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塌陷灾害与塌陷工程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述主要由于人类工程活动而引起的塌陷灾害及塌陷工程学。叙述塌陷灾害给城市建设、工程建筑,生态平衡及社会环境等方面造成的严重后果。阐述塌陷工程学的内涵、研究内容、目的及研究方法,以及与岩石力学、结构力学,建筑设计、施工等工程科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生态平衡的基本理论,论述了人类与水文地质环境的相互关系,着重分析了四种常见地方病区的水文地质环境特征,并提出了相应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3.
尚志海  刘希林 《灾害学》2009,24(3):11-15
通过对国内外环境灾害研究现状的分析,综述了环境灾害的基本概念和类型划分.在此基础上,从灾害构成的三要素出发,认为所有灾害都产生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之中.因此,若按孕灾环境来对灾害进行分类,环境灾害只可以分为自然环境灾害和人文环境灾害两大类,也即我们通常所称的自然灾害和人为(人文)灾害.据此,环境灾害就等同于灾害,它包括了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环境灾害是灾害学的研究领域,直接关系到人类生命与财产的安全,而环境污染和环境问题是环境科学的研究范畴,主要只影响到人类的身体健康.环境污染是环境问题的一种,环境灾害与环境污染和环境问题具有不同的内涵,有着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4.
高原 《防灾博览》2008,(2):13-14
人类欲望导致对大自然过分索求,进而使稳定的原始自然生态环境变得不安全不和谐,甚至出现危机和种种险象;而自然生态平衡的打破,又直接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使我们遭遇资源减少之苦和其它种种尴尬。在自然条件较为严酷的西部,这种"自然恶变"的结果直接导致了罗布泊的消亡、居延海的干涸、我国最长的塔里木河和黑河两条内流河的断流、黄河源2000多湖泊的消失和大量湿地变成沙漠,还有西部  相似文献   

5.
广州市主要地质灾害成灾机制与时空分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广州经济高速发展,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地质环境渐趋恶化,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崩塌、滑坡和地面塌陷等严重阻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就这些地质灾害而言,活动断裂纵横交错是其地质构造基础,强烈风化与疏松地表是其物质来源,降水与径流量丰沛是其动力条件,暴雨、洪水则是其诱发因素.人类活动,如过量抽取地下水、乱采滥伐森林植被等增加了地质环境的压力,破坏了生态平衡,成为重要的致灾因子.广州城市地质灾害在过去10年里呈波浪状上升态势,1998年以来尤为严重;空间上主要集中在老城区、广花盆地和低山丘陵区.  相似文献   

6.
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许多发达国家都把环境税引入其税收制度,已成为保护环境的一项重要政策措施,纵观这些国家的税收,都是依据"谁污染,谁纳税"的原则设置的,其课征范围极为广泛,涉及天气、水资源、生活环境、城市环境等诸多方面。环境税所得收入,都是专项用于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7.
怀化市地处湘西南,雪峰山贯穿全境,山峦叠嶂、沟谷纵横,地质构造复杂,地质环境脆弱,崩塌、滑坡等坡面地质灾害频繁发生。活动断裂纵横交错是孕育怀化市坡面地质灾害的地质构造基础,强烈风化与疏松地表是其物质来源,降水与径流量丰沛是其动力条件,暴雨、洪水是其诱发因素。人类活动,如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矿产资源开发工程、边坡开挖、乱采滥伐森林植被,增加了地质环境的压力,破坏了生态平衡,成为重要的致灾因子。怀化市崩塌、滑坡类型上以白垩系红层中的风化残坡积层中的土质类居多;时间上在过去15年呈波浪状上升态势,以2001年、2004年尤为严重;空间上主要集中沅水及其支流两岸谷坡地带和中低山丘陵区的100~450 m斜坡陡峭段。  相似文献   

8.
在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人类深谙如何最大化地利用地球资源,但却常常忽略科学、合理地利用资源。地球资源过度消耗和二氧化碳过量排放导致资源日趋枯竭,环境日益恶化。  相似文献   

9.
浅析全球变暖的成因与人类健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胡夏嵩  赵法锁 《灾害学》1999,14(4):77-80
论述了全球变暖是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一个最为严重的环境问题。这种日趋恶化的环境的产生与人类的各种活动是息息相关的, 环境的恶化必将给人类的健康带来最为严重的后果。  相似文献   

10.
当前,人类正面临着全球性环境变化的严重威胁。国际科学联合会已在1986年正式通过“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目标是要对未来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地球环境进行预测,为战略决策提供依据,从而使人类对可能发生的灾变有所准备,避免或减少损失。为完成这个目标,必须把大气圈、水圈、陆圈、生物圈统一起来进行研究,并开展广泛的国际协作。全球海洋环境变化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如埃尔尼诺现象和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引起海平面升高,对我国的气候、农业、渔业,以及沿海人民的日常生活,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应引起我国的关注并加强对其研究。  相似文献   

