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基于灾害系统论的《中国自然灾害系统地图集》编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基于区域灾害系统理论,编制出版了《中国自然灾害系统地图集》(2003年)。与《中国自然灾害地图集》(1993年)相比,该图集的内容设计是在多层面上体现孕灾环境、承灾体、致灾因子和灾情的系统结构特点。制图表示方法设计是基于自然灾害数据库,通过多种表示方法的组合和图面配置,充分表达灾害系统空间格局的时间变化过程特征和灾害过程的空间格局特征。探索用“灾害系统图谱法”实现灾害格局与过程的复合表达。在地图编制的色彩和符号系统、图组页、导航标志、图文配置等方面,都充分贯穿灾害系统的设计思想。  相似文献   

2.
自然灾害多媒体地图传输功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论述了自然灾害地图传输的传统模式与现代模式,通过基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编制自然灾害地图的实践,给出了自然灾害多媒体地图语言系统,指出现代自然灾害多媒体地图具有导读传输,实景传输和动态变化传输输等特殊功能;多媒体地图符号与注记的动态设计与自然灾害地图可视化传输功能具有重要影响;多媒体皎互性与超媒体结构实现了人性化的自然灾害地图传输功能;自然灾害多媒体地图是一种更突出人工智能的加工产品和便于用户接受的实  相似文献   

3.
自然灾害风险分析的信息矩阵方法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从致灾因子危险性分析,到伤亡和损失的可能性研究,自然灾害风险分析由4个环节组成,即致灾因子、承灾体输入、承灾体输出和社会系统。在大多数据情况下,风险事件的不确定性,主要来自于致灾因子时间、地点、强度的不确定。因此,自然灾害风险分析主要涉及两类模式识别:致灾因子概率分布识别和承灾体系统输入-输出关系识别。由于概率分布和输入-输出关系在数学上均可用函数表达,所以,自然灾害风险分析涉及的两类模式识别,均是函数关系的识别。给出了用信息矩阵识别这些函数关系的方法。为演示该方法的优点,用它处理了在我国得到的地震数据,识别了震中烈度与震级的关系。结果表明,得到的结果比线性回归、基于正态分布的模糊推理和人工神经元网络等的结果好。  相似文献   

4.
中国城市自然灾害区划编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依据灾害系统理论和中国自然灾害数据库,构建了综合城市化水平(C1)指标和综合自然灾害强度(QC)指标;运用数字地图技术,在模型与图谱互馈过程中,实现了中国城市承灾体与致灾因子的综合定量评价,编制了中国城市自然灾害区划图.将中国区划为3个一级区,即沿海城市灾害区、东部城市灾害区和西部城市灾害区,以及15个二级区和22个三级区,为城市灾害风险管理和中国自然灾害救助区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区域自然灾害系统基本单元:研究—Ⅰ:理论部分   总被引:15,自引:8,他引:15  
本文在区域自然灾害系统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组成区域自然灾害系统的最小空间单位——区域自然灾害系统基本单元的概念体系,解决了区域自然灾害系统研究中的最小空间均质单位问题。进而提出了应用GIS技术划分不同空间尺度下基本单元、提取与基本单元相匹配的不同类型的属性数据的方法,使不同来源的数据在基本单元中得到统一的表达,解决了区域自然灾害研究中以自然单元为基础的数据与以行政单元数据相匹配的问题,为区域自然灾害研究向定量化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保险,减灾与发展之关联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刚  叶素丹 《灾害学》1997,12(3):6-11
通过对保险公司经营方式的分析,阐述了近年来自然灾害大幅度止升对保险业稳定发展的影响以及保险公司在减灾防灾中拥有的信息,人员,管理以及工作方式等方面的优势,并对保险公司与社各界的合作领域及内容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数字城市与城市防灾减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吴春发 《灾害学》2004,19(Z1):67-70
城市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它在人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城市防灾减灾工作是一项涉及各方面的系统工程,要有效防灾减灾就必需有全面、及时、准确的数据信息支持.数字城市技术是一种新兴发展起来的技术,它不仅可以实现城市中各类信息资源共享,还支持各种应用模型.本文着重探讨了在城市防灾减灾中怎样利用数字城市系统的信息资源和其先进的支撑技术,建设城市的数字防灾减灾系统.  相似文献   

