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我国西南部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我国西南部喀斯特地区的石漠化是西部生态建设中面临的十分突出的地域环境问题,也是西南喀斯特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参考国内研究的相关文献,运用比较分析法,从喀斯特石漠化的概念、分布、评价指标、生态效应、成因分析及综合治理等六方面回顾了近年来我国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研究的进展情况。研究结果认为,目前研究中还存在基础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活动、定量分析不足、基础数据采集工作欠缺和现有治理模式具有较大的局限性等不足,并建议从研究重点区域、探究喀斯特石漠化演变机理、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开展生态综合整治工作及建设相关的信息系统等方面开展先行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2.
土地退化灾害的发育、形成及其活动,都具有明显的景观区域性特点。以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为例,应用层次分析法和GIS技术的空间分析功能建立了评价因素的数据库,利用区域的综合分析和一定的数学模型,对土地退化的生态破坏度和区域环境灾害风险度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与分区,为喀斯特脆弱环境的综合治理与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石漠化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造成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是石山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  相似文献   

4.
广西喀斯特干旱农业区干旱遥感监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广西中部喀斯特平原区是广西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但旱灾已成为该地区经济发展的障碍.利用EOS/MODIS数据,采用植被状态指数(IVC)和温度条件指数(ITC),构建了干旱指数ID的遥感监测模型, 统计分析了ID与农业受旱率的相关系数,从而确定了模型中各参数的权重系数.将该模型应用于2005年秋旱监测,经与旱情实况及前人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干旱指数ID的有效性.通过对ID随ITC和IVC变化的敏感性评价,结果表明,ITC和IVC都能反映旱情变化,但ITC反映旱情的敏感性高于IVC,以ITC和IVC为因子构建的干旱遥感监测模型适用于广西中部喀斯特干旱农业区的旱情遥感监测.  相似文献   

5.
宁夏土地沙质荒漠化成因与防治对策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宁夏回族自治区是我国土地沙漠化灾害严重的省区之一 ,沙漠化土地面积达 15 338km2 ,占全区土地退化总面积的 34.4 %。恶劣的气候条件加上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 ,是引起土地沙漠化的根本原因。沙漠化使区内生态环境恶化 ,危及当地居民的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恢复生态环境 ,是防治荒漠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西北地区水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形成机制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西北地区水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多样且严重,主要表现在:水资源贫乏,时空分布不均;用水效率低与过度利用并存;河湖萎缩;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加剧;草地退化严重;水污染日益突出等.较深入地分析了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探讨了其形成机制.问题的本质是经济用水挤占生态用水,因而最终导致了人地关系的失调,其驱动力是人口迅速增长造成对脆弱的水资源系统的压力剧增,从而形成人类驱动下,水-经济-生态的时空耦合及恶性循环机制,导致了西北地区水资源及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  相似文献   

7.
极端降水背景下的基础设施安全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喀斯特区域复杂的水汽来源和下垫面条件导致该区域的时空不确定性更高。研究以典型的喀斯特区域贵州省为例,基于最大24 h暴雨量(1951—2019年),在分析其变化趋势和显著性水平的基础上,按照30 a的最低设计资料年限要求,以1980年为初始时段(1951—1980年),逐年分析(1951—1980,1951—1981,1951—1982,……,1951—2019年)各区域典型频率下设计暴雨的动态变化过程和空间差异,并揭示其产生的偏差和潜在风险水平。结果表明:典型重现期水平下设计暴雨变化的显著性水平均明显高于最大24 h暴雨量,其原因是基于PⅢ型曲线推求设计暴雨量时,要求Cs≥2CV的约束条件导致估算结果更大,同时适线时极端值在曲线拟合过程中占有较大的权重;对于同一站点,设计暴雨量与设计频率(或重现期)呈较好的对数关系,并且在相同频率下设计暴雨的极差平均为10%~20%,最大可达45%。因此,设计暴雨的变化趋势比降水敏感,基于不同时段监测资料的设计暴雨量差异较大。相关部门在开展洪水防治相关规划和应急管理时,需要充分考虑上述问题,不能简单地...  相似文献   

