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试图讨论研究地震动物异常时需要注意的另外一个方面,即动物群体对地震动物异常可能有什么影响。为此就几种简单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数学模型,所得的理论曲线所显示的变化趋势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结果表明,动物的群体效应应该作为研究地震动物异常的一个值得考虑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文献〔1〕中提出的地震动物异常的群体效应问题做了进一步讨论,并试图指出:地震动物异常问题就其实质而言是一个生态学问题.动物群体中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动物个体与动物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地震动物异常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而这种影响的方式具有典型的非线性特征.  相似文献   

3.
动物行为异常与地震灾害预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前地壳中的应力变化会引起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地球物理场与地球化学场变化。动物有感受这种变化的能力,在地震发生前数天或数小时,动物可能会不安、抑郁或狂躁、迁徙或逃亡。动物的这种能力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动物在自我保护的同时有可能为人类提供地震预警信号。本文概述了动物感受地震灾害的机制,分析了从基因遗传水平上解释动物地震灾害避险能力的途径,阐述了找出可能作为灾害预警信号的特有动物异常反应的意义,讨论了建立试验性地震灾害动物行为异常预警系统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地震宏观异常是指地震前出现的,不用仪器设备也可观测到的非常明显的异常现象。宏观异常的种类包括:生物异常、地下水异常、地形变异常、电磁异常及气象异常等。生物异常是常见的地震宏观异常,其中大量的是动物异常。例如,1975年辽宁海城地震前出现了30多种,近900起动物异常,个体数量超过2000例。表现有蛇出洞、老鼠成群结队搬家、猪狗嚎叫不止不进食、牛马惨叫不进  相似文献   

5.
地震预测必须包括三项内容,即未来地震的震级、发生的地点、发生的时间,这称为地震预测三要素。地震预测三要素是一个整体。缺少其中任何一项,预测就没有意义。经过邢台地震以来40多年的地震预报实践,我国地震工作者已积累和总结了不少预测地震三要素的经验和方法。简述如下:(1)震级预测:由于地震是震源体应力应变积累的结果,地震越大,应  相似文献   

6.
《民防苑》2003,(4)
地震是一种地壳运动的自然现象。从地球诞生开始,地震就没有停止过。在通常情况下,因其震动的幅度和影响不大,我们不能明显感知,但是,剧烈的地震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惊魂失魄的人类在屡历地震之灾后发现,与人类同在一个家园的动物中,不乏天才的“地震预报专  相似文献   

7.
泉州—汕头地震带是华南(除台弯外)地震最频繁的地段,自九世纪有地震记载以来,多次发生破坏性地震,历来为南方地震工作者所注视。最近几年,各单位通过地震史料的发掘,对该带地震活动又有不少新的发现,有些还是以往地震目录中遗漏的大震。本文仅对1906年3月28日泉州—厦门沿海海域大震及一些有关问题提出初步看法,以便在研究该带地震活动性时引起必要的注意。  相似文献   

8.
地震预测是一个既紧迫要求予以回答、又需要长期探索方能最终解决的地球科学难题。三十年来世界范围的努力取得了不少的进展,但地震预测的总体水平仍然不高。多学科协作配合和相互渗透,尽量采用高新技术,继续强化对地震前兆的监测,拓宽对地震前兆的搜索范围,并在观测与实验的基础上,构制自由度较小的、定量的物理模式进行模拟、反复验证,可望逐渐地、然而实效上可能会是较快地阐明地震前兆与地震发生的内在联系,实现地震预测。  相似文献   

9.
1556年华县8级大震死亡人数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史料记载1556年陕西华县一带发生强烈地震,死亡人数达83万。这是否可信?有人曾提出质疑;为什么这次地震造成如此之惨的亘古横祸?不少人曾进行过探讨。笔者在主编《陕西省志·地震志》一书过程中,全面查阅了有关华县地震的历史史料,对此数字亦表示疑虑,本文即是对华县地震中死亡人数及产生误差的原因进行的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介绍了弶港农场综合地震测报点,在进行微观观测虎皮鹦鹅的实验过程中,记录到的两次地震前的异常反应。并对观测条件和方法、资料的可靠性及异常反应特征与地震的关系等分别作了介绍和讨论。还对动物的微观观测可能成为监视地震的一种很有希望的短临前兆手段,进行了估评。  相似文献   

