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凡 《环境》2013,(Z2):2-2
幸福是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话题,但在我们这个时代,他却被赋予了更为深远的涵义。现代有关幸福的研究,从其发展背景来说,其一是源于生活质量研究的迅猛发展;其二是心理学中积极心理学的崛起所表达的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状况的关注。环境质量关系到亿万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人们幸福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2.
教育具有提供人立足社会所需的知识技能的实用价值,同时具有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本体价值,因此它有助于人追求幸福生活这一终极目标的实现。积极心理学以研究人的幸福为中心,倡导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格特质、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它这种积极的价值取向为我们探索教育中的幸福力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个性教育下的快乐成长"这一观点的内涵的分析,从心理学角度、医学角度、教育学角度等对此观点进行深度剖析,指明了基础教育的发展方向,此观点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不仅仅关系到当前的教育,也指向了教育的未来方向:让每一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并且开发潜能,创造价值,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并且拥有健康幸福的人生。  相似文献   

4.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生普遍群体,不是问题个体的研究,此研究为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研究指引了方向。但是把积极心理学应用到小学阶段的实践研究目前还是一个空缺。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小学团队活动实践是当前在国内小学阶段进行的首例,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5.
网络舆论,归根结底是网民的一种情绪上的理性表达或是非理性宣泄。从心理学尤其是社会心理学的视野对网络舆论进行研究,可谓是对其本源式的探索。《心理学视野中的网络舆论引导研究》作为学术著作,曹茹教授采用问卷调查、文献分析、个案研究等研究方法,从心理学的视角系统研究了网民心理与网络舆论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出引导网络舆论的心理策略。  相似文献   

6.
以欠发达地区城镇居民幸福水平对旅游城镇化集聚的响应为研究目标,构建二者的响应模型,识别和测度了城镇居民幸福水平对旅游城镇化集聚的响应强度。结果表明:(1)通过对张家界旅游城镇化集聚水平与城镇居民幸福水平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发现:旅游城镇化集聚是城镇居民幸福水平的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即旅游城镇化集聚对城镇居民幸福水平具有正向促进作用。(2)由于受旅游城镇化集聚水平的影响,幸福水平在不同时期也受不同幸福外在因素的影响,关联度从精神文化环境、自然生态环境等非经济因素向社会安全环境、生活质量环境等经济因素转变。(3)旅游城镇化集聚对城镇居民幸福水平的作用路径区别于满足人们物质需求后,再满足非物质需求的传统幸福水平提升路径,而是先被动地改善“非物质”需求后继而带动“物质”需求改善以提升幸福水平。研究成果可为同类欠发达地区通过发展旅游城镇化提升居民幸福水平提供理论支撑及借鉴。  相似文献   

7.
“环境心理学”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宏  江红 《山东环境》2001,(1):23-25
对“环境心理学”作为用心理学的方法探讨人与各种环境关系和行为的学科产生背景进行了讨论。认为,“环境心理学”中“环境”的内涵应是引起心理反应的各种周围属性的综合,是由人的种种社会集合(基于各种社会关系、相互交往的人们形成的社会单位)以文化媒介形成的社会环境和围绕着个体和社会集合的物理和地理环境组成。当代“环境心理学”研究的热点是“环境污染心理学”。“环境心理学”的发展方向是由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并以之作为环境污染物转移、 积累对人的心理 学指示指标;探索人类生活、工作时所需气候、饮食等最佳心理学感受时的条件以及文化媒介在提高人类环境意识和生存文明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让德育课堂充满魅力,提升实效是广大德育工作者永恒研究的主题。如何从学生的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依据课标和教材,将各种课程资源进行合理重构,生成适宜的学习活动,为学生打造一段快乐、幸福而有意义的学习旅程,为他们未来拥有健康、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环境工程》2021,39(1)
<正>环境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行为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关系,它包括旨在发展人工环境设计人性化,改善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各类理论与实践研究。从学科性质上来讲,环境心理学属于应用社会心理学范畴,并且与工业心理学等学科颇有渊源。此外,环境心理学还具有显著的多学科交叉性,不只涉及建筑学、环境科学,而且与人类学、社会学、地理学等有密切联系。环境心理学中关于回归人本、地域空间文化、边界效应等理论的应用,可以研究作为环境主体的人在不同环境中活动对环境的心理反应,有利于创建回归人本的环境。  相似文献   

