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总量控制区内功能区排放负荷的风频分配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总量控制A值法(GB/T13201-91)的基础上,考虑了总量控制区“气象资料”和各功能区位置及污染物“影响范围”等因素的影响,提出了“平均下风距离”的概念,从而建立了功能区排污负荷分配方法。通过与面积分配方法相比较,验证了新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嫩江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分配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针对嫩江沿岸采用氧化塘处理污水和特点,为充分合理利用水环境容量,以流域总量控制的原则为指导,建立了水污染物总量分配模型,预测不同流量和不同排污情况下的水质,确定不同流量下给定水质目标的临界距离和允许排污量。 相似文献
3.
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中环境质量保证率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A值法,总量控制区在符合污染物年总量允许排放限值的情况下,不能保证污染物的单位小时环境质量浓度都能连续达标的问题。文章提出了总量控制A值法的环境质量保证概念,并运用总量控制的原理,提出小时/日环境质量保证率的量化公式,经过分析得到该保证率除了与污染物种类有关外,主要与A值的分布情况紧密相关。同时利用长江下游某地的2000年气象资料,分析该地区A值的变化趋势,求得该地区SO2和NO2环境质量的小时保证率分别为97.4%、90.2%,日保证率分别为90.2%、79.5%。 相似文献
4.
5.
新经济开发区是近几年国内陆续涌现的一类特殊区域。章介绍了A-P值法应用于新经济开发区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总量计算及其实例,并将其与大气环境规划中常用的窄烟云稀释矩阵模型法、多源模拟模型法比较,表明A-P值法最适用于新经济开发区大气环境规划。 相似文献
6.
7.
8.
污染负荷分配计算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技术与政策相结合的角度,对废水污染负荷分配计算的技术方法进行探讨。从可分配的水环境容量的概念出发,建立污染负荷分配相关关系。针对若干不同的污染负荷分配方法,推演出相应的污染负荷分配计算模型。 相似文献
9.
流域污染负荷解析与环境容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安徽省太平湖流域为例,运用监测、统计数据以及排污系数法对流域内8种污染源的污染排放情况进行全面解析,结合一维水质模型、沃伦威得尔模型以及狄龙模型等水质模型的应用,在流域水质监测的基础上核算了太平湖及主要入湖河流的水环境容量.结果表明, 2011年,太平湖流域污染物入湖量为:COD 3863.75t/a, NH3-N 410.24t/a, TP 51.63t/a;城镇和农村生活污染为太平湖流域的主要污染源,约占流域入湖污染物总量的60%;麻川河和浦溪河流域的污染最严重;流域污染物的排放在空间上呈现较为明显的区域分布,经济发达区域污染相对较严重.在当前水质目标下,太平湖仍有相当大的可用容量;浦溪河、秧溪河和舒溪河流域的氨氮和总磷排放量接近环境容量,需进行总量控制及削减.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对于湖泊及其流域的水污染综合治理,应在尖泊生态学规律的指导下,在研究湖泊水环境容量工作的基础了,针对湖泊域的主要环境问题,实施污染物允许入湖量的总量控制,使规划中提出的环境治理,环境管理措施更具科学性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创新及与排污许可制的关系,探索我国未来水环境总量控制制度的发展方向,对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及我国水污染控制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①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是改善水环境质量的根本措施,排污许可制是水环境管理的核心手段.②我国水污染总量控制研究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容量总量控制研究,先后经历了理论探索、应用探索和理论深化3个阶段,在管理上则经历了排污许可制试行阶段、制度探索阶段、总量控制目标责任制阶段.③我国目前实施的总量控制仍然是目标总量控制,难以与地表水质直接挂钩.对我国水环境保护形势和相关法律政策的研究表明,我国从污染源达标排放控制1.0时代、目标总量控制2.0时代,逐步进入容量总量控制3.0时代的条件已基本成熟.建议以排污许可制作为推进总量控制3.0的重要抓手,完善相关制度建设,严格问责机制,确保容量总量控制的真正落实. 相似文献
15.
16.
污染物总量减排是中国“十一五”期间对环境保护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以重庆市綦江县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为基础,分析了全县污染物总量减排的现状,指出了目前减排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7.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