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的筛选及培养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富集培养、蓝色凝胶平板筛选和发酵液排油活性测定的方法,从沈阳蜡化厂活性污泥中分离筛选到一株产表面活性剂菌株,并通过摇瓶发酵实验对该菌株产表面活性剂的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该菌株产表面活性剂的最佳碳源为废油,氮源为尿素,初始pH值为7.0,接种量为5%,培养温度为35℃,培养72 h后发酵液排油圈直径可达6....  相似文献   

2.
以炼油厂周边土壤中筛选出的产表面活性剂石油降解菌为研究对象,探究其产生表面活性剂的发酵条件及对土壤的修复效果。根据血平板、排油圈实验选定1株优势产表面活性剂菌株,编号为M-8,经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其为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通过TLC、红外光谱分析测定菌株M-8产生脂肽类表面活性剂;为使菌株产生更多的表面活性剂,采用Plackett-Burman和Box-Behnken实验对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在pH为8.15,蔗糖为21.8 g/L,磷源为12.33 g/L,发酵培养3 d条件下,菌株表面活性剂的产量可达到(1.305±0.05) g/L。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以石油降解率、脱氢酶活性及土壤呼吸强度为指标,测定处理48 d后对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结果表明:处理48 d后,添加菌株组石油去除率达到91.23%,且添加菌株的土壤脱氢酶活性及呼吸强度远高于未添加菌株的土壤。  相似文献   

3.
产表面活性剂的石油降解菌降解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石油化工厂附近的污染土壤中分离到一株产表面活性剂的石油降解菌,经鉴定为假单胞菌属,其生物表面活性剂的产量为0.53g/L。文章研究了该菌株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状况,并与两株不产表面活性剂的菌对比测定了其石油降解的效率,生物表面活性剂在此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将表面活性剂产生菌与其它菌株组合能有效的提高菌株对石油的降解效率,最终使另外两种菌株的降解率分别提高了7.38%和18.33%。  相似文献   

4.
结合油平板和血平板方法从重金属8处复合污染的土壤样品中筛选出15株能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细菌菌株,其中J119菌株不仅具有良好的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性能,而且能在含铅、镉浓度分别为100~200 mg·L-1、25~100 mg·L-1的平板中生长.同时对J119菌株所产的生物表面活性剂与3种不同类型化学合成表面活性剂活化土壤中铅的效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400 mg·kg-1铅污染土壤中,J119菌株发酵液与化学合成表面活性剂活化土壤中铅的效果相当;与对照相比,在800 mg·kg-1铅污染土壤中,J119菌株发酵液处理使土壤中有效性铅的浓度增加51.1%,而3种化学合成表面活性剂CTAB、SDS、Tween-80处理土壤中有效态铅浓度仅比对照增加28.7%、26.2%和16.0%.另外,J119菌株产生的生物表面活性剂与供试3种化学合成表面活性剂对土壤中铅的活化作用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铜绿假单胞菌S6分泌的生物表面活性剂特性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研究了1株铜绿假单胞菌S6(Pseudomonas aeruginosa S6)分泌的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理化性质.该生物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为50mg·L-1,此时其表面张力为29.3mN·m-1.pH值对S6产表面活性剂有一定影响,在中性及弱碱性条件下,S6长势较好且表面活性剂表面张力较低.该生物表面活性剂对菲具有非常明显的增溶效应,使水中菲的溶解度增加了约23倍.原油的加入有利于S6产表面活性物质.与原油的相互作用说明该生物表面活性剂能够乳化原油且维持乳化液稳定性于80%以上;原油浓度为6%~8%时,能达到最佳乳化效果.HPLC-ESI-MS分析检出该生物表面活性剂含有13种鼠李糖脂同系物.  相似文献   

6.
杨乐 《环境工程》2015,33(6):153-157
以原油为唯一碳源和能源,从新疆克拉玛依油田土壤中筛选出1株能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高效解烃菌XJBM,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和Biolog分析,初步鉴定该菌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薄层色谱分析结果表明,XJBM产糖脂类生物表面活性剂,在最适发酵条件下,生物表面活性剂的产量可达2.25 g/L,可将发酵液表面张力从68.20 m N/m降低到32.50 m N/m,乳化指数(E24)达到81.8%。采用单因素试验对影响XJBM降解率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得出最适降解条件为p H 7.5,温度30℃,盐浓度5 g/L,接种量10%。在此条件下,菌株对1%石油烃的7d降解率为63.78%。  相似文献   

