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利  周永章  卢强 《生态环境》2012,(9):1580-1587
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常见现象;产业生产与资源环境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决定了产业转移必然引起资源环境状况的变化。为评价产业转移对改善区域整体环境状况的作用,构建了以环境经济损益分析定量评价产业转移的环境效应的方法框架,并以广东省陶瓷行业转移为例,研究了基于人体健康的污染产业转移的环境效应。研究结果显示,一般而言,由于污染排放变化,产业迁出地将产生环境效益,同时承接地将发生环境损失。当产业转移产生环境净效益时,意味着整体区域环境的改善。这种改善主要得益于产业迁出地和承接地之间存在的社会经济特征差异、具有经济技术可行性的污染控制技术的推广以及环境自净能力的合理利用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内产业转移过程中,应采取优化产业转移目录、加强环境管理、建立环境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制度和统筹协调区域内的污染控制责任和环境利益等环境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2.
赫晓霞  栾胜基  艾东 《生态环境》2008,17(1):416-421
"贫困是最大的污染者",贫困与环境恶化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互作用关系.为了进一步了解和认识贫困的环境影响,文章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实证研究.首先提出了对农村环境的新定义:对农户而言,农村环境就是他们的生存环境,包括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表征农村环境的两个基本要素土地和农居环境和相应的表征指标.指出在农村环境问题的形成过程中,农户贫困的生存状态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用具体的案例研究说明,在贫困山区,农户的贫困对于农户的生产与生活进步都产生了很大的限制,因此对于农村环境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应该从改善农户的经济行为开始,并且以摆脱贫困,改善农户的生存状态为目标,才可能最终达到改善农村环境,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3.
珠江三角洲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城市化发展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程度跟城市的土地利用变化关系密切,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珠江三角洲是中国第二大经济区,研究其土地利用变化对城市化发展的响应对于珠江三角洲乃至中国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以及城市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珠江三角洲2000、2005、2010、2015年4个时期土地利用数据,从土地利用动态度、面积转移矩阵与城市化水平等角度,采用曲线回归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对城市化发展的敏感度。结果表明:(1)珠江三角洲在2000—2015年期间,耕地减少2.66%,建设用地增加1.75%;(2)根据城市化水平和发展阶段将珠江三角洲城市分为三类,分别是处于后期成熟阶段的A类城市(如广州、珠海、深圳、佛山)、从中期加速阶段跨入后期成熟阶段的B类城市(如中山、东莞)以及一直处于中期加速阶段的C类城市(如肇庆、江门、惠州);(3)从土地利用变化对城市化发展的敏感度来看,A类城市中广州、深圳、佛山的草地敏感度最大,珠海的建设用地敏感度最大,B类城市中山和东莞的建设用地敏感度最大,C类城市中江门、肇庆建设用地的敏感度最大,惠州从林地逐渐过渡为建设用地敏感度最大。2000—2015年珠江三角洲经济越发达的城市,其发展过程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逐年降低,中期加速阶段跨入成熟阶段的城市发展过程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最显著,城市化更加理性的发展,与土地利用变化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4.
随着煤炭资源的大量开采,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面临严重生态环境问题,其生态脆弱性研究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当前,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脆弱性是生态脆弱性历史遗留问题与城市自然状况、社会活动和经济发展扰动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对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脆弱性内涵、评价方法、规避措施等方面研究的综述,分析了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脆弱性研究领域的发展状况和评价方法以及不同视角下规避措施的差异,对生态脆弱性内涵不确定性、评价指标复杂性和研究方法适用性等问题进行探讨。总体认为,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脆弱性是城市自身结构具有的固有属性,是一个对比性概念;选取评价指标和方法时应注重城市发展等相关指标及生态脆弱程度的测算。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脆弱性内涵界定、评价指标和方法的完善以及研究时空范围的扩展等方向。  相似文献   

