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大直径超长桩的桩身混凝土质量检测一直是困扰工程界的一个难题。本文提出和探讨了大直径超长桩桩身混凝土质量的超声波透射检测方法、技术及可靠程度。工程实践证明采用超声波透射法对大直径超长桩检测 ,其检测精度高 ,结果直观可靠 ,可以较详细查明桩身内部缺陷的性质、深度位置、范围大小及严重程度 ,为控制大直径超长桩桩身混凝土质量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2.
采用声波透射法检测桩基混凝土质量时,在利用声速( 或声时) 、波幅及PSD判据检测出桩身混凝土存在缺陷的基础上,通过借助CT成像技术的数学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较准确地确定缺陷的尺寸及空间分布,而且比其它方法所得到的结果更直观,同时还可以减少室内计算的工作量。  相似文献   

3.
振动碎石挤密桩是软基处理中常用的一种有效形式,在建设施工中虽被广泛采用,但其施工却因地质情况复杂而造成施工难度大,质量不易控制。本文以 750 kV 白银—黄河域回输电线路基础工程中振动碎石挤密桩的检测为例,通过单桩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标准贯入试验、 重型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对振动碎石挤密桩处理软土地基施工工艺及质量进行控制。结果表明: 振动碎石挤密桩施工质量控制关键是施工过程控制,对振动碎石挤密桩施工进行质量检测,可确保施工质量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4.
结合滨海盐渍土地基嵌岩灌注桩竖向静载试验。对桩身轴力传递、桩周围盐渍土层岩层侧摩阻力发挥性状以及桩端阻力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对受施工质量影响的2^#试验桩桩身轴力传递规律和侧阻力发挥性状的异常情况,所得结果可供滨海盐渍土地基桩基工程的设计、施工和检测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5.
针对预应力高强混凝土(PHC)管桩桩身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挠度大小和分布的检测困难,介绍了基于布里渊光时域分析技术(BOTDA)的桩身挠度检测方法;设计了管桩平推模型试验,推导出了管桩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挠度计算公式;通过模拟和实测数据对比,分析了BOTDA用于PHC桩挠度检测的可行性与准确性,获得了PHC桩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变形规律;结合具体工程,对该方法用于PHC桩身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挠度测量的可行性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BOTDA用于PHC桩挠度的检测与监测具有明显的优势,其分布式检测的特点,可以准确获得水平荷载对PHC桩的影响深度和挠度分布;该方法操作简便,性价比高,感测光纤耐久性好,可对桩身挠度分布进行精细化检测与监测,值得在桩基检测与监测中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前国内外利用旁孔透射波检测桩底深度的方法有多种,其理论依据尚须论证。应用轴对称有限元模型,对顶面激振的完整桩用旁孔透射波法检测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首至P波时深关系图形中的下段直线须基于一定深度范围内的数据进行拟合,由其与上段直线的交点确定的桩底深度误差较大,须进行修正。验证了旁孔透射波法首至P波的时深关系基本遵从陈龙珠等提出的简化理论模型,所提出的两直线交点深度修正公式可给出合理的桩底深度,经现场试验进一步检验后值得予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对于既有工程桩,其顶面非裸露自由,常规低应变法难以有效检测其桩底深度,而旁孔透射波法则对此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旁孔透射波法可以在桩侧采用竖向、斜向和水平横向敲击的激振方式。通过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对既有工程桩在桩侧竖向、斜向下45°、水平向敲击下进行旁孔透射波法测试模拟分析。读取不同深度信号的首至波走时并进行分段线性拟合的结果表明:在桩侧竖向或斜向敲击时,主要是基于桩身一维P波信号进行分析;在桩侧水平向敲击时,应主要基于桩身的弯曲波信号进行测试。当地基土饱和时,桩身弯曲波波速与土的P波波速相差较小,采用现行的桩身和桩底土拟合直线交点法难以较为可靠地确定桩底深度,而采用在桩侧竖向或斜向敲击方式更为适宜。  相似文献   

8.
硅藻土作为一种特殊的黏性土,在分布上具有一定的区域性,目前针对该类型土的工程特性以及硅藻土地区灌注桩成孔方法的研究都较少。以杭绍台高铁项目为工程依托,为了研究硅藻土层中灌注桩的成孔方法,开展了灌注桩成孔方法现场试验;分别采用冲击锤锤击成孔、旋挖干钻成孔和旋挖泥浆护壁成孔三种方法进行施工,对三种方法的成孔质量进行分析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硅藻土地区施工灌注桩,旋挖干钻成孔工艺施工速度较快,效率高,桩长、桩径、桩位偏差和垂直度均能满足设计要求,成孔后孔壁稳定性好,成孔质量更为可靠;冲击锤法成孔,成孔速度较慢,且存在桩孔扩径现象;旋挖泥浆护壁法成孔后平稳性较差,波动性较大,且存在局部塌孔现象,成孔效果较差。因此建议硅藻土地段优先考虑采用旋挖干钻法施工桥梁灌注桩。  相似文献   