7.
单一及复合表面活性剂对菌株降解柴油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单一表面活性剂SDS、TW80和鼠李糖脂对菌株SD10降解柴油的影响,同时探讨了不同比例配制的复合表面活性剂SDS—TW80以及SDS-鼠李糖脂的CMC值变化,及对菌株SD10降解柴油的影响。实验主要结论如下:(1)SDS、TW80和鼠李糖脂,都能提高菌株SD10对柴油的降解率,鼠李糖脂能力最强,其次为TW80,SDS能力最弱。SDS和TW80浓度过高,会抑制菌株生长及活性,导致降解率下降,不过这种抑制或毒害作用可能是短时间的,超过一定时间后,菌株SD10活性又能恢复;(2)TW80或鼠李糖脂,与SDS复配,都能显著降低复合体系的CMC值,且SDS-鼠李糖脂复合体系的CMC值更低;(3)复合表面活性剂SDS—TW80以及SDS-鼠李糖脂比单一表面活性剂性能更强,能有效提高菌株对柴油的降解率,特别是鼠李糖脂和SDS配制复合表面活性剂效果更佳。复合表面活性剂的研究也将为表面活性剂增溶促降解研究和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该实验将产表面活性剂Pseudomonas aeruginosa strain NY3菌株以5%接菌量,菲30 mg/L+葡萄糖3 g/L为碳源,初始发酵液p H=9,180 r/min,30℃发酵培养,48 h产的微生物表面活性剂使培养液上清液的表面张力最小为28.51 m N/m。同时,培养液中菲含量随着时间逐渐减少,96 h培养液中的菲为12.54 mg/L,菲的降解转化率为58%,因此,认为该微生物表面活性剂对菲有增溶作用。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添加表面活性剂Tween-80和生物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对从堆肥中筛选得到的铜绿假单胞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生产蛋白酶的影响.用固态发酵的方法,对添加不同浓度的表面活性剂对这2种微生物产蛋白酶能力的影响、2种微生物产蛋白酶能力的差异以及发酵过程中的一些参数(包括菌体数、酶提取液表面张力、pH值和挥发性有机质)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Tween-80对铜绿假单胞菌和枯草芽孢杆菌产蛋白酶有较大促进作用,添加浓度为0.05%时,能分别使铜绿假单胞菌和枯草芽孢杆菌产蛋白酶最高酶活提高65%和30%;鼠李糖脂对铜绿假单胞菌产蛋白酶有轻微抑制作用,但能将枯草芽孢杆菌产蛋白酶,当添加浓度为0.018%时,鼠李糖脂能将枯草芽孢杆菌产蛋白酶最高酶活提高51%.铜绿假单胞菌产蛋白酶能力明显强于枯草芽孢杆菌,前者对照样的蛋白酶产量是后者对照样蛋白酶产量的6倍多.发酵过程中,铜绿假单胞菌酶提取液的表面张力明显低于枯草芽孢杆菌;添加表面活性剂对菌体生长有一定影响,但对pH值变化影响不大;挥发性有机质变化与微生物酶活成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假单胞菌XD-1(Pseuomonas XD-1)的产表面活性剂性能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含油废水中分离到1株表面活性剂产生菌,经鉴定为假单胞菌(Pseuomonassp.),命名为XD 1.对假单胞菌XD 1的产表面活性剂性能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正交优化的培养基中发酵培养时,菌XD 1可将培养液的表面张力从70 0mN·m-1降至30 2mN·m-1,其产表面活性剂方式为生长相关型;经提取分析,菌XD 1所产表面活性剂为脂肽类和糖脂类物质的混合物,脂肽类物质为主要成分;菌XD 1所产表面活性剂的CMC值为50mg·L-1,在pH=6 0时表面活性剂表现出最佳活性;菌XD 1所产表面活性剂主要积累在胞内特定的细胞器中,并在细胞壁上产生一层粘附的表面活性剂膜,膜厚140nm,在生长过程中,菌体会将细胞器和细胞壁上的表面活性剂释放到胞外.将培养72h的菌体浸入双蒸水中,6h后菌体能把积累在细胞器和细胞壁上的表面活性剂释放到水体中.  相似文献   

