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桂林市城区大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污染特征,以及VOCs对臭氧(O3)和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的生成潜势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研究期间,共检出VOCs物种78种,平均体积分数为21.32×10-9,表现为芳香烃(67.82%)烷烃(19.56%)卤代烃(7.50%)烯烃(2.86%)含氧挥发性有机物(1.41%)。VOCs体积分数空间分布呈现市中心和下风向郊区两个高值区。通过苯与甲苯的浓度比值发现,林科所VOCs主要来自交通源和生物源,师专甲山校区VOCs主要是来自交通源,其余测点VOCs主要来自交通源、工业源和外来传输源。分析乙苯和间/对二甲苯的浓度比值发现,电子科大尧山校区气团光化学年龄较大,光化学反应活性相对较强烈;旅游学院、华侨旅游经开区、大埠中心校气团光化学年龄较小,光化学反应活性相对较弱。VOCs对O3生成潜势最大的为芳香烃(93.81%),其次是烷烃(7.22%)和烯烃(4.75%);对SOA生成潜势最大的为芳香烃(97.45%),其次是烷烃(2.55%)。 相似文献
2.
2020年7月30日—10月10日对西安市某工业园区大气中的70种VOCs开展了为期73 d的VOCs手工采样监测,分析了上、下风向2个点位VOCs浓度组成特征、O3生成潜势和SOA生成潜势,并运用PMF进一步分析该区域VOCs的主要来源。结果显示:监测期间工业园区平均VOCs浓度为203.50μg/m3,以甲醛和乙醛为主的醛酮类(148.37μg/m3)是主要污染物,占TVOC浓度的57%~84%,其次是烷烃。通过上、下风向VOCs成分比较发现,醛酮类为高污染时段特征污染物,工业园区平均OFP为969.66μg/m3,醛酮类对O3生成的贡献最大,占TOFP的80%~97%,其次是烯烃。工业园区平均SOAFP为0.50μg/m3,芳香烃对SOA生成的贡献最大,占TSOAFP的48%~98%,其次是烷烃。PMF源解析得到5个因子,分别为工业源、溶剂涂料、燃烧源、移动源及其他源,贡献率分别占35.2%、20.4%、18.3%、12.8%、13.3%,解析显示该... 相似文献
3.
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对杭州市城区大气中117种挥发性有机物(VOCs)开展了为期一年的手工采样观测,分析了VOCs各组分的浓度特征、臭氧生成潜势(OFP)和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生成潜势。结果显示,观测期杭州市大气VOCs体积分数均值为(56.72±29.56)×10-9,含氧挥发性有机物(OVOCs)、烷烃和卤代烃是其主要组分,分别占33.86%、30.70%、15.73%。VOCs体积分数前10位的物种为丙烷、甲醛、异丁烷、乙烷、乙酸乙酯、二氯甲烷、正丁烷、丙酮、甲苯和1,2-二氯乙烷。杭州市VOCs的OFP为135.18×10-9,各VOCs组分的OFP贡献为OVOCs(45%)>芳香烃(22%)>烯烃和炔烃(21%)>烷烃(11%)>卤代烃(1%),其中甲醛、乙烯和乙醛是OFP主要贡献者。SOA生成潜势为1.64μg/m3,芳香烃是最重要的SOA前体物。SOA生成潜势最大的5种VOCs物种为甲苯、对/间二甲苯、乙苯、邻二甲苯和苯,因此控制来自机动车尾气和溶剂使用过程中产生的VO... 相似文献
4.
利用手工及自动监测数据,结合最大增量反应活性(MIR)系数法,对广州市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特征及臭氧生成潜势(OFP)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广州市大气VOCs总体积分数为73.85×10-9,其中,丙烷、甲醛、乙酸乙酯的体积分数最高,分别为5.59×10-9、4.87×10-9、4.25×10-9。组成特征分析结果显示,含氧挥发性有机物(OVOCs)和烷烃为主要污染物种类,分别贡献了总VOCs的34.32%和32.34%。在空间分布上,各站点VOCs体积分数自南向北不断降低,番禺市桥站(南部,76.16×10-9)>公园前站(中部,75.58×10-9)>花都梯面站(北部,69.80×10-9)。广州市大气中甲醛和乙醛的比值为1.22,表明本地排放对广州市醛酮类化合物的贡献较大;乙苯和间/对-二甲苯的比值为0.35,表明广州市气团老化程度低,VOCs主要受本地排放影响;甲苯和苯的比值显示,公园前站苯系物主要受机... 相似文献
5.
