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利用FVCOM三维海洋数值模型,模拟嵊泗大洋山围垦工程建设填海前后的流场及泥沙运动,对该工程附近海域潮流及各层泥沙分布变化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围垦实施后,工程位置西侧及东南侧海域涨、落急潮流减弱、泥沙浓度减小,影响范围主要位于离岸0.26 km以内海域,以外海域潮流和泥沙场格局基本不变;工程东南侧缓流区可能会出现轻微淤积,西侧前沿可能存在冲刷。  相似文献   

2.
李明昌  戴明新  邹斌  崔雷 《海洋环境科学》2017,36(6):924-928, 940
本文建立了基于水动力学模型潮流场模拟、风场数据及其求逆耦合的海域溢油污染事件寻源搜索数学模型。以海域水动力学模型模拟溢油油膜发现时刻前该海域的潮流场,并建立潮流场数据库;收集并建立溢油油膜发现时刻前该海域风场数据库;建立风、流场逆向耦合的溢油寻源搜索数学模型,并通过与研究海域电子海图的幕景叠置,反向递推搜索海域溢油污染事件源。以广西防城港海域溢油污染事件为例,验证方法的有效性:文中建立的溢油寻源搜索方法数学模型,以水动力学模型数值模拟、风场数据及其求逆耦合为基础,保证了方法的可靠性;同时采用保持原油膜包络范围的方式又为海域溢油污染事件进一步的精确定位提供合理的搜索空间。  相似文献   

3.
采用三角型网格系统结合有限体积法,建立河北省曹妃甸海域的潮流数值模型,潮位、潮流数值模拟结果与实测值符合良好,在近岸水动力场模拟结果基础上,耦合基于油粒子模式的海上溢油漂移扩散数值模型,对曹妃甸南部甸头航道交汇区域的船舶相撞溢油事故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研究中拟合了该区域风场与潮流涨落的不利效应的叠加,对该海域船舶相撞溢油事故各响应时间节点处油膜运动可能产生的最大漂移距离、扫海面积及运动趋势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基于辽东湾东部秋季7个站点的同步实测海流资料,通过调和分析方法计算了该海域的潮流和余流,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1)M2分潮流是辽东湾东部的优势分潮流,其最大流速介于35.8~69.8 cm/s之间,M2和K1分潮流长轴方向基本与岸线走向一致。(2)研究海域北部潮流呈现显著的规则半日潮流性质,中部和南部主要呈现不规则半日潮流特征。研究海域北部和金普湾口南部属于强潮流区,金普湾口北部和中部潮流较弱,各站点最大可能潮流流向大致平行于岸线。(3)辽东湾东部海域余流整体较弱,且呈现沿海岸线向南运移的特征,因此对污染物的长期输运效应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5.
采用三角形网格的分步杂交方法,建立胶州湾及邻近海域和前湾海域的二维潮流数值模型,模拟了研究海域的潮流场。根据《青岛港前湾港区港口总体规划(2004年)》,预测了前湾港规划的陆域形成项目对海洋环境的影响,计算了项目建成后导致的流速、流向、纳潮量等海洋动力条件的变化。并结合规划项目的建设进度,探讨了项目协同作用对海洋环境的影响。研究成果可为青岛市环境规划与管理、海洋环境保护及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在Delft3D-FLOW模型模拟水动力的基础上,基于FBM粒子追踪法建立和验证赤潮迁移扩散模型.模拟了秦皇岛海域潮流和风生流,分析了风生流对赤潮迁移扩散的作用,对比分析了FBM法、拉格朗日法和常规布朗运动法在赤潮迁移扩散模拟中的特性,测试了模型Hurst指数的敏感性并得出其在赤潮模拟中的合理取值范围.主要结论为:①秦皇岛海域的赤潮主要随潮流的涨落而往复移动,一个涨落潮周期内赤潮的净迁移距离较小;②秦皇岛海域夏季潮流较弱,但风对赤潮迁移具有一定影响,易产生东北向风生流,导致赤潮更易往东北方向迁移;③Hurst指数较明显地影响粒子云的扩散范围,Hurst指数取0.80±0.03能比较真实地模拟秦皇岛海域赤潮的迁移扩散;④FBM法可模拟赤潮的non-Fickian扩散现象,使其模拟的粒子云扩散范围和分布形状明显优于拉格朗日法和常规布朗运动法.  相似文献   