11.
随着水体油污染状况日益严重和水中油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水中油含量测定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文章简述了水体中油污染状况,特别对水中微量油的常用测定方法进行了比较,并且展望了测定方法的改善和可能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食用油烟对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3  
周亚美 《上海环境科学》1997,16(2):35-36,39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食用油烟对机体健康的影响方面所开展的工作情况,目前有关食用油烟的研究重点是:体外致突变性试验;对肺癌(尤其是女性)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及油烟加热产物整体组分的实验研究等。现有的研究:为防治油烟的危害提供了一定的方法,如降低油温;避免煎炸油的反复使用;在食油精制过程中进行氢化和添加抗氧化剂;加强油烟排除设施等。作者认为,开展职业暴露人群的长期追踪调查,分离鉴定油烟中的致变物并寻找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一起船舶油污事故的溢油源调查为例,简述了重复性限法、t检验法两种方法的判定原则及判定流程,具体介绍了两种方法在船舶油污事故溢油源鉴定中的应用。应用结果表明,重复性限法、t检验法是两种值得在船舶溢油事故鉴定中推广应用的判别方法,诊断比值的准确性是影响两种判定方法应用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利用天然混合羧酸与聚氧丙烯醚以适当比例混合,以乙醇为溶剂制得新型集油剂,燃点88.7℃,对于柴油、原油膜有优良的集油性能。QS=1集油剂在55cm长的水槽中,使水面柴油膜收缩距离达44.0~50.8cm,维持时间大于6h;QS-2集油剂使原油膜面积收缩率74.3%~76.5%,维持时间大于16h。该集油剂在0~4000mg/dm^3浓度下,不影响小球藻和小新月菱形藻生长。该集油剂在4级海况条件下仍  相似文献   

15.
石油以油滴形式向水下扩散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对油滴的成因及其在水中的扩散机理进行了分析讨论,建立了油滴扩散微分方程.作为典型例子,对大规模海洋溢油条件下和含油污水向河流排放条件下的油滴扩散问题给出了解析解,其结果与实测资料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胜利油田海上采油油轮的生产作业状况及增设油气分离装置的必要性,提出了油气分离装置设计与施工的要求,论证了海上采油油轮增设撬装式油气分离装置是改善操作人员的工作环境和消除事故隐患的可行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高压天然气中含油量检测提供方法。方法将取样装置安装在管道中部,在管道上通过一级减压阀将进气压力减压至2 MPa,再通过二级减压阀减压至0.3~0.4 MPa。通过流量计控制流速为18~20 L/min,取样时间为30~50 min。当气体通过取样装置时,气体中的油分截留于取样滤膜上,从而进行取样。将取样滤膜取出,放入萃取烧杯中,使萃取剂充分萃取油分。将萃取后的溶液倒入比色皿中,将比色皿置于油分浓度分析仪,测出气体含油量。结果通过除油器后的压缩天然气含油量较高,体积分数最小值为7.7×10~(-6),最高值为12.1×10~(-6),远超除油器技术协议规定的4×10~(-6)。检测结果表明,除油器出口端含油量超过设计指标2~3倍,除油效果较差。结论提出了减压取样、萃取检测的方法,并通过现场试验验证了该方法可以准确测定高压天然气的含油量。将油量检测方法用于除油效果评估,现场试验验证该检测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18.
油指纹快速分析辅助鉴别及油品信息可视化管理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海上溢油事故排查鉴别的需求,开发了一套油指纹数据管理和鉴别软件系统,系统包括综合信息数据库和数据分析鉴别两大组成部分。开发的数据库用来存储基础地理信息、油样空间信息、油样基本信息、油样二维谱图数据、油样特征指纹数据等。指纹分析鉴别模块实现了油样谱图的准确积分、特征指纹指标计算、油样比对鉴别、油样分类鉴别、油样检索排查等功能。系统开发完成后,在黄渤海多次溢油事故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具有高效性和可靠性,极大提高了溢油事故排查工作的效率,为海上溢油事故执法调查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50 MW机组存在的中压油动机在停机后再启动时调速油泵后箱体满油的危害及原因,进行改造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水面油膜下油滴输移扩散方程的解析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所给一解条件下,进行来密的数学推导。进行严密的数学推导,给出油移输移扩散方程的解析解。分析了解的合理性,讨论了与简化方程解析解的一致性,其结果令人满意。此解对河流、水库、海洋事故溢油污染计算具有实际价值,也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