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是一种全新的21世纪社会发展理念,是基于区域特色和社会历史阶段的复合式发展观,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和战略性措施。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关系到我们吉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大计,为此,结合环境保护工作的实际,就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进行初步的探讨。一、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是吉林省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吉林省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地势由东南向西北逐渐下降,自然形成明显的西部草原、中部平原、中东部丘陵台地和东部森林四大生态环境区。西部草原生态环境区幅员辽阔,水草丰盛,是候鸟迁徒的主要通道,又是…  相似文献   

2.
长江经济带自然保护区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地理集中指数、均衡度指数、均衡比指数等定量方法,从东、中、西部和11省市尺度对长江经济带1066个自然保护区分布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保护区数量和面积分布均衡性存在空间差异;(2)保护区在东部主要受经济状况影响,中部受人口数量影响,西部受省市面积影响;(3)森林生态类在中部和西部分布均衡,野生动物类在东部和中部分布较均衡,野生植物、古生物和地质遗迹在西部分布较均衡,内陆湿地在中部分布较均衡;(4)市级和国家级保护区分布较集中,县级和省级保护区分布相对均衡;草原草甸和海洋海岸类分布较集中,内陆湿地、野生植物和森林生态等分布相对均衡。研究成果可为优化研究区自然保护区空间格局,拟定自然保护区发展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以新疆典型湖泊湿地艾比湖为主要研究区,并与东部洪泽湖、中部鄱阳湖和西部青海湖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经济价值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由于气候、资源特点不同,各个湖泊湿地的开发方式和开发力度不同,使湖泊湿地的环境效益不同,产生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由此提出了湖泊湿地的开发利用建议。  相似文献   

4.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坐落于杭州市区西部,占地面积10.08km^2,分为东部湿地生态保护培育区,中部湿地生态旅游休闲区和西部湿地生态景观封育区。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了内蒙古赤峰地区草麻黄的分布和生态特性。草麻黄从东南至西北受气温和降水等因素的影响,在东南部丘陵沙地干草原区集中分布;在中部低山丘陵干草原区呈零星分布,在西北部山地草甸草原区无分布。草麻黄对干旱的环境条件适应能力强,具有耐干旱、耐沙湿、耐高温、耐寒、耐贫瘠和不耐水湿等生态特性。本文对如何保护与合理利用草麻黄资源,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吉林省农村生态环境现状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吉林省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吉林省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可利用土地比重大,雨热同季,土壤肥沃,耕地集中连片,十分有利于农作物生长,是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导下,经济迅速发展,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问题。 1、森林破坏严重。 吉林省是国家重要林业区之一,森林覆盖率达42.3%。但由于长期过度采伐和乱砍盗伐,使成熟林比重大幅度下降,珍贵树种濒临灭绝,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我省除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之外,原始森林已经被砍伐殆尽,代之以残破…  相似文献   

7.
策划人语:中国的西部大开发,以及近几年开始的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给西部环境带来了严重压力,并引发了部分西部民众环境抗争事件。中国西部边疆地区资源丰富,但有很多地方属于生态脆弱的草原、绿洲地带,且很多地域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因此边疆生态的保护不仅是一个生态保护的问题,也是一个发展与保护的权衡问题,更是关涉到民族团结的问题。西部的生态保护应该被早日提上日程,未雨绸缪。在西部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很可能出现这样的现象,西部地区人民承担了环境成本,却无法分享与之相应的经济发展红利,由此引发诸多的地域冲突甚至民族冲  相似文献   

8.
吉林省西部草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草原是吉林省西部最重要的植被类型,是区域自然资源比较优势的集中体现。长期以来,由于对草原掠夺式开发利用,导致草原严重退化,环境恶化,成为本区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摆脱吉林省西部生态灾难,大兴草业是最佳的战略选择。应用草地农业生态学原理,实施草业工程,通过草地畜牧业,饲料业,草坪业,草原旅游业的系统开发,是实现吉林省西部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白城市位于吉林省西部,拥有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一个省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白城市以湿地生态、风电景观、民俗风情和草原风光四大旅游资源为主,区内旅游资源丰富、资源品位较高、区位优势明显,与邻近区域的旅游资源构成互补,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旅游季节性明显,因此白城市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立足于白城市旅游资源的特征分析,联系当前旅游业发展实际,对白城市旅游资源开发中的突出问题提出看法,根据其实际情况提出白城市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10.
生态功能区划是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科学管理与可持续利用的基础。根据张家口市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类型、道路河流、生态环境要素等数据,利用GIS技术,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进行张家口市土地生态功能区划分。一级土地生态功能分区以地貌为主导因素进行划分,即坝上高原生态功能区和坝下山间盆地生态功能区。在此基础上,以土地利用类型为主导因素进行二级生态功能区的划分,即草原与农业生产生态功能区、森林草原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中部城镇生态建设功能区、西部农业与生态环境建设功能区、东部森林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南部森林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提出了各个生态功能区土地利用优化调控的方向,为区域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资源的过度利用、气候干旱化等。特别是湿地的生态保护功能和社会经济价值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使得我国沿海部分湿地生态系统退化和受损,湿地面积减少.湿地环境遭受污染。湿地生物多样性受到负面影响,湿地生态系统面临着严重威胁。湿地生态系统能够提供许多类型的服务,具有公共物品属性,这决定了湿地保护和开发利用过程...  相似文献   