9.
桩基低应变动测中经常会遇到桩身缺陷偏于一边的情况。对此 ,不同的检测人员可能会给出有一定差异的检测结果 ,这给有关部门对缺陷桩的定性以及决策带来不便。本文针对桩基低应变动测中可能遇到的桩身缺陷偏心问题 ,采用二维波动有限元方法进行数值模拟分析 ,研究桩身缺陷偏心的二维效应 ,分析缺陷偏心时桩顶各部位振动信号的差异 ,探讨对缺陷偏心桩在现场检测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通过高应变动力试桩法来获得桩土参数是目前比较流行的试桩方法,其原理主要是通过以桩顶的实测信息来反演桩土参数,其中比较成熟的CAPW APC法主要用试凑法来反演桩土模型参数,其反演结果呈现一定的随机性且正确性过于依赖操作者经验。本文尝试以CAPW APC法所采用比较成熟的桩土模型为基础,引入基于最佳摄动量法的局部优化方法来反演桩土参数。在弹性波波动方程隐式差分的基础上,对反演参数采用摄动展开并推导出参数反演的递推公式,最后给出合适的反演算法。考虑到初始参数对局部优化方法的影响,根据场地的实际情况选取合适的初始模型,计算显示可以获得比较理想的结果,说明本法是对桩基动测方法的一种有效的新尝试。  相似文献   

11.
本方法通过对区域地震体波振幅传播特征的研究并测定地震能量辐射系数企图得到中强震孕育的源兆信息。本文给出了方法的思路、介绍了参数的物理意义及正常理论值的估计。这一方法无论在目前模拟台网的观测条件下或将来数字观测台网建成之后均可方便、快捷使用。还对方法的使用误差、震例效果和存在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以对江苏及邻区31个市县防震减灾宣传内容及效果调查为基础,通过对不同层次对象接受的防震减灾宣传内容及所感兴趣的内容与效果的分析,提出以减灾为目的的防震减灾宣传,不应停滞在满足公众安全需要的低层次宣传阶段,应重视具有长效应的内容与效果的统一,切实为增强全民防震减灾意识服务。  相似文献   

13.
使用普通的超声换能器,用高频率换能器作发射端,低频率换能器作接收端,通过互相关谱分析,可以得到反射声波的到时,从而计算得到混凝土的厚度。实验表明,本方法对混凝土厚度的测量具有较高的精度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4.
为了纠正无损检测工作中常见的认识误区,达到合理采用各种无损检测方法的目的,对电站常见设备检测中实际存在的误区与盲区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无损检测技术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只有正确理解各种检测方法之间的关系,发挥不同方法的特点,才能对检测结果作出正确的判断。  相似文献   

15.
地震波数值模拟方法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震波场数值模拟不仅是研究复杂地区地震资料采集、处理和解释的有效辅助手段,而且是研究地球深部精细构造的有效工具。地震波场数值模拟的主要方法包括3大类,即几何射线法、积分方程法和波动方程法。首先介绍了地震波数值模拟方法的理论基础和内容及特点,然后概括介绍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几何射线法和各种波动方程数值模拟方法的新进展。因为波动方程数值模拟包含了丰富的波动信息,可为研究地震波的传播机理和复杂地层的解释提供更多的佐证,所以重点介绍波动方程数值模拟方法。最后,对各种数值模拟方法进行了评述,并给出了地震波传播理论和数值模拟方法发展的展望。  相似文献   

16.
在玉昆铁路柿花树隧道不良地质发育的洞段进行红外探水工作期间,常用的分析方法有时无法预判掌子面前方是否存在隐伏水体或含水构造。为了提高红外探水短距离预报的准确率,用模糊聚类法将掌子面测点场强的数据分类,根据开挖传递的地质信息,研究模糊聚类结果的变化规律、突水风险与岩体破碎程度之间的关系。实践证明,模糊聚类法和常用分析方法的结合,使红外探水取得了较好的预判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直流系统的稳定性影响着发电厂和变电站的安全运行,介绍了几种传统的直流系统接地故障检测方法,并分析了每种方法的优缺点。针对传统直流系统接地故障检测方法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电桥法的故障检测方法,通过两次投切检测电阻来检测电桥上的不平衡电流和支路漏电流,计算得出接地电阻并快速找出故障支路,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改进电桥法的测量准确性更高。  相似文献   

18.
从检讨现今地震预报问题入手 ,正视其不足 ,寻找新的可避免其不足的途径 ,提出了依据波动信息预报地震的概念。这里所说的波动信息是特指通过地球质点传播的各种波所固有并夹带的信息如地震波信息、电磁波信息、潮汐波信息等等。本文将波动和波谱的检测与分析研究归结为 3条 :1 用什么仪器、摆成什么阵势检测可用于地震预报的波动信息 ;2 如何分析这些检测到的波动信息并确定与地震孕育、发展、发生有关的信息参数 ;3 如何将有关信息参数形成地震预报判据或指标 ,预报未来地震的时空强三要素  相似文献   

19.
牛丽玲 《灾害学》1997,12(2):23-26
探讨了应用雷达探测资料,综合判别冰雹云的3种方法。并以多次应用实例对该法的可行性进行了检验.实践证明,该法在消雹防灾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