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现代社会的人们不但利用地上发展高层建筑,还开发了地下空间,在我国一些曾经是人防工程的地下空间被用作商场、招待所等;地铁工程在继北京后,上海等地也陆续开始修建……一些地下空间的开发,使地下防火工程更显得重要了,因为地下发生火灾时,烟雾不容易排除,能见度低,会造成严重缺氧,疏散会很困难.如果掌握一点常识,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的规模不断扩大,人员数量激增,人地关系紧张,人们对地下空间进行了全面的开发和利用。随着地下娱乐场所和地下商场的普及,也给消防灭火救援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主要针对建筑物的地下部分进行探讨,分析其灭火救援的主要策略,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并按照实际情况设置有效的灭火救援方案。  相似文献   

3.
为避免或降低连通型地下空间商业开发对车站疏散带来不利影响,基于地铁车站现场调研数据,利用仿真软件模拟了某连通型地下空间商业开发前后车站的疏散过程,分析了该地下空间商业开发对既有地铁车站疏散能力的影响,并针对不利影响提出了对策措施。研究结果表明:当地下空间与车站之间的防火卷帘不落下时,商业开发虽然对站台层的疏散无影响,但会增加与地下空间相邻2个出口的疏散人数,导致2个出口产生拥堵,增加了疏散时间;车站和商场可以通过工作人员或利用广播引导乘客向各出口均匀疏散的手段来降低商业开发带来的不利影响。提出的研究方法可以评估连通型空间开发对车站疏散能力的影响,为此类商业开发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城市人口饱和、建筑空间拥挤、交通阻塞……这一系列问题随着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提升而降临。这时,人类将目光投向了地下。巨大、幽暗的地下空间被开发成了地下商场、地下停车场等场所,地铁也在黑暗中从城市的一端穿行到另一端。  相似文献   

5.
城市人口饱和、建筑空间拥挤、交通阻塞……这一系列问题随着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提升而降临.这时,人类将目光投向了地下.巨大、幽暗的地下空间被开发成了地下商场、地下停车场等场所,地铁也在黑暗中从城市的一端穿行到另一端.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程度的增加,频繁地发生在地下空间的洪水灾害也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特别是世博会开幕在即,而世博期间有相当一部分时间正逢上海的汛期,因此,做好世博场馆地下空间洪水灾害应急处理就显得犹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科技动态     
《安全》2007,28(7)
中关村西区综合管廊及其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研究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等公司完成该课题依托中关村西区工程,首次创建了“地下市政管廊、地下空间开发及地下环行车道”三位一体的综合管廊模式,并对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具体表现在: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城市土地资源的日益紧缺,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地下空间的大量开发又会导致他们之间相互影响和制约.以某市地铁车站穿越地下大空间及既有地铁隧道为例,采用数值分析的方法,对其安全性进行了研究,为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新加坡人口大约有468万,城市人口密度很大。由于国土面积狭小,新加坡政府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资源的效能。除填海造地之外,有计划地发展地下空间,成为政府有效利用土地的关键手段。通过近30年的努力,新加坡在科学合理开发地下空间,特别是地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逐步构筑起一个高效、便捷、安全、节能的地下交通体系。  相似文献   

10.
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利用是解决城市人口、环境、资源三大难题的重大举措.地下空间的大面积开发利用,最引起人们关注的当属消防安全问题,由于地下空间的特殊性,其潜在的危险因素远远多于地面建筑,尤其是地下公众聚集场所,一旦发生火灾,由于避难和扑救的难度远大于地面,造成的损失也将大大高于地面.因此,深入分折地下空间火灾的特性、成因,研究防火对策,是目前加强地下空间消防工作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1.
城市"地陷"为何一再发生?记者采访的业内专家表示,虽然有地质、极端天气等客观因素,但不当施工、管理滞后才是诱发"地陷"的最主要原因。记者调研发现,我国大多数城市地下空间仍属"多头管理",地下施工不规范现象较为普遍,监管却相对薄弱。专家呼吁,应改变"重地上、轻地下"的城市建设思路,抓紧整治地下空间无序开发的  相似文献   

12.
由于人类活动的日渐加剧,造成了住房拥挤,人口过密、空间饱和等一系列“环境超载”现象。近年来,已有不少大城市在不断开发地下空间,以满足人类工作和生活的需要。例如,地下商场、地下居室、地下铁道等等。但是,由于地下环境形成的“小气候”同地上空间相比,空气污染严重,往往有一种气闷,缺氧的感觉,而且在地下呆久了,身体免疫力会大大降低,极易患上感冒等呼吸道疾病。长时期在地下工作的人感觉会更明显。因此,为了保障长期在地下室居住、生活和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合理调节地下“小气候”是十分必要的。1、保持地下室内空气…  相似文献   