8.
西藏沙漠化灾害现状及其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西藏自治区是我国沙漠化灾害问题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有沙漠化灾害土地19.974万km^2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16.58%,包括重度、中度、轻度3级和流动沙(丘)地、半固定沙(丘)地、固定沙(丘)地、裸露沙砾地、半裸露沙砾地5类沙漠化灾害土地,其中以中度沙漠化灾害土地和裸露沙砾地类沙漠化灾害土地为最多。沙漠化灾害将使区内生态环境与生存条件恶化,破坏建设工程,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导致人民生活贫困,并构成严重的潜在压力,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平均年经济损失高达34.5亿元。驱动力分析表明,西藏的土地沙漠化灾害是在近期“全球变化”背景下气候干暖化和人为的过度经济活动共同促成的。  相似文献   

9.
应用GIS-ANN进行土地盐碱化危险度评价--以吉林西部平原为例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土地盐碱化可破坏生态环境,制约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一种严重的环境灾害。应用GIS技术提取土地盐碱化和环境信息,采用关联度法分析了土地盐碱化与各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应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ANN)进行了盐碱化危险度评价。结果表明,吉林西部平原有53.97%的土地盐碱化危险度为Ⅳ级和V级。实践证明,应用GIS—ANN集成技术评价土地盐碱化的危险度是一种较好的方法,为土地盐碱化的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黄河流域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的耦合关系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在遥感技术与GIS技术的支持下,首先通过遥感影像解译,获取了黄河流域20世纪90年代中期和末期的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数据,建立了反映该流域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的数字环境模型,而后对黄河流域近5年的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的耦合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侵蚀的发育有着不同的影响,土地利用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土壤侵蚀强度的变化,而形成土壤侵蚀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土地利用方式不当.优化土地利用结构,选择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对于高效利用土地资源,控制水土流失,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小江流域生态环境灾害与治理对策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小江流域生态环境长期受到严重破坏,引发并加剧了生态环境灾害,使其成为长江流域环境最恶劣、侵蚀最强烈、灾害最严重、输沙率最大的河流.大量的泥沙输入小江,造成严重的土地沙石化和堵江灾害.同时,小江又将泥沙输移至金沙江,危害和威胁金沙江干流水利水电梯级开发工程建设和运行安全.鉴于泥石流已成为该流域生态环境和灾害间恶性循环的关键环节,提出了从泥石流治理入手,控制泥石流灾害和泥沙输移,在恢复生态系统功能和治理灾害的同时,发展生态产业的综合治理对策,使生态环境与减轻灾害间形成良性循环,并促进生态环境建设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西藏河谷地区荒漠化综合整治 --以日喀则市江当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西藏现有的2047万hm^2的沙漠化土地中,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危害最大的是藏南宽谷地区的沙漠化土地。日喀则江当宽谷中游,农业生产历史悠久,人口稠密,土地沙漠化严重。在深入分析当地自然环境和沙漠化灾害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将沙漠化土地的防治与利用相结合,根据立地条件的不同,以生物措施为主(农田防护林、防风固沙造林、流沙固定),辅以水利工程措施,对荒漠化土地开展综合整治研究。西藏自治区林业局按照本研究防治措施进行工程施工,其中,农田防护林459hm^2,防风固沙造林3025hm^2,流沙固定399.5hm^2,修建干渠17.6km。这些工程措施布局合理,确保了各项防治措施的配套和高效发挥作用,不仅有效地治理了荒漠化土地,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同时,也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力地保障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信忠保  谢志仁 《灾害学》2005,20(1):53-56
山东是一个遭受自然灾害严重的省份,自然灾害已经影响到山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论述了山东自然灾害的特征,分析了自然灾害对山东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最后提出了防灾减灾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随着当今世界人口的急剧增加,扩大可耕土地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但由于各种自然的和人为的原因,全球的土地沙漠化现象愈演愈烈,可用土地一天天减少,已对人类的经济、政治稳定产生了明显影响,长此下去,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必将受到威胁。 1968~1973年,世界上最大的撒哈拉大沙漠以南的萨赫勒地区,因降水持续短缺,形成历史上罕见的的严重旱灾,受灾面积约600万km~2,相当于美国领土的2/3,影响到16个非洲国家,死亡约25万人,数千万人流离失所,无数大牲畜死亡,给这些国家的经济造成了致命的打击。这次干旱已使撤哈拉大沙漠向南推进了约500km。  相似文献   

