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在光能生产潜力计算的基础上,经过温度、降水、土壤肥力和土壤质量等自然因素的订正,分析了温州市的土地生产潜力、粮食生产潜力。通过对温州市历年来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分析,采用产潜比增长速度法预测了2000年和2010年的粮食产量,并据此计算了2000年、2010年和潜在最大的人口承载量,指出温州市建立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人地关系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近45年山西省气候生产潜力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山西省108个气象台站1961-2005年逐年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资料,应用Thornthwaite Memoriai模型估算了山西省气候生产潜力(TSPV),探讨气候生产潜力与实际产量的关系,分析气候生产潜力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区域农业生产实际;生产潜力空间分布特征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纬向递减特征,南高北低、东高西低;近45 a变化趋势并不显著,北部和晋东南中部增加趋势,晋中以及晋南为递减趋势;境内各地热量条件充足,降水是作物产量的主要限制因素,降水增减1 mm,气候生产潜力增减0.473 8~1.138之间,变率空间差异明显,表现出以东西-西南方向为斜轴向两侧递减的趋势,为全省受降水限制最显著区域.  相似文献   

3.
利用呼伦湖湿地50年的气象资料、水文资料和生态环境监测资料,采用迈阿密模型及回归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气象水文因子对呼伦湖湿地区域植物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①50年来该湿地植物气候生产潜力变化趋势总体为下降趋势,减少的气候倾向率为每10年157.7 kg·km-2,峰值时段为1970—1990年,两个谷值时段为1961—1969年、1991—2010年,最大值和最小值与降水量出现的最多值和最少值一一对应。②在15个气象水文因子中有年降水量、年蒸散量、生长季径流量、春季大风日数、水位、春季平均风速、年大风日数、水域面积8个因子达到显著性检验(P〈0.150~0.001),上述8个因子的排序也是与湿地区域植物气候生产潜力相关程度由大到小的排序。综述表明,呼伦湖湿地区域呈暖干化趋势,并且干旱灾害比较严重,是限制气候生产潜力的重要原因。③气象水文因子协同作用对该湿地区域植物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较大,复相关系数为-0.997,年蒸散量与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生长季径流量和水位因子对湿地区域植物气候生产潜力的贡献相反,随其减少或增加,湿地区域植物气候生产潜力变化率增加或减少149.7 kg·hm-2。可以看出,该湿地气象水文因子的匹配并不理想,暖干化趋势依然是制约该区光能利用率低下的重要原因。④该湿地区域植物现实的生产力远未达到气候生产潜力,约有近60%的潜力可以开发;光能利用率较小的主要原因:一是现有的生态保护、修复技术及管理水平还比较落后,二是该区域暖干化趋势显著;而提高气候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是加大保护生态环境力度和积极实施人工增雨、节水灌溉工程。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根据国家及地方有关固体废弃物管理政策的规定,结合常州市的实际,确定了常州市固体废弃物综合整治规划目标。按照尽量选用最佳实用技术,最新科学技术、区域传统有效的技术,显著削减固体废弃物产生量的技术等原则,制定了该市2000年、2010年固体废弃物综合整治规划备选方案。根据优化计算、可行性分析及其它综合比较、分析,确定了最优方案。从经济、技术、管理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可行性分析。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省气候生产潜力时空演变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气候生产潜力的时空变化规律不仅反映各气象因子与气候生产潜力之间的配合协调程度,还能对粮食生产决策起到决定性的指导意义。基于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估算了黑龙江省1986—2015年作物生育期内的气候生产潜力,分析了气候生产潜力与平均温度和降水量之间的关系。采用Morlet小波分析方法,对黑龙江省作物生育期内的气候生产潜力进行了多时间尺度特征分析和预测,并通过GIS软件拟合分析了黑龙江省作物生育期内气候生产潜力的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86—2015年作物生育期内黑龙江省气候生产潜力呈缓慢的降低趋势,变化趋势不显著,在7 012.143~11 680.771 kg·hm~(-2)·a~(-1)之间变化,平均值为9 390.362 kg·hm~(-2)·a~(-1);1986—2015年生育期内黑龙江省气候生产潜力具有显著的多时间尺度特征,存在7 a和10 a的主周期以及16 a的变化周期;拟合可知2016—2018年的气候生产潜力逐年递减,但均高于年平均值;黑龙江省生育期内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分布差异显著,以巴彦县为中心,气候生产潜力向四周逐渐递减,体现出较为明显的经度地带性,大部分地区热量条件相对充足,降水量是影响黑龙江省作物气候生产潜力的主要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6.
植物生长依赖于气温、降水和日照等气象要素,对全球气候变化更为敏感。定量分析西辽河地区植被气候生产潜力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可为西辽河地区农业生产,生态保护和环境改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基于西辽河地区11个站气象站1961—2018年的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资料,运用Miami模型、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累积距平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西辽河地区植被气候生产潜力的时空演变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显示:研究期间,西辽河地区温度生产潜力(W_θ)和蒸散生产潜力(W_V)整体呈上升趋势,降水生产潜力(W_R)无明显变化趋势,平均值分别为1 120.19、647.12、695.50 g·m~(-2)·a~(-1),西辽河地区热量条件好于降水,且1980s是水热配比(W_R/W_θ)最好的年代;由气温、降水量和蒸散决定的标准气候生产潜力(W)平均为643.65 g·m~(-2)·a~(-1),气候倾向率为11.05 g·m~(-2)·(10 a)~(-1);近58 a,W经历了"少-多-少-多"的周期性变化,且在1982、1998、2011年发生突变;西辽河地区W呈现一致的正变化趋势,空间上表现为双辽、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左翼后旗、翁牛特旗为气候生产潜力的高值区,而开鲁县至奈曼一带为低值区;W对降水量变化更敏感,降水量的多寡主要决定了西辽河地区植被气候生产潜力的变化,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未来该区W增加幅度在2.49%以上。  相似文献   

