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谈应急心理干预对事故影响的作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其所带来的重大事故或自然灾害导致的事故后果常常可以和战争相提并论,其后果影响给与人们带来的心理恐慌和应急时产生的心理危机已经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并逐渐被人们重视。因此心理危机干预已经逐渐成为抢险救灾的一个当然的组成部分,心理干预技术已经是成熟的,在国际上已经普遍被采用。当突发事故发生或当遇到突发事件伤害时,克服紧张情绪,沉着冷静并学会如何与人沟通,解决各种应急事件导致的心理障碍是非常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2.
企业危机事件种类很多,有来自外部的也有来自内部的,而由此产生的对企业员工心理的影响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如果不加以干预,很可能导致事态向不利于企业的方向发展,甚至会损害员工身心健康。因此,企业在遇到危机事件后,必须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3.
<正>在高气温或同时存在高温热源的环境下进行的生产劳动,通称为高温作业。高温环境容易影响人体的生理及心理状态,在这种环境下工作,除了会影响工作效率外,更会引发各种意外和危机。高  相似文献   

4.
<正>中小学校园客观存在各种风险,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校园环境,以及学生心理层面等领域都可能存在风险。校园风险因素在特殊情境中或意外因素刺激下,可能会导致校园安全事故发生,给师生生命健康安全和财产安全带来威胁,且会破坏校园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对校园风险进行有效识别与规避,可促进平安校园建设。学校安全是社会安全治理工作体系中既重要又敏感的内容,一旦学校安全出现问题,则会引起社会高度关注,甚至引发舆论危机。  相似文献   

5.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心理干预机制的构建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突发公共事件往往会对人造成多方面的伤害,特别是对人的心理影响不容忽视,为突发公共事件受害人提供心理援助和应急心理干预,有助于社会公众及当事人正确对待突发事件的影响,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安定的社会局面也有重要的意义。该文提出了加强突发公共事件国家心理预警和应急社会心理干预机制构建的重要作用,分析了心理干预机制构建的“四大因素”和基本原则;以抢险救援人员、社会公众、灾难性事故与事件的受害人为应急心理干预的对象,介绍了应急心理干预的基本任务与侧重点。最后,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应将重大灾害的心理危机干预列入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  相似文献   

6.
<正>压力不仅会在生理、病理现象的出现上起重要作用,同时在人的心理层面也会发生显著反应,它是一种同时伴随有心理和生理反应的紧张状态。心理反应如紧张、焦虑、恐惧、烦躁、好激动、易激惹等情绪反应,在压力下心理层面的反应更为持久,影响更为广泛。当"伤害性刺激"消失以后,这些心理反应仍可能存在,甚至会发展成为慢性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其反过来又成为不良生理反应或生理障碍的原因。因此,压力一词很多情况下也称为心理压力。适度的心理压力对人的进步和发展有促进作用,但超过了人的应对能力则对安全和身心健康造成威胁。具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人们对于生产事故中的人因差错已经越来越重视。但是,由于缺乏深入的心理原因分析,经常寄希望于简单严厉的安全管理方法,导致只能见效一时,不能保持持久规范的安全行为,安全管理效能不高。科学研究表明,员工积极健康的心理特质和对于职业压力、不良情绪等足够的应对能  相似文献   

8.
创伤后心理危机干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重大灾难、灾害突发性强,危害严重,往往造成大量人员死亡,使经历者出现严重的心理失衡,从而产生思维不清、意志失控、情感紊乱等心理危机,如果不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经历者可能长期沉浸在痛苦中难以自拔,身心健康受到影响,并可能最终酿成精神疾病,影响到人生和生活.因此,重大灾难后的心理危机干预和其他救灾抢险工作同等重要.迅速组织专业和一些具有能力的自愿人员对灾后受灾人群进行心理干预,这也是救灾取得最终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9.
目前很多企业都在防控疫情、安全管理、尽快推进复工复产等方面狠下功夫,却忽视了员工心理隐患的存在,殊不知心理安全与行为安全同样重要,烦躁焦虑、担忧害怕、走神分心等心理隐患,轻则影响质量,重则导致事故。而心理隐患是隐形的,不易被察觉的,更应及时发现和消除。  相似文献   

10.
职业心理创伤是指人们在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中由于种种原因受到诸如没有得到充分新生、人格受到侵犯、遭受暴力攻击等损害,这种损害长期得不到纠正、宣泄、外化、逐渐抑郁成结,给人们造成某种心理上的创伤。  相似文献   