5.
城市土壤碳循环特征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城市土壤成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土壤碳循环作为城市土壤的重要过程,逐渐成为探讨城市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关系的重要介质.文章综述了城市土壤碳储量特征、微生物对城市土壤碳循环的影响及城市土壤的碳管理.概青之,城市土壤碳储量分布具有空间和时间的差异性;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均对城市土壤碳储虽有重要影响;城市诸多代谢过程相互作用可以通过影响土壤微生物进而影响土壤有机碳的转化过程.同时,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土壤的碳管理有助于提高城市土壤的生态服务功能,也有利于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文章分析认为,城市土壤碳循环与城市生态系统其他功能的相互作用将是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贫困-生态系统恢复力测度与影响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恢复力指系统遭到外界干扰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受到脆弱性和应对能力共同影响,系统恢复力越大则系统越稳定。基于系统恢复力概念及内涵,利用集对分析法和墒值赋权法构建黑龙江国有林区贫困-生态系统恢复力测度模型,从脆弱性和应对能力两大层面以及贫困和生态两大子系统入手测度林区贫困-生态系统恢复力,并分析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后黑龙江国有林区贫困-生态系统恢复力的演变及影响因子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 1998—2015年黑龙江国有林区贫困-生态系统总脆弱性指数由0.41缓慢上升至0.52,系统总应对能力指数由0.10快速上升至0.85,系统总恢复力指数也由0.23上升至0.73。(2)生态系统脆弱性对系统总脆弱性影响较大,贫困系统应对能力对系统总应对能力影响较大,系统总恢复力与总脆弱性和总应对能力的关系呈阶段性特征,1998—2006年总脆弱性对总恢复力的影响较大,2007—2015年总应对能力逐渐对系统总恢复力起关键作用。(3)各影响因子对恢复力的影响方向和速率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主要包括线性和非线性影响,其中又以非线性影响为主。  相似文献   

7.
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s, MFCs)能够将有机污染物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有望成为解决环境和能源问题的重要技术之一.但微生物代谢产电效率低制约其规模化应用,电子的产生及转移过程也将直接影响MFCs电能输出.本文综述了MFCs产电菌胞内电子传递及胞外电子转移机制近年来的研究进展,着重总结了阳极产电菌胞外电子传递方式以及促进胞外电子传递能力的途径,阐述了电子转移过程存在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并指出了MFCs今后应用中面临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承载力一词来自生态学,最初应用于对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数量的研究。从城市生态学与城市生态系统理论的发展角度介绍了城市生态学中承载力一词含义及其发展过程,并重点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对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及生态承载力的研究与应用。针对城市所具有的明显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特征,笔者认为应该在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研究中强调社会经济系统能力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我国城市污泥的处置与利用   总被引:60,自引:4,他引:60  
马娜  陈玲  熊飞 《生态环境》2003,12(1):92-95
城市污水污泥产量巨大且成分复杂,如何对它进行合理利用已越来越受人们关注,若处置利用不当就不能够充分发挥其消除污染、保护环境的作用,也就明显地削弱了污水处理厂的净化功能。文章系统地综述了我国城市污泥处置与利用的现状和趋势,并重点讨论了污泥土地利用的可行性以及我国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认为将污泥进行稳定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并作为有机肥料或土壤改良剂进行土地利用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并将成为我国污泥处置与利用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目前多数林业企业缺乏市场活力、生产经营不景气这一现状,从改革途径、产权重组和产权交易方式三个方面,阐述了林业企业所有制改革的思路和看法,认为只有用价值规律这一杠杆来调节林业经济活动,才能实现林业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促使林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1.
前文对钒、铬浸出渣脱除六价铬综合利用的工艺进行的试验室研究中得出这样的结果,即:采用钒、铬渣按合适的配比制出自熔性烧结矿后,可使浸出渣中的六价铬含量由1%左右降低到0.01%以下.基本上消除了六价铬的污染.烧结矿可用作高炉冶炼含钒铬生铁的原料.经高炉冶炼模拟试验结果证明:产品(含钒铬的生铁)中不含六价铬,炉渣中Cr~(+6)低到0.001%以下,彻底消除了对城市环境的污染,以及对城市生态的危害.在工艺过程中不发生污染转移和不产生新的二次污染.并且经济效益高,  相似文献   