7.
气候变化背景下,对全球主要农区气候生产潜力进行定量评估不仅可以反映出该地气候生产潜力水平与光、温、水资源配合协调的程度及地区差异,而且对提高土地生产力水平,指导农牧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以全球主要农业区为研究对象,应用全球高时空分辨率气象格点资料和气候生产潜力模型,评估了1981-2015年气候变化对全球主要农区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1981-2015年全球主要农区气候生产潜力呈波动上升趋势,在7.68-8.28t·hm~(-2)之间变化,平均为7.97 t·hm~(-2),最大值出现在2010年,最小值出现在1987年。(2)同年际变化相似,气候生产潜力年代际增长也十分明显,其中20世纪8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之间的增长最显著。(3)35年间,全球主要农业区平均农业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分布的基本特点是南高北低,区域差异显著。全球农业区主要集中在东亚、南亚、中亚、西亚、南欧、大洋洲南部、南美洲东部和北美洲南部等地,最高值出现在亚洲东南部,为28.9 t·hm~(-2),北美洲南部、大洋洲南部、亚洲中部、非洲中部等地气候生产潜力较低,大部分地区在5.1t·hm~(-2)以下。(4)35年间,亚洲西南部、中部和北部以及北美洲中部和东南部等地的农业区气候生产潜力显著提高,大部分地区提高了0.00-6.00 t·hm~(-2);而在欧洲大部分地区、南美洲北部和东部、非洲中部和南部以及大洋洲大部分地区气候生产潜力明显减少,变化幅度在-7.99-0.00 t·hm~(-2)之间。总体而言,气候变化对亚洲和北美洲农业区农业生产有利,而对欧洲、南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农业生产不利。  相似文献   

8.
在泰县2000年环境保护战略目标的基础上,根据代表性、科学性、政策导向性和可操作性4原则,选择、确定了目标定量考核的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工业污染防治、城镇环境质量、农业自然生态环境质量和经济发展共4类17个指标,同时提出了阶段考核得分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9.
在泰县2000年环境保护战略目标的基础上,根据代表性、科学性、政策导向性和可操作性4原则,选择、确定了目标定量考核的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工业污染防治,城镇环境质量,农业自然生态环境质量和经济发展共4类17个指标,同时指出了阶段考核得分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温州市区大气细颗粒物PM_(2.5)及其19种无机元素的污染特征和主要来源,分别于2015年1月、4月、7月以及10月(代表4个季度)在温州市区选取4个监测点位采集环境空气PM_(2.5)样品共112个,并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AES)和原子荧光光度计(AFS)分析样品中19种无机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温州市区环境空气PM_(2.5)平均质量浓度为83.6±50.2μg·m-3.温州市不同季节PM_(2.5)浓度最低的均为市站(SZ),春冬季南浦(NP)采样点PM_(2.5)浓度最高.19种无机元素占PM_(2.5)总量的9.90%.样品中主要元素为Na、K、Ca、Si、Zn、Al、Mg和Fe,占所测元素总量的96.7%.龙湾(LW)采样点PM_(2.5)中Fe、Al和Ca元素在多数季节里浓度较高,可能与采样点附近的机械阀门铸造企业和混凝土企业有关.本研究利用富集因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进行PM_(2.5)的初步来源分析,结果表明,温州市区PM_(2.5)污染主要来源于燃煤、交通污染、金属冶炼/加工、建筑扬尘和海盐粒子.  相似文献   