7.
澳门水域水动力条件及水污染状况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海域历年有关的水文水质资料,分析了澳门水域的水动力条件和水污染状况,通过对澳门部分污染源的调查,估算了澳门海域污染物入海通量,并对局部水域采用浅水潮波模型进行了潮流和污染扩散的数值模拟。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热环境容量的内涵,并在潮流数值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热扩散模型.利用模型试算法计算了黄岛电厂附近海域的热环境容量和剩余热环境容量,经计算,黄岛电厂附近海域的热环境容量为1 484.10 ℃·m3/s,剩余热环境容量为1 124.52 ℃·m3/s.该结果为电厂设计方案提供环境方面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9.
采用三角形网格的分步杂交方法,建立胶州湾及邻近海域和前湾海域的二维潮流数值模型,模拟了研究海域的潮流场.根据<青岛港前湾港区港口总体规划(2004年)>,预测了前湾港规划的陆域形成项目对海洋环境的影响,计算了项目建成后导致的流速、流向、纳潮量等海洋动力条件的变化.并结合规划项目的建设进度,探讨了项目协同作用对海洋环境的影响.研究成果可为青岛市环境规划与管理、海洋环境保护及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大型深吃水系泊船舶在复杂水流环境下易出现漂移、离绑等事故,可影响港口设施及周边水域的安全。针对某离岸码头的船舶漂移断缆事故,构建了大范围和小范围的潮流嵌套模型,小范围模型用于探讨不同桩群布置方案的调流效果,大范围模型为小范围模型提供水位边界条件,采用断面和阻力等效的方法概化处理了船舶和桩群对水流的影响。经实测潮流水文资料调试和验证,获得了合理的计算参数,证明本文建立的潮流嵌套模型满足精度要求。基于上述模型,研究了案例工程附近海域的潮流特性,分析了造成漂移断缆的原因,评估了四个桩群调流方案的工程效果。结果表明,轴线方向70°、轴线长度150 m的布置方案为最优选择。这一方案实施后,案例工程附近海域的涨潮流速普遍下降,且工程的实施对邻近码头前沿水域无显著影响,说明该方案具有良好的调流效果。  相似文献   

11.
浙北地区深水岸线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浙北地区深水岸线资源特点和国内外经济、贸易、港口、海运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综合分析,阐述了浙北地区深水岸线资源开发利用的迫切性和港口建设目标,认为:①宁波—舟山岸线是我国沿海少有的深水岸线,适宜开发建成为我国沿海大型、深水、综合性中转枢纽港;②乍浦—独山岸线亦有其独特的优势,是开辟上海港新港区的理想岸线。此外,本文还对具体的开发步骤和合理利用岸线的若干问题提出了意见。  相似文献   

12.
三亚电厂工程影响潮流场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运用嵌套方法对拟建三亚电厂工程海域潮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预测了电厂码头工程对潮流场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嵌套方法的应用更精确地模拟了海岸线的几何形状,提高了工程海域潮流场的精度,清晰地再现了流场的微细结构。  相似文献   

