提高番茄红素的含量;培养基中Mg^2 浓度对其产量影响不显著;当光照强度为20001x时培养的菌体中番茄红素的含量最高,处于生长稳定初期(6d),沼泽红假单胞菌中番茄红素的积累量可达53.7μgmg^-1.图3表1参11  相似文献   

11.
土壤中六价铬的吸附与提取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章永良 《环境化学》1990,9(4):43-48
本文研究了土壤中六价铬的吸附行为及其提取.结果表明,土壤对六价铬的吸附等混线符合Freundlich方程和Langmuir方程.pH及各种阴离子对吸附过程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以pH和磷酸根、氟离子的影响较为明显.土壤吸附的六价铬不易为H_2O,1mol/1 NH_4Cl和1mol/l NH_4OAc(pH7)提取,但易为0.5mol/l NH_4F(pH8.2),0.5mol/l NaHCO_3(pH8.5)和0.5mol/l Na_2CO_3提取.文章中还就土壤对六价铬的吸附机制以及所提出的土壤中六价格的提取剂的优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天然沸石对番茄及土壤中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沸石对轻度铅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及农业安全生产可行性,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沸石添加量及不同沸石粒级等因素对不同生长时期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植株铅质量分数、累积量和土壤铅质量分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天然沸石可提高土壤有效铅质量分数,不同程度地增加番茄地上部生物量,具有提高番茄茎叶铅质量分数及积累量、果实产量的趋势,也具有降低收获期根部铅质量分数及积累量的趋势。18g·kg-1是提高地上部生物量,抑制土壤铅污染、茎叶和根部铅积累的最佳沸石添加量,但有促进果实铅积累的趋势;沸石添加量为10g·kg-1则在提高土壤有效铅质量分数的同时可抑制果实铅的积累。中粒级沸石可抑制果实铅积累,大粒级为削减根部铅积累量促进茎叶铅积累的最佳沸石粒级,小粒级沸石则可抑制收获期茎叶铅的积累。  相似文献   

13.
利用盆栽实验研究了番茄对污染土壤中邻苯二甲酸酯(PAEs)的吸收积累特征。结果表明,番茄根系、茎、叶和果实均可以吸收累积PAEs化合物,其含量与土壤污染程度成正相关;相同处理的番茄茎、叶和果实中邻苯二甲酸正丁酯(DBP)含量均高于邻苯二甲酸异辛酯(DEHP),而番茄根系中DBP的含量低于DEHP; 4个不同处理方式土壤中DBP和DEHP的残留量顺序均为:灭菌土壤组灭菌土壤种植番茄苗组未灭菌土壤组未灭菌土壤种植番茄苗组。无论是灭菌处理还是未灭菌处理,有番茄苗组土壤中PAEs含量均低于无番茄苗组,未灭菌土壤种植番茄苗组土壤中PAEs残留量最低,PAEs削减率高达96.39%,有番茄苗组微生物数量大于无番茄苗组。这些说明土壤中PAEs的削减是番茄植物和微生物协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味精浓废水生物处理优化工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阐述两相厌氧消化法与缺氧—厌氧消化法处理味精浓废水的比较试验.进水为6×10~4mg/L~8×10~4mg/L时,两相厌氧消化法COD去除率为78%,产气率为0.15m~3/kgCOD,CH_4含量为50%.缺氧—厌氧消化法COD去除率为82.2%,产气率为0.23m~3/kgCOD,CH.含量达65%.两种方法均可使出水pH值由3.2上升至7.0以上.氯离子和氨氮的去除不明显.综合上述结果与运行管理的稳定程度均是缺氧——厌氧消化法优于两相厌氧消化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确定牡丹皮、川芎和石菖蒲挥发油最适宜的提取工艺方法.方法用共水回流冷凝法研究了三种药材混合提取及分开提取挥发油的工艺方法,以挥发油的重量为指标来评价提取工艺.结果混合提取及分开提取所获得的挥发油的重量,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共水回流冷凝法混合提取牡丹皮、川芎和石菖蒲挥发油的工艺可行、简便,适合工业化大生产.表5,参3  相似文献   

