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研究了卵圆卡盾藻在不同生长阶段和不同密度下对卤虫的急性毒性效应,结果表明:对数生长初期的卵圆卡盾藻藻液的毒性作用最强,卤虫暴露在4.3×104/mL藻液48 h后,死亡率达到80%;对数生长后期卵圆卡盾藻藻液也具有较强的毒性,48 h卤虫死亡率为67%;衰亡期藻液毒性最弱,48 h卤虫死亡率为40%。卵圆卡盾藻的藻液和滤液均对卤虫有致死作用,且前者毒性大于后者。海洋盾藻藻液和滤液的浓度对数与卤虫的死亡机率单位呈线性关系,藻液对卤虫24 h LD50为4.8×104/mL,而滤液对卤虫的24 h LD50为5.6×104/mL。卤虫在卵圆卡盾藻藻液中的暴露时间(48 h内)与死亡机率呈线性相关关系,在藻密度为5.1×104/mL时,卵圆卡盾藻藻液对卤虫的半致死时间(LT50)为38.6 h。 相似文献
2.
对海洋卡盾藻日本株(Chattonella marina Japan,CMJP)在不同盐度、营养盐条件及不同生长期的过氧化氢产生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H2O2浓度峰值出现在CMJP对数生长期(4~8d),以第6d达到最大,为0.97×10-4nmol/cell.在N:P为8:1和16:1的情况下,CMJP生长较快,藻细胞在对数生长末期之前一直保持较高密度.CMJP产生的H2O2量与藻类生长呈现出一定的相反趋势,在藻细胞适宜生长的N:P下,产生的H2O2浓度较小.在N:P为16:1时单个藻细胞的H2O2量最低(0.40×10-4nmol/cell),仅是N:P为32:1时(1.17 ×10-4nmol/cell)的1/3,N:P为8:1时,单个藻细胞的H2O2浓度为0.63 ×10-4nmol/cell. CMJP在盐度为20,25psu时生长较好且藻细胞达到较高密度,在盐度为10,15,30psu时藻密度较低,表明低盐和高盐条件均不利于CMJP的生长.盐度对CMJP过氧化氢的产量有一定的影响,在高盐度下单个藻细胞的H2O2产量增加,盐度为30psu时,H202浓度最高(1.1×10-4nmol/cell).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卵圆卡盾藻香港株(Chattonella ovata,Hong Kong strain,COHK)在不同生长期、盐度和营养盐条件下的生长及过氧化氢(H2O2)的产生特点.结果表明,过氧化氢浓度峰值出现在COHK对数生长期(4~8 d),以第6 d达到最大,为2.91×10-4nmol.cell-1.在N∶P为16∶1、32∶1和64∶1的情况下,COHK生长较快,以32∶1时生长速率最快(0.58 div.d-1).COHK产生H2O2的量与藻类生长呈相反趋势,在N∶P为4∶1和8∶1的情况下,藻细胞生长率较低,但单位藻细胞H2O2浓度较高.单位藻细胞H2O2浓度在N∶P为4∶1时最大,达到1.26×10-4nmol.cell-1.COHK在盐度为20和25时生长率较高,在盐度为10、15和30时生长率较低,表明低盐和高盐条件均不利于COHK的生长.低盐度和高盐度均有利于COHK过氧化氢的产生,在盐度为10时,单位藻细胞的H2O2量最高,达到2.2×10-4nmol.cell-1;但盐度在15~25范围内,单位藻细胞H2O2量相差不大(0.7×10-4~0.9×10-4nmol.cell-1).Fe3+可显著影响COHK的生长,Fe3+浓度范围为0.2×10-8~1×10-8mol.L-1时,COHK生长率较高.缺铁条件下(Fe3+浓度为0),COHK生长率最低(0.1 div.d-1),而Fe3+浓度较高时(5×10-8mol.L-1),藻细胞生长率也有所降低.缺铁以及高铁条件下,卵圆卡盾藻的H2O2产量增加,H2O2浓度分别为0.97×10-4和0.95×10-4nmol.cell-1. 相似文献
4.
不同氮源对海洋卡盾藻生长和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氮源对海洋卡顿藻(Chattonella marina)生长和藻细胞硝酸还原酶活性(NRA)的影响.结果表明,海洋卡盾藻可以有效利用无机氮源,如NH4Cl、NaNO3、NaNO2,对有机氮源如尿素、甘氨酸和1,4-丁二胺盐酸盐也有一定的利用能力,但不能有效利用丙氨酸.海洋卡顿藻的生长速率与营养盐的同化速率不一致,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最大比生长率可达到0.7 d-1.藻细胞硝酸还原酶活性在以NaNO3为氮源时,藻细胞酶活性(NRAmax)最大,为20.6 fmol/(min·cell). 相似文献
5.
