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大气污染总量控制方案的区域排放当量制定方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分析现有的大气污染总量控制方案的制定方法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区域排放当量概念及相应的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法。应用该概念制定总量控制方案,首先是运用线性规划模型求解区域允许排放当量,线性规划模型中的技术系数是以区域内网格为基础的污染物转移函数;其次是分配区域允许当量至各个污染源,从而确定污染源的允许排放量。该方法已在南昌市的大气污染总量控制方案的制定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2.
实施大气污染排放总量控制的关键是科学地核定污染物允许排放量。本文针对中小城市现状。提出了一种以一定区域范围为控制单元的动态核定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方法,并对核定中的有关难点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
对长春市能源结构和空气质量进行调查分析,根据长春地区的大气环境容量和总量控制目标,强化环境管理,在浓度控制的基础上,实行污染物排放量总量控制;提出优化能源结构,彻底改善空气质量的综合防治方案与建议.建立节能减排领导协调机制,强化重点企业节能减排管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和"环境"双赢.  相似文献   

4.
宋鹭 《环境科技》1997,10(2):12-15
基于浓度控制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内容与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管理办法的不协调性,探讨了大气总量控制技术支持系统,提出总量控制前提下的大气环评思路,在总量控制区依据A-P值法和窄烟云稀释矩阵反演模型制定城市大气总量控制发展规划;应用多源扩散模型计算总允许排放量。在进行各源允许排放量削减并优化调整的基础上,根据建设项目所在区域大气环境容量,给出了允许排放量和排放源强。  相似文献   

5.
“九五”课题区域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模型和软件已通过国家鉴定。软件内容包括一组基础计算程序和适用于不同情况的5组总量模型程序组。基础程序计算组可以选择各种不同计算参数,确定大气污染物基础排放量和一些基础计算,考虑混合层和地形影响的单源地面浓度计算和颗粒物的地面浓度,计算区间可以任意选择,马上给出地面浓度和画出地面浓度曲线。总量控制计算时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程度组计算区域大气总量。共有5组总量模型程序组。每组程度可以根据控制区地面浓度,按照软件提示自动或主动修正削减有关大气污染源,直到地面浓度达标…  相似文献   

6.
线性规划在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运用线性规划理论确定大气污染物最大排放量模型 ,并对大气污染物进行总量控制的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环境科学研究》2000,13(1):64-64
区域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模型和软件是国家“九五”重点攻关课题研究成果,也是为了配合全国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实施而开发的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管理软件,该研究课题已通过国家鉴定。软件内容有一组基础计算程序和适用于不同的情况的5组总量模型程序组。基础程序计算组可以选择各种不同的大气扩散参数,风速扩线指数和计算参数,确定大气污染物基础排放量和一些基础计算:其中有单源地面浓度计算、考虑混合层的单源地面浓度计算,考虑地形影响的单源地面浓度计算和颗粒物的地面浓度,计算区间和计算参数可以任意选择,并且马上组出地面…  相似文献   

8.
区域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模型和软件是国家“九五”重点攻关课题研究成果,也是为了配合全国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实施而开发的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管理软件,该研究课题已通过国家鉴定。软件内容有一组基础计算程序和适用于不同的情况的5组总量模型程序组。基础程序计算组可以选择各种不同的大气扩散参数,风速扩线指数和计算参数,确定大气污染物基础排放量和一些基础计算:其中有单源地面浓度计算、考虑混合层的单源地面浓度计算,考虑地形影响的单源地面浓度计算和颗粒物的地面浓度,计算区间和计算参数可以任意选择,并且马上组出地面…  相似文献   