11.
<正> 贵州省是我国一个少震的省份,但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仍然有一定数量的中强地震发生过。由于贵州省在1983年撤销地震机构以后,有关该省的历史地震史料未得系统地整理,致使不少历史地震事件至今没能得到发掘,这对完善我国历史地震宝库无疑是一个重要损失。因此,笔者根据增加、修正历史地震的有关习用原则和方法,并结合贵州省历史地理实际对贵州省1308年至1948年间的历史地震进行增补、变动和恢复。对贵州省历史地震进行增补、变动和恢复的原则主要考虑如下:  相似文献   

12.
地震前会出现许多电磁异常信息,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利用这些异常信息来进行地震预报的研究探索工作在不断的深入,有不少成功预报的震例,也有许多失败的预报震例。自20世纪以来,地震电磁异常现象越来越引起科学家的兴趣和重视,绝大多数强烈地震都有它的临震异常现象的发现与记载。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者对地震前电磁异常现象与地震的关系进行了许多观测、实验和研究,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和资料,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淮阴市取得的一批动物活动性自记观测试验资料作了初步分析,分析表明用较简单仪器装置记录动物的活动信息,可以获得清晰的似昼夜节律和年动态规律。文中还归纳了动物数量、饲养条件、天气过程、生理活动、仪器故障诸因素对观测值的影响,分析了与地震有关的记录异常事件。  相似文献   

14.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适宜设置于公园(不包括动物国和公园内的文物古迹保护区域)、绿地、广场、体育场、室内公共的场、馆、所等。  相似文献   

15.
<正> 1968—1970年的三年中,由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动物研究所、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组成的震前动物异常研究小组,首先用实验证明家鸽的惊飞反应与未来24小时内地震的发生是相关的。本文在此基础上用实验进一步探讨了家鸽震前出现异常反  相似文献   

16.
<正> 前言山西临汾盆地震是华北地区著名地震活跃区之一。有史记载以来,在临汾这一狭长构造盆地内就以地震频度高、强度大的特点为人们所重视。地震地质工作者和考古工作者们在临汾盆地中已作有不少有意义的工作(1)。但是在恢复该区的构造活动史中,史前地震活动以往研究很少。1981年3—4月间作者等在临汾以东大阳公社、东张公社、乔李公社等涝河两侧进行了古地震遗迹的调查,并以东堡村为重点,探槽开挖,分层取样,初步确定该  相似文献   

17.
肖蕊 《防灾博览》2016,(6):72-75
正但凡提起地震避险,有一种方法不得不说,那就是所谓的"生命三角"避震法。据说,地震时采用这种方法避险,可获得90%的生存率,可谓地震避险中的"神话"。然而,也有不少奋起反驳这种方法的人士,呼吁"伏地、遮挡、手抓牢"的避险方法。那么,地震中,究竟采取什么方法来避震?今天,我们就来细致地探讨一番。  相似文献   

18.
<正> 本研究区在现代构造活动分区上分別属于华北断块隆起张裂区和华南隆起区。同我国西部比较,本区地质基底古老、地壳相对稳定,地震频度较低、但强度不小,中强地震不少。在本研究区中环渤海地区地震活动性最高,东南沿海地区次之,长江三角洲及其邻区最弱,但地震活动在时间上大致同步。目前本区的地震活动仍处于活跃期,但接近尾声。本活跃期早则在本世纪90年代,晚则在下一世纪初结束进入平静期,因此,本区在未来50~100年内仍存在发生多次中强震甚至发生强震的危险。  相似文献   

19.
在纪念唐山大地震30周年的日子里,我有幸采访到了当年亲赴地震现场执行拍摄任务的八一电影制片厂记录片室的导演黄宝善和几位摄影师。当年,他们受命于危难之时,在第一时间赶赴地震现场拍摄了许多真情实景,但碍于历史原因,仍有不少震撼心灵的画面未能允许他们用镜头去记录。如今,他们都已年愈花甲,但那些镜头之外的斑驳记忆却久久挥之不去……  相似文献   

20.
<正> 南黄海6.2级地震震前宏观异常不明显,震后经调查、核实共有宏观异常约三十余起,现就宏观异常的典型事例和时空分布特征分述如下。一、动物的习性异常出现习性异常的动物种类比较齐全,其中有大牲畜、家禽、家畜、鱼、蜜蜂等,共约二十余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