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农药是合成化学品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世界上生产、使用的原药已达1000多种,加工成制剂近万种,大量使用的有100多种。全世界化学农药的产量(以有效成分计)约200万吨(不包括我国在内),主要是有机氯、有机磷、有机汞、有机砷和氨基甲酸酯五大类.其中,除草剂80万吨(占40%),杀虫剂70万吨(占35%),杀菌剂40万吨(占20%),其它约10万吨.以美国的产量最大,约75万吨,苏联28万吨,西德23万吨,日本在10万吨以下. 相似文献
2.
水环境介质是污染物迁移转化的载体,苯胺(ANI)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和化工产品,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效应,水环境中残留的ANI会给人类健康和生态安全带来威胁。结合国内外现有研究,介绍了ANI在水环境中的来源及污染现状,并对ANI挥发、光降解、生物降解、动植物吸收等迁移转化行为进行总结,重点讨论了水环境颗粒物对ANI吸附的影响因素。未来应继续探索建立ANI在水环境中各迁移转化行为模型,着重开展"有机物-颗粒物-生物"复合体系下ANI的迁移转化行为研究,从原理上对ANI的吸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3.
4.
基于厌氧氨氧化(Anammox)反应,采用13C同位素示踪法分析无机碳(IC)在工艺中的迁移转化路径,考查厌氧氨氧化工艺的固碳潜力及厌氧氨氧化菌相关的固碳机理;同时,结合微生物分子学等方法,通过比较反应前后NH_4~+-N、NO_2~--N、TN及IC的变化,分析推导出工艺的固碳机理。结果表明,在进水IC为10.70 mg左右时,系统平均固碳率在12.05%以上;经~(13)C标记处理后的Anammox污泥中~(13)C丰度值由1.07%增加至1.17%以上;Anammox污泥中cbbLR1基因拷贝数经氮素和IC影响后分别为5.79×10~8copies·g~(-1)和5.56×10~8copies·g~(-1),较处理前均有所增加,但变化不明显。进水中投加的IC参与了微生物体内的碳代谢;厌氧氨氧化菌存在遵循卡尔文循环固碳途径的功能基因。cbbLR1基因丰度与氮素浓度之间呈显著相关,与IC浓度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说明该基因丰度对氮素的响应度比IC大。 相似文献
5.
不同龄渗滤液及其在包气带中的迁移转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验室土柱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场龄渗滤液中有机污染物、氮以及 Fe、Mn、Zn、Cd 在包气带中的迁移转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场龄渗滤液理化性质差别很大,随着场龄的增加,COD 从40 194 mg/L降低到 1 778 mg/L,NH4 浓度从1 758 mg/L升高到2 166 mg/L,金属浓度则减小.经过以细砂为介质的包气带后,新渗滤液易对地下水造成高浓度有机物污染,而老渗滤液更容易造成地下水的高浓度氮污染.Fe、Mn 和 Cd 在包气带中比较稳定,而 Zn 的迁移能力很强,易对地下水构成威胁. 相似文献
6.
海滨填埋场是沿海地区垃圾处理的一个重要选择,但其渗滤液泄漏引发的地下环境污染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以渗滤液中长时间保持高浓度的氨氮作为指标,通过构建砂箱实验,探讨咸水条件下氨氮在地下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过程。结果表明,在地下水环境中,渗滤液氨氮较易沿水流水平方向扩散,扩散速度随空间推移不断降低,从开始的4 cm/d降低到出水处的3.2 cm/d;其衰减率沿饱和区、过渡区、调整区依次增高;同时其衰减率随时间的增加不断降低,在实验的第15、25、35、45和55天,分别为100%、98.7%、95.6%、91.8%和83.5%。 相似文献
7.
8.
9.
影响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行为的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吸附与解吸附、渗滤、挥发和降解等行为过程。探讨了吸附与解吸附机理、土壤有机质含量和类型、水分含量及温度等对此过程的影响。依据某些典型的化合物行为模型,论述了影响土壤中有机污染物渗滤的因素。有机污染物需要先从土壤深层迁移至地表,然后挥发至大气,在土壤中迁移的速率较慢,控制着整个挥发过程,可用Fick 第二定律来描述。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非生物降解主要包括氧化- 还原、光解和水解等反应。土壤中的O2 含量、土壤有机质成分和含量、辐射强度、光谱分布、土壤水分含量、温度和pH 值等都会影响非生物降解过程。其中有些因素通过影响微生物的生物活性,还影响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 相似文献
10.
双酚A和典型类固醇环境激素迁移转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有关环境激素污染的认知、研究与防治已经开始受到全球的重视,其中双酚A(BPA)和类固醇是环境中检出频率较高的几种环境激素.国外有关BPA和类固醇环境激素的调查和其迁移转化的研究已经广泛展开,但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综述了国内外BPA和两种典型类固醇激素17β-雌二醇(E2)和17α-乙炔基雌二醇(EE2)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其基本性质、用途、危害、环境中浓度和其迁移转化规律;指出为了阐明BPA、E2和EE2在环境中危害,有关其吸附、生物降解和光降解等迁移转化规律,及各迁移转化过程之间协同作用与相互影响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1.