赤潮异弯藻和海洋卡盾藻抗氧化酶活性对氮磷比失衡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是浮游植物抗氧化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有效消除因环境胁迫产生的活性氧自由基对细胞的损伤。本文通过研究氮磷比失衡状态下赤潮异弯藻和海洋卡盾藻的生长及其SOD与CAT酶活性的变化,探索了赤潮物种抗氧化酶对氮磷比失衡的响应。研究表明:N和P限制不仅抑制了赤潮异弯藻和海洋卡盾藻的生长,而且显著提高了SOD与CAT酶活性。酶活性对营养盐失衡的响应随营养盐类型和藻类种类不同而有所差异:赤潮异弯藻对P限制最为敏感,其SOD和CAT酶活性在P限制下显著高于N限制;而N限制和P限制对海洋卡盾藻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并无差异。抗氧化酶活性的调控能够有效降低氮磷比失衡对藻类细胞的生理损伤,有利于藻华的发生和规模的维持。 相似文献
6.
以海洋卡盾藻和典型硅藻旋链角毛藻、三角褐指藻、中肋骨条藻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单独培养和混合培养方法,研究了不同营养条件和不同初始密度下海洋卡盾藻与硅藻的生长和种间竞争效应。结果表明,在富营养化的f/2培养基下,海洋卡盾藻的最大细胞密度不受起始细胞密度的影响;而在营养盐限制下,最大细胞密度仅为f/2培养基的15.4%。与硅藻共培养中,海洋卡盾藻的生长被显著抑制,特别是在f/2培养基中,海洋卡盾藻的生长被完全抑制,培养10~16 d后海洋卡盾藻细胞逐渐消亡。与之相反,富营养的f/2培养基下,在与海洋卡盾藻共培养中的旋链角毛藻和三角褐指藻的生长未受到明显影响,而中肋骨条藻则受到影响,最大细胞密度不到单独培养的50%。而在营养盐限制下,三种硅藻的生长均受到海洋卡盾藻的明显影响,同时海洋卡盾藻的生长也受到硅藻的明显抑制。研究结果说明,营养盐丰富的条件下,小型硅藻可在与海洋卡盾藻的种间竞争中占据优势,但是硅藻爆发生长导致营养盐含量急剧下降,可能会有利于非硅藻类的生长。 相似文献
7.
海洋卡盾藻无细胞滤液对赤潮微藻的作用及其与微藻的共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模拟条件下,研究了海洋卡盾藻无细胞滤液对四种微藻生长的影响及其与东海原甲藻和塔玛亚历山大藻的共培养。结果表明:卡盾藻无细胞滤液对三角褐指藻、东海原甲藻和塔玛亚历山大藻细胞的生长速率都有显著的抑制效应(P<0.01),而对中肋骨条藻的生长抑制作用较弱,当卡盾藻滤液在高浓度(15 mL、20 mL)/40 mL下,中肋骨条藻的生长才受到显著抑制,而低浓度下没有明显影响。海洋卡盾藻与甲藻的共培养明显促进了卡盾藻的生长,抑制了甲藻的生长,对东海原甲藻的抑制作用较强。共培养的结果可能是由于海洋卡盾藻与甲藻之间存在化感作用或营养盐竞争作用,而无细胞滤液对微藻的作用表明海洋卡盾藻对微藻产生化感效应。 相似文献
8.