11.
运用区域系统分析法,着重分析了温州市两种类型荒山资源开发利用的优势和劣势;通过土地适宜性评价,得出了该市荒山资源以宜林地为主的结论;提出了荒山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模式和措施。  相似文献   

12.
从人群的营养水平和主粮、副食品消费结构的变化出发,分别估算和预测了1993年和2000年江苏省泰兴市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量。结果表明,该市土地资源1993年可供120万人过上宽裕型生活,到2000年可供95万人过上小康型生活,其余三分之一以上人口的粮食需求要依靠市外供给。  相似文献   

13.
从人群的营养水平和主粮、副食品消费结构的变化出发,分别估算和预测了1993年和2000年江苏省泰兴市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量。结果表明,该市土地资源1993年可供120万人过上宽裕型生活,到2000年可供95万人过上小康型生活,其余三分之一以上人口的粮食需求要依靠市外供给。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海岸带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特点的基础上,指出大亚湾惠州岸段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就是实现经济开发与海岸带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发展,为此,提出了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综合效益表达工,并运用该表达式,从大亚湾海水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得出了惠州大亚湾沿岸地区在1994年-2010年间工业发展的合理速度。  相似文献   

15.
运用区域系统分析法,着重分析了温州市两种类型荒山资源开发利用的优势和劣势;通过土地适宜性评价,得出了该市荒山资源以宜林地为主的结论;提出了荒山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模式和措施。  相似文献   

16.
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在对汉王乡生态经济系统进行现状分析、模型诊断和预测的基础上利用多目标规划方法,提出了该生态经济系统1995年和2000年生态农业建设规划方案,结果表明,按此方案实施后,系统现有资源将会得到持续,合理的利用、、生态和社会效益将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7.
沙地人工林辐射平衡是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物质转化、流动传递以及生物小气候形成的物理基础。搞清辐射平衡各分量在林中的变化规律,特别是固沙造林后引起辐射平衡的变化,对于确切估计生产潜力,分析固沙造林效益,为人工林的合理经营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都具有现实意义。为此,我们于1984年5-10月在辽宁省章古台固沙林内和固定沙地上进行了辐射平衡观测。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土地生产力变化的情景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土地生产力变化态势是当前国内外学术界、决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介绍了土地生产力估算系统(ESLP)的原理与功能模块并利用该系统研究了中国土地生产力的变化态势.ESLP是在气温、降水、辐射水平、土壤质地等自然因素控制下,受土地利用方向与强度影响的,考虑土地系统不同的投入水平和管理措施的区域土地生产力估算系统.ESLP关注土地生产力变化的时空动态,能表达出不同投入管理水平下土地生产力的时空变化.文章应用ESLP研究了1988年和2000年中国土地生产力变化及其空间分异特征,将估算结果与1988年和2000年全国分县粮食产量数据的比较与验证表明,基于ESLP估算的各县土地生产力与各县粮食总产量具有很高的相关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区域的粮食生产能力.在此基础上,应用ESLP预测了2010与2020年在气候变化情景下土地生产力的变化,预测结果显示,虽然局部地区土地生产力有小幅减少趋势,但从全国来看,土地生产力增长趋势明显.平均来看,2010年比2000年增长4.4%,而到2020年,土地生产力的增长幅度达到10.7%.不过在各个农业生态分区上,不同年份土地生产力变化差异较大,在2010年和2020年长江中下游区土地生产力均呈一定幅度的下降,而甘新区和西藏区只在2010年土地生产力有小幅下降.该研究结论对我国编制土地利用规划与粮食生产方面的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山西省中阳县圪针耳流域土地承载力计算结果表明 ,流域内 1 5°以上坡地应全部退耕还林 ,人均基本口粮田不能低于 0 .0 66hm2 ;退耕还林后流域内极限土地承载力为 2 80 2人 ,大于预测人口数量。退耕还林后宜农地生产能保证粮食安全 ,并能使退耕地退得下、稳得住  相似文献   

20.
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在对汉王乡生态经济系统进行现状分析、模型诊断和预测的基础上利用多目标规划方法,提出了该生态经济系统1995年和2000年生态农业建设规划方案。结果表明,按此方案实施后,系统现有资源将会得到持续、合理的利用,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将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