13.
郑州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岩土工程安全问题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受到岩土工程条件的制约,地下工程实施的可能性和安全性对岩土工程条件有高度的依赖性。以郑州地区遇到的情况为例,讨论了区域稳定性、岩土体稳定性、地下水、地震地质作用、土的工程性质等方面对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安全性的影响,对城市地下工程的岩土工程勘察问题进行了论述。笔者的研究,对郑州市地下空间开发中地质灾害的减轻和预防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动态     
<正>北京地下有限空间作业按特种作业管理本刊讯(记者高爱玲)5月19日,北京市安监局召开新闻发布会,明确将地下有限空间作业现场监护人员纳入特种作业人员管理。日前,北京市安监局对地下有限  相似文献   

15.
现如今,我国市场经济繁荣发展,城市化脚步也在不断加快,城市中高层建筑的规模与数量不断扩大,且建筑功能也在逐渐完善。想要对土地资源进行最大程度的利用,高层建筑除了向上发展,也逐步向下进行了开发,为此,地下车库日渐成为了高层建筑的一种标配。建设的地下车库让城市停车负担得以有效缓解,为人们出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然而,地下车库的突出特点就是封闭性与密集型,为此,消防设计中会不可避免有一些问题存在。鉴于此,文章详细论述了高层建筑地下车库消防设计的关键技术,旨在可以为相关业界人士提供有价值的借鉴与参考,进而为行业的健康可持续繁荣发展贡献应有之力。  相似文献   

16.
, 《安全》2013,(7):60-61
4.5检测点的确定4.5.1检测点不应设置在通风机送风口处。4.5.2评估及准入检测点确定应满足下列要求:a)纵向高度8m以下,检测点的数量不应少于2个;b)纵向高度8m以上,检测点的数量不应少于3个;c)上、下检测点,距离地下有限空间顶部和底部均不应超过1m;d)中间检测点均匀分布,检测点之间的距离不应超过8m。4.5.3监护检测点应设置在作业者的呼吸带高度。  相似文献   

17.
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城市。随着住宅、商业的发展,城市用地紧缺,导致了地下空间开发增多,地铁、隧道、停车场、购物中心等都是在地下建造的。这种建筑不但占地少,还能为居民的日常生活提供方便。然而由于地下空间的建筑结构本身的防火特性以及其本身的特殊性,使得其火灾管理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着火了,后果会很严重。因此,对地下空间建筑的火灾特征进行深入的研究,对其进行消防管理,保障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基于熵权物元可拓模型的地下空间火灾安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寓霖  阳富强 《安全》2019,40(1):54-57,61
为了准确评价地下空间的安全性,降低地下空间火灾事故的风险,从地下空间主动防火能力、地下空间被动防火能力、安全疏散能力以及安全管理能力4个层次构建地下空间火灾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和物元可拓理论建立了地下空间火灾风险的熵权可拓评价模型,并在某地下商城的火灾安全评价中进行了实际应用。结果表明,该地下商场空间的火灾安全评价等级为二级,与实际地下商场火灾安全状态相符。本文研究表明基于熵权的可拓理论可以适用于地下空间火灾的安全评价,有利于提升地下空间的火灾风险应对。  相似文献   

19.
通过狭长地下受限空间的火灾模拟试验,研究O#柴油在不同空间尺度形成的火灾分区现象.分析柴油燃烧时狭长地下受限空间火灾分区现象形成的判断依据、条件、时间,惰化区氧气耗量与空间容积的关系,惰化区氧气体积分数、烟气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燃料量、空间尺度和燃烧表面积是影响狭长地下受限空间火灾分区形成的主要因素;分区现象形成的判断依据为惰化区氧气体积分数≤16%;分区现象形成的条件为火焰区容积热强度≥720 kW·m-3.这对地下受限空间火灾的防治和其性能化设计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为明晰公众对城市地下空间的风险感知,服务韧性城市战略,采用半结构化访谈、心理认知测量、统计分析、地理空间评估等方法,形成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类型和风险清单,绘制风险感知地图,并对风险感知水平进行综合评估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类型可整理为6类14种,包含技术、环境、人因三维15种风险,其中地震、洪水、火灾风险的严重程度高,辐射、地下管网故障和基础沉降风险的未知程度高;公众对城市地下空间风险感知在人口特征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地理空间上存在聚集效应,与经济发展水平表现出相反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从社会学视角为城市风险管理提供理论支撑,可为城市地下空间规划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