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自行车不安全行为模型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依托国家道路交通安全科技行动计划课题五"全民交通行为安全性提升综合技术及示范"专题,基于计划行为理论,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首次对自行车骑行者的不安全行为进行分析。在增加变量的基础上,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研究自行车骑行者对不安全行为的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行为经验等心理因素,从而构建自行车不安全行为模型。从调查数据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和个人属性分析可知,在调查人群中存在对不安全行为没有正确认识、自觉守法能力较弱和普遍有不安全行为经验等问题,同时也确定了参与不安全行为的重点人群。最后,在揭示心理因素作用于行为的基础上提出家庭式安全教育、加强交警管理、提倡榜样学习、加强交通安全宣传等行为矫正手段。  相似文献   

2.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矿工违章行为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矿工违章行为是诱发煤矿重大事故的关键因素之一,以计划行为理论(TPB)为构架,加入过去行为和风险倾向2个变量,提出矿工违章行为影响因素之间的假设关系。通过问卷调查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探讨违章行为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行为态度、主观规范、行为控制认知、风险倾向这4个变量对违章行为均有显著影响,主观规范和过去行为通过行为态度这一中介变量又间接地影响违章行为。实证研究结果表明,TPB模型在解释矿工违章行为问题上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3.
驾驶中使用手机与交通事故之间存在着高度相关性。为揭示使用手机对驾驶行为安全绩效的影响,探索影响驾驶安全的理论机制,采取更有效的干预措施,结合近10 a来相关研究,综述了与驾驶安全密切相关的驾驶分心问题,主要包括:驾驶员分心的定义及其分类;使用手机对驾驶行为安全绩效的影响,如反应时(RT)、行车速度、路线保持和跟车距离;手机使用对驾驶员分心影响的理论机制,如信息加工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TPB)。分析表明,使用手机会导致驾驶员的反应时延长15%~40%,驾驶路线发生明显偏移,对于行车速度减缓和跟车距离延长的假设需结合驾驶员主客观数据进行比较做进一步验证;驾驶过程中使用手机会增加驾驶员的认知负荷,TPB能够对使用手机行为进行有效的解释和预测,但对该理论中基于信念测量的研究还很少;除手机操作任务,影响驾驶员分心的其他操作任务还需做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基于SEM的不安全行为与其意向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检验不安全行为与不安全行为意向的关系,基于计划行为理论(TPB),对7个煤矿的735名一线作业人员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工人被记录的和未被记录的不安全行为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对不安全行为意向与不安全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安全行为态度、班组安全氛围、不安全行为风险认知偏差与不安全行为意向显著相关(路径系数分别为-0.36,-0.23和-0.57);不安全行为意向与不安全行为显著相关(路径系数为0.85);行为风险认知偏差与不安全行为显著相关(路径系数为0.51);而安全行为态度、班组安全氛围与不安全行为的关系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矿工故意违章行为意向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进一步解释和预测矿工故意违章行为意向,寻求可能的干预对策,以计划行为理论(TPB)为基本的理论构架,加入过去行为和示范性规范2个变量,构建了矿工故意违章行为意向假设模型。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412名矿工进行问卷调查,并借助结构方程建模技术对提出的假设模型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违章态度、知觉行为控制、示范性规范均对故意违章行为意向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主观规范对违章行为意向没有显著的直接影响;主观规范和过去行为通过违章态度间接正向影响违章行为意向。违章态度和示范性规范对故意违章行为意向的整体影响系数比较高,转变违章态度以及发挥群体其他成员遵章行为的示范性是降低故意违章行为意向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驾驶员侵犯驾驶行为的产生动机进行分析;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研究构建了能揭示驾驶态度与行为关系的理论模型,并得出驾驶员对侵犯驾驶行为的态度、主观标准、知觉行为可控性等心理因素,通过行为意向的中介作用,对驾驶员实施侵犯驾驶行为具有预测作用的结论。同时,提出了从态度改变、建立社会支持体系、提高驾驶员的自我能力评估等方面入手对驾驶员侵犯驾驶行为进行矫正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员工不安全行为意向的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探究员工不安全行为意向的主要前因变量,基于计划行为理论(TPB),结合矿山企业安全管理实际,编制了包含21个项目的不安全行为意向量表。通过对240名煤矿一线作业人员进行调查和探索性因子分析(EFA),形成不安全行为意向的正式量表和探索性因子结构模型;再对7个煤矿735名一线作业人员进行调查并进行验证性因子研究(CFA)。结果表明:编制修订的不安全行为意向量表信度、效度较高;员工不安全行为意向受不安全行为态度、班组安全氛围、行为风险认知偏差等3个因子的影响;企业应从行为态度改变、班组安全氛围构建、行为风险认知偏差校正等方面,干预员工不安全行为意向,控制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为了深入探究影响驾驶员疲劳驾驶行为意图的心理因素,提高道路安全性,在计划行为理论的基础上,新增行为经验解释变量,形成扩展计划行为理论(Ex-TPB),构建了基于Ex-TPB的疲劳驾驶行为意图心理影响因素贝叶斯结构方程模型(Bayesian-SEM),并对比了传统结构方程模型(Traditional-SEM)与Bayesian-SEM的参数估计结果。最后,为有效防范疲劳驾驶行为提出了建议。结果表明:Ex-TPB可以有效解释和预测疲劳驾驶行为意图;在小样本的条件下Bayesian-SEM与Traditional-SEM相比,能得到更好的结果;对疲劳驾驶行为意图影响最大的因素为知觉行为控制,最小的是行为经验,且4种因素都显著正向影响疲劳驾驶行为意图。  相似文献   

