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太湖新港口河口水域生态系统脆弱性及修复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新港口河口水域生态系统脆弱性的主要表现并依据湖泊生态学和恢复生态学相关原理,对新港口河口水域生态系统脆弱性根源和特征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修复建议。  相似文献   

2.
2008年持续的雨雪灾害令南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经历了一场生死考验,据估算整个南岭经济损失超过30亿元,生态系统的恢复至少需要30~40年时间。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洪泽湖湿地生态系统属性及其在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的演变趋势,利用野外实验研究,在生境改变条件下,适用于不同湿地退化状况的人工辅助恢复技术;在实验监测的基础上,对洪泽湖几种典型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进行了定量评价,为生态恢复工程的设计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
生态恢复与重建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越来越受到重视。文章从生态恢复的概念和基本理论出发,重点探讨了恢复生态的工程与技术、自然控制论在恢复生态工程中的调控作用、恢复生态与重建研究的重点领域和热点等内容。最后指出,只要加强工程、技术方面的研究,恢复受损的生态系统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5.
珠江河口湿地沉积物吸附氨氮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沉积物对氨氮的吸附作用在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氮素循环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采用实验室模拟的方法对珠江河口红树林、芦苇和光滩区表层湿地沉积物吸附氨氮的行为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个不同区域沉积物对氨氮的吸附量呈现明显差异;植物区(红树林、芦苇区)沉积物对氨氮的承载能力强于光滩区;随上覆水盐度的增加,沉积物由吸附氨氮逐渐转变为释放氨氮;短时间水体扰动的加剧有助于沉积物吸附氨氮;沉积物对氨氮的吸附量随上覆水氨氮浓度升高而增加,但吸附率却逐渐下降;有机质含量的减少会降低沉积物对氨氮的吸附能力。  相似文献   

6.
工业园产业生态系统多样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样性是衡量开发区产业生态系统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对开发区产业生态系统的组成完善、功能结构优化、规模竞争活力、稳定演化会产生重要影响。借鉴Shannon-Weaver生物多样性指数方法进行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生态系统结构多样性评价,类推多样性自然规律在产业生态系统的适用,结果表明,开发区产业结构组分多样性指数随整体产业规模扩大呈逐年下降趋势,系统存在不稳定;由结构元到结构网(Hu-Hc-Hn)产业生态系统中存在结构多样性递减趋势,系统功能多样性不完备。针对当前低碳经济产业发展要求,探讨了综合性开发区产业生态系统应采用改变新的组织形式、调整政策来恢复和保持产业系统调节功能的生态化模式,不仅为生态产业的构建和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而且为调整组分、改善结构功能、提高竞争力提供较为直观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川滇黔接壤地区的生态系统特征及资源开发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环境问题。在区域人口负荷大,经济落后,自然灾害频繁,环境污染严重等综合因子的作用下,已使区域生态系统变得十分脆弱,指出了区域自然资源开发过程中做好环壕保护和生态恢复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正习近平同志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作了系统阐述,鲜明提出"让透支的资源环境逐步休养生息"。这一重要论断体现了新时期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资源环境问题说到底是自然生态系统问题。让生态系统休养生息,就是充分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给自然生态以必要的人文关怀和时间空间,使自然生产力逐步得以恢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9.
村镇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持续恶化已严重制约了人居环境的改善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构建了一套适用于中国村镇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指标体系,制定了优秀、良好、中等、较差、极差5级赋分标准,并以北京市昌平区南口镇为例,对其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给出改善生态系统健康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0.
杭州西湖水生高等植物的恢复与水生生态修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在过去的50年,西湖一直被富营养化问题所困扰。迄今为止,采用了各种工程措施进行治理,耗资数亿,但收效不明显。为了进一步解决西湖富营养化问题,提出需要用生态方法去解决生态问题,通过生态学手段,恢复、重建高等水生植物带落,增加水生生物多样性,改善西湖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控制藻类来修复西湖水生生态系统。科学地选择先锋种类组合、消除草食性鱼类的影响、合理地控制水位是西湖水生植被恢复过程中的三个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受潮汐作用的河口,地处内陆和海洋连接的咽喉处,它在经济、政治和军事诸方面都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它给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基地和资源。因此,一般在较大的河口都有发达的工业基地和城市。而预测这些工业和城市排放污染物所引起河口水体水质的变化,就成为一个重要的技术问题。河口的水力学情况非常复杂,它既受到潮汐、地球自转、风和密度等因素的影响,又受到底部摩擦和河口形状等的影响。与一般河流相比,周期性的潮汐是河口水力学特性的最重要标志。潮汐对污染物有两种效果相反的作  相似文献   

