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研究了中国不同纬度地带土壤中水溶性有机质(DOM)对Cd的等温吸附行为影响的差异,并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在南方酸性土壤中,DOM对Cd吸附的影响以促进作用为主;而在北方的中性和碱性土壤中,主要表现为抑制作用。同一土壤中,DOM对A层土壤中Cd吸附的抑制作用大于B层,这与A层土壤TOC含量较高有关。DOM的酸碱缓冲作用和土壤对DOM的吸附作用是影响DOM对Cd吸附抑制作用的两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三江平原湿地土壤对苯胺的吸附-解吸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平衡法研究了苯胺在三江平原湿地土壤中的吸附-解吸特性.结果表明,湿地土壤对苯胺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其吸附行为主要是通过疏水分配作用和阳离子交换作用完成.吸附行为可以较好地用Freundlich 吸附等温式描述,但不同类型湿地土壤对苯胺的吸附和解吸能力有所不同.将吸附常数Kf 与湿地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行回归分析表明,Kf 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阳离子交换量呈显著正相关.不同类型湿地土壤对苯胺的解吸能力也有一定的差别,其中草甸白浆土的解吸率最大(47.51%),泥炭沼泽土表层解吸率最小(6.24%).  相似文献   

3.
硝基苯、苯胺在湿地土壤不同有机组分中的吸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平衡法研究了湿地土壤不同有机组分对硝基苯和苯胺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吸附等温线经拟合后均符合Freundlich模型,可决系数分别为R2=0.983~0.997,R2=0.963~0.991(P<0.01,n=5),土壤不同有机组分对硝基苯和苯胺的吸附表现为非线性特征,其吸附过程与有机质含量和结构有关.硝基苯和苯胺在湿地土壤中的吸附主要受腐殖酸、易氧化有机质组分和脂类化合物的影响,其中腐殖酸对硝基苯和苯胺具有最大的吸附容量;脂类化合物表现为与硝基苯、苯胺竞争土壤有机质结构中的吸附位点,去除脂类化合物后残余物的吸附量增大;矿物组分对硝基苯和苯胺的吸附是次要的,吸附容量仅为2.31mg·kg-1和3.63mg·kg-1.硝基苯和苯胺的Koc值分别按如下顺序增加:碱提取残余物<原始土<过氧化氢氧化残余物<苯/甲醇提取残余物,原始土<苯/甲醇提取残余物<过氧化氢氧化残余物<碱提取残余物.  相似文献   

4.
双酚S在两种典型地带性土壤中的吸附/解吸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批平衡实验方法研究了双酚S(BPS)在两种典型地带性土壤中的吸附/解吸行为.结果表明,吸附动力学曲线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等温线呈非线性,且同时符合Freundlich和Langmuir方程.相比而言,BPS更易吸附在高有机质含量的黑土中,298 K反应温度下BPS在黑土和红壤上的最大吸附容量分别为497.8和156.6 mg·kg-1.吸附到两种土壤中的BPS存在解吸滞后现象,这可能是由于BPS以化学吸附和微孔扩散的形式存在于土壤中的缘故.溶液pH与BPS在土壤中的吸附容量呈负相关关系,即中性形态的BPS比阴离子形态的BPS具有更高的吸附容量.与结构类似物双酚A(BPA)的吸附相比,BPS在土壤中的吸附量更低,因此具有更高的迁移能力,可能会引起更高的环境健康风险.本研究结果为了解BPS在土壤中的迁移规律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5.
丁草胺在土壤中吸附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室内模拟试验方法,研究了丁草胺在三种不同有机质含量土壤中的吸附特性曲线,采用批量平衡法,用三种土壤对丁草胺进行吸附,并通过改变三种土壤的投加量、温度和pH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丁草胺在三种不同土壤中的吸附平衡时间大约为12h,以快速吸附为主,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是影响土壤吸附性能的重要因素,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壤对农药的吸附呈正相关,土壤的投加量越大固相中的吸附量也越大,丁草胺在土壤中的吸附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弱,但影响并不明显;碱性条件不利于土壤对丁草胺的吸附量。  相似文献   

6.
土壤有机质对土霉素在土壤中吸附-解吸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批量平衡方法,研究了土霉素在原土及去除有机质土壤中的吸附和解吸.结果表明,土霉素在原土和去除有机质土壤中的吸附和解吸等温线均不同程度地偏离线性模型,其中Freundlich模型可以对吸附和解吸数据进行良好的非线性拟合,在不同土壤以及不同土壤处理中的拟合相关系数(r)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去除有机质能够降低土霉素在土壤中的吸附容量(lgKf),但增加了吸附强度(1/n).土霉素在土壤上的解吸过程存在明显的滞后现象,在所设土霉素浓度范围内,土霉素在褐土和红壤中的平均滞后系数(HIa)分别为0.039和0.015;去除有机质后的褐土和红壤对土霉素的解吸滞后现象显著增强(P<0.01),其HIa分别增加到0.068和0.028.  相似文献   

