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9 毫秒
1.
海峡西岸地区人为源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黄成 《环境科学学报》2012,32(8):1923-1933
采用以"自下而上"为主的方法建立了2007年海峡西岸地区的人为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计算结果显示,海西地区人为源SO2、NOx、CO、PM10、PM2.5、VOCs和NH3排放总量分别为69.5×104、96.1×104、413.1×104、93.9×104、40.6×104、85.0×104和28.5×104t.电厂和工业燃烧设施分别占SO2排放的48%和39%,以及NOx排放的51%和25%.水泥、砖瓦等制造过程贡献了约51%的PM10排放和36%的PM2.5排放.秸秆燃烧、加油站和涂料等VOCs面源分别占到其排放总量的27%、15%和4%.NH3的主要排放源为畜禽养殖和氮肥施用等农业部门,占到总排放量的89%.海西地区的单位面积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仅相当于长三角地区的25%左右,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该地区人为源和天然源VOCs排放比重分别占56%和44%,人为源VOCs排放比重低于全国大部分地区.海西大气污染高排放地区主要集中在沿海一带,以泉州、潮汕、福州和温州等地区为主,建议"十二五"发展过程中,重点关注上述高排放地区,限制重点排放源的发展,开发低耗能、低污染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
金融生态环境是指金融体系运行的外部条件及其内外因素的互动关系,包括经济发展水平,金融资源水平、社会信用环境、司法环境以及中介服务体系等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易于形成"信用高地"和"资金洼地",决定地区间的金融资源差异,影响区域金融及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区域环保合作是解决现阶段长三角地区环问题的迫切需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资源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具有鲜明的生态属性.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环境问题呈现出多样性、复合性和并发性等特征,局部污染引发跨界纠纷和区域环境污染事件的频度越来越高,跨行政区划界限的环境问题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4.
资源与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一个区域的资源与环境基础状况及与该区域产业发展的匹配程度会对城市发展发生一定影响.四平市产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对吉林省乃至东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战略的实施都有着重要影响.论文分析了四平地区产业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特征,分别进行了四平市资源本底评价和四平市资源开发潜力评价并得出结论,旨在为四平产业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区域空气资源的评估方法及其在台湾海峡西岸地区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从区域大气环境管理的需要出发,提出了空气资源的概念、等级计算及评估方法.以台湾海峡西岸(简称"海西")地区为例,在深入分析该地区污染气候特征和各种特殊污染气象过程特点、频率及对空气资源的制约因素基础上,利用新一代气象模式WRF进行了区域尺度和局地尺度的气象场模拟.从模拟的气象要素场及湍流特征量中筛选出影响空气资源的主要...  相似文献   

6.
工业行业始终是我国资源节约利用和污染防治的重点领域.本文利用强度指标和绿色贡献指标,结合箱线图等方法对我国工业行业发展过程中的资源环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1年到2006年我国工业行业的水资源消耗强度和COD排放强度均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2006年水耗和COD排放的行业分配差异仍然存在;造纸及纸制品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六个行业的绿色贡献值均小于1,属于高耗水高污染的工业部门.  相似文献   

7.
工业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进步,同时也给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发展生态工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云南省正处雀加速工业化进程的新时期,要在资源环境的承载范围内快速、平稳的提高整体经济水平,缩短与发达地区的距离,就必须结合自身优势,努力发展生态工业。本文论述了云南省发展生态工业的必要性,联系生态工业的实现措施,针对云南省工业发展的现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中国工业发展将面临的资源与环境瓶颈约束,从资源环境经济学角度阐明了产生资源环境瓶颈约束的原因,并指出:资源环境在使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外部性特征和资源环境实际成本与资源环境价格中所包含成本的不一致性导致了目前资源环境利用的低效率;对资源环境的低效利用产生了环境污染、加速了资源耗竭;工业发展本身存在着促进环境质量需求提高的机制,这种机制的作用也是产生资源环境瓶颈约束的最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
生态工业技术的概念、特征及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基于工业生态学理论提出了生态工业技术的定义,即生态工业技术是指按照工业生态学和系统科学原理,把2个或多个生产过程或生产单元链接起来,形成结构和功能协调、资源和能源效率高、环境污染排放少、经济产出高效的工业共生体和复合型生态产业链网的方法和手段.在此基础上,从链接(或关联)性、资源效率、环境效应及经济效果等方面对生态工业技术的内涵和特征进行了剖析,比较分析了生态工业技术与传统工业技术之间在理论建构基础、创新目标、产业结构、资源代谢、环境绩效等方面的差异性.最后,选取"高炉渣生产水泥"典型生态工业技术进行了案例分析.   相似文献   