16.
为提取高浓度的黄曲霉毒素B1,以大米为培养基培养黄曲霉,分别在不同温度梯度(15℃、20℃、25℃、30℃、35℃)和湿度梯度(0%、80%、85%、90%和95%和100%)下培养,每天测量一次菌斑直径的变化(共测18次),然后采用Logistic(一级)和Ratkowsky(二级)模型对黄曲霉菌斑大小进行拟合和检验,最后借助响应面模型对黄曲霉产毒条件进行优化.结果显示,在35℃和100%湿度的培养条件下,只需培养16~17d即可获得直径较大的黄曲霉菌斑,提取黄曲霉毒素B1浓度为3312ng/mL,单位面积黄曲霉毒素B1产量是优化前(1101.471ng/mL)的3倍.  相似文献   

17.
为构建一套乳酸合成丁酸的工艺,在开放体系中,驯化培养丁酸合成混合菌,并对发酵工艺条件进行系统研究和优化.首先通过单因素试验设计确定各因素的最佳水平范围.结果表明,p H值控制在5.5-7.5之间,乳酸浓度控制在20-40 g/L之间,外加乙酸浓度控制在1.5-3.5 g/L之间可以得到丁酸的最大产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p H值、乳酸浓度和外加乙酸浓度进行三因素三水平的Box-Behnken试验设计及响应面法分析,以丁酸产率作为响应值,探究影响丁酸产率的各因素之间相互作用.通过方差分析显著性及求解回归方程得到最优发酵工艺条件:在p H值为6.72,乳酸浓度为27.83 g/L,外加乙酸浓度为2.79 g/L时,丁酸最高产率理论可达2.47 g L~(-1) d~(-1).验证试验得到的结果是丁酸产率为2.43g L~(-1) d~(-1),与预测值接近,较优化前产率提高了47.27%.此外,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Miseq)对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分析,发现混合微生物中占优势的菌群是Clostridium sensustricto、Lactobacillus与Clostridium IV,其丰度分别为69.35%、15.41%与10.05%.利用本发酵新工艺能够得到相对稳定的丁酸产率,因此在工业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以国内外文献及标准方法为基础,优化了血清中17种2、3、7、8位取代的PCDD/Fs的测定方法,建立了同位素内标稀释-索式萃取一段法层析柱净化-高分辨气质联用分析方法.实验结果表明,17种2、3、7、8位取代的PCDD/Fs的方法检出限范围为3.72—14.74 pg.基质加标实验中目标化合物回收率为94.61%—117.14%,标准参考物质SRM1958中PCDD/Fs的多数单体测定结果也在参考值范围内.实际样品同位素内标回收率为66.2%—95.2%,RSD是4.0%—9.0%.该分析方法准确可靠、灵敏、操作简便,适用于血清中二噁英的测定.  相似文献   

19.
根据人脸结构、人脸特征的提取方法、人脸建模中特征轮廓线的提取步骤.提出一种基于彩色Snake模型和人脸先验知识的面部特征轮廓线提取算法,并将其用于真实感的三维人脸建模过程中.图3,参5.  相似文献   

20.
以国内外文献和研究方法为基础,对比了液液萃取、冷冻干燥+索氏提取以及硅藻土+索氏提取3种方法提取牛奶样品中的二噁英,优化了牛奶中17种2,3,7,8位取代PCDD/Fs的测定方法,建立了冷冻干燥-索式提取-一段法层析柱+凝胶渗透色谱柱净化-高分辨气质联用分析方法.实验结果表明,17种2,3,7,8位取代的PCDD/Fs的方法检出限范围为0.003—0.033 pg·mL-1.空白加标实验中目标化合物回收率为76.0%—103.6%.同位素内标回收率为55.3%—102.7%,RSD范围为3.8%—10.3%.该分析方法准确可靠、灵敏、操作简便,适用于牛奶中二噁英的测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