9.
通过回顾驾驶行为的研究概况,重点介绍了4种理论模型:计划行为理论、威慑理论、事故原因模型、情境中介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驾驶行为研究现状,并提出开展我国驾驶行为研究的初步建议和未来的研究方向:发展适用于我国的驾驶行为模型,并进一步研究在我国文化背景和道路环境下,不安全驾驶行为与示范性规范、文化因素以及情境变量等因素之间的关系,从心理学角度减少不安全驾驶行为和事故卷入,改善交通安全,提高交通效率。  相似文献   

10.
行人违章过街行为心理成因分析及预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深入了解行人在交叉口违章过街行为,调查影响行人在长周期信号控制交叉口违章过街的心理成因,采用计划行为理论(TPB)制作了行人违章过街心理行为问卷。利用此问卷,对上海居民进行过街违章心理研究,得到250个覆盖各年龄层的有效样本。信度效度分析验证了行人违章过街心理行为问卷能够用来解析行人的违章过街心理成因。在对问卷中自述违章过街行为和心理要素的聚类分析筛除明显隐瞒自身违章过街行为的行人后,对心理要素和现实行为违章行为进行判别分析。结果表明:问卷中2个TPB的心理要素:知觉行为控制和行为意向能够用来推测行人的实际违章行为,准确率为73.9%。其中,代表行人对交叉口交通情况和自身时间约束的心理要素知觉行为控制对行人违章行为有关键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基于多通道信息融合的疲劳驾驶行为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克服单一通道信息在驾驶疲劳行为判定中的局限性,提出了综合运用多通道信息融合共同判定驾驶疲劳行为的方法。该方法在充分考虑各信息源相关性和互补性的基础上,优化采用驾驶人疲劳特征ECD、车道偏离程度SAAE、方向盘转动程度SWA等疲劳判别指标,运用MVAR进行多维特征向量提取,以有向无环支持向量机为融合算法,建立了基于多分类支持向量机的驾驶疲劳行为判定模型。结果表明,运用DAG-SVM进行多通道信息决策提高了疲劳驾驶行为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2.
系统分析愤怒驾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难点,从汽车驾驶人愤怒情绪产生的情景、汽车驾驶人愤怒时的表现或行为、汽车驾驶人愤怒情绪对交通安全的影响、汽车驾驶人愤怒情绪识别4个方面介绍汽车驾驶人愤怒驾驶的研究进展,以及国外汽车驾驶人愤怒驾驶研究的方法和工具。提出研究汽车驾驶人愤怒情绪应该重点关注样本的选择和研究方法的突破,并对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准确识别汽车驾驶人开车中的愤怒情绪,预测愤怒下的驾驶人开车可能产生的不安全行为,如何有效地管理愤怒驾驶,消除驾驶人在行车中的愤怒情绪,避免或降低愤怒驾驶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