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科技部开展“食品安全关键技术”专项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中国科技部2004年12月12日宣布,“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科技专项在关键检测技术、设备、控制体系等方面已经取得重大突破。如最新研制的禽流感试剂在不影响结果精确性前提下,时间由21天缩短到4小时,同时建成中国第一个进出口监测与预警以及风险分析控制系统。  相似文献   

2.
一是建立了全新的协调推进机制,举全市之力共同推进第二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2003年,本市成立了由市长任主任,三位副市长任副主任的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协调推进委员会,建立了7个专项工作组,形成了”沟通协调、检查督促、跟踪评估和信息反馈”的工作机制和”责任明确、协调一致、有序高效、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全国人大和国家环保总局的领导对上海这个工作机制给予了高度评  相似文献   

3.
为促进中英双方在高技术领域的合作与交流,2005年1月17~18日,由中国科学技术部与英国贸易和工业部联合主办的“第三届中英高技术论坛”在北京清华大学召开。英国贸工部科学和创新部长Lord SAINSBURY与中国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博士出席了论坛开幕式。来自中英两国政府、科技界、企业界的知名专家学者约450人,围绕论坛主题“中国、英国及技术全球化”,就生命科学、海洋科学、能源与环境、风险资本、电子信息技术、新药研发  相似文献   

4.
联合国第六届生物多样性国际论坛 4月 7日在荷兰海牙开幕。 182个国家的代表团参加了会议 ,将讨论如何保护全球日益稀少的野生动植物资源 ,以促进《生物多样性国际公约》的实施。《生物多样性国际公约》是 10年前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全球峰会上缔结的 ,1993年生效。依据这项公约 ,缔约国承诺以“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保护与利用地球野生动植物资源 ,管理基因改良食品以及相关农作物进口问题。到目前为止 ,联合国的“全球环境机构”已在 12 0多个国家投资 10多亿美元从事生物多样化保护工作 ,但有关“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界定以及公约的执行仍是不少国家争议的问题。根据《生物多样性国际公约》 ,此次论坛的主题为”保护生物资源”。联合国环境开发署希望这次论坛达到 3个目的 :第一 ,讨论通过公约关于分享地球上生物及其基因资源的准则 ,以监管各国公司和机构对诸如植物基因资源的使用 ;第二 ,督促各国采取行动 ,避免因旅游业带来的所谓”外来物种”毁灭当地多元化物种问题 ;第三 ,鼓励各国政府采取保护森林资源的措施 ,包括给予伐木公司补助 ,使其减少对原始森林的破坏等。此次论坛的有关成果将作为今年 9月在南非举行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全球...  相似文献   

5.
在2006年5月14日举行的“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简称“908专项”)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陈连增郑重宣布——“我国最大规模的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工作全面启动”。这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工作。陈连增告诉记者,此次近海综合大调查,耗资将达数十亿,持续5年时间,涉及我国内水、领海和部分领海毗连海域共67.6万km^2。“目的就是为了查清我国近海家底,并对其进行评价分析,看它到底能为我国建设小康社会发挥怎样的作用,以及为构建‘数字海洋’信息系统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最近,湖北省灾害防御协会在武汉召开了“湖北省1993年度重大自然灾害趋势分析会商会”。会议紧紧围绕汛期湖北重大洪涝、干旱灾害这一主题,并对其次生灾害如大江大河水情、血吸虫病、高温、滑坡泥石流、农业减产、森林和城市火灾、地震、地矿灾害、环境污染和职业病、病虫害等进行了详细分析和预测,提出了相应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7.
我们在抗击“非典”的特殊时刻迎来了第 31个“六·五世界环境日”。今年的六·五世界环境日期间 ,各地围绕水这一主题 ,结合中国环保事业开创三十年来取得的成就 ,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据介绍 ,今年的宣传活动以国家在治理水污染过程中取得的进展、面临的问题和今后的计划为重点 ,有关方面将向公众介绍“让群众喝上干净的水”专项行动的规划和实施情况 ,并发布二OO二年和今年中国水环境监测结果与相关分析。国家环保总局官员表示 ,由于今年适逢中国开创环保事业三十周年 ,因此 ,大力宣传中国政府在保护和改善环境方面所采取的重…  相似文献   

