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汞是煤中最易挥发的重金属元素之一,燃烧产物中汞的排放为火电厂锅炉汞污染的主流。烟气中的汞主要采用活性炭或者其他吸附剂、飞灰再循环、湿法烟气脱硫装置等手段来去除,但普遍存在吸附剂价格昂贵、经济效应不高,具体脱除效应不明显、仅适用中小型火电厂锅炉等实际问题。为配合脱汞市场,需要在完善测试手段和控制手段的基础上,着重解决多组分污染物联合脱除汞反应的竞争机制和活性/选择性调控规律、吸收剂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大容积/大流量反应器内超低浓度污染物的富集/反应机理等关键技术问题。在火电厂烟气零价汞形态转化机理、汞迁移转化动力学模型的研究以及高效价廉吸附剂的开发等方面取得突破,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燃煤电厂烟气中汞排放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2.
燃煤电厂烟气中汞控制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溶解法、吸附法、化学法和鳌合法等4种燃煤电厂烟气脱汞技术。从机理上分析了烟气脱汞技术的工艺过程,对脱汞技术的进一步开发和工业化进程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燃煤电厂汞减排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燃煤电厂汞的3种排放形态,分析了燃煤电厂汞减排技术,如燃烧添加剂技术、吸收剂喷射技术、稳定剂固汞防溢技术、络合剂絮凝脱汞技术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燃煤电厂汞减排技术选择影响因素,即燃煤煤质、运行工况、脱汞后副产物等,为我国电力行业汞污染控制及减排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燃煤电厂烟气中的汞成为继SO2、NOx和烟尘之后又一公认的大气环境污染物,我国已正式立法控制燃煤电厂汞排放,这使得燃煤电厂汞排放技术的研究迫在眉睫。不同形态汞的理化性质不同,元素态汞( Hg0)较之氧化态汞(Hg2+)和颗粒态汞(Hgp)更难去除,因此,脱汞的前提是提高Hg0的氧化率。介绍并简单分析了目前国内外已有的汞排放控制技术:燃烧前控制(清洁燃煤发电技术)、燃烧中控制(煤基添加剂技术和炉膛喷射技术),和燃烧后控制(利用现有的烟气控制设备协同控制),并对我国脱汞技术发展方向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燃煤电厂汞排放是最大的人为汞污染源,《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23-2011)首次提出了我国燃煤发电锅炉汞及其化合物的控制指标,规定汞及其化合物排放限值为0.03 mg/m3.介绍了国内外汞污染发展情况,汞的形态以及汞污染控制技术.汞控制技术主要分为三种:燃烧前脱汞、燃烧中脱汞和燃烧后脱汞,其中燃烧后脱汞的研究最广泛.  相似文献   

6.
新的《火电厂大气排放标准》的颁布实施,燃煤电厂汞的排放正式纳入控制标准。针对目前我国燃煤电厂汞排放化学形态转换、排放特征,分析和总结现有污染控制设施对汞协同控制效果,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燃煤电厂汞控制技术措施的建议及发展趋势,可有效控制燃煤电厂汞的排放量。  相似文献   

7.
燃煤电厂烟气中汞的排放与控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煤中微量元素的丰度和赋存状态进行了论述,综述了燃煤烟气中重金属汞的排放、形态转化及分布情况,并重点论述了燃煤烟气中汞的监测和控制方法的最新进展,分析了燃煤电厂在汞控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燃煤电站汞污染已经成为继SO2污染之后的又一重大污染问题。燃煤烟气中汞污染的控制研究是目前重要的环保课题之一,开发高效、低成本、无二次污染的烟气脱汞技术已成为研究重点。综述了国内外相关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做了简要的分析与总结,对未来燃煤烟气汞污染控制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针对燃煤电厂汞排放特征,结合SO2、NOx控制技术,分析了实现汞联合控制的基理,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烟气多污染物处理技术方面最新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SO2控制设备联合脱汞技术以及SO2、NOx、汞联合脱除技术,并对其技术性能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燃煤电厂汞控制研究现状,分析了燃煤中汞的含量和赋存状态、燃烧中汞的化学行为特性,探讨了汞的监测和控制技术,为我国燃烧电厂汞排放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现行燃煤电厂脱硫烟囱防腐技术分析,总结了脱硫烟囱防腐失效的原因,提出了脱硫烟囱防腐的技术创新思路。简要介绍了采用自硫化丁基橡胶防腐衬里对燃煤电厂脱硫烟囱进行防腐的可行性和成功案例。  相似文献   

12.
袋式除尘器的发展及其在燃煤电厂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在比较国内外烟尘排放标准的基础上,综述我国袋式除尘技术的发展过程;介绍国外袋式除尘器的应用经验以及国内的差距;提出我国燃煤电厂选择袋多除尘器的必要性、可行性及袋式除尘技术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燃煤电厂烟尘超低排放技术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越来越严格的环保要求,介绍了原有的除尘技术,并对除尘器新技术改造方案进行了说明,其中重点对电袋复合代替静电除尘技术、在静电除尘器中增置旋转电极、更改工频电源为高频电源、在电除尘器前加装低温换热器、脱硫后增加湿式电除尘器技术等方案进行比较分析。为了达到超低排放要求,对不同的烟尘超低排放实践工艺进行了说明,并结合东部沿海地区可再生能源发展空间有限的实际情况,提出加快推广超低排放技术在现有燃煤电厂的应用,实现传统煤电产业和环保产业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4.
液氨在储存和使用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极易燃,且有毒,对人体伤害较大,而且氨一旦产生大量泄漏,会对环境构成严重危害。通过安全评价的手段,查找出A火电厂氨站喷淋装置设置不合理,存在的安全隐患。针对此隐患,A火电厂有关部门按照相关设计标准,提出了对氨站喷淋装置的改、扩建方案,并于改造完成后对氨站喷淋装置试运行,改造后的喷淋装置能够达到要求,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15.
以2×300MW、2×600MW、2×1000MW海边燃煤电厂为例,采用SCREEN3模式利用正交试验法研究了海岸线熏烟和常规气象条件下,不同烟囱高度、不同排烟温度、不同离岸距离时最大落地浓度及其发生距离。结果表明:对于海边大型燃煤电厂,海岸线熏烟的发生与离岸距离、烟囱高度、排烟温度等因素有关;海岸线熏烟最大落地浓度(Smax)是常规气象条件下最大落地浓度(Cmax)的2倍以上,有时甚至达到4倍以上。Smax和Cmax均随排烟温度的升高而降低,Smax随烟囱离岸距离的增加而升高;熏烟最大落地浓度的发生距离(SL)远大于常规气象条件下最大落地浓度的发生距离(CL),两者均随烟囱高度和排烟温度的升高而增加,SL随离岸距离的增加而缩短;对于离岸距离在3km以内的海边大型燃煤电厂,在环境影响评价时对厂址周边1.3~7.7km范围内有环境敏感点的区域要特别关注海岸线熏烟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