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是我国近岸海域常见的有毒有害藻华肇事种,能产生多种毒素,其发生藻华时会使大量鱼类或贝类死亡。本研究从细胞生物学、氧化和免疫酶活性角度研究米氏凯伦藻对海洋青鳉鱼(Oryzias melastigma)的急性毒性效应(72 h),以期揭示米氏凯伦藻对鱼类的致死原因。组织切片结果表明,高浓度的米氏凯伦藻[(1.37~1.52)×107 cells/L]可以导致海洋青鳉鱼鳃丝断裂,成团状与相邻鳃丝融合,鳃丝上皮细胞的细胞核发生偏移,并使肝细胞出现空泡化现象。高浓度的米氏凯伦藻能够抑制海洋青鳉鱼的鳃和肝组织的SOD酶活性和CAT酶活性,引起海洋青鳉鱼脂质过氧化,导致丙二醛(MDA)含量升高,对组织造成损伤。本研究结果表明,米氏凯伦藻可能通过氧化应激反应使海洋青鳉鱼的鳃和肝组织受损,为深入阐明米氏凯伦藻的毒性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以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白骨壤人工林(Avicennia marina)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白骨壤人工林林内距离林缘25 m、50 m、75 m、100 m 处的消波观测,分析红树林消波效应。研究表明:白骨壤人工林消波效果显著。波浪从林缘经过白骨壤01 样地(0~25 m)、02 样地(25~50 m)、03 样地(50~75 m)、04 样地(75~100 m)后的1/10 波高减低率分别为31.49%、35.23%、40.85%、38.88%,可以看出消波率受林分结构指标林分生物量体积密度的影响;波高减低率随水深的增加而增加;而白骨壤人工林消波率随着波高的增加未呈现出规律变化。总体看来,白骨壤消减程度是随着林分生物量体积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的,当植株较矮时,受枝叶层影响消波效果会更明显;波浪传播距离越长,1/10 波周期越大。 相似文献
10.
红树植物白骨壤小苗对模拟潮汐淹浸时间的生长适应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室内模拟12个潮汐淹浸时间处理(2、4、6、8、10、12、14、16、18、20、22、24h·d-1)对红树植物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小苗生长的影响,测定不同淹水时间处理下白骨壤小苗的叶绿素含量、根活力、生长量、生物量及净光合速率等10项生长信息指标.210d的试验结果表明,叶绿素含量、根活力、生物量及生长量均随淹水时间的延长先升后降,并在16h·d-1处出现骤变分界点,淹水时间超过16h·d-1后,白骨壤小苗的生物量、生长量均显著低于淹水时间16h·d-1的处理;月均地茎增量、月均叶片增量、单株茎干重、单株根干重及总生物量均在淹水10h·d-1处理下最大.结合主成分分析得出结论,白骨壤小苗在淹水时间16h·d-1的处理下均能正常生长,最适淹水时间为8~12h·d-1,临界淹水时间为16h·d-1. 相似文献
11.
二氯甲烷和二氯乙烷对蛋白核小球藻的毒性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研究了二氯甲烷和1,2-二氯乙烷对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生长和生化指标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二氯甲烷和1,2-二氯乙烷对蛋白核小球藻生长有影响.随着2种毒物浓度的增大,其对藻生长的抑制越明显,藻细胞密度均呈现下降的趋势.二氯甲烷和1,2-二氯乙烷抑制蛋白核小球藻生长的96 h-EC50分别为550.1 mg/L和276.0 mg/L,1,2-二氯乙烷的毒性要稍强于二氯甲烷.2种毒物联合作用时基本表现为拮抗作用.叶绿素a含量随毒物浓度增加而迅速下降,SOD和CAT的活性随毒物浓度升高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钟形曲线.MDA的含量随毒物浓度升高而急剧上升,膜脂过氧化加剧.表明毒物通过产生活性氧自由基引起生物大分子的氧化损伤可能是其对蛋白核小球藻产生毒性效应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筛选出2株真菌,产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chromogenes)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具有转化NO3^-的活性。它们的生比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还强。产色链霉菌和立枯丝核菌将NH4^+转化为NO3^_的机理也不同于真菌尖孢镰刀菌(Fusariumoxysporium)必需有NO3^-或NO2^-的诱导才具有活性,它们可直接将硫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海洋溢油事故频发,增加了溢油污染对海洋生物及海洋生态系统的暴露风险.为阐明海洋溢油事故对海洋生物的毒性效应,以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为受试生物,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的海水原油溶液对双齿围沙蚕的急性毒性效应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双齿围沙蚕的死亡率与海水中原油暴露浓度呈正相关,暴露24、48及72 h的LC50(半致死浓度)分别为13.08、9.80和8.37 g/L;暴露72 h后,双齿围沙蚕组织液中MDA(丙二醛)的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其中1.0 g/L暴露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且随暴露浓度的增大而升高;GST(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的活性被显著诱导,且随暴露浓度的增大而升高;0.1 g/L原油暴露下,CAT(过氧化氢酶)和SOD(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被显著诱导,当暴露浓度达到0.5 g/L时,CAT的诱导程度减弱,而SOD则受到抑制.研究显示,海水中的原油对双齿围沙蚕具有显著急性毒性效应,且0.1 g/L的原油暴露即可导致双齿围沙蚕产生脂质过氧化,脂质过氧化程度随暴露浓度的升高而增强;0.1 g/L原油暴露能显著诱导双齿围沙蚕体内抗氧化酶的活性,且随着海水中原油暴露浓度的增加,GST的诱导程度增强,CAT的诱导程度减弱,SOD的活性则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14.