7.
土壤不同有机质组分对菲的吸附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批次实验,研究了三种不同类型土壤黄红壤、水稻土和草甸土的全土、重组、去松结态和紧结态4个组分对菲的吸附,结果表明,菲在不同土壤及其组分上的吸附等温线都能用Freundlich方程进行拟合,所有等温线都具有一定程度的非线性,指数N值的大小顺序基本都为全土>重组>去松结态>紧结态.除了黄红壤的紧结态比去松结态对菲的吸附容量KF值略小外,不同土壤及其组分对菲吸附的KF值以及有机碳归一化的KFoc值大小顺序都为紧结态>去松结态>重组>全土.不同类型土壤之间的KF值大小顺序为草甸土>水稻土>黄红壤,而KFoc值大小顺为水稻土>草甸土>黄红壤.KF值与有机碳含量之间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KFoc与N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P<0.001).土壤及其组分对菲的吸附强度与有机质的结构特征和聚合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8.
水溶性有机质对土壤及底泥中汞吸附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重庆市2种耕作土(黄壤和中性紫色土)及鱼塘底泥为试验材料,分别添加提取自腐殖土的DOM(DOMh),提取自稻草的DOM(DOM)和提取自污泥堆肥的DOM(DOMa),研究DOM对土壤及底泥中Hg的吸附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DOM对土壤及底泥中汞的吸附行为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与DOM种类和试验材料的性质有关.添加不同来源的DOM,对Hg的抑制作用具体表现为:DOMh>DOMr>DOMa;添加同一种DOM时,对Hg吸附的抑制作用表现为鱼塘底泥>紫色土>黄壤.  相似文献   

9.
利用重油制氢工艺废渣-炭黑为吸附剂,治理工苯胺生产工业废水,具有以废治废,投资小、吸附效率高等优点。通过试验,对各项吸附工艺条件进行了优选。对吸附剂再生,重复使用也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丁二酰亚胺基修饰的吸附树脂对苯胺的吸附热力学性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有效去除废水中苯胺及其衍生物是重要的环境问题. 由氯甲基聚苯乙烯树脂与丁二酰亚胺反应,合成大孔交联聚(对乙烯基苄基丁二酰亚胺)树脂(简称丁二酰亚胺树脂),测定了丁二酰亚胺树脂对正庚烷溶液中苯胺的吸附性能. 结果表明:丁二酰亚胺树脂对正庚烷溶液中苯胺的吸附量大于原料树脂. 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相关系数大于0.99. 利用热力学函数计算了等量吸附焓变、吸附自由能变和吸附熵变. 树脂对正庚烷中苯胺的等量吸附焓变在20~30 kJ/mol,推测吸附过程为氢键吸附;同时,通过比较树脂对正庚烷溶液中苯胺和N,N-二甲基苯胺的吸附性能的差别,进一步论证了丁二酰亚胺树脂对正庚烷中苯胺的吸附是基于氢键作用的机理.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饱和土壤中甲苯的吸附性能和迁移规律。等温吸附实验结果表明:线性吸附甲苯的吸附过程呈线性规律,黏粒含量和p H值是影响吸附的重要因素。在土柱实验中,借用反函数变换思路,利用实际渗流速度确定非保守性物质在介质中纵向弥散系数和阻滞系数的方法,测定了甲苯在饱和黏土中的弥散系数(0.1864)和阻滞系数(1.8334),表明测试土样对甲苯具有显著截留和净化作用,由此确定的迁移模型可为甲苯污染的土壤和地下水的治理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聂发辉  李娟花  刘占孟 《环境工程》2015,33(10):163-168
通过在鄱阳湖湿地土壤取样,采用吸附实验及运用红外光谱表征等方法,研究胡敏素对氨氮的吸附规律。实验结果表明:胡敏素较符合Freundlich模型,即对NH+4-N的吸附表现为多层吸附;参与吸附反应的基团可能是芳香环、脂肪类、酚类或是Si—O键等,且NH+4-N可能是通过氢键、质子转移或范德华力等弱作用吸附在胡敏素上;p H、温度或胡敏素的量对吸附反应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13.
蒽在几种典型土壤中的吸附行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集了黑龙江黑土、江西红壤、北京潮土、新疆灰漠土,并从中提取了胡敏酸。这些土壤和胡敏酸样品均采用红外光谱进行定性分析,并以这些土壤及其胡敏酸作为吸附剂吸附多环芳烃蒽,蒽的定量采用荧光光度法。结果表明,黑土对蒽的初期吸附速度较快,吸附50h后达到平衡。土壤及其胡敏酸对蒽的吸附均较好地符合了Freundlich模型,说明吸附属多种吸附点共同作用,每种吸附位点表现不同的吸附自由能及位点总剩余度。不同种类的土壤对蒽的吸附能力不同,吸附能力与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成正相关关系。不同来源胡敏酸对蒽的吸附能力不同,这种吸附能力的差异可能与构成该土壤胡敏酸生物大分子的某些化学基团含量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14.
我国地带性自然土壤中氟和碘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了我国12种地带性自然土壤中氟和碘的含量情况及其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状况.研究表明,自然土壤总氟的含量范围为109—451ppm,几何平均值为281ppm,低于耕作土的几何平均值(379ppm).总碘含量范围为0.97—18.49ppm,几何平均值为2.79ppm.自然土壤中的氟主要来自成土母质和母岩,碘主要来自大气降水.成土母质亦有一定的补给作用.  相似文献   

