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土壤是各种无机物、有机物以及生物的混合体。构成土壤的各种物质巧妙的维持着相互关系,并且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最近,利用土壤对人类周围各种污染环境的物质进行分解和净化的研究取得一定成效。 1.污水:用土壤处理污水之所以为人注目,是因为其结果不致产生污泥和恶臭。此外,是花钱少效益高。虽然曾报导过利用土壤微生物净化污水,但是直接由土壤处理,可以使碳负荷物质去除率提高到95%以上。  相似文献   

2.
<正> 土壤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土壤污染的控制具有重大的意义,现已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土壤的污染物质种类繁多,如重金属、有机物质、放射性元素、有害微生物等。土壤由固体、液体、气体三相组成。做为液相的土壤水,它的含量和运动、成份、各种阴阳离子的浓度及动态变化,从一个重要方面,客观地反映了土壤的污染及其程度、反  相似文献   

3.
土壤是各种废弃物的载体,由于土壤中存在着大量的各种各样的微生物,它们的生命活动能对各种废弃物具有一定的降解能力,在适量范围内,靠着土壤本身的这种自然净化能力,而不致造成环境的污染. 工业废水中含有各种复杂的物质,其中不仅含有对植物有效的营养成份,而且也含有各种不利于植物生长的有机和无机成份  相似文献   

4.
河流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与大气、土壤、岩石不断地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平衡。河水又是一种很好的溶剂,它能溶解许多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的化学成分,还能携带颗粒物质  相似文献   

5.
<正> 土壤资源是具有农、林、牧业生产能力的各种土壤类型的总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最广泛、最重要、不可代替的自然资源。土壤是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土壤和生物以及整个生态系统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中,生长在土壤上的植物不断地死亡和再生长,土壤中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不断的被植物所消耗和补充,处于不断  相似文献   

6.
碳水化合物在土壤中的分布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碳水化合物是土壤中最活跃的有机质成分之一 ,其在土壤中的行为要受到诸如土壤密度和颗粒粒度、季节和微生物等因素的影响。由于碳水化合物与粘土、各种离子之间存在着广泛的相互作用 ,它能稳定土壤结构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土壤及有用物质的流失 ,保持土壤环境的稳定。碳水化合物在土壤中的行为规律较为明显 ,并且来源差异能反映在单糖组分上 ,正因为如此 ,碳水化合物可以作为指示剂和参照物来反映有机质在土壤的降解与迁移  相似文献   

7.
江有东 《环境》2005,(Z1):64-65
水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物质,就象人不能离开的空气和太阳一样.无论是存在地表的江、河、湖、海、池塘以及渠道的水还是蕴藏于土壤和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都按照人类活动的需要和人们发生着各种密切联系.在全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高速向前发展的今天,人类对水的需求量正逐渐地增加,而与此同时,水资源的浪费,水土的流失,水体的污染,也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这其中,尤以水体污染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8.
土壤环境与健康孟庆枢,李玉琦生命是蛋白质的存在方式,这种方式的基本因素就在于和它周围的外部自然界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研究结果表明,人体内各种元素组成的平均丰度与土壤地质环境中化学元素平均丰度有明显的相关性。这就表明人与土壤地质环境中的物质保持一种自然...  相似文献   

9.
土壤污染是指由于具有生理毒性的物质或过量的植物营养元素进入土壤而导致土壤性质恶化和植物生理功能失调,并因此对人类健康构成影响的现象。土壤处于陆地生态系统中的无机界和生物界的中心,不仅在本系统内进行着能量和物质的循环,而且与水域、大气和生物之间也不断进行物质交换,一旦发生污染,它们之间就会有污染物质的相互传递。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和积累的污染物常通过食物链传递而影响人体健康。  相似文献   

10.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资源,也是环境中各种物质迁移、转化、累积的重要场所。要正确判断土壤是否被污染,估计污染的严重程度,了解和防治因某些元素不足或过剩而引起的植物机能病变,都必须以土壤元素背景值为基础。本文的目的就是通过对重庆地区和北碚小区土壤中某些元素的测值进行数理统计,在判定和剔除其污染样品的基础上,确定不同元素浓度概率分布的类型,从而合理地计算出土壤中某些元素的背  相似文献   