10.
俞国良 《环境保护》1989,(11):27-28
环境心理学是心理科学中最近十几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主要研究环境和心理的相互关系,即用心理学的方法联系并分析人类经验和活动与其社会——物理环境各方面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揭示各种环境条件下人的心理发生与发展的规律。1978年,以比尔(Par L.A.BeLL)为首的三人合著的《环境  相似文献   

11.
幸福是古往今来一切社会活动的道德终极目的,这是不证自明的公理,具有先在的规定性。教学是一种育人成才的道德性社会活动实践,因此,追求人的幸福也就构成了教学活动的道德终极目的,而实现学生幸福是教学幸福的先在性要求。学生幸福具有多重意蕴,主要体现在学生的生理幸福、心理幸福与伦理幸福等层次。在当前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应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结果等方面综合关注学生幸福,促进学生幸福的辩证实现,这是教学活动的终极道德追求与伦理使命。  相似文献   

12.
美好生活只有更好,没有最好。一千个人有一千种幸福,每一座城市有每一种坐标。5年前,江阴以创新发展的大气魄提出了“幸福江阴”的构想,以此为原点,逐渐清晰的幸福坐标刻画出了这座城市的发展深度和广度:城市不单是一个财富积聚、商贾云集、高楼林立的地理空间,它还是一个城乡和谐、文化交融、诗意栖居的幸福家园。  相似文献   

13.
<正>有人说,班主任是一个幸福的职业。那么,班主任群体到底幸福不幸福呢?据一项针对班主任的调查显示,感觉幸福的老师仅有23.18%,"无所谓幸福不幸福"的有21.73%,而"不幸福"的竟有53.62%。由此可见,大部分班主任感觉自己是不够幸福的。每个人都渴望拥有幸福。那么,班主任怎么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呢?班主任的个人幸福之道在班主任工作中,幸福和不幸福应该是同时存在的。有一位班主任说,他现在班级的  相似文献   

14.
幸福教育是将幸福视为最核心和最终极的价值理念的教育,用幸福教育理念指导高职班主任工作,把实现学生的幸福成长作为班级工作目标,既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理解真正的幸福,在班级营造幸福成长氛围、让学生感受真实的幸福,激发学生内在成长动力、引导学生追求幸福,充分运用活动载体、助推学生幸福成长,培养学生幸福能力、实现可持续的幸福,内化与分享幸福成长感悟、提升幸福品质,升华幸福体验、提升人生境界。幸福教育还又可以帮助班主任感受高品质的幸福体验,成就自身价值。  相似文献   

15.
教育以人的幸福追求为追求,幸福是教育的终极目标。老师和学生在教育中感受幸福,拥有更高的幸福力追求幸福更应是教育的题中之意。幸福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想,更是一种教育实践,在远方,更在脚下。  相似文献   

16.
现代社会,各门学科、各个部门都十分重视心理学的应用研究,出现了心理学的不同分支,几乎遍布各个领域。而在环境科学领域建立自身的心理学科,无疑将给环境科学研究及环境施政注入新的活力。已有的报道表明,环境科学的心理学研究仅限于揭示  相似文献   

17.
我国物理教材分析的传统亟待厘清,文章在梳理其发展与传统之后,分别辨析了物理教材与物理课程、物理教科书、物理学科的关系。文章认为,物理史观、心理史观和分析主体是物理教材分析的三个基本维度。未来物理教材分析应从心理学研究、教育学研究、哲学研究三个方面走向物理教科书研究。  相似文献   

18.
自尊是儿童社会与情绪发展的重要方面。荣格心理学中蕴含着诸多关于人格发展与个性化的理论与观点,对于建立儿童良好自尊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文章阐述了荣格心理学中"自性化"的涵义及"心理类型理论",并从这两个重要的观点和理论出发,提出了对儿童建立良好自尊的启示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人的心理活动是人脑对环境中客观事物的反映。对自然环境中各种物质的物理属性与化学属性的感觉是一种心理理化现象。人的各种心理现象是环境中许多要素作用人体的结果。笔者认为,环境心理学研究的内容是:研究不同环境中的心理学原理和各种环境状况中人的心理现象,科学地分析环境对人的心理反馈  相似文献   

20.
高职院校心理社团一方面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越来越重要,另一方面社团的发展却受到各种问题的制约。文章试图通过引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从积极心理学基本内涵的三个层次来探讨社团的建设和管理,寻找心理社团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