15.
沼泽土腐殖酸对亚甲基蓝的吸附脱色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红斌  杨敏  宁平  王炯 《环境工程》2002,20(3):72-74
利用 2种不同方法从云南中甸沼泽土中提取的腐殖酸 ,对亚甲蓝溶液进行了吸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 :腐殖酸对亚甲基蓝的吸附受到振荡时间、温度等影响 ,与pH的关系不大 ,腐殖酸对亚甲基蓝的吸附符合朗格谬尔吸附理论 ,为单分子层吸附。 2种方法提取的腐殖酸吸附规律基本一致 ,但由于焦磷酸钠法提取的腐殖酸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 ,因而它的吸附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16.
采用石墨烯作为吸附剂,以活性黑KN-B为目标污染物模拟染料废水,考察吸附法处理活性黑KN-B模拟染料废水的影响因素及活性黑KN-B在石墨烯表面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在投加2 g/L石墨烯,pH值为5.0,振荡速率为100 r/min, 40 ℃恒温下振荡60 min,吸附处理50 mg/L活性黑KN-B染料废水50 mL,对活性黑KN-B的去除率可达到94%,且稳定可行。研究发现,可利用Langmuir吸附等温线和准二级动力学描述活性黑KN-B在石墨烯表面的吸附行为,即单分子层化学吸附。  相似文献   

17.
生活污水中颗粒COD占到总COD的30%~60%,砂滤试验证实,非生物参与的单纯过滤仅能去除总COD的20%~35%。人工土壤渗滤对颗粒COD的吸附是通过系统介质表层的快速接触-吸附完成的,通常80%以上吸附量集中在表层20 cm之内。对颗粒COD的吸附是人工土壤渗滤系统堵塞的主要原因,微生物增长量占到系统孔隙率的3.7%~5.3%。通过对系统入渗及恢复试验,得到系统干湿交替运行的合适配搭,对人工土壤渗滤防堵塞和长期稳定运行提供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8.
吴云  邓祥敏  张贤明 《环境工程》2017,35(2):184-189
通过考察连续碱提富里酸级分的红外光谱及其与沥青质间的吸附行为特征,探讨了富里酸官能团红外特征差异与沥青质吸附行为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连续碱提得到的各级富里酸所含官能团整体组成结构相近,但是在含氧基团和芳香族基团的红外特征上存在较大差异,其红外特征峰面积表现为:一级富里酸>三级富里酸>二级富里酸;随着富里酸中OH基团、芳香基团以及C—O基团红外特征的增强,其对沥青质的吸附速率增大,结合力增强,总体呈正相关关系,而其吸附沥青质展现出的非线性特征愈弱,总体呈负相关关系;适当升温会使吸附特征参数随基团红外特征强度发生变化,分析认为,升温引起的分子热运动增强以及吸附结合强度大小改变可能是导致该现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讨论了氧化铝对腐殖酸的吸附性能,以及吸附操作条件的影响。结果表明,500℃以上的热处理,可有效地提高氧化铝水合物对腐殖酸的吸附效果;中性偏酸的溶液和吸附质溶液中铝离子的存在,可明显提高腐殖酸的去除率;氧化铝对腐殖酸有较快的去除速度,在22.3mgTOC/l的浓度范围内,腐殖酸去除量与其浓度呈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20.
小球藻对Cu2+的吸附性能及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小球藻对Cu^2 的吸附行为,探讨了小球藻在不同生长时期、吸附液的DH值、离子强度、光照等因素对吸附的影响及其吸附机理,同时对其吸附动力学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培养5d左右的小球藻对Cu^2 的吸附能力最强;吸附液的pH值在6~8之间时,小球藻对Cu^2 有较好的吸附作用;加强光照可以促进小球藻对Cu^2 的吸附;吸附液离。子强度的增强会降低小球藻对Cu^2 的吸附作用。研究还表明,在小球藻对Cu^2 吸附的起始阶段,吸附速率较快,随温度的升高吸附速率增大,且吸附反应为一级反应,并推算出吸附反应的活化能Ea=43.69kJ/mo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