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水北调对丹江口水库区土地资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湖北省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冲线工程的水源区。随着调水工程的实施,库区土地资源将受到深远的影响。以丹江口水库及其四周海拔低于200m的区域为研究范围,选用90年代初获取的LandsatTM假彩色合成图像为主信息源,运用目视判读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方法,对该区的土地资源利用现状进行了比例尺为25万分之一的遥感制图和计算机面积量算;在此基础上,对工程实施后本区土地资源的淹没损失,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进  相似文献   

2.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研究与分析,可以科学阐述区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结构变化规律、驱动力等,有助于规范人类行为、协调人地关系,从而为更好的进行自然资源综合管理和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1995、2000和2005年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分析为基础,以退田还湖工程为切入点,系统分析洞庭湖区三个时期的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初步阐述了退田还湖工程这一重要的生态恢复工程对湖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研究发现,退田还湖工程促进了耕地向湿地的转化,使移民迁入区和迁出区的土地利用结构都会发生重大变化.最后,指出对于洞庭湖区退田还湖工程的实施与管理,各级政府一定要起到宏观调控的指导作用,包括要从战略上予以规范、规划,积极引导人们的土地利用活动向着科学、和谐的方向发展,必要时还需要辅以行政、经济或法律措施,促进各种土地资源间的合理流转,以实现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的最大化,为区域的适应性和可持续性管理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对区域土地资源在时空上的总体布局与安排,其实施会对生态系统及其组分产生巨大影响。为减少可能导致的不利生态效应,实现人地关系协调发展,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引入生态风险评价机制尤为必要。本文根据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特点,在对生态风险涵义理解的基础上,从风险源、风险受体与风险效应三方面设计了生态风险评价体系,采用改进的突变评价法构建了定量模型,同时确定了生态风险分级标准和可接受性评判方法,并以金口河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在规划实施期间,区域生态风险总体呈下降趋势,表明该规划对土地系统具有正面效应,所产生的生态风险能够被接受。研究成果能够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决策分析和管理评价提供技术支持,对相关规划的生态风险评价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区域资源与生态环境综合监测及评价指标体系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综合分析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同区域的基于“3S”技术的区域资源与生态环境综合监测及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框架。具体包括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监测指标体系、生态环境退化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和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实施状况监测指标体系。将监测与评价指标应用于规划和政策制定,以期为土地利用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制定和评估规划的实施效果服务。  相似文献   

5.
土地资源结构演进直接导致各类生态系统类型、面积以及空间分布格局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和发展趋势有着重要影响。本文运用景观生态格局指数分析方法,对新疆阿克苏市12年土地利用变化进行研究;通过对土地资源类型赋予相应的相对生态价值,从测算区域总体生态价值变化的角度评价土地资源结构演进对区域生态健康状况的影响,其目标是为西北生态脆弱地区的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区域各土地资源类型间相互转移,在不同土地资源结构下,各子生态系统的相对生态价值变化明显,对区域生态健康的贡献程度表现不一;各分区域生态子系统的生态健康水平变化可划分为为持续提升区、先升后降区、先降后升区3种类型;总体而言,区域生态健康状况趋势由较健康型向健康型转变。研究认为,土地利用类型生态价值的精确赋值对区域生态健康水平评价非常关键,可通过生态系统长期定位研究、结合实验观测与系统模拟获得。  相似文献   

