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10年1月17日,吉林市龙潭区龙兴村附近的吉星化工厂发生爆炸并起火。在当地消防以及其他力量的努力下,大火在燃烧了近两个小时后才被完全扑灭,所幸此次爆炸事故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相似文献   

2.
拥挤、踩踏、死亡,这种沉重的关键词,再一次以血的事实成为了高频词,出现在公众的视野。当2015年的脚步声渐近的时候,许多年轻人来到上海外滩,陈毅广场,等待跨年的那一美好时刻。想想,这是怎样的激动,又是怎样的兴奋呢?可如今都已成为一抹烟尘,消散了。在这样迎新的时刻发生的这一惨痛的悲剧,总该以一抹血色为世人敲起警钟,长鸣不已。这次事故,36人罹难,49人  相似文献   

3.
在深入分析深圳光明新区"12·20"特别重大滑坡事故的基础上,探寻我国城市风险治理法律承担机制的现实困惑,进而对建构和完善该机制提出建议:修订应急管理法律,明确城市风险治理法律责任边界、厘清企业与单位之间监管衔接的法律问责、完善"政-企-民"三主体的法律责任承担机制、建构"比例担责"及"串联担责"机制等,以期保障城市发展安全,保障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4.
朝鲜是我国的邻邦,与我国的边境城市仅一江(鸭绿江)之隔。其境内广泛分布的核电站、核工厂、反应堆等核设施,距我边境最近处仅有5公里。如果发生核泄漏等核事故或者遭到敌对国家(包括恐怖分子)的常规武器打击,极有可能引发严重的次生核化危害,必将对我东北、华北地区附近的居民生活、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造成极坏的影响。尤其是随着近年来朝核问题六方会谈的多次启动、中止和破裂,关于朝核危机引发核危害的防护问题也持续升温。那么,朝核危机引发的核危害都有哪些呢?对我国将会产生什么影响呢?应该采取哪些防护措施?具体该如何防护呢?所有这些,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与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出台了一系列防震减灾的法律法规和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标准,全国各地也纷纷行动起来,把地震避难场所建设列入民生工程的重点项目来抓,目前已呈现星罗棋布、遍地开花的局面.  相似文献   

6.
本文扼要叙述了太湖流域1991年的灾害概况,从气候、地形和水系特征等方面说明太湖流域存在发生洪涝灾害的自然条件,指出人为不恰当活动是加剧洪涝灾害的不可忽视的原因.最后对治理对策提出了六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灾害的宏观表现讨论灾害的共同性规律,并就此探讨灾害防御的一般原则及对策。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灾后重建规划的反思,强调坚持安全第一的灾后重建选址原则,强化灾害评估机制的程序,提倡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规划理念;针对我国人地矛盾突出的特点,提出了城镇发展要规模适度及实施迁村并点的具体措施等预防和减轻灾害的规划途径;并提出了建设高效的应急体系,以应对超标准自然灾害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灾害对社会破坏程度的评价标准逐渐提高,从单纯的物质损害上升到对人们精神损害的评价.心理损害与伦理创伤是灾后社会要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究其产生的原因及如何合理处置是我们制度评价体系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在对某厂化学爆炸所作的现场调查的基础上,对设备房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构件的受损状况进行了分类描述,采用有限元方法对框架结构在静力和爆炸冲击荷载下的反应进行了模拟分析,分析结果与现场调查情况基本一致,给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社会需要的两极保障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前提出发,论述了社会需要、自然环境与灾害的关系;并从发展生产与引导人的需要两方面阐述了维护生态平衡是减灾工作的重点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2.
为了减轻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及其对公共健康的影响,迫切需要大气质量管理方面的立法,而科学合理的法律法规应当建立在对大气污染变化情况正确而充分的了解基础之上。深圳市环境保护监测站公布的年报是基于环境监测站点的数据的,但是,这些常被引用的数据因指示因子和站点空间分布的局限性而不够科学合理。在补充环境监测站点数据方面已经有过许多研究。这里提出了一种基于GIS的社区环境大气质量调查方法,并于2006年在深圳市进行了实验。通过实验定义了大气污染风险的9种类型及相应的应对办法,实验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利用西安市1951-2006年气温、降水、风以及天气现象等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在全球变暖及城市发展背景下,西安市城市干旱、城市内涝、高温热浪、大风、冰雪天气、雷电灾害等主要城市气象灾害特征及影响.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以及气候变化的加剧,水资源供需不平衡造成的城市干旱仍是西安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降水呈现减少趋势下,极端强降水发生的频率增加,城市内涝严重;高温热浪、雷电灾害、大风、降雪冰冻天气等城市气象灾害对城市的正常运转的影响也日益突出.针对城市气象灾害的影响,从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方面提出了城市气象灾害的防御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