12.
吉林省白城地区草原位于松嫩草原的中心,是著名的科尔沁大草原的东端部分。辽阔的草原不仅为发展经济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而且对调解生态产生重大影响。六、七十年代,由于人们缺少环境意识,忽视草原生态保护,滥垦、滥收、滥樵、滥挖药材等掠夺式的利用草原资源,加剧了草场的恶化。形成了农田吃草原,风沙吃农田的恶性循环,农业生态系遭受严重破坏。致使水土流失、生态结构失调、草原功能减退,沙化、碱化、风化日趋严重。根据资料统计,1980年全区草原总面积比50年代减少了415万亩,可利用面积减少521万  相似文献   

13.
土地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和基本的生态环境要素.土地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施加于环境的压力.农业贫困县面临经济与生态发展的双重压力,更需要进行生态功能区划,寻找合理的土地利用模式,避免走向"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以典型的农业贫困县延寿县为例,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经济条件,运用叠置法对其进行了综合分区,将其分为中部沿河平原农渔牧复合区、南北山前漫岗水土保持及农林区、南北低山丘陵林业可持续利用区3个生态功能区,并针对不同区域土地资源的特点,探讨了各区的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提出了土地资源区域治理措施和土地利用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浅议吉林省西部地区的草原生态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吉林省西部地区草原生态近年来出现的退化问题,主要原因及其对策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5.
《环境教育》2005,(2):39-40
阿拉善是内蒙最西部的一个盟,历史上阿拉善曾经是个水草丰美的地方,然而到了今天,因种种原因,阿拉善的生态保障体系遭到了巨大的破坏,原有的草原急剧退化,草场沙化严重……  相似文献   

16.
基于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和城镇化发展效应的内涵剖析,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模糊评价、耦合协调、面板向量自回归和空间杜宾模型测度了2005—2020年31个省区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与城镇化发展效应的交互影响和空间联动效应。结果表明:(1)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指数由0.179增至0.740,表现为“中部>东部>东北>西部”;城镇化效应指数由0.134增至0.833,表现为“东部>中部>东北>西部”;(2)耦合协调度由0.394增至0.886,从轻度失调向良好耦合协调转变,表现为“中部>东部>东北>西部”;(3)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对自身和城镇化发展效应的解释力分别为60.9%和15.6%,城镇化效应对自身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解释力分别为84.4%和39.1%;(4)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空间回归系数为0.148,城镇化发展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直接效应为0.221%,空间溢出效应为0.071%;城镇化发展效应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解释力更大,二者之间存在良好的时序耦合协调性;城镇化发展效应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二者之间具有不对等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概述了吉林省东部长白山区农业气候资源的立体变化规律,分析了如何根据立体气候规律安排农作物品种的垂直布局,确定主要特产植物适宜裁培高度、森林植被类型和立体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建设等问题,指出了充分利用气候资源搞好山区农业立体开发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邛海是四川省第二大天然淡水湖,具有饮用水源、栖息地、水产品供给、人文景观等多种生态功能。长期以来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邛海生态环境遭到污染和破坏,出现了面源污染严重、区域水质恶化、泥沙淤积、湿地萎缩、面积减少等环境问题,发展与保护矛盾突出,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加重。本文针对流域主要环境问题,探讨并提出了邛海生态环境保护以湖泊生态安全保障为目标,以饮用水源水质安全保障和生态保育为核心,实施生态调控、污染防治与生态恢复并举的科学对策。  相似文献   

19.
从森林数量和质量变化出发,分析目前森林转型所处阶段、经济增长状况和如何推动森林资源变化。基于EKC假说,利用我国近25年30个省区的750个森林清查面板数据,以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人均林分面积为因变量,以GDP为自变量,加入自然、人口、政策等7个控制变量进行检验,再分别对东、中、西部地区进行比较分析,得出我国总体还未实现经济与森林资源双增长的森林转型;质量上东部地区拟合结果不可靠,中部地区完成一次森林转型,西部地区完成两次森林转型;数量上东、中、西部地区均完成一次森林转型的结论。基于分析结果,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第二松花江,发源于长白山天池,由东南流向西北,纵贯吉林省东部山地、中部丘陵和北部平原,于扶余县三岔河汇入嫩江,全长七百九十余公里,流域包括六个地区,二十七个市、县,总面积七万八千余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