9.
污染物总量控制是实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该文在对天津市某局地区域大气氯乙烯污染现状及污染源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大气氯乙烯总量控制目标和总量负荷分配方案,并对该地区大气氯乙烯环境目标值的可达性进行了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区域性大气复合污染日益严重,迫切需要明晰的控制技术路线指引。本文尝试将情景分析技术应用于区域复合污染控制方案制定中。建立了包括确定主题、驱动力筛选、驱动力预测、排放量预测和情景构建等步骤的情景设计方法。并利用本文建立的方法,详细介绍了在构建区域大气复合污染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的基础上,利用主要驱动力与压力之间的数学关系,进行驱动力预测、构建基线情景和控制情景的方法。讨论了在制定区域协同控制方案过程中,确定满足区域总量控制目标的分区减排原则,并提出实现区域协同控制区域性大气复合污染的控制目标的分区削减方案情景设计的方法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我国区域矿产资源竞争力评价及与区域经济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宝友  肖文  朱卫平 《自然资源学报》2012,27(10):1623-1634
矿产资源对一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论文在分析已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数据可获得性原则构建我国区域矿产资源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详细阐述各指标的计量方法。然后,运用多指标输入/输出复杂系统的相对有效性评价方法———数据包络分析(DEA)法,并收集2000—2009年数据对我国区域(东部、中部和西部)矿产资源竞争力进行评估,揭示其变化规律。最后,用我国区域2000—2009年的"矿产资源竞争力"和"人均GDP增长率"分别代表其矿产资源的丰裕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结合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分析法验证矿产的"资源诅咒"假说在我国区域间是否成立。研究结果显示:①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区域矿产资源竞争力在不断地提升。另外,我国三大区域的矿产资源竞争力与其所拥有的矿产资源储量成反比;②区域矿产资源竞争力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呈长期稳定的均衡、双向因果关系,得出矿产的"资源诅咒"假说不成立的结论。上述研究成果对于我国如何提升矿产资源竞争力及利用矿产资源发展区域经济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生态服务功能的货币化是环境管理的基础工作。本文以南水北调中的湖北省襄樊市为例,对Costanza的原则方法和经济参数进行了分析、讨论和修正。首先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生态服务功能进行了定义,并在其内容方面对Costanza的归纳做了相应的调整。本文进而对区域生态服务功能货币化方法进行了研究,在肯定Costanza原则方法的同时,对其经济参数进行了修正。为提高货币化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本文最后介绍了作者最新的科研进展神经网络辅助的EIS系统。  相似文献   

13.
以近几十年来积累的地下水化学和水文地质资料为基础,对我国城市地下水防污性能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了我国不同区域地质环境城市地下水防污性能分布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并提出了针对不同地下水防污性能等级的防污建议。  相似文献   

14.
区域洪水灾害易损性评价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洪水灾害系统特征,提出了区域洪水灾害易损性概念,认为洪水灾害易损性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特定区域各类承灾体在遭受不同强度洪水后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建立了包括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属性和社会救灾能力在内的洪水灾害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目标层为区域洪水易损性,准则层为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和社会救灾能力,指标层为降水、地形、植被、生命、环境与经济等要素的区域洪水灾害易损性评价模型与评价方法。为便于决策,将易损性分为1~10共10个等级,等级越大,表明区域洪水易损性越高。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研究前人大量工作的基础上,以香港地区的地质演变历史为主要线索,重新拟定了泥盆纪以来香港的地层层序;对各主要地层单位,尤其是近年来新建的地层单位进行了讨论;将香港的地层与广东和中国南方进行了对比,并对香港今后进一步地层工作的方向提出了一些建议。本文的目的是建立一个简要的、索引式的有关香港地层的回顾,以便使读者能迅速掌握香港地层划分和对比的概况以及基本的地质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16.
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工作的经常化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讨论了区域可持发展评价的经常化问题,提出了一张通用的指导性评价指标清单及其使用方法。经过实例模拟验算,认为基本可行,建议让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工作成为政府的定期行为 。  相似文献   

17.
赵柯 《环境导报》1998,(5):10-12
我国目前的环境污染出现区域经,流域化的趋势,要求控制对象由点源转向区域,推行污染区域控制,介绍了区域控制的概念及原则,并提出了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8.
进行区域生态建设,必须以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协调经济,社会,环境,建设为主要对象。我国生态示范区有生态农业,农工商一体化,生态旅游,生态破坏恢复和城市化等类型。通海县生态示范区通过优化产业结构,综合治理札麓湖,建设基础设施和重视科教等主要措施,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9.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作为环境影响评价最重要的一部分,它关系着整个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区域环境影响评价要把握共同的原则,因地制宜地制定不同的战略计划,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区域环境影响评价要抓住细节,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来满足区域环境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战略性环境影响评价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可持续性原理阐述了战略性环境影响评价的内涵、目的、对象与评价指标体系。探讨了战略性环境影响评价同环境与经济政策的关系,指出在宏观、微观及中观市场经济政策领域开展战略性环境影响评价的逻辑性与现实性。论述了在运用战略性环境影响评价对区域发展政策、计划与规划方案进行论证时,应对区域知识资源的开发与构建进行评估,结合区域自然资源环境实际,科学地提供知识资源的发展方向与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