8.
2005年12月27日至29日,以“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第三届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论坛”在江苏省无锡市华庄镇召开。本次论坛由科技部农村与社会发展司、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主办,承办单位是江苏省科技厅、无锡市政府、华庄镇政府。来自科技部、教育部、建设部、农业部、国家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和国家林业局的代表,全国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厅(委)的有关同志,34个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负责同志,部分省级实验区的负责同志以及无锡市各县、市、区科技局的同志,共计2加余人参加了本届论坛。  相似文献   

9.
5月2 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我国加入《生物多样性公约》10年来,不断完善保护和管理体制,扩大自然保护区面积,生物多样性保护日益向纵深发展。今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是“生物多样性:全人类食物、水和健康的保障”,旨在强调在确保粮食安全和适当供水方面,以及在保护基于世界生物宝藏的众多传统药物和现代药品方面,生物多样性非常重要。到2 0 0 3年底,全国共建立自然保护区1999个,占国土面积的14 .4%,初步形成了全国性的保护区网络。目前我国70 %的陆地生态系统种类、80 %的野生动物和60 %的高等植物,特别是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动植…  相似文献   

10.
科技部部长徐冠华日前向中外记者介绍了“九五”期间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的执行情况及“十五”期间科技工作部署。“十五”期间 ,我国科技工作将按照“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和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两个层面进行战略部署。徐冠华说 ,“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主要包括农业、工业和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节水农业、生态农业以及洁净煤技术、工业废水处理技术、烟气脱硫技术、电动汽车等方面安排了一批科研项目 ,取得了丰硕成果。“十五”期间的八项重点科技发展任务已经明确。一是加强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战略高技术研究。在信息…  相似文献   

11.
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技术进步与生态环境美国未来学家把迄今为止的人类文明史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次浪潮农业时期、第二次浪潮工业时期和正在开始的第三次浪潮信息时期。从技术史的角度看,则又可分为古近代农业技术时期、工业技术时期和信息技术时期。历史表明,技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贯穿这三个时期的始终,但技术对生态环境的重大影响则是在工业技术时期。 (一)地球自形成以来,参与太阳系内各星球之间能量与物质的传递与交换。地球内部各  相似文献   

12.
物质流分析(Material Flow Analysis, MFA)方法在资源管理、环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评价等领域应用广泛,但其国际研究进展及对碳中和目标的支撑路径尚不明确。为此,遵循“梳理-整合-拓展”的逻辑思路,该研究首先运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工具分析2000—2022年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收录的2 148篇文献,捕捉国际MFA研究的关键知识基础和主题演变规律,并对MFA前沿应用研究进行详细回顾和综合剖析。其次,通过整合国际MFA研究现状与碳中和实现路径,构建面向碳中和目标的MFA整合式研究框架。最后,分别解析MFA应用研究对4个重要减碳部门的支撑路径,并提出当前研究不足及未来拓展方向。研究发现:(1)“资源管理”“环境核算”和“指标”领域的关键文献为MFA的管理、核算和评估功能提供了方法和理论支撑。(2)在基础研究主题“产业生态学”“物质流分析”和“物质流管理”的支撑下,国际MFA的应用研究主题逐渐从过时主题“氮”“塔拉戈纳州”“重金属”和“合金元素”演变为前沿主题“城市固体废物”“铁”“循环经济”“暴露”和“可再生能源”,且MFA与情景分析、生命周期评...  相似文献   