12.
对鸭绿江河口剖面沉积物中生源要素和重金属含量的垂向变化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重金属元素之间和重金属与生源要素之间的相关性,总结了近百年来鸭绿江河口地区的环境演变过程.结果表明,除Cu以外,Cr、Ni、Zn、Cd、Pb、As和Hg之间及它们与生源要素之间有着很高的相关性,主要来源于工业和农业污染物排放等,Cu与其他环境因子有着不同的来源,人类活动对鸭绿江河口地区环境变化贡献极大;鸭绿江河口地区的环境演变过程可以分为3个阶段;总体上鸭绿江河口地区的污染状况日益严重.  相似文献   

13.
在调查楠溪江河口地区现状水环境和污染源分布的基础上,利用Mike21软件建立楠溪江河口的一维水动力及水质模型,据此分析90%保证率枯水年最枯月平均流量条件下,建闸对楠溪江河口段纳污能力的影响,以期为当地政府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4.
国家环保局和美国东西方中心环境与政策研究所(EAPI)于今年九月在南京召开了农村生态系统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国内14个省、市、自治区和美国、泰国、菲律宾的38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上宣读了24篇论文,另有10篇论文进行书面交流。中国专家认为,发展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保护生态环境,使再生资源永续利用,是中国农村生态系统研究工作者的重要任务。目前我国农村生态系统研究已由一般调查逐步转入定点、定位研究,物质循环与平衡的定量研究,以及物流、能流的数学分析研  相似文献   

15.
为了搞清甬江及河口海区水质污染基本情况,对现存的环境作一个比较合符现实的区域环境质量评价,我们从72年起对甬江及河口海区进行了调查,并且在三省一市的东海大规模调查中对甬江及河口海区进行了重点调查。共布设34个测站,取得数据3768个。综合72年以来取得的数据和污染源调查  相似文献   

16.
小城镇和农村污水处理与资源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小城镇和农村污水主要采用的小型装置和生态系统两方面的处理技术.分别描述了小型装置中UASB、SBR、生物滤池、化粪池处理技术和生态系统中人工湿地、绿色生态滤池在小城镇和农村污水处理中的应用.最后进一步对小型装置和生态系统两种处理技术进行比较分析,提出在中国小城镇和农村用人工湿地进行污水处理、综合利用和无害化排放技术为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苏州河是上海的母亲河 ,但近年来随着上海经济的发展 ,苏州河的污染越来越严重。这不仅损害了上海市民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而且与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形象格格不入。 2 0世纪 80年代 ,上海市政府开始治理苏州河 ,但从未从生态学的角度治理过苏州河。微生物作为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分解者 ,对维持苏州河生态系统的平衡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微生物不仅能降解苏州河水体和底泥中的有机物 ,而且可作为水体污染程度及受污后治理恢复状况的指示指标。本文主要选取有代表性的指示微生物 ,通过对苏州河上海市区段 8个采样段面处底泥 (主要是表层底泥 )中微生物指标的定量测试及代表性河段的耗氧速率测定 ,来了解目前苏州河的污染状况及微生物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而为苏州河的综合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相较于黄河上游的水源涵养和下游的湿地生态,黄河中游地区存在着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局部地区环境污染严重。以黄河中游流经的23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空间关联网络分析该地区环境污染的空间关联性,然后对其驱动因素进行探究,并得出黄河中游协调发展的最佳方案。结果表明,黄河中游地级市间的环境污染相互影响呈现出典型的复杂网络特点,山西省是需要重点治理的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是影响黄河中游环境污染的最主要因素,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也是关键因素。可持续发展型方案是黄河中游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最优方案。  相似文献   

19.
通过采取治、退、拆、清、修、整、建、养、植等生态修复综合措施、建立古黄河生态保护圈,加强古黄河泗阳段周边环境的生态保护,进一步净化水体环境,增加古黄河泗阳段蓄水量,提高水质的稳定性,使得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达到最佳统一,实现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同时改善古黄河地区的空气环境,实现古黄河泗阳地区的蓝天碧水。  相似文献   

20.
中日合作研究项目:酸沉降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控制对策的研究,于1990至1995年期间在中国重庆地区进行。本文是该项目最终研究结果主要方面的报导,包括大气污染和酸雨的状况,酸沉降对池塘、森林和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大气污染和酸雨控制对策。该项研究为今后酸沉降生态监测的研究,打下了有力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