为了验证我国本土鱼种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在鱼类胚胎急性毒性试验的适用性,评价其在鱼类替代试验中的应用潜力,选取3,4-二氯苯胺和五水硫酸铜,按照《OECD化学品测试准则No.236鱼类胚胎急性毒性试验》,分别开展6次稀有鮈鲫胚胎急性毒性试验,通过评价试验结果的重复性,验证稀有鮈鲫是否适用于鱼类胚胎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3,4-二氯苯胺和五水硫酸铜对稀有鮈鲫胚胎的96 h LC50(96 h半数致死浓度)平均值(x)分别为12.8和1.76 mg/L,标准差(s)分别为1.70和0.197 mg/L;变异系数(CV)分别为13.3%和11.2%,均小于30%;两种化学品6次试验的96 h LC50均在各自x±2s范围内.研究显示,稀有鮈鲫胚胎的形态特征、发育过程及孵化时间等生物学特征均与斑马鱼类似,3,4-二氯苯胺和五水硫酸铜这两种化学品的胚胎急性毒性试验结果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其敏感性也与成鱼类似.因此,稀有鮈鲫作为一种我国本土的标准试验鱼种,具有鱼类胚胎急性毒性试验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5.
以高温厌氧细菌热纤维梭菌(Clostridium thermocellum LQRI和VPI菌株)和嗜热厌氧乙醇菌(Thermoanaerobacterethanolicus X514和39E菌株)为对象,以不同浓度纤维素为底物,分析了热纤维梭菌不同菌株的纤维素降解和酒精生产能力.结果表明,在热纤维梭菌纯培养体系中,LQRI对纤维素的降解能力明显高于VPI,前者约为后者的1.2倍,但两者的酒精生产能力没有显著差异,LQRI在1%纤维素条件下酒精终浓度约为12 mmol/L,VPI约为10 mmol/L.随着底物纤维素浓度的增加(1%、2%、5%),两者对纤维素降解和酒精生产能力均呈明显下降趋势.在热纤维梭菌和嗜热厌氧乙醇菌混合培养体系中,LQRI对纤维素的降解能力明显高于VPI,前者约为后者的1.28~1.58倍.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两者的纤维素降解率均逐渐下降,但热纤维梭菌对纤维素降解的绝对数值还受到其它混合培养菌种的影响.此外,LQRI+Thermoanaerobacter混合培养体系的酒精生产能力明显高于VPI+Thermoanaerobacter,前者约为后者的1.27~1.77倍.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混合培养体系酒精生产能力没有明显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6.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是一种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可以通过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等方式迁移进入水域生态系统,从而对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生物造成潜在危害.为阐明DBP对经海水驯化的枝角类生物生长、发育及生殖的影响,本文研究了DBP对蒙古裸腹溞(Moina mongolica)的急性毒性和5个世代的跨代毒性效应.结果表明,DBP对蒙古裸腹溞24 h和48 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8.36 mg·L-1和6.34 mg·L-1,安全浓度为1.09 mg·L-1.DBP浓度在0.2~1.00 mg·L-1时,对蒙古裸腹溞存在跨代毒性效应.DBP处理组F3代溞的平均寿命、总生殖量、每窝生殖量、首窝生殖量和种群增长等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出现下降,而且DBP处理组F4代溞的平均寿命、总生殖量和首窝生殖量与对照组相比同样出现下降.本研究结果可为DBP对枝角类毒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采用半静态暴露的方法,以大型溞的死亡率、显微结构损伤、蜕皮率、游泳行为等作为毒性测试终点,研究不同浓度纳米氧化锌(ZnONP)对大型溞(Daphnia magna)的毒性效应.结果显示,ZnONP水溶液稳定性差,在溶液中沉降率随着浓度增大而增大,Zeta电位降低.ZnONP对大型溞处理48 h的半数致死浓度LC_(50)为3 mg·L~(-1),ZnONP致大型溞的死亡率呈现一定的时间-效应关系;ZnONP暴露会使大型溞肠道和体表损伤.经显微结构观察发现,ZnONP可粘附在大型溞体表面,并引起大型溞游泳的垂直高度升高,大型溞蜕皮时间延迟,成功蜕皮率降低.结果表明ZnONP对大型溞个体和行为产生一定的毒性效应,其毒性效应的机理与其颗粒物对大型溞肠道和体表粘附有直接的关系,研究结果对合理地评价纳米材料对水生生物的影响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