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长江三角洲地区大气O3和PM10的区域污染特征模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TRACE-P污染源资料及上海市地方排放清单为基础,采用Models-3/CMAQ环境空气质量模型和中尺度气象模式MM5,模拟研究了2001-01和2001-07长三角近地面二次污染物O3及PM 10的浓度分布及输送状况,并以上海市国控点2001年冬、夏季各10 d的小时监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显示,Models-3/CMAQ对O3和PM10的模拟结果与监测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7和0.52;一致性指数分别达到0.81和0.99.模型对O3小时最高浓度的估算偏低27%,标准偏差为-3.1%;对PM10小时平均浓度的估算偏低10%,标准偏差为46%.模型已具备再现和模拟长三角大气污染输送过程的能力,且误差落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模拟结果显示,2001-07长三角区域16个主要城市中,有14个城市O3小时最大浓度超过国家二级标准,高浓度O3可覆盖苏南和浙北广大区域.2001-01泰州、扬州、南京、镇江、常州等城市受本地排放源和北部大气污染输送的影响显著,大气PM10日均浓度超过PM10国家二级标准.长三角地区环境空气质量与污染类型受大气污染传输与化学转化的影响十分明显.夏季太阳辐射较强时,南部城市排放的污染物常以二次污染物的形式影响下风向城市;太阳辐射较弱的情况下,则以一次污染物输送为主的形式影响周边地区.冬季长三角区域颗粒物污染总体水平较高,这与我国北方地区排放的颗粒物在西北风作用下向长三角输送造成的影响密切相关.长三角地区的大气污染已逐渐从局地转为区域问题.  相似文献   

2.
长江三角洲地区大气O3和PM10的区域污染特征模拟   总被引:14,自引:10,他引:14  
以TRACE-P污染源资料及上海市地方排放清单为基础,采用Models-3/CMAQ环境空气质量模型和中尺度气象模式MM5,模拟研究了2001-01和2001-07长三角近地面二次污染物O3及PM10的浓度分布及输送状况,并以上海市国控点2001年冬、夏季各10 d的小时监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显示,Models-3/CMAQ对O3和PM10的模拟结果与监测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7和0.52;一致性指数分别达到0.81和0.99.模型对O3小时最高浓度的估算偏低27%,标准偏差为-3.1%;对PM10小时平均浓度的估算偏低10%,标准偏差为46%.模型已具备再现和模拟长三角大气污染输送过程的能力,且误差落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模拟结果显示,2001-07长三角区域16个主要城市中,有14个城市O3小时最大浓度超过国家二级标准,高浓度O3可覆盖苏南和浙北广大区域.2001-01泰州、扬州、南京、镇江、常州等城市受本地排放源和北部大气污染输送的影响显著,大气PM10日均浓度超过PM10国家二级标准.长三角地区环境空气质量与污染类型受大气污染传输与化学转化的影响十分明显.夏季太阳辐射较强时,南部城市排放的污染物常以二次污染物的形式影响下风向城市;太阳辐射较弱的情况下,则以一次污染物输送为主的形式影响周边地区.冬季长三角区域颗粒物污染总体水平较高,这与我国北方地区排放的颗粒物在西北风作用下向长三角输送造成的影响密切相关.长三角地区的大气污染已逐渐从局地转为区域问题.  相似文献   