2019年8—9月,在常州市洛阳小学、市监测站和武澄工业园3个监测站点开展了为期49 d的环境空气57种挥发性有机物(VOCs)离线加密监测,分析其浓度水平及组成特征。结果表明,3个站点VOCs的体积分数分别为29.8×10-9,20.8×10-9和25.3×10-9。3个站点中烷烃的值均值最大,其值占比依次为59.1%,57.2%和51.4%,烷烃中均以乙烷、丙烷和正丁烷值最大。应用臭氧生成潜势(OFP)、OH自由基消耗速率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SOAP)分别对3个站点进行计算,结果显示,各站点芳香烃的数值均最大,OFP占比为67.1%~68.0%,OH自由基消耗速率占比为45.4%~52.0%,SOAP占比为93.3%~94.7%,芳香烃中关键活性组分是甲苯、乙苯和二甲苯等。上风向的洛阳小学与武澄工业园VOCs浓度比市区的市监测站更高,OFP和SOAP也均高于市监测站,表明上风方向的VOCs排放对市区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6.
利用2020年3月28日—5月3日南京某典型化工园区挥发性有机物(VOCs)离线监测数据,分析了园区内VOCs污染特征及臭氧生成潜势(OFP)。结果表明,春季园区φ(VOCs)范围为22.3×10-9 ~892.6×10-9,82.1%频率的φ(VOCs)<100×10-9;VOCs组分占比表现为:烷烃>含氧挥发性有机物(OVOCs)>烯烃>卤代烃>芳香烃>炔烃>有机硫。高体积分数VOCs中烷烃和烯烃占比高于低体积分数VOCs,受园区内部储罐存储、运输、转运等过程产生的油气挥发及石油化工原料、合成材料的生产影响显著。不同时刻φ(VOCs)表现为夜间最高、早晨其次、下午最低的变化特征,这与园区内部VOCs排放累积、大气边界层抬升和大气光化学反应等因素有关。OFP值范围为166.2~6 920.9 ,μg/m3,56.0%频率的OFP<500。 相似文献
7.
于2019年在南通市采用TH-300B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在线分析仪对57种VOCs开展在线监测,对比分析了VOCs组分变化、季节变化、日变化特征,并用最大增量反应活性(MIR)估算了VOCs的臭氧生成潜势(OFP),找到了南通市VOCs的优控物种.结果表明,2019年南通市VOCs平均体积分数为15.57×1...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成渝地区中小城市VOCs污染特征及其来源,选取该区域典型代表城市-遂宁市为研究对象,利用2019年不同时间不同功能区106种VOCs离线观测数据,研究了该市VOCs污染水平和时空特征,分析了VOCs主要成分及其对臭氧的影响,并进行了源解析。结果显示:(1)遂宁市大气中VOCs平均体积分数为39.4×10-9,8月的浓度较高,其空间排序为工业区>城郊区≈文教区。(2)OVOCs和烷烃是VOCs主要组分,占比达73.4%,且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工业区不同组分浓度均高于城郊区和文教区,城郊区和文教区的同组分占比相差较小;丙酮和乙烷是VOCs中体积分数最大的物种,占总体积分数的37.8%。(3)VOCs组分对OFP贡献率顺序为烯烃>芳香烃>OVOCs>烷烃>炔烃>卤代烃>有机硫,前4类组分对OFP贡献率达97.6%,烯烃对OFP贡献率不仅每日最大,而且还呈现“城郊区>文教区>工业区”空间分布态势;异戊二烯、乙烯是OFP最大的物种,在不同功能区其OFP均高于其他物种,是遂宁市臭氧防治关注重点。(4)VOCs排放源及... 相似文献
9.
基于2016—2022年南京市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自动监测数据,分析VOCs污染特征及其臭氧生成潜势(OFP)。结果表明:2016—2022年南京市大气VOCs及其组分体积分数均显著下降,TVOCs 7年均值为21.7×10-9,各组分占比从大到小依次为烷烃>烯烃>芳香烃>炔烃;TVOCs及烷烃、烯烃、芳香烃季节变化一致,均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炔烃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TVOCs及烷烃、烯烃、炔烃月变化整体呈“V”字型特征,芳香烃近似为“W”型;除炔烃外,小时体积分数日变化基本呈“单峰型”特征。2016—2022年OFP年际变化呈显著下降趋势,7年均值为132.1 μg/m3;OFP贡献较大的组分为烯烃(39.1%)和芳香烃(38.1%),臭氧生成的VOCs关键物种为乙烯、间/对二甲苯、甲苯、丙烯和异戊二烯,控制烯烃和芳香烃排放有利于南京市的臭氧污染防治。 相似文献
10.