6.
启东市土地资源具有后备资源丰富 ,开发复垦潜力大 ,土地利用率较高、土地利用经济效果区域差异较大 ,农村居民点布局分散、土地整理潜力较大的特点。但随着进一步的开发利用 ,启东市土地资源将表现出以下若干非持续性的特征 :人口不断增加 ,人均耕地逐年减少 ;土地污染严重 ,耕地质量进一步下降 ;土地利用区域差异较大 ,发展不平衡 ;土地养用矛盾突出 ,滩涂围垦难度加大等。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之上 ,提出了启东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目标。然后提出了启东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与措施 ,包括科学编制规划 ,建立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体系 ;加强非农用地管理 ,建立严格的农地保护制度 ;充分利用丰富的水面资源 ,加强滩涂开发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调整用地布局 ;激励农民对耕地的投入 ,制定多种“用”“养”结合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土地利用活动是区域碳循环的重要影响因素,区域土地利用方式及其组合格局的改变会影响区域碳循环的规模和强度。开展区域系统碳循环的土地调控研究,有助于从区域开发、产业调整、土地规划、城镇布局及城市发展模式等方面促进区域低碳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土地利用对区域系统碳循环的影响机理,探讨了土地利用活动对区域自然和人为碳循环过程的影响;从土地利用方式、结构、规模和强度等方面分析了区域土地利用碳循环的土地调控机理,并提出了从价格、规划、税收和供地计划入手选择调控手段、确定调控对象,从而改变区域系统运行状况,以实现对区域碳循环进行调控的总体思路;最后从低碳土地利用技术、规划、模式和政策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区域系统碳循环的土地调控的政策框架和实施策略:①低碳土地利用技术:包括低碳土地利用规划评价技术、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技术和土地循环利用技术;②低碳土地利用规划:包括低碳型城镇土地利用规划、区域绿地系统规划、低碳交通用地系统规划、低碳土地利用结构布局规划及低碳主体功能区规划;③低碳土地利用模式:包括区域生态建设模式、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紧凑型城市模式与低碳生态工业园模式;④低碳土地利用政策:包括土地碳补偿制度、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低碳土地金融制度、土地利用碳核算制度及低碳土地调控体系。通过构建区域系统碳循环的土地调控政策体系,不仅为区域土地利用活动提供指导,也可以为区域低碳土地利用调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土地用途分区管制与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浅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首先剖析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土地用途分区管制的内涵,全面研究了土地用途分区管制的社会目标和土地用途分区管制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实行土地用途分区管制对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县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江苏启东市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启东市土地资源具有后备资源丰富,开发复垦潜力大,土地利用率较高、土地利用经济效果区域差异较大,农村居民点布局分散、土地整理潜力较大的特点,但随着进一步的开发利用,启东市土地资源将发现出以下若干非持续性的特征:人口不断增加,人均耕地逐年减少,土地污染严重,耕地质量进一步下降;土地利用区域差异较大,发展不平衡;土地养用矛盾突出,滩涂围垦难度加大等。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启东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目标,然后提出了启东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与措施,包括科学编制规划,建立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体系;加强非农用地管理,建立严格的农地保护制度;充分利用丰富的水面资源,加强滩涂开发;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用地布局;激励农民对耕地的投入,制定多种“用”“养”结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适度的人口规模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城市生态适度人口的确定取决于区域生态承载力与区域人口对生态资源的需求,生态敏感性分区和区域可利用土地资源评价是生态适度人口测算的前提。本文以兰州新区为例,针对新区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在GIS支持下对其生态环境敏感性进行综合评价,明确了生态环境敏感性分布规律。利用数字高程模型、遥感影像解译土地利用图和国土部门土地利用数据,测算和评价了兰州新区可利用土地资源的数量和空间分布特征。基于多情景模型方法,从用地空间、可供水量、绿地指标、生态足迹和生态敏感性分区5个方面测算了兰州新区的生态适度人口与最大人口规模。结果表明:兰州新区生态适度人口规模为82.28万人-119.93万人,生态环境和用地空间对兰州新区人口容量规模的限制作用较其它因素强烈,2030年新区人口将达到或接近适度人口规模。新区发展应统筹城乡各类资源的利用,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提升土地生态承载力。  相似文献   

11.
京津冀区域面临着严重的资源紧缺、生态环境恶化和发展失衡的问题,亟需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域合作新机制。京津冀之间紧密的产品贸易背后隐藏的土地资源流动情况可以为新机制的建立提供科学支撑。这种隐性土地资源的流通情况可以用生态足迹来表征。因此,本研究主要运用京津冀三省市之间的投入产出矩阵来计算北京与津冀之间的生态足迹转入和转出量,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北京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周边津冀生态生产性土地资源的支撑,尤其是河北的农用地资源,包括耕地、林地和水产养殖用地。从生态贸易类型来看,2002年和2007年,就北京和河北之间生态足迹流通情况而言,北京是净生态输入型,属于"贸易逆差";河北是净生态输出型,属于"贸易顺差"。2007年北京对津冀生态资源的使用量比2002年有所下降。总体而言,北京对河北生态生产性土地资源的消耗对河北的生态压力不大,其中,水产养殖用地的生态压力最大,2007年水产养殖净流量占河北水产养殖土地的54.27%。2002年北京对天津生态生产性土地资源的依赖加大了天津的生态压力,林业用地和水产养殖用地的净流出量分别是天津相应承载土地面积的4.96倍和3.57倍;2007年,北京对天津生态土地资源利用程度降低,随之,北京对天津生态生产性土地资源的压力变小。尽管2007年与2002年相比,北京对河北生态生产性土地的消耗量降低了,但是,由于河北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影响着北京和区域的可利用的土地资源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国家和北京应该帮助河北保护其土地资源,尤其是河北东南部的农田资源在区域中承担着重要的绿色隔离作用,应该受到严格的保护。此外,京津冀区域应该制定整体空间开发战略,加强土地资源保护力度,合理布局产业结构,构建生态安全格局。  相似文献   

12.
为了测算县域土地利用系统现状与最佳状态的偏离程度,挖掘土地利用潜力,以阳城县为例,从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三个维度建立土地利用协调度的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协调度模型,对区域自2006年以来的土地利用协调度进行了动态评价。结果表明:阳城县土地利用系统正向着有序的方向发展,但尚有潜力可挖,协调度模型具有准确度高、实用性强的特点,对进一步改善研究区土地利用状况,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丝绸之路经济带横跨我国东部到西部,水土资源的空间分异特征明显,对该区域水土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和分异规律进行监测和评价,能有效地引导经济带开发的空间布局。基于GIS空间分析与统计数据定量分析,通过计算研究区各地级市的后备可利用土地资源和水资源进行分析:(1)后备可利用水土资源总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地域分异规律;(2)人均后备可利用水土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和资源丰度分异规律;(3)人均后备可利用土地资源与水资源的分布匹配程度,以及区域人均后备可利用水土资源的空间分异规律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共有后备可利用土地资源309 849.6 km~2,后备可利用水资源1 512.21亿m~3;后备可利用水土资源人均占有量呈现由南往北、由西向东递减的趋势,水土资源空间分布不均,且土地资源与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相匹配。  相似文献   