13.
以太湖梅梁湾“863示范工程”水草恢复区原位湖水以及该区渔网围隔上的附着生物为材料,通过室内静态培养试验,研究了附着生物对富营养化湖水的氮、磷去除效果。结果表明,附着生物对水体中的氮有显著的去除效果,半个月内,附着生物对水体中总氮的累积去除率可达60%,在有附着生物的水体中总氮浓度从5 mg/L左右下降到2 mg/L左右;附着生物对水柱中氮的累积去除率和水柱中氮的浓度、附着生物的生物量以及附着生物作用时间密切相关。从培养过程中水体磷的浓度变化来说,培养初期,水体中磷的浓度比较高,附着生物对其有一定的去除作用;培养后期,水柱中磷的浓度比较低,附着生物不但不去除水中的磷,而且还向水柱中释放磷,这可能与附着生物向水体分泌碱性磷酸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11月14日,在联合国举行的“透视贫水:权力、贫穷与全球水危机”为主题的会议上,联合国发布警告说,尽管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的不断上升,但是由于中国国内人均水的可用量只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中国在确保水的持续性供给上仍然面临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5.
基于新污染物“高生物毒性”“环境持久性”以及“生物累积性”三大特征,在传统生态环境监管思维下,新污染物将引致“累积性环境健康风险”“弥散性生态环境风险”“突发性环境社会风险”,面对这一风险叠加的挑战,传统环境监管面临多重困境:一是现行环境监管体系无法解决新污染物环境健康风险的积极预防性需求;二是常规环境监管体系难以应对新污染物生态环境风险的协同性治理需求;三是传统环境监管模式难以满足新污染物社会风险的应急性防治需求。针对传统生态环境监管存在的以上困境,提出以下符合新污染物治理需求的环境监管优化策略:面向新污染物健康风险更新现有生态环境监管体系;对焦新污染物生态环境风险填补生态环境监管漏洞;因应新污染物社会风险破解生态环境监管失灵。面对新污染物治理的风险挑战,结合生态环境监管优化的相关策略,生态环境监管转型的任务应包括以下3个方面:一是确立风险的“积极预防”目标更新生态环境监管体系;二是以全过程、动态化风险协同防控思路补强生态环境监管链条;三是以建构环境社会风险弹性治理机制完善生态环境监管模式。而根据以上思路,面向新污染物风险治理的环境监管优化又蕴含了需从治理的立法目标、规制范围与规范体...  相似文献   

16.
低山丘陵区水土保持治理与生态环境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等级分布,水土流失的形成原因及危害,指出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要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主,阐明小流域水土流失的规律性,以及根据小流域3个地貌单元类型按“三条带”模式进行综合治理:山顶林草防治、山腰经济林带整治、山脚坡改梯治理的技术措施,着重论述综合治理的生态环境效应:明显地保水保土保肥,在降雨量相同的情况下等高种植、坡改梯、封山育林雨强明显小于坡耕地,起始产流时间延迟,径流量减少近2/3,土壤侵蚀量明显比坡耕地少得多。土壤侵蚀携带养分,坡耕地损失量最大,等高种植全氮、全磷的损失量最小;坡改梯有机质、有效氮、速效钾流失量较少,说明坡改梯的保肥效果优于等高种植。林草植被对改善生态系统的环境效应和提高生物多样性功能,为低山丘陵区生态环境恢复和农业可持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深度脱碳旨在通过各经济部门碳强度急剧下降实现能源系统的深刻变革,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必由之路。该研究首先明确了深度脱碳内涵特征,对深度脱碳领域学术文献以及国际组织、研究机构等发布的前沿报告进行深度阅读,梳理出深度脱碳研究主题。之后,使用文献计量法基于深度脱碳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的识别结果,分析了深度脱碳研究的演进趋势。研究发现:(1)深度脱碳本质上是通过技术、社会和经济政策等路径推动部署减碳、零碳和负碳技术,实现整个能源系统从高碳排放型过渡为与“净零排放”配套,相比脱碳,深度脱碳“涵盖范围”和“路径规划”特征决定了深度脱碳是一种更高级的脱碳过程。(2)目前深度脱碳研究主题主要分为深度脱碳面临的挑战、深度脱碳技术路径、面向深度脱碳的政策研究、深度脱碳成本和效益评估四类。(3)深度脱碳领域研究的演进趋势分为两个阶段:初期阶段(2015—2018年)深度脱碳研究的框架基本形成,初步形成了细分研究领域和研究前沿;快速发展阶段(2019—2021年)不断涌现细化的新兴研究主题,学者们的研究开始转向新的视角。最后,提出了深度脱碳研究对中国的启示:在研究视角上,应将宏中观层面的深度脱碳拓展至微观主体层...  相似文献   