2015年8月22日至9月26日利用在线GC-MS/FID和离线Canister-GCMS/FID采样并分析了重庆城区7个监测点位的96种VOCs,结果表明,城区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平均体积分数为42.43×10-9,且空间分布特征为"中心城区高,周边低"。重庆本地高乙烷、高乙烯和高乙炔浓度呈区域污染现象,且城市监测点位主要受交通源、工业排放和溶剂挥发的影响,缙云山站则主要以生物源排放为主。重庆市城区气团的OH自由基反应速率平均值为8.86×10-12cm3/(mol·s),最大反应增量活性平均值为4.08 mol/mol,与乙烯相当,说明本地大气化学反应活性较强。重庆城区对OH自由基损耗速率贡献最大的组分是烯/炔烃(35%),对臭氧生成潜势贡献最大的组分是芳香烃(39%)。乙醛、乙烯和甲苯等物质是VOCs的关键活性组分。 相似文献
11.
选取臭氧(O3)污染高发的7月为夏季典型月,采用自动观测设备,从前体物VOCs的浓度水平及O3生成潜势(OFP),前体物、气象因素与O3相关性等多方面研究了衡水市O3污染影响因素,并剖析了一次典型的O3污染过程,以期为衡水市夏季O3污染防治提供科学参考。研究结果表明:衡水市VOCs主要组分浓度占比为烷烃 > 烯烃 > 芳香烃 > 乙炔,主要组分对总OFP的贡献为烯烃 > 芳香烃 > 烷烃 > 乙炔;O3与前体物VOCs、NO2存在负相关性,与温度存在正相关性;相对湿度低于48%时,O3和相对湿度呈负相关性,相对湿度高于48%时,O3和相对湿度呈正相关性;气团中VOCs化学组成稳定性较低,平均VOCs最大增量反应活性(MIR)较低,为4.855gO3/gVOCs;衡水市7月2—4日重度污染过程受本地生成和区域传输叠加影响。 相似文献
12.
对2020年4月—2021年3月北京市建成区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化学特征、污染来源及其对臭氧(O3)污染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O3日最大8 h滑动平均值在臭氧季(4—9月)均值为134μg/m3,是非臭氧季(10月至次年3月)均值(59.6μg/m3)的2.2倍。臭氧季VOCs体积浓度均值为14.3×10-9,明显低于非臭氧季(21.1×10-9),可能与光化学反应速率和VOCs来源的季节性差异有关。臭氧生成潜势(OFP)贡献率排名前10位的物种在臭氧季和非臭氧季相似,均包括间/对-二甲苯、甲苯、乙烯、邻二甲苯、异戊烷、正丁烷、丙烯、反式-2-丁烯和1,2,4-三甲基苯,但排名有所差异,燃煤源特征明显的乙烯等物种在非臭氧季上升明显,与溶剂使用、油气挥发相关的间/对二甲苯、甲苯、异戊烷和正丁烷等物种在臭氧季上升明显。甲苯/苯的值和异戊烷/正戊烷的值在臭氧季明显高于非臭氧季,反映出机动车排放和油气挥发等在臭氧季影响突出,非臭氧季是燃煤影响显著。基于... 相似文献
13.
南京市臭氧、VOCs和PANs污染特征及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13—2016年基于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以及省建大气多参数站所获取的南京市O_3、NO_2、CO、VOCs、PANs观测结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16年南京市O_3第90百分位日最大8 h平均质量浓度比2013年上升33.3%,超标天数中O_3引起的超标占比增至32.0%。南京市区大气中非甲烷总烃冬季浓度高于夏季,含氧挥发性有机物则与之相反;在5—9月,含氧挥发性有机物组分在日变化过程中出现峰值的时间先后顺序依次为醚、醛、酮类,且O_3和过氧乙酰硝酸酯(PANs)生成存在有一定的线性关系。VOCs/NOx比值表明南京市处于VOCs控制区,因此对NO_2浓度下降不敏感,植物源挥发性有机物连续3年上升,夏季大气光化学反应活性未显著下降,这些现象是城市O_3浓度维持在较高水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威海市秋季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特征及来源,于2021年9月10—20日采用手工加密监测法对威海市秋季大气中VOCs进行监测,分析了气象因素对臭氧(O3)及其前体物的影响和VOCs污染特征,并利用正交矩阵因子模型(PMF)方法对VOCs来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威海市温度对O3生成影响明显,尤其是高温、低湿、扩散较差气象条件下,有利于O3前体物的反应消耗,促使O3生成及累积。观测期间,威海市秋季φ(VOCs)平均值为47.84×10-9,VOCs中体积分数占比最高的为含氧挥发性有机物(OVOCs),占比为58.0%,其次为烷烃(21.6%)、卤代烃(10.2%)。