14.
重庆市江津区土地资源承载力时空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重庆市江津区脆弱的生态环境本底和土地利用特点,从承载强度、承载效益、承载潜力3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江津区2007~2016年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并引入障碍度模型得出各乡镇土地资源承载力障碍因素。结果表明:(1)2007~2016年期间,江津区的土地资源承载力整体呈现出上升趋势,但上升幅度较小,土地资源承载力仍然偏低,各乡镇土地资源承载状态均未达到良好状态,仍需采取各种措施不断提升土地资源承载力,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区域差距近年有所减小,空间上呈现出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2)各子系统对承载力的贡献大小不一,承载强度贡献最大,承载潜力次之,承载效益贡献最小,承载效益是提高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关键;(3)江津区土地资源承载力的主要障碍因素是单位建设用地产出、林地占比、人均生态用地、环保投资指数、人均耕地面积、水域占比、水土流失率、未利用地占比、单位农用地产出,各乡镇障碍因素差别较大;(4)障碍因素不同的区域,应采取不同的措施提升土地资源承载力。主要城区和工业园区所在地应适当控制人口数量,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应大力实施耕地休耕和退耕还林政策,促进农民生计方式转变;经济发展受生态保护限制的地区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土地利用方式。  相似文献   

15.
土地利用规划的生态满意度评价与环境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 要: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环境影响包括对传统环境影响评价要素的影响及对区域人-地系统的影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刚性方案与弹性方案的环境影响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它们使得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变得更为复杂。鉴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这一环境影响评价对象的特殊性,提出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分析与生态满意度评价的方法。根据仙桃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识别了各种污染源。在MAPGIS支持下进行了面域分析与空间统计处理,预测了规划实施后主要环境指标的变化;根据预测的规划实施后的生态指标变化,进行生态满意度评价。结果表明:规划区预测生态满意度值为7485,生态环境总体处于良好水平,但水污染还比较严重,应该加强治理,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理也应该得到重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评价过程中应根据规划内容与区域差异选择合适的指标建构生态满意度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6.
土地健康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土地健康是伴随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而兴起的一个土地资源研究方向,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实现有着很大的实践指导意义。本文在分析土地健康内涵的基础上,论述了土地健康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系,并进而针对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提出加强土地健康研究,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7.
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对区域环境有着长期、复杂、综合的影响,有时这种影响甚至是不可逆的,这就需要对规划实施可能导致的环境影响进行科学分析,以实现对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然而在目前,国内开展的环境影响评价大多围绕建设项目进行,涉及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和实践还比较缺乏。立足于实际所需,以县级土地利用规划为例,对其环境影响评价的流程和方法进行了全面设计,按照时间先后划分为回顾性评价和预测性评价两类,并分别采用加权求和法和神经网络法进行分析,同时以金口河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具体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简便适用、易于理解,能够对土地利用规划实施所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比较客观、准确的分析。当前,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工作正在各地陆续进行,研究成果能够为实际的规划环评工作提供一些具体的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18.
江苏省1997-2010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对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外相关方面的研究已有30年之久。但我国起步较晚。本文从江苏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出发。列出了它的规划目标,分析了江苏省土地利用的现状。对土地利用过程中工业三废的排放量和对资源的消耗量分别进行了预测和比较,据此来评价这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效果。结果表明:除了单位国土面积工业废气排放量规划实施后有较大幅度增长外,其它指标在规划实施后对环境的改善有利。达到规划实施的效果。应采取措施是:继续实行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坚持刚性指标与弹性结合。建立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相似文献   

19.
土地利用时空分布特征研究是土地变化科学在时空过程研究方面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了解区域土地资源状况,制定差别化的区域发展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土地利用分类统计数据,利用锡尔指数从较宏观的地理空间统计角度研究了区域土地利用时空分布特征。通过地理空间划区和锡尔指数进行分解,不仅从整体上研究区域土地利用时空分布特征,而且根据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研究不同划区之间和划区内部的土地利用时空分布差异。分析表明,土地利用分布锡尔指数对研究粒度存在敏感性。研究结果从空间集聚的角度揭示了常州市土地利用的时空分布特征,与实际情况吻合  相似文献   

20.
江苏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研究江苏土地利用效益空间分异特征对制定差异化土地利用战略从而实现全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调控,促进区域之间以及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建立了以土地利用综合效益为总目标,土地利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为子目标,包括22个评价因子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采用多因素加权综合评价法,对江苏省各县(市)进行了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及协调度评价,根据两者的组合状态将江苏分成高效协调区、中效基本协调区和低效基本协调区三大类型区。整体上看,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及协调度有从南到北逐渐降低的空间分异特征,其中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引起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和协调度差异的主要原因。针对不同类型区域应实行不同的土地利用战略及相关政策来促进区域之间、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