10.
重庆市秀山县是一个集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4省市交界地区、武陵山区、扶贫开发重点地区为一体的具有独特县情的县,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县委县政府确立了"资源开发、电矿联产"的工业发展路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为贫困地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工业要发展,环保必先行.在秀山锰业发展之初,就提出了"环保无优惠"原则,并一贯坚持.但随着锰产业的不断壮大,环保监管能力建设未能及时跟进,加之环保投入不足,制污工艺滞后和专业技术人员欠缺,尤其是个别企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暂时的经济利益,造成县域内水质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随着湖南省新农村建设的快速推进和城镇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农村生态环境破坏日趋严重,呈现出点、面污染共存;生活、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工业及城市污染大幅向农村转移的特征。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已严重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的建设和农民生产生活质量的提高,必须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和加强湖南省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防治。  相似文献   

12.
"海上苏东"绿色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江苏海洋经济的有效发展、可持续发展、与经济社会整体的协调发展及其推广价值等方面阐述了实施"海上苏东"绿色发展战略的意义,从海洋环境、海洋初级生产力、海洋渔业资源、沿海滩涂湿地等方面较全面分析了"海上苏东"工程建设的生态效应。文章提出了实施"海上苏东"绿色发展战略的战略措施,一是制定和实施"海上苏东"绿色发展战略行动方案,二是调整海洋经济产业结构,三是调整海洋经济发展的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13.
石磊  万红艳  陈伟强 《环境科学研究》2011,24(10):1185-1193
随着产业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循环经济的发展,我国铝工业的产业共生模式渐趋多样化. 在概述了我国铝工业发展情况的基础上,首先梳理出4种典型的铝工业产业共生模式,即单核心依托型、双核心共栖型、同质集群型和全谱系型.归纳总结了3个铝工业产业共生模式特征:①全谱系铝工业产业共生体系具有明显的圈层性,主体产业具有明显的轴向性;②主产业链共生依赖度逐级递减,共生圈层越到外圈层关系越松散;③第3圈层属于铝工业辅材供应厂或废物处理资源再生企业,具有明显的技术依赖性和市场依赖性,属于铝工业拓展的新方向. 最后探讨了技术进步、经济和环境管制等因素对于我国铝工业产业共生模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长三角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演化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城乡发展差距日益扩大的背景下,以长三角地区作为研究案例,运用熵值法计算长三角地区2008—2018年城乡融合发展指数,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城乡融合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呈现出“高低高”结构向“Σ”转变的空间演变特征,空间融合发展水平和社会融合发展水平的高值区大致呈现出“Σ”的空间分布特征,经济融合发展水平呈现出“高低高”的圈层结构特征,生活融合发展水平大致呈现出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从地理探测器模型结果来看,经济发展水平、产业高级化、财政支农支出比例、财政分权有助于城乡融合的发展,经济发展的速度、产业结构偏离、城乡基本建设支出比例不利于城乡融合的发展;从时间变化上看,政府力量在逐步减弱,市场力量在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5.
关于推进威海市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世纪生态工业将是工业发展的一种新型模式,生态工业园是在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学理论指导下形成的实现制造业企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工业生态学的基本思想为基础,分析了威海市生态工业园的现状,表现为:综合利用企业个数少,工业园区内企业各自经营,没有形成大型聚集链和产业链;提出了威海市生态工业园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的原则;建议抓紧制定切实可行的生态园区发展规划,抓住有利时机,加速打造生态化工业园区,创新机制,推动生态园区发展.  相似文献   

16.
要实现云龙水库水源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必须调整水源区的产业结构,建设水源区以林为主,林、农、牧、副结合的生态农业.  相似文献   