13.
冷源取水安全是核电安全运行的重要环节,并受到多种外海堵塞物的巨大威胁。为有效指导冷源取水堵塞物的防治工作,本文对取水口周围小区域的实测海流数据进行分析。分析发现,受取水影响,取水口附近海域的海流分别为准定常流特征、非规则潮流特征和潮流特征。准定常流区基本分布在取水湾内,且在取水湾口的西南部100 m范围内有延伸分布。非规则潮流区分布在取水湾口外侧,半径约为50 m的区域。距离取水口300 m外的海域基本为潮流特征,受取水影响较小。同时,外海的余流流向为平行岸线的SW向,而取水湾内的余流受取水影响,指向取水口方向,且流速较大。取水湾口的余流较小,受潮流和取水的共同影响。距离取水口300 m范围内的海域,有指向取水口的余流净输运,是防治堵塞物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14.
通过建立曹妃甸海域潮流、污染物输运数学模型,分析了洪枯季曹妃甸海域化学需氧量(COD)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季节性入海通量决定COD浓度空间分布,海域潮流运动控制COD动态迁移过程。曹妃甸甸头东部海域二泄大庄河口洪枯季均为COD高浓度区,最大浓度可达2.2 mg/L,大清河及二滦河COD浓度枯季明显降低,污染物涨潮向SW运移并向外海扩展,落潮沿NE向河口输运。甸头西侧海域COD浓度分布季节性变化不大,COD浓度主要集中于沙河口以及三友化工排污口附近海域,在NW-SE潮流作用下,COD呈涨潮向河口输运,落潮流向外海扩散的运动规律。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辽宁省兴城市曹庄海域潮滩为例,利用MIKE21建立该潮滩的二维水动力模型,在验证海域稳定深槽的潮位、潮流(流速、流向)基础上,对潮滩淹没过程的瞬时水边线和滩面潮流(流速、流向)进行验证,并分析潮汐特征及强风对潮滩水动力数值模型计算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潮滩大、小潮均可实现淹没,每个周日滩面(0.5 m以上)淹没时间的平均值为5.8 h;滩面流场极为复杂,高潮时滩面流速达到最大值,普遍为30~40 cm/s且流向基本平行岸线;6~7强风条件对计算流场有较大的影响,1#、2#测站的计算流速较无风条件下增大43.8%和29.5%。  相似文献   

16.
2005年以来,钦州湾口外围填海规模近3000 hm2,岸线变化十分显著,对其上游茅尾海潮流动力及水体交换产生了一定影响。本文通过建立钦州湾-茅尾海二维潮流数学模型,从潮流特征、纳潮量、水体交换周期等方面探讨了2005~2015年间钦州湾岸线变化对茅尾海潮流动力及水体交换的影响,其中,水体交换周期以总负荷的半交换时间表征,避免了单点浓度半交换时间表达中采样点位置不同导致的偏差,以及平均浓度表达中不同时刻水体体积差异带来的误差。研究结果表明:口外岸线变化使钦州湾湾口进一步缩窄,纳潮容积减小,茅尾海潮流流速和潮差减小,潮量减小1.30%~1.53%,半交换周期增加51 h,潮流动力及水体交换能力均有所减弱。  相似文献   

17.
基于遥感的长江经济带邻近海域滩涂生态承载力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已列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大任务。滩涂作为长江经济带邻近海域的优势资源,其生态承载力评价是海洋生态承载力整体评估中重要的一部分。采用多源多时相遥感数据,构建基于遥感的滩涂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滩涂面积保有率和典型生境植被覆盖度变化率来反映滩涂生态系统变化状况,进而综合分析滩涂生态承载力。结果分析显示:长江经济带邻近海域滩涂生态承载力分为超载、临界超载和可载3个类型区,占比分别为44%、28%和28%,人为因素是造成生态承载能力超载的主要原因。本研究揭示了长江经济带生态承载力评价现状,为进一步研究长江经济带邻近海域生态环境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科学的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18.
河口、陆架和海洋模式在胶州湾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将河口、陆架和海洋模式应用于胶州湾,建立其三维潮流数植模型。计算结果与实测值相比,吻合良好,重现了胶州湾M2分潮的时空分布。模拟结果表明:水平流速从表层到底层逐渐衰减,临近海底时,衰减迅速;而垂向流速变化规律与之相反,底层最大。最大垂向流速位于水深梯度较大处,说明地形的强烈起伏,使潮流大幅度地爬坡或落降,是产生较大垂向速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通过建立一个三维陆架海数值模式来预报近海潮流、COD和油类浓度的对流扩散,并应用于沿岸海区—茂名近海海域的工程前期数值预测。预测结果表明,海区潮流的涨落与实测结果吻合;污染物在近海对流、扩散情形基本合理。这表明该模式可适合应用于河口、近岸等涉海海洋工程海域的流场及水质的三维数值预测,为相关的水动力环境要素和水质影响评价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