11.
戴巍 《安全与健康》2006,(10):44-44
由于年龄、心理、身体条件及行车环境上的差异,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错觉,导致错误操作而造成险情.所以,只要认识、了解这容易引起错觉的特点,避免错觉的产生,就能保证行车的安全.  相似文献   

12.
有很多人有过这样的体会;每当遇到情绪不佳、内心冲突、忧虑不安、精神抑郁或生闷气发怒等时,都会感到身心疲惫不堪。实际上这也是种疲劳,医学上将这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疲劳称作心理疲劳。心理疲劳如同体力疲劳一样,本身是种阻、遏性机制,迫使机体进入休息状态.从而避免受到继续伤害,对机体起着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如果此时人们未能正视这点,而任其一再发展下去,过度的心理疲劳便会威胁到机体健康,成为心脏病、高血压、肠胃病乃至癌症等疾病的致病因素。因此,对心理疲劳不可忽视,_旦由于心理压力大而自我感到疲劳不堪时,必须进行积极的心理治…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心理学与安全的关系,分析了可能导致不安全因素的各种心理原因,指出了安全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点明了研究心理学在工程中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长期驾驶机动车辆的人,由于受到程度不同的振动影响,会致使神经末梢受损,神经系统功能下降,驾驶员会感到手臂疲劳麻木,握力下降,强烈的振动和相伴随的噪音长期刺激人体,还会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女驾驶员还会出现月经失调,痛经等病症。医学上通常将这类由于振动引起的疾病称为“振动病”。  相似文献   

15.
每逢年末年初,每名从业人员面对年末的事情较多,年初的节假日较多,工作以后面临的生活应酬也较多,对安全工作或多或少有所放松,这种心理容易引发各种伤害事故。其实安全工作没有放松的阶段,毕竞发生事故的偶然事件常常有其必然的一面,人的精神状态及心理状态对安全工作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八小时之外频于应酬往往会影响到八小时之内在岗工作状态和在岗注意力,瞬间的反应迟缓便可能事故临头;年末的放松心理往往会导致隐患及违章的事件频出,同时会给发生事故埋下伏笔。  相似文献   

16.
安全心理与行为干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预防事故的发生,提出安全心理干预与行为干预方法。基于安全心理学的基础理论,提出调查干预法、安全心理咨询干预法、危机干预法、文化干预法等安全心理干预方法。基于人的行为模式,提出安全观察与行为干预法、安全行为流程干预法、正向行为支持干预法等安全行为干预方法。阐述不同干预方法的基本原理,比较分析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安全心理干预的目的是预防不安全行为的出现,安全行为干预是预防事故发生的直接措施,通过采取安全心理与行为干预措施,可以控制事故的发生。在探讨不同干预方式的基础上对安全心理与行为干预方式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7.
王丹  董旗 《安全》2014,(3):19-22
结合心理契约相关理论和煤矿企业特点,将心理契约形成过程划分为产生、履行和实现三个阶段,并建立心理契约与矿工安全行为关系模型,经分析认为企业通过设计合理的激励机制,定期进行心理契约层面的交流,营造安全、公平的企业氛围等方式,可以实现矿工安全行为的培育。  相似文献   

18.
正"羊群效应"也叫"从众效应":是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表现为对特定的或临时的情境中优势观念和行为方式的采纳和对长期占优势地位的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接受。人们会追随大众所同意的,将自己的意见默认否定,且不会主观上思考事件的意义。"羊群效应"用来比喻一种从众心理,往往导致人们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相似文献   

19.
面对一桩桩悲惨的交通事故,痛定思痛,认真剖析,其中不乏是由于驾驶员的不良心理状态所酿成的,也就是说,不良心理状态是行车安全的大敌,对此应当引起高度重视。一要谨防兴奋心理。有的驾驶员高兴的时候情绪亢奋、手舞足蹈、得意忘形,注意力完全不在驾驶车辆上,或兴奋  相似文献   

20.
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要素,知识型员工对于企业更是至关重要。尤其是企业要创新发展,留住人才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因而心理契约作为员工与企业隐含的、非正式的、未公开说明的相互期望,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方面都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承诺作为一种无形的心理契约,它会使员工对企业有深层的归属感、较高的忠诚度,能将员工尤其是知识型员工的流动率维持在一个较为合理的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