17.
原嫄  周洁 《自然资源学报》2021,36(12):3186-3202
在中国转向高质量发展及2030年前达到碳排放峰值的背景下,寻找保证经济增长的低碳减排途径是学界研究的热点。利用中国2005—2017年省域面板数据,建立SAR模型,并按八大经济区分别构建PECM模型,研究中国省域尺度下产业结构多维度特征及演化对碳排放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中国省域碳排放具有显著的时滞性和空间溢出效应。(2)全国视角下,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提升对碳排放呈抑制作用,且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而产业结构高度化对碳排放呈促进作用,且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总体上处于“倒U型”曲线左侧。(3)八大经济区视角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提升总体上能够抑制碳排放,而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提升则呈现明显的“倒U型”趋势特征,具有两面性,发达地区呈现抑制效应,欠发达地区则相反;当前处于“倒U型”曲线右侧的区域多为发达地区。因此,由产业结构高度化提升导致碳排放量的增加依然属于中国多数省份当前发展的固有阶段性特征,而产业结构合理化提升在总体上能够拉动碳排放峰值前移,促使碳排放早日达峰。欠发达地区不应以增大三产份额为目标,盲目推动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提升,这将很有可能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而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提升是既能够适应中国多数省份当前发展惯性,同时又能促进减排或排放降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伴随工业化而出现的现代“石油农业”,在200年的时间里,严重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农业污染带来的食品污染直接危害着人类的健康,从而迫使各国转而研究可以替代“石油农业”的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由此应运而生。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因为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推进,已经造成国土环境的严重污染,而中部地区都是农业大省,在人口压力必须自我消化的背景下,唯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才可能步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正常轨道。本课题是基于安徽沿江地带芜湖市及所辖三县的实证调研,试图通过对芜湖地区生态现状和生态农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分析,为安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参照样本。  相似文献   

19.
李刚  刘灵芝 《自然资源学报》2021,36(8):2095-2112
水禽产业快速发展离不开技术进步的贡献。准确审视水禽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演进规律,探讨不同阶段水禽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提升策略十分重要。基于中国水禽体系产业经济团队的调研数据和固定观测点数据,结合有关年鉴整理出水禽的投入和产出数据,运用GIS技术分析后得出结论:2010—2018年水禽产业时空演进特征为“东退西进,北向南移”。结合永续盘存法和索洛余值,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Malmquist)估算全国29个省份水禽TFP指数,比较各地区的TFP增长率和贡献率,进而分析此期间的时空演进规律,结果显示:2014年TFP增长率大幅下跌,2015年又逐渐上升,2016年以后才趋于平稳增长,概括水禽TFP增长率的时空变化规律为先降后升的“U”型走势。运用Tobit模型分析其变动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受H7N9突发事件影响,水禽产业劳动力投入和资本投入发生了改变,主要影响因素为水电及燃料动力投入、基础设施维护及新增投入、疫苗防疫及医疗投入等,这些因素对水禽TFP增长的时空变动影响显著,进一步说明水禽技术效率有待提升,风险规避机制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20.
广东省产业绿色发展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绿色发展对构建高效低耗、绿色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产业绿色增长度、资源环境承载力和政府政策支撑力三个维度构建广东省产业绿色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测度了2005-2015年广东省及各市产业绿色发展综合水平,并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剖析了广东省各市产业绿色发展的空间关联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空间误差模型对广东省产业绿色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从总体水平看,广东省产业绿色发展综合水平基本呈现持续增长态势;(2)从空间分布看,其总体水平的空间格局呈现“核心—边缘”状,高水平主要集聚在珠三角,而中低水平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外围地区;(3)从空间演化看,2005-2015年广东省各市的产业绿色发展水平空间差异略有扩大,但总体格局保持相对稳定;(4)从空间关联特征看,广东省各市产业绿色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集聚格局基本稳定,珠三角城市处于高值集聚的热点地区,外围地区的东翼和北部山区部分城市处于低值集聚的冷点地区;(5)空间误差模型结果显示全球化、市场化、居民收入水平、政府调控和科技水平均对广东省产业绿色发展水平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城镇化对产业绿色发展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