18.
二氧化碳边际减排成本可以反映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既是气候政策制定的科学基础,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因素。该研究基于三种方向性距离函数的行为模式构建三种二氧化碳边际减排成本的计算方法,测度中国30个省份(未涉及西藏和港澳台地区)1998—2019年间三种二氧化碳边际减排成本,并从全国、区域和省份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在进一步分析中,从减排空间和技术进步两个视角构建二氧化碳边际减排成本影响机制的理论框架,同时进行实证检验。测算结果表明:①经济主体从“传统-弱”模式时边际减排成本为负,从“传统-强”模式时边际减排成本趋近于零,从“弱-强”模式时边际减排成本均为正。②三种测量方法下边际减排成本均呈现上升、下降、上升的“N”型;区域规律一致,均为中部较高,东、西部较低;不同区域和省份间同一种边际减排成本的差别较大。影响机制的进一步分析显示:①减排空间和技术进步是影响二氧化碳边际减排成本的最为重要的两个因素,先后起主导作用。②只有当减排空间足够大,经济行为主体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和节能减排政策处在初始时期这两个条件同时满足时,节能减排政策才能起到降低边际减排成本的效果。③技术进步具有周期性。现阶段中国绿色技术处于快速发展的初步成长期,对技术的投入处于沉没成本阶段。虽然削减减排空间能够倒逼技术进步,但是技术进步并不能够起到显著降低减排成本的效果。因此,在减排政策的制定中要注重阶段性和区域差异,持续推进和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考虑技术进步前期“沉默发酵”的特性,在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时要协调推进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为了更好地指导和帮助灾区群众应对和解决地震灾区震后日常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在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和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等单位的具体组织协调下,国家减灾委一科技部抗震救灾专家组编制完成了《震后生活问答》手册、《抗震救灾用用知识、技术与产品手册》及《灾后恢复重建实用技术手册》,并专门设计了《重建家园的建筑知识》科普挂图。  相似文献   

20.
气候工程(也称“地球工程”)有潜力通过大规模、集中高效的方式减轻温升过高对气候系统和环境的负面影响。平流层太阳辐射管理在所有气候工程技术中最具备大规模实施的可行性,但其对环境和气候系统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可能引起的“道德风险”以及对气候公平造成的威胁也引起最多争议。就实然法而言,国际法可以从三个方面回应上述争议:第一,预防或控制该技术可能造成的重大环境损害;第二,在对该技术可能造成的环境和气候影响没有确定科学依据的情况下谨慎发展该技术,并防范可能产生的重大或不可逆风险;第三,应对该技术因负面环境影响不均衡而产生的国家间和代际气候公平问题。就应然法而言,未来短期治理应以规范科学研究及科学家行为为主,以灵活的规制形式促进对人类和自然环境有益的气候工程相关科学研究;中长期的治理结构应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巴黎协定》为主要平台,辅以其他具有适用性的公约,着重发展该技术的环境影响评价和风险预防机制,并推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气候脆弱国家全面参与气候地球工程的商议程序和决策过程。中国作为国际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应当积极参与太阳辐射管理技术的科学研究和多边主义治理,明确该技术在中国未来气候政策中的非主导地位,并强调制定该技术的国际治理规则时应充分考量气候公平问题。中国还应当就本国太阳辐射管理的最新研究成果与《气候公约》附属机构SBSTA积极进行信息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