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3.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已进入公共危机的高发、频发阶段,各类公共危机事件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2003年,因生产事故损失2500亿元,各种自然灾害损失1500亿元,交通事故损失2000亿元,卫生和传染病突发事件损失500亿元,总损失约6500亿元。2004年,发生各类突发事件561万起,造成21万人死亡,175万人受伤。总损失为4550亿元。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危机管理被应用于包括自然灾害在内的社会危机事件的应对中,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危机理论应用于防灾减灾的基本机理以及由此反射到法律建构层面的一些问题仍存在很多的研究空间。该文从成因、概念、应对阶段三个方面论证了自然灾害的危机属性,解决了危机理论对于自然灾害的可适用性问题。在此基础上尝试用危机的因素分析防灾减灾的复杂性、局限性、极限性和相关性等特征及对策。最后以危机的视角反思现存防灾减灾法律法规,提出防灾减灾法制应兼顾平时与灾时、覆盖减灾全过程、协同政府与社会以及防、救并重等建议,以期完善防灾减灾法制,为公众的安全提供更为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5.
环境的不确定和复杂性.使得各种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增加,如何防范、控制危机.提升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是当前各级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通过重庆市711路公交车事件,从理念、制度、行为三个方面分析我国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强化政府危机管理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突发性地震灾害危机的预警和应急管理机制 总被引:10,自引:14,他引:10
借鉴SARS事件的经验教训,探讨了如何加快构建突发性地震灾害危机的预测预警、应急处理、信息发布和宣传教育等四个方面的管理机制,并提出了建立地震灾害预警等级及其相应的应急预案和信息发布措施的新思维. 相似文献
7.
黄晓军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3,23(3):116-120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一度在世界各地迅速蔓延,是对政府的危机管理制度一次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这次非典危机也暴露出了我国政府危机管理制度存在的缺陷。我们必须抓住这个契机,进行政府危机管理制度的创新,以不断提升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8.
突发公共危机管理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健全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方面的社会预警体系,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是政府全面履行职能,特别是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步伐的加快和不断深入,已经将克服不稳定因素、防范突发公共危机的任务提了出来。 相似文献
9.
为帮助受灾群众减轻重大灾害发生时的心理危机,对公众在重大灾害发生时心理危机干预进行分析。设计了公众心理干预支撑服务体系,通过认知模式、心理转变模式、支持资源整合模式以及平衡模式识别公众心理危机。采用宣传教育、提出心理危机干预议题、现场心理危机干预和构建心理危机干预组织的方法完成公众心理危机干预。针对我国人口与重大灾害发生特点建议制定心理危机干预法律法规、科学构建重大灾害发生后相关制度、重视发生次生灾难对公众心理产生的叠加冲击,以减轻受灾对象心理危机,为心理危机干预提供科学支撑,帮助受灾群众减轻重大灾害发生时的心理危机。 相似文献
10.
11.
12.
2007年3月,八位科学家联名撰文,中国正处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不仅面临一系列重大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而且面临严重的水环境污染,特别是城乡饮水安全面临严重威胁。各地饮水安全的严峻形势饮水安全指的是既要有水喝,又要喝得安全卫生。它受制于水资源量和质 相似文献
13.
据报道,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表示,今后像松花江污染、2007年7月中旬的长春新立城水库污染事件等类似问题,有可能会表现得非常频繁,破坏力非常强。仇保兴称,目前我国饮水受到了几百种有机物的 相似文献
14.
海河流域水环境危机和适度恢复对策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50年代以来,海河流域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恶化问题越来越突出。河道断流,湿地萎缩,地下水大量超采,水污染和水土流失加剧,流域水环境已经恶化到十分危险的境地。回顾、总结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出,经济社会发展大大超过了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是海河流域水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本文认为,改善和恢复水环境,必须以供定需,以水定发展,根据流域水资源条件确定产业结构、经济规模和发展方向,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个在古老漠北曾有的丰茂自然景象,用来描写历史上的河西走廊,也恰如其分. 相似文献
16.
17.
18.
Normalising the Crisis in Afric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ark Bradbury 《Disasters》1998,22(4):328-338
Developmental relief has become the central doctrine of 'good practice' in humanitarian responses to complex political emergencies. This is despite the fact that a proliferation of such emergencies reflects a failure of development for people in those countries in crisis. Drawing on case study material from Sudan, Somalia, Rwanda and Uganda, this paper challenges assumptions made about the efficacy of developmental relief models in complex emergencies. The trend towards developmental relief practices coincides with an increasing acceptance of higher levels of humanitarian distress in Africa. Myths of aid dependency and the pursuit of sustainable programming in the midst of war are linked to a global reduction in aid. The mantra of 'local solutions to local problems' locates the causes of crises firmly within those societies in crisis. It provides a premise for international disengagement, and the denial of international responsibility for the genesis and prolongation of humanitarian crises in Africa. Assigning solutions to the poor, the marginalised and victimised through enhanced 'participation' and local financing of services sustains a myth that development is occurring, when in fact levels of distress are rising.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