11.
化学农药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农药的使用势必对土壤微生物产生影响,由于土壤中的微生物处在共生状态,而土壤中的很多物质分解是靠微生物来完成的,因此微生物受农药影响而发生的各种变化,都会对物质分解过程(如碳、氮循环),植物的生长发育,以及植物病理等产生影响。该文概述了农药对土壤微生物的6个方面影响,并提出了还需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土壤环境背景值在土壤容量计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上海市土壤环境背景值调查的结果和一些有关资料,提出了一个简单、实用并有一定准确性的土壤容量计算公式,适用于计算土壤中的各种物质的静态容量、动态容量。预测了上海市土壤中汞的变化趋势,并与以往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3.
土壤是自然体,又是人类劳动的产物。人类为了本身的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利用自然资源、改造自然环境的措施。人类在土壤上从事的各种活动,使新的物质不断被引进土壤中来。土壤处于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之间的过渡地带,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是结合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枢纽。  相似文献   

14.
环境物质种类繁多,千差万别,如水、大气、土壤、动植物、人体组织、食品等环境物质,它们基体复杂,所含各种痕量元素成分的浓度又很低(通常在ppm级至ppb级)。因而分析环境物质,特别是分析其中的痕量元素成分往往不容易得到准确的结果,而在各个实验室之间、各种分析方法之间、不同的分析人员之间经常出现不一致的结果,严重时偏差可达一、二个数量级。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使用环境标准参考物质。  相似文献   

15.
西亚大部分(约占96%)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大多数国家遭受着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沙漠化过程——植被退化、风和水的侵蚀、土壤结构恶化、土壤中有机物质减少,盐碱化、积水现象以及过量的有毒物质所造成的危害。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土壤图》表明,在西亚地区98%的土地面积遭受着沙漠化的侵害,其中65%的土地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另外35%的土地受到轻微或一般的影响。这  相似文献   

16.
X53 9400360酚类物质在土壤中的生物降解/郑巧英(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农业环境保护/中国农业生态环保协会一1993,12(2)一82~84,90环情X一15 对近年来关于上壤中降解酚类物质的微生物、土壤酶及酚在土壤中的降解机理,对土壤微生物、七壤酶的影响等进行了综述。并且结合模拟实验研究,提出了土壤中降解酚类物质的酶主要是多酚氧化酶,酚浓度对土壤酶的影响,为含酚废水的士地处理提供了一些科学依据。图l参25结果表明,DTPA浸提法可作为伴土中可给态镍的浸提方法,铁锰氧化物结合态镍是终土可给镍的主要来源。碳酸盐结合态镍和有机质结…  相似文献   

17.
1.简介工厂以有害气体的形式如 SO_2、CO、F 或含有各种酸、碱、有机物、无机物、有色物质废液的形式排放废物。这些废物污染了当地环境,尤其是污染了重要环境要素—土壤,并且破坏了工厂周围的生态系统。钠是一价强碱阳离子,其浓度过高会破坏土壤组成 Singh 1972年发现了水中钠与土壤中镁的正有效相关关  相似文献   

18.
环境标准物质的作用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描述了标准物质的基本概念,作用和应用方法。全面地介绍了中国和国际上大气、飘尘、水、生物、水生生物、沉积物、土壤和优先监测有机污染物环境标准物质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指出了今后发展环境标准物质将遇到的技术挑战与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土壤微生物决定着土壤生态系统的养分周转状况,其死生物物质在土壤有机碳(SOC)积累中发挥关键作用.然而,目前缺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丰度及其死生物物质如何响应农业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调整的了解.为弥补这一知识缺口,基于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设置小麦-玉米周年轮作(CC)、临时草地与小麦种植交替(TG)和多年生草地(PG)这3个处理开展长期定位试验,采用基于数字PCR和微生物标志物氨基糖的检测技术,以探究农业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调整对土壤细菌和真菌数量,以及细菌、真菌和总微生物死生物物质C积累及其对土壤SOC封存贡献的影响,进一步明确驱动细菌、真菌和总微生物死生物物质C积累的关键因子.结果表明,与土壤细菌群落丰度相比,真菌群落丰度受到农业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调整的强烈影响,随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降低而增加.在3种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处理下,土壤总微生物死生物物质C均主导SOC积累,对SOC的贡献率分别达到52.78%、 58.36%和68.87%,呈现随土地集约利用程度降低而升高的趋势;真菌死生物物质C占总微生物死生物物质C的比例均大于80%,说明其对总微生物死生物物质C的绝对主导地位,且受土地集约利用程度降低...  相似文献   

20.
土壤是环境要素中的重要成分,是物质迁移、转化、分散、积累的场所。由于近代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人口剧增,各种有害物质通过水、气、渣等多种途径进入土壤,使土壤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桃花溪是我市西郊的一条小溪,早在五十年代,溪水清沏,六十年代开始,沿溪兴建了许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