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本文研究了氨氮自动分析仪测定水中氨氮与用行标HJ535-2009中纳氏试剂光度法测定水中氨氮的方法对比.通过结果表明,自动分析仪的线性回归具有很好的稳定性,而且仪器检出限较行标法更低,从而该仪器提高了方法的灵敏度,并且有较好的精密度与准确度. 相似文献
4.
5.
6.
吕秀华 《石油化工环境保护》1993,(3):27-29
介绍合成氨、尿素装置排放的污水中,氨氮浓度为53~1572mg/L,造成总污水综合合格率很低。通过对氨氮指标考核和装置达标活动,促进生产管理和技术治理,使氨氮浓度降到14~457mg/L,提高了污水综合合格率,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7.
氨气敏电极测定水中氨氮的方法改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氨气敏电极测定水中氨氮的方法改进烟台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刘乃芝按照《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一书中的测定方法。氨气敏电极测定水中的氨氮的检出限一般能做到0.07mg/L左右,且线性范围一般为0.4—1400mg/L。本方法通过降低电极内充液的浓度和在pH调... 相似文献
8.
9.
10.
碘化汞和碘化钾的碱性溶液与氨反应能生成淡红色胶态化合物,该颜色在较宽的波长内具有强烈吸收。国家标准纳氏试剂光度法是常见的测定氨氮的方法,该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但预处理过程繁琐。通过对校准曲线的绘制条件进行改进,并对水样的预处理方法作了进一步的探讨,改进后的方法操作简便,对水样进行测定,与标准法相对照,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1.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包括环境监测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和措施,实验室质量控制是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的重要组成部分。质量控制的目的是将分析误差控制在容许限度内,以保证数据(检验结果)在给定的置信水平内达到要求的质量。实验室质量控制包括实验室内的质量控制(内部质量控制)和实验室间的质量控制(外部质量控制)。精密度偏性实验(AQC实验)是对一组样品的连续多日测试,将所得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检查试验是否存在影响测试结果的偏性,其目的是确定实验室测试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是环境监测实验员培训工具之一。 相似文献
12.
采用单频超声辐照、双频超声辐照降解焦化废水中的氨氮,考察了换能器、废水初始pH值、超声波功率等因素对处理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双频超声辐照的处理效果明显优于单频超声。经双频超声辐照处理后的焦化废水,其氨氮浓度可降至50 mg/L以下,不会对后续生化过程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13.
废水中氨氮和总氮的相关性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废水中氨氮和总氮之间的关系,通过近三年濮阳市6个点位废水中的氨氮和总氮的监测数据,分析了氨氮和总氮之间的线性相关性,得出两者之间的线性系数.结果表明:废水中氨氮和总氮的相关关系较好,相关系数为0.927 0,秋季废水中氨氮和总氮的相关关系最好,其次是春季和冬季,夏季两者的相关性稍差,不同的废水监测点位,氨氮和总氮之间的线性关系有一定差别. 相似文献
14.
15.
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增长,水环境中的氨氮污染问题也已成为水环境治理的关注焦点.文章分别从源头削减和末端治理两个层面介绍了中国工业、农业、城镇生活源氨氮减排的技术的发展,氨氮减排技术为氨氮污染防控工作提供了科学、合理、有效的技术和理论支撑;从政策体制方面介绍了氨氮减排现状和要求,对氨氮减排技术及氨氮减排体制在中国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展望,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氨氮减排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同时,也为未来氨氮污染物排放总量减排会进一步向智能化、精细化发展,氨氮减排技术在减排体制中体现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6.
环境样品监测中总氮低于氨氮的原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环境样品监测中常出现的氨氮高于总氮现象,主要由从取样到数据处理过程中7个方面的因素造成,人为只能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得出上述结果,只要达到分析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要求,分析数据就应当是准确可靠的. 相似文献
17.
土壤、肥料中的氨氮测定常用2mol·L^-1KC浸提一蒸馏法一酸滴定的方法进行测定,其中蒸馏是最关键和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以污泥堆肥样品为例,利用统计学原理,研究了汽提蒸馏过程中pH对氨氮检出量的影响。结果显示:pH值在6.5—11.0范围内与氨氮的检出系数是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9891);回归方程在0.05的水平下是非常显著的,拟合度很好。进一步做残差和预测分析可以得出:pH值在6.5~10.0范围内,预测值和测定值的符合度更好。 相似文献
18.
吹脱法去除氨氮的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对高氨氮溶液曝气吹脱系统运行情况进行了研究,对小气泡曝气条件下氨的传质情况作了一系列的假定和简化,推导出了曝气吹脱氨氮的理论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了分析。通过进一步的实验,分析了不同曝气条件及溶液高度对总传质系数KL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