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欧洲绿色证书交易机制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色证书(GREEN CERTIFICATE)是政府为了促进发展清洁电力而颁发给生产清洁电力企业的证书,该证书还可以进入市场交易.这样的制度安排和操作可以在不增加政府负担的条件下,给生产清洁能源的厂商必要的经济补偿,从而有效地推动清洁能源的生产与发展.分析欧洲国家绿色证书交易市场的运行机制及制约因素,可以作为我国建立类似的绿色证书交易市场,推动清洁能源发展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沈彧  顾孟迪 《环境保护》2007,(5A):70-73
绿色证书(GREEN CERTIFICATE)是政府为了促进发展清洁电力而颁发给生产清洁电力企业的证书,该证书还可以进入市场交易。这样的制度安排和操作可以在不增加政府负担的条件下,给生产清洁能源的厂商必要的经济补偿,从而有效地推动清洁能源的生产与发展。分析欧洲国家绿色证书交易市场的运行机制及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3.
近两年,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在实现经济协调发展的同时,还共同面对着能源环境问题。本文分析了京津冀地区,2005~2014年的能源消费情况,及天然气在不同行业的减排效应。该地区的能源消费量占全国总量的比例超过10%,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导致碳排放量居高。清洁能源天然气的消费量不断增加,但比例偏低;在传统的化石能源消费行业,天然气对煤炭、石油的替代,不仅促进天然气的消费增长,更具显著的减排效应。  相似文献   

4.
随着全球传统化石燃料的日益减少,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全球气温不断升高,能源危机日益严峻,清洁能源的应用被提升为国家战略。北极地区风电资源极为丰富,基于特高压交直流远距离输电技术,充分开发利用北极地区的风能,并与俄罗斯远东西伯利亚地区的水能、天然气等能源资源联合开发利用,实现基于清洁能源的全球能源互联网,促进全球能源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5.
能源安全与环境问题的协调已成为我国面临的严峻挑战。本文基于我国能源环境安全的现状,分析了当前我国存在的能源赋存限制、国际贸易制约、能源体制束缚等能源环境安全的制约因素,提出应完善能源环境法律体系以降低环境风险、优化能源管理体制以提升环境协调性、优化资源分配结构以激活清洁能源市场。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通过对海外投资环境保护指南、国际环境公约和国际金融公司环保法规研究,系统梳理海外市场重点国家(地区)清洁能源项目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相关要求,以此规避海外项目环境规制风险,提高海外项目勘察设计效率,为相关项目环境保护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环境保护》2012,(11):79
低碳环保型企业广东九丰集团有限公司——树立低碳经济发展的标杆广东九丰集团是一家产业结构关联化、产品结构多样化全面发展的大型清洁能源集团。旗下多家产业公司战略布局各个领域,立足广东、遍布华南、辐射全国,充分与国际市场接轨,强势发展集团燃气能源事业。从1990年经营液化石油气开始,发展到现在涵盖天然气、液化气等清洁能源的国际采购、仓储、加工、生产、物流和销售的全产业链,同时涉足国家战略重点发展的二甲醚等新能源领域,一步步探索着更为清洁安全、亲近环境的能源,以及更高效的能源使用方式,不断为人类创造出与地球和谐共生的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8.
中国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演变特征分析与因素分解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在研究近16 a(1995—2010年)中国八大区域碳排放特征及其演变规律的基础上,采用LMDI分解方法,将碳排放的影响效应分解为人口规模效应、经济发展效应、能源强度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探讨中国碳排放区域差异变化的原因与规律。结果表明:①八大区域碳排放量和人均碳排放量均呈逐年上升趋势;②东北、京津和东部沿海地区碳排放比重逐年下降,其它地区正好相反或维持不变;③经济发展效应对碳排放有最强正影响,能源强度效应对碳排放有最强负影响;④人口规模效应对包含直辖市的区域碳排放有较大的正影响,经济发展效应对经济发达地区的碳排放正效应弱于其它地区,能源强度效应对经济结构调整活跃地区的碳排放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能源结构效应受宏观经济形式与能源政策影响,对碳排放的影响有较大波动。  相似文献   

9.
新能源产业是能源发展的重中之重,大力开发新能源,充分发挥可再生能源,强化风能、水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多元发展的良好格局,是我们政府今后主要的工作和战略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广西重视边境民族地区的教师培训,这些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也遇到了以下问题:培训经费不足,全员参与培训难度较大,存在地域性差异,培训内容没有突出"边境""和"民族"的特色,评价考核评价机制不够完善。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此推进境民族地区教师培训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