3.
夏季局地环流对北京下风向地区O3输送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于2007年6~9月,北京地区环流背景属于局地“山谷风”环流期间,在沿主导风向路径分布的4个代表性测点开展了地面O3浓度观测,并采用Models-3/CMAQ模式对典型个例进行模拟,以研究城市对下风向地区O3输送的影响.结果表明,城市下风向测点上甸子本底站O3平均浓度、超标率最高,上风向测点超标率最低,O3小时极大值出现在城区站,为271.56×10-9;不同测点O3浓度日变化规律一致,但浓度日峰值出现时间呈现自城市至下风向地区逐渐滞后的规律;各测点主导风向下O3浓度分布具有沿输送路径逐渐升高的趋势,且两主导风向下的浓度差值也具有沿西南输送路径逐渐升高的趋势;本底地区O3的浓度受来自清洁地区和城市污染地区不同气流影响,观测资料估算得出城市对区域背景地区的输送贡献为36.7×10-9;模拟结果验证了北京地区城市对下风向地区O3的输送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内蒙古包头市2009—2011年PM10浓度和TSP浓度的测定,分析了大气中颗粒物浓度的含量状况。结果表明:2009年3月到9月份之间,出现6次沙尘天气,并且颗粒物浓度超过大气空气质量三级标准,其中最严重的一次PM10浓度达到1.147mg/m^3。PM10浓度一天的变化中,在下午5时和晚间10时达到两个峰值,分别是1.608mg/m^3和1.882mg/m^3。2010年中十一月份的TSP日平均浓度较高,比八月份TSP浓度高7倍。2011年春季空气中颗粒物污染较重,在沙尘天气发生期间,颗粒物浓度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5.
周边污染对北京大气PM_(10)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文章基于Models3/CMAQ空气质量模式,利用北京及周边省市详细调查的污染源数据,采取双层网格嵌套技术建立起适用于我国华北区域的大气PM10数值模拟系统。在此基础上,文章设计了5种污染源情景方案,并对各种情景分别进行数值模拟,定量计算周边各省市对北京大气PM10的具体影响情况,得到2002年采暖季(1月份)和非采暖季(7月份)周边省市对北京大气PM10逐时浓度贡献情况。结果表明,外来污染物输送对北京大气PM10浓度影响较大,在采暖季和非采暖季外来影响分别为23.4%和40.0%。在周边各省市中,河北、天津、山西等地污染源排放对北京市大气PM10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珠江三角洲秋季典型气溶胶污染的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大气中各物理和化学过程对气溶胶浓度的贡献情况,利用Models-3/CMAQ模式系统对珠江三角洲(以下简称珠三角)秋季典型气溶胶污染进行研究.模拟时间是2012年10月,期间珠三角主要受高压系统的控制,在17日冷锋过境前后高压天气形势发生转变,风向从东北风转为偏东风.结果表明,珠三角秋季PM2.5浓度呈现西高东低的水平分布特征,随着高度的上升浓度高值中心也向西南方向偏移;受大气边界层高度的影响,陆地上PM2.5输送高度呈现白天高夜晚低的变化特征;过程分析结果表明源排放,水平输送和垂直输送是影响近地面PM2.5浓度变化的主要过程;本地污染物排放是城市中心(广州站)PM2.5浓度升高的主要原因,而在下风向位置(江门站)外来污染物的水平输送过程是PM2.5的最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7.
将B—P神经网络应用于西安市环境空气中P10浓度预测,对网络结构和算法进行了优化,建立了PM10浓度预测模型。经验证模型精确度比较高,PM10日平均浓度绝对误差0.015~0.020mg/m^3,相对误差在-20%~20%范围内。  相似文献   

8.
收集了采暖季太原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公布的PM2.5和其它污染物(PM10、SO2、NO2、CO和O3)逐时监测数据,分析了PM2.5的月、日及小时浓度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太原市采暖季PM2.5的小时浓度范围为9~364μg/m^3,日浓度范围为19~ 208 μg/m^3,PM2.5最大日均值出现在2014年1月份,PM2.5小时浓度日变化规律呈单峰双谷趋势,PM2.5与PM10比值在0.30~0.77之间,二者相关性显著,相关系数为0.925.  相似文献   

9.
上海市微小颗粒物污染现状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陈明华  李德  陈长虹 《上海环境科学》2003,22(12):1038-1041
对上海市PM2.5的污染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在2000~2001年间对上海市7个采样点的PM2.5进行了样品采集,初步得到了上海市PM2.5浓度的时间变化规律。全市7个监测点的PM2.5年平均浓度值为60.1μg/m^3,其中市区6个监测点PM2.5的年平均浓度位为65.2μg/m^3,清洁对照点南汇监测点PM2.5的年平均浓度值为41.3μg/m^3;市区冬季的PM2.5月平均浓度值最高,达到80.2μg/m^3,夏季的PM2.5月平均浓度值最低,为35.9μg/m^3,春季和秋季的月平均浓度值分别为72.6μg/m^3,70.4μg/m^3。上海的年平均PM2.5浓度值与美国的标准值(15μg/m^3)相比,超标情况是相当严重的。  相似文献   

10.
2005年对上海市闸北区空气中PM10(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μm的可吸入颗粒物)的污染状况进行了1年的连续监测。结果表明:全年各月PM10污染均以2级为主。占总样本数的67.6%;其次是1级占20.0%,3级占11.0%,劣于3级占1.4%。全年空气质量状况9月份最好,11月份最差。PM10浓度与C0、NO2浓度呈显著相关性,说明机动车尾气是该区域PM10的主要来源;PM10污染程度还明显地受到降水,气温、气压、风向、风速.相对湿度等气象条件以及北方沙尘暴的外部输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