8.
成果应用是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主要目标,是推进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依据上海市开展风险普查与成果应用的实践与经验,首先讨论了普查成果应用的理论基础,指出基于风险的决策有赖于有效的风险信息产生和应用。分析了风险管理国际标准(ISO31000)中风险信息的产生与应用,风险信息的生命周期,以及本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调查-评估-应用全链条之间的逻辑关系。其次,构建了调查(数据)-评估-应用的框架体系。本次普查产生的大量数据可基本满足国务院普查办规定的自然灾害风险评估、风险区划和防治区划任务,以及本地化的风险基线分析与风险热点识别,但要进一步开展本地区的专项风险评估与应用,仍需要补充更新相关数据。最后,提出了本地化风险评估和普查成果应用的初步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基于WebGIS的城市泥石流数字减灾系统建立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刘洪江  唐川  韩用顺 《灾害学》2006,21(3):10-14
基于WEBGIS的城市泥石流数字减灾系统是实现泥石流非工程减灾的重要措施,依托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进行城市泥石流数字减灾WEBGIS系统的研究与设计,对城市泥石流的减灾与防治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系统包括城市环境信息、城市经济信息、泥石流基础信息、泥石流灾害评价、泥石流综合防灾规划、相关论文著作及软件与数据下载七个功能模块,实现了基础信息管理、灾害评价、防灾规划和信息服务等泥石流数字防灾减灾功能,系统依托ARCIMS、JAVA、ARCXML技术进行设计与开发,并在云南东川城区得到了较好的应用,实现了系统本阶段设计目标,表明WebGIS在城市泥石流防减灾方面广具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基于多媒体技术的<中国自然灾害>教育软件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瑛  朱良  王静爱 《灾害学》2003,18(2):63-67
根据社会公众对中国自然灾害信息的需求,开发了《中国自然灾害》多媒体教育软件。软件以区域灾害系统理论为指导,设计了内容框架、基本体系。通过声音、影像、动画和文本等媒体形式可向社会深层次、多角度地介绍中国自然灾害信息,普及减灾知识,增强社会防灾减灾意识。  相似文献   

11.
毕瑶 《防灾博览》2005,(1):38-38
“食物相克”这一说法,是说几种食物放在一起食用,如搭配不当,极容易导致生病或中毒。但从现代营养科学观点看,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食物,如果搭配合理,不仅不会“相克”,而且还会“相生”,起到营养互补、相辅相成的作用。俗语叫“鸳鸯配”。  相似文献   

12.
2009年2月2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第551号令,公布《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一石激起千层浪,曾一度喧嚣一度蛰伏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话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有专家认为,《条例》有望孕育一个“朝阳产业”,也为我国电子垃圾处理迎来了黄金发展期,尤其是在资源有效利用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显得更加紧迫、更加重要。  相似文献   

13.
萨里 《防灾博览》2004,(1):43-43
凡到过泰国的人,必去北榄鳄鱼湖,因为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鳄鱼驯养基地,1500亩的湖区被绿树环绕,3万多条淡水鳄、咸水鳄、尖嘴鳄、扁嘴鳄、黑种鳄……在这里繁衍生息,被称为鳄鱼的天堂。  相似文献   

14.
选取了2006年和2007年发生在湘江流域的两次暴雨一洪水巨灾——“碧丽斯”和“圣帕”,从暴雨成因及特征、洪水特征和灾情方面对这两次巨灾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湖南省湘江流域遭受的这两次巨灾具有典型的链性特征,是由强热带风暴引发暴雨进而导致的洪水、滑坡、泥石流等一系列自然灾害;“圣帕”比“碧丽斯”在湖南的持续时间更长,影响面积更大,降水总量更多;在湘江干流和耒水流域,“碧丽斯”导致的洪峰流量和水位均要高于“圣帕”,在洙水流域则相反;“圣帕”导致的灾情比“碧丽斯”导致的灾情小,特别是人员伤亡较少,这主要是因为:(1)前期非常干旱;(2)水库蓄水量少;(3)准确的预报,快速的预警信息发布,及时的转移安置;(4)防灾意识的增强。在此基础上,对减轻巨灾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2006年强热带风暴“碧利斯”,气象专家用“怪异”两个字形容它。其特点是,形状怪异,没有统一的台风中心:路径怪异,移动速度忽快忽慢。专家们指出,这类热带风暴风力不是特别强,但含水量比较大,容易发生强降雨。7月14日12时50分,怪异的强热带风暴“碧利斯”如期在福建省霞浦县北壁镇登陆。  相似文献   

16.
“空巢家庭”是指无子女共处,只剩下老年人独自生活的家庭。据了,解,在发达国家,“空巢家庭”出现较早,现在十分普遍,老年人与子女同住的只占10%-30%,除了日本,大多数老年人均与子女分居。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前,52%的老年人与子女同住,到了20世纪80年代,与子女同住的只有百分之十几,在比利时、丹麦、法国和英国,65岁以上独居者家庭占全部家庭户11%;  相似文献   

17.
美国白头鹰的数量在1963年降至谷底,全美48个州记录在册的白头鹰仅有417对,而且只有在美国的阿拉斯加州和加拿大才有它们的踪迹。  相似文献   

18.
汶川特大地震“人的感觉”和“器物的反应”震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坤  张令心  刘洁平 《灾害学》2012,27(3):92-96,121
在汶川特大地震现场,调查收集了大量有关人的感觉和器物的反应资料,在各种文献和网上又补充收集了大量此类资料.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总结出了各烈度区人的感觉和器物的反应典型现象;探讨人的感觉、器物的反应与烈度的关系;找出各烈度区的共性内容.旨在使我国的地震烈度表在“人的感觉”和“器物的反应”方面更便于地震烈度评定,为地震科学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9.
20.
瞬间劫难     
2003年8月16日傍晚,辛劳一天的农民和牧民拖着疲惫的身躯走在回家的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