O3生成潜势(OFP)平均值为393.95μg/m3,对OFP的贡献占比最高的为OVOCs(74.1%),其次为芳香烃(12.6%)、烷烃(7.0%)和烯烃(5.4%)。PMF源解析结果显示,机动车尾气排放源、工艺过程源、船舶尾气排放源和溶剂使用源是威海市秋季VOCs排放主要来源,贡献占比分别为30.4%,23.9%,21.1%,16.5%。控制机动车排放和工艺过程排放是控制威海市秋季VOCs污染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于2016年对宜兴市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臭氧(O_3)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宜兴市O3年均值为62.92μg/m~3,其中冬季值最低(31.19μg/m~3),夏季值最高(94.96μg/m~3)。φ(VOCs)为(11.00~42.45)×10~(-9),其中丙酮(12.7%)、乙酸乙酯(8.8%)和丙烯(3.3%)等在VOCs中占比位于前3位。各站点φ(甲苯)/φ(苯)2,全年的φ(甲苯)/φ(苯)φ(乙苯)/φ(苯)φ(间、对二甲苯)/φ(苯)。指出VOCs主要来源为有机溶剂和道路交通,并受到一定的外来输送影响。各站点φ(VOCs)/φ(NOx)为0.94~2.44,O3处于VOCs敏感区。 相似文献
16.
对大连市2015年秋冬季环境空气中VOCs进行采样分析,获得其组成、含量、昼夜和季节变化规律,分析不同类别VOCs的来源,并计算不同VOCs物种的臭氧生成潜势(OFP)。结果表明:大连市环境空气中秋季VOCs平均体积浓度(55.81×10-9)略高于冬季(42.66×10-9);秋季VOCs以羰基化合物和烷烃为主,而冬季VOCs以烷烃和烯炔烃为主。大连环境空气中光化学反应的主要VOCs类别为羰基化合物、烯炔烃和芳香烃,主要物种为丙烷、乙烷、正丁烷和乙烯。羰基化合物含量高与机动车尾气及医院大量试剂的使用有关,烷烃主要来源于汽油车与液化石油气(LPG)燃烧排放,芳香烃主要由机动车排放贡献。各类别VOCs的组分含量与其OFP并不一致,大连市环境空气中各类VOCs的OFP由高到低依次为羰基化合物>芳香烃>烯炔烃>烷烃。 相似文献
17.
上海大气面源VOCs排放特征及其对O3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上海市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确定了14类大气面源,其VOCs排放总量2.65×10^8kg/a。采用EPA TO-15 VOCs分析方法获得112种组分,根据VOCs的O3生成活性系数MIR,结合VOCs排放量和VOCs组分构成比,计算出上海大气面源的O3最大生成量为1.063×10^9kg/a。其中,涂料使用和间-二甲苯,对-二甲苯是上海大气环境O3污染应首要控制的VOCs。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宜都市PM2.5与O3的污染特征及潜在来源,利用宜都市2020年3月至2022年2月在线监测数据及气象数据,对宜都市PM2.5与O3质量浓度变化特征、气象影响因素及潜在源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宜都市PM2.5质量浓度冬高夏低,日变化呈双峰特征,O3质量浓度夏高冬低,日变化呈单峰特征。高湿、静稳的气象条件以及较强偏北风作用下的区域污染传输对PM2.5污染有重要影响,高温以及中湿度对O3污染过程有重要作用。春、夏、秋季偏南方向气流轨迹占主导,且携带较高的污染物浓度,冬季来自湖北东北及西南方向的气流占比较高且携带的PM2.5浓度较高;宜都市PM2.5、O3的潜在源区具有季节性差异,总体来看,主要分布在河南南部、湖北东部及湖南的北部区域。 相似文献
19.
嘉善夏季典型时段大气VOCs的臭氧生成潜势及来源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6年8—9月对长三角南部区域嘉善的大气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变化特征、臭氧生成潜势、臭氧生成控制敏感性和来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观测期间VOCs总平均值为27.3×10-9,表现为烷烃卤代烃含氧有机物芳香烃烯烃炔烃;VOCs浓度变化较大,早晚出现峰值,与风速呈负相关的关系,与温度没有明显相关性。VOCs的臭氧生成潜势表现为芳香烃烯烃烷烃含氧有机物卤代烃炔烃。甲苯等10种物质对臭氧生成潜势的贡献达到63%。夏季典型时段臭氧生成对VOCs较敏感,属于VOCs控制区。观测期间测得对VOCs浓度贡献较大的物种来源于溶剂涂料和工业排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