12.
城市垃圾焚烧中PVC环境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城市生活垃圾中,大约有一半的氯来自PVC废物。在垃圾焚烧过程中,PVC含量的增加可导致HCl产生量的增加,并有可能成为二噁Ying生成的氯源。PVC中铅含量最高,但对生活垃圾相对贡献量不大。PVC对生活垃圾的镉相对贡献量最大,而且在含PVC垃圾焚烧过程中烟气中镉的浓度也有明显增加。此外,PVC有使重金属从底灰向飞灰转移的趋势,这对于后续的底灰处置是有利的。在分析PVC对城市垃圾焚烧过程影响的基础上,本文最后提出了结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以高校贫困大学生的界定及评定标准的定义为基础,概述了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问题的成因,以及心理健康对贫困大学生的主要心理影响的特征,引入多元回归分析模型对贫困大学生心理状况进行评价的方法.并阐述了贫困大学生"心理脱贫"的资助机制与对策,从培养和造就贫困学生健康人格,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抗挫能力为切入点,开展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励志教育.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试从城市发展与城市基础设施之一的网络设施关系出发、研究城市网络设施中下水设施的演变和现代城市下水设施的作用,分析了我国加快城市下水设施建设的重要意义,并对城市下水设施的末来远景——城乡生态工程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城市生态系统的格局和过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复合生态系统。人为的开发利用活动和局地的生物物理条件形成了城市特有的景观格局。城市发展改变了自然的生物栖息环境,从根本上改变了生态系统的结构、过程、功能,以及所提供的各种服务。这种改变最终又会影响人类自身的健康生存。文章综述了国内外有关城市景观格局和和重要生态过程之间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通过研究发现,在大尺度上,净初级生产力是衡量城市发展对区域物流、能流影响的有效指标;在小尺度上,城市物流、能流过程和城市内部的景观结构、格局有很强的相关性。城市发展显著的改变了自然的栖息地及生物生长过程,本地植被种类减少,外来种增加,外来种的数量和人口数量有显著的相关性;而城市动物群落主要由一些小型哺乳动物、无脊椎动物、鸟类、两栖爬行类动物组成,其中,鸟类是研究城市化过程的有效指示物种。城市生态系统特有的景观格局及生态等过程显著的改了局部区域的微气候和水文过程,城市气温增加,风速降低,云、雾量增加,地表径流增加,流速加大,污染负荷增强等。因此,控制人类活动,优化土地利用的结构和空间格局,是改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和过程,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出发点。但是,目前有关城市-格局-过程之间的影响机制还不十分清楚,尤其是定量研究较少。因此,结合传统的城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其他相关学科领域的发展,为深入分析城市格局-过程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16.
应对地震灾害时山谷型城市空间布局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而合理完善的城市空间布局对生命财产的安全以及震后救援是相当重要的。依据山谷型城市面对灾害时的空间特点,以生命安全为根本目的,依据系统观从微观空间、中观空间、宏观空间3个层面进行了探讨,提出山谷型城市空间布局一些对策来应对地震灾害。微观空间层面的对策重点在于逃生,中观空间层面的对策重点在于安全转移和避难,宏观空间层面的对策重点在于对外联系。  相似文献   

17.
以Shigella flexneri D15 R-plasmid CmR和Escherichia coil 1485 RifR为试验菌株,研究红谷霉素对细菌耐药性质粒在细菌之间转移的抑制作用及对两种细菌R质粒的消除作用.将红谷霉素(30μg/mL)与S.flexneri D15 R-plasmid CmR和E.coli 1485 RifR按实验设计混合并分别培养24 h和48 h,涂布在麦康凯琼脂平板上,计算相应菌落数.结果表明,当红谷霉素抑菌浓度为30μg/mL时,对细菌耐氯霉素的R质粒的转移抑制率分别达到92.82%(24 h培养)和96.04%(48 h培养),但对R质粒的消除作用不显著.说明红谷霉素对R质粒转移抑制作用强烈但不具有R质粒的消除作用.  相似文献   

18.
哈尔滨市绿地景观格局与过程的连通性和完整性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城市绿地景观的空间结构和生态过程的研究是城市景观生态系统研究的重要内容和基本特色之一.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支持下对哈尔滨城市现有景观生态格局进行了研究和分析,认为主要存在以下景观生态问题:景观生态连通性低;景观结构单一;绿地面积少,且绿地空间分布不均衡.在现有景观格局基础上,哈尔滨市可望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改善景观生态过程和格局的连续性:在景观生态战略点开辟新的绿色斑块;建立和完善生态化的水系廊道网络;建立城效绿化网络,连接绿地系统的点、线、面;增加城市绿地系统中的景观异质性和多样性;在城市扩展中维护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的连续性.图4表4参19  相似文献   

19.
Jones.  H 《产业与环境》1998,20(4):36-37
引言西澳大利亚是澳大利亚的一个主权州.它占有澳洲的西三分之一,有大约25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采矿工业在该洲经济中发挥重大作用,提供其总出口量的约70%.除个别例外,矿物产权归该州所有.环境立法是1970年代初由州政府和联邦政府共同启动的.然而,西澳大...  相似文献   

20.
从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角度进行探讨,并对贫困大学生概念进行界定,着重讨论加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对分析贫困大学生的行为特征以及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意义进行初步论述.参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