蒙脱石矿物是土壤中比表面积大、分布很广的一种粘土矿物,也是土壤中主要的活性组份之一。本文系统地评述了农药分子在蒙脱石层间域中的吸附、脱附、氧化还原、催化降解等反应机理,并指出它们的环境化学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13.
一、前言 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和有机合成产品日益广泛的应用,通过生产、生活过程的传输而进入环境的有机化学物的品种和数量也与日俱增.并已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严峻课题之一.有机化学物品种繁多,美国环保局基于化学物的毒性、自然降解的可能性及在水体中出现的机率等因素从7万余种有机化学物中筛选出114种对人类构成潜在威胁的有机污染物,作为现阶段优先控制的对象,这就是众所周知的“优先污染物”. 相似文献
14.
大气中的硫约有60%是人类排放造成的,大气中的SO_2污染不仅给都市造成危害,而且在气象因素的作用下,也传输影响到乡村和边远地区,形成大范围的硫循 相似文献
15.
针对传统污泥法对印染废水中有机物去除效果有限的问题,利用多级臭氧气浮中试实验系统(DOIF)对活性红M-3BE印染废水进行深度处理,研究不同操作参数对DOIF工艺处理效果的影响,优化DOIF工艺。为进一步确定印染废水中有机物的迁移转化过程,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三维荧光(3D-EEM)和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臭氧气浮氧化脱色效果良好,臭氧投加量、PAC投加量和回流比分别为21 mg?L-1、9 mg?L-1和40%的情况下,废水脱色率和DOC去除率分别达到99.1%和25.2%。臭氧气浮降解活性红M-3BE的工艺中,臭氧催化氧化过程中的矿化起主要作用。其作用机理推测为,首先活性红M-3BE非对称断键为Ⅰ、Ⅱ和Ⅲ,其次Ⅰ分解为2种中间产物,并随后分解为萘和萘酚,Ⅱ分解为均三嗪,Ⅲ分解为苯环。多级臭氧气浮工艺对活性红M-3BE印染废水去除效果明显,为后续臭氧气浮技术工程化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有机污染物在包气带中迁移转化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集一定浓度的有机物废水 ,在试验室内进行了静态吸附、静态降解和动态土柱试验 ,对COD在包气带中迁移转化规律进行研究 ,提出了描述COD在包气带中迁移转化规律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 :包气带对COD的吸附过程是线性的 ,可用亨利吸附模式s =Kdc +s0 表示 ,吸附系数Kd=0 .0 6 93;包气带对COD的降解曲线基本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c =c0 e-k1 t,降解系数k1=0 .0 4 99d-1;弥散试验测得弥散系数D =0 .0 0 2 4 2m2 /d。COD在包气带中的迁移转化过程是弥散、吸附、降解等多种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18.
采用改进的BCR连续提取法,研究了4座再生水厂高级厌氧消化系统中热水解和厌氧消化对污泥所含重金属(As、Cd、Cr、Cu、Hg、Ni、Pb、Zn)赋存形态的影响,并利用风险评价指数法(RAC)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PERI)评估了消化产物进行土地利用时的重金属迁移风险和潜在生态风险。结果显示,4座再生水厂热水解污泥中的Cr、Cu、Pb、Ni、Cd、Zn的不稳定态向稳定态转化了0.9%~24.9%;消化污泥中Cr、Cu、Pb、Ni、Cd、Zn重金属的残渣态增加了1.0%~19.2%。RAC评价结果表明,消化污泥中重金属Cu、Hg、Pb、Cr、Cd、Zn的迁移风险指数均小于5%,处于无迁移风险或低迁移风险水平。以北京市土壤背景值和北京市大兴区土壤实测值作为参比值进行PERI评价,结果表明,消化产物中生物可利用态与潜在可利用态重金属均处于较低风险水平。高级厌氧消化有利于污泥中其它形态重金属逐渐向残渣态转化,从而降低其迁移性与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19.
水环境中邻苯二甲酸酯的迁移转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邻苯二甲酸酯(PAEs)是一类普遍使用的化学工业品,并广泛存在于环境中.已有研究表明,PAEs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人类和自然环境有非常大的危害.总结了PAEs在地表水中的分布和在水体中迁移转化的主要途径,如水解、光降解、与颗粒物(沉积物或悬浮颗粒物)的作用以及生物转化作用,并指出对它们进一步研究的重要性和今后主要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水位波动带氮素迁移转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考察水位波动对非饱和-饱和土层中氮素迁移转化的影响,设计土柱实验装置Ⅰ和Ⅱ分别模拟水位稳定与波动两种情景,测定一个水位波动周期内地下水中NO3--N、NO2--N和NH4+-N浓度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柱Ⅱ水位第1次下降柱内1#,2#,3#,4#采样点NO3--N浓度均增大,增幅分别为6.5%、14.9%、15.33%和19.8%。水位上升时结果相反,分别降低17.3%、26.15%、50.29%和44.61%。第2次水位下降至初始位置4个采样点NO3--N浓度再次增大,幅度分别为7.1%、10.6%、13.89%和7.76%。铵态氮呈相反趋势不同程度的变化。水位波动柱Ⅱ连通水槽内总氮量增加显著高于柱I水槽,即水位波动有利于波动带地下水中氮素垂向迁移,加重波动带以下地下水硝酸盐污染。因此,水位波动对氮素迁移转化的影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