15.
城市地下空间实行综合管理的探索和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防苑》2006,(Z1)
一、引言城市地下空间是城市发展的宝贵资源。从实体形成的角度看,城市地下空间是指城市规划建设区内,相对于城市上部空间和地面空间而言的,地表以下由天然或人工挖掘形成的土地空间。从经济特性的角度看,城市地下空间具有土地一样的经济特性,可以成为一种独立占有、收益、处分等权利的客体。从行政管理的角度来看,地下空间管理也属于土地管理的范畴,是传统地表平面土地管理的自然延伸和立体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河流泥沙灾害损失评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河流泥沙灾害有河道,水库淤积、土地沙化、湖泊、城市或建筑物淤积及工程设施被冲刷破坏等表现形式。中国是河流泥沙灾害最严重的国家,每年河流泥沙造成的损失在100亿元量级,其中因河道泥沙淤积造成的损失约20亿元,土地沙化损失在10亿元左右,河流泥沙造成的其它灾害也很严重。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湖南省洞庭湖区家户经济与洪涝灾害关系展开的野外调查,和从行政门部与保险公司 获得的有关社会经济统计资料、案例资料,进行了衣户经济行为与土地经济行为的分析。结果表 明,家户对洪涝灾害的抵御能力主要受其经济能力的制约,土地一方面受到来自增加家户收入的压 力,另一方面受到来自必须给水以一定空间的压力,所以在尽量满足给水以一定空间的基础上,努 力提高单位土地的产出率,从而提高家户的经济收入,对这一湖区的农民家庭经济与洪涝灾害问题 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基于RS与GIS的土地沙漠化与土地利用变化时空耦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思全  武建军 《灾害学》2005,20(4):51-56
土地利用是土地沙漠化发生、发展的重要驱动因子之一.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及其与土地沙漠化之间的时空关系,是查明土地沙漠化成因机理及发展驱动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本文以毛乌素沙地为例,基于TM遥感影像,应用RS与GIS技术,在对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毛乌素沙地土地沙漠化演变与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反演的基础上,从时空耦合的角度,对毛乌素沙地土地沙漠化演变与土地利用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耦合关联分析,并建立了土地沙漠化转化等级与土地利用变化类型之间的关联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毛乌素土地沙漠化与土地利用变化之间具有较强的关联关系,而且这种关联性具有较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  相似文献   

19.
《民防苑》2003,(6)
一、前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越来越匮乏,同时为满足社会经济的各种需求,住有限的土地面积上建筑物必然向空间或地下发展大型超市、大型地下停车场、大型工业厂房越造越多,且面积越来越大,本文着重探讨的是大面积的建筑物如地下停车库、  相似文献   

20.
典型场次洪涝灾害调查对于深入了解洪涝灾害的成灾机理和灾害过程的社会响应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对2011年6月浙江省钱塘江上中游地区的暴雨洪涝灾害进行了调查评估,发现灾害呈现出死亡人口少,受灾人口比重大;农业受灾比重大,损失严重;经济损失相对较小,水利损失比重大等特点。分析表明,地形地貌条件、区域社会经济水平和农业产业结构对区域洪涝灾害影响程度的放大与缩小作用至关重要;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农村水利设施规划设计会加剧区域洪涝灾害的严重程度。因此建议,基层行政主管应在洪水风险影响评价的基础上,重视规范土地利用方式和区域产业布局。此外,还需进一步规范涉水工程规划设计,提高社区居民意识,实现区域综合防灾减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