11.
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问题之一,已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1972年6月5日-16日,联合国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召开世界首次环境会议,这是人类第一次共同研究和讨论人类生存环境的盛会。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并提议每年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同年10月,在第27届联合国大会上这个提议获得确认。  相似文献   

12.
<正>世界环境日1972年6月5—16日,在瑞典的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有113个国家、1300多名代表出席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这是世界各国政府共同讨论当代环境问题,探讨保护全球环境战略的第一次会议,是人类环境保护史上的重大里程碑。斯德哥尔摩会议提出的口号是"只有一个地球",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  相似文献   

13.
曹飒 《防灾博览》2006,(2):14-15
20世纪80年代,我国劳动保护界的学者和专家提出了安全文化的理念, 提出了劳动保护科学体系的构想,1992 年建立了相应的学科。20世纪末,我国一批学者又提出了安全、减灾、环境科学交叉融合的大安全科学技术体系,针对传统安全理念开展了企业安全文化、大众安全文化、社区安全文化等理论研究。为我国安全科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并不断完善和拓展了我国安全科学技术学科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昆仑 《防灾博览》2011,(1):44-47
春风和煦、阳光明媚,一年一度的植树节又将来临。多年来,植树造林已成我国的基本国策,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也得到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因为森林树木素来被誉为“地球之肺”,它能把大量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消除大气层的温室效应,调节气候和维持生态平衡,减缓全球变暖的趋势,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神。  相似文献   

15.
发刊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随着人类对自然和其与自然间相互关系的认识不断加深,人类对自然灾害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人类还不能正确地解释自然现象,把自然灾害看作是神的意志,在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达的今天,人类对自然和自然灾害已有了完全新的认识,并且已经能够运用所掌握的科学技术知识来防御自然灾害,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16.
编辑寄语     
《防灾博览》2009,(3):2-2
自然灾害是人类无法抗拒的,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 而地震是对人类生存安全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在地震灾害的防御方面,减轻灾害必须统筹考虑社会、经济、政策、科学和工程等方面的手段和举措。  相似文献   

17.
英文学术季刊《JournalofMountainScience》(简称JMS ,中文译名《山地科学学报》)于2 0 0 4年4月开始和读者见面了。JMS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山地是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山地为人类提供了70 %的淡水资源、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广袤的空间资源和优美的景观资源。全世界约有5 0 %的人口依赖山地资源而生存。同时,山地又是地球各圈层交互作用最为复杂、地球表生过程最为活跃、全球变化影响最为强烈、人类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层次最多的地区,具有生物多…  相似文献   

18.
喜德县地处四川省西昌盆地的中西部,地质灾害频繁。该县地质构造复杂、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活动频繁,岩层破碎;地形陡峻,山高谷深,地势高差大;季风气候,降水充沛集中,多暴雨等,这是泥石流形成的内因。而作为外因,人类不合理的经济开发活动,破坏了生态平衡,则促进了泥石流的发生和发展。在分析其成因的基础上,对该县泥石流的危害及治理措施作了较为全面的阐述。  相似文献   

19.
自然界有一条法则——存在就是合理。一切动植物存在于地球上就有其合理性。一种生命既然能存在,就有其道理,因为今天地球上充满了生机的自然界是大约经过45亿年的演化而成的。组成自然界的每一物种,无论人类对它的评价是美丽还是丑陋、是高贵还是低贱,都是经过了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过程,都是生存斗争的优胜者,同时也都是地球生态平衡的维护者。至今尚能在自然界争得一席之地,那是由于它的合理、它的存在符合自然界的生存真理。存在就是合理,自然存在的现象就是合理的现象,假如人类去干涉它,企图改变自然现象,就违背了自然界的客观  相似文献   

20.
孔锋 《灾害学》2024,(2):48-53
灾害风险科学复杂性问题研究已成为当前学科发展的难题和热点。该文首先从“人类世”概念出发,阐述了环境变化对灾害风险的影响和解决灾害风险科学中复杂性议题的重要性。论述了系统思维下灾害风险科学的本质是探索区域灾害系统特征和机制,并探讨了区域灾害系统与社会-生态系统和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联系。在分析灾害风险科学发展新特征的基础上,对复杂系统和复杂网络的特点及其与灾害系统的内在联系进行了讨论,分析了复杂系统视角下的灾害系统过程和机制特点。最后阐述了灾害风险科学复杂性研究面临的秩序机遇、技术机遇和数据机遇,并